http://club.cat898.com/newbbs/printpage.asp?BoardID=1&ID=581309
赎罪券市场
秋风
标题没有错,本文要谈论的正是赎罪券市场及它的崩溃。它确实是一种金融产品,不过,人们从中得到的红利不是金钱,而是上帝赦免原罪,让灵魂登上天堂。这个产品正式诞生于1476年,其审批者是由当时的罗马天主教廷。
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现世生活的享乐,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历史学家说,世界历史上还没有那个时代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那样以生活腐化而自夸。置身于这样的气氛,罗马天主教廷的世俗化——也就是腐化堕落——也达到极点。一些富有的意大利家族将教皇玩弄于股掌之间,有好几位教皇本身就出身于罗马的科伦纳家族或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他们既是权贵,又是巨贾。
当时的教皇及教廷高级官员一般都好大喜功,挥霍无度,并且,热爱艺术。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然而,这些感官的享受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但这难不住他们,因为本来就出身于商人之家,从小在生意人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本能地就会做生意。他们将全套的商业技巧带入教廷。赎罪券的商业潜力当然躲不过他们的法眼。
其实,早在这之前数百年,就已经存在用财物赎罪的做法了,比如你向教会捐赠土地修建修道院或教堂,教皇或主教就可以赦免你的罪,包括你的亲属在炼狱中所遭受的惩罚。在虔诚的信徒看来,这种赦罪的价值是巨大的,毕竟,用财产、金钱能够购买到永生和救恩,是很划算的事情。而教会也乐得借此扩充自己的府库。
1476年,教皇西斯特斯二世把据信可以从炼狱中拯救灵魂的赎罪券列为信条。它获得了最高权威的认可,于是,这场生意轰轰烈烈地在欧洲各地开展起来。本来应当仅限于解决世俗问题的市场,却不正当地侵入了精神领域。
教会里面也不缺乏商业推销高手,比如多明会修会的一位德国修士约翰·特策尔。当时出身于美第奇银行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与勃兰登堡的贵族阿尔布拉希特达成了一笔交易:前者允许后者违法地兼任三个教区的主教职位,而后者则向德国——乃至欧洲——当时最大的财团富格尔银行贷来巨款,向教皇纳贡,而他还贷的办法则是在未来的教区内出售赎罪券。
这位身欠了一屁股债的新任大主教聘请特策尔主管销售赎罪券的业务。特策尔使用了非常聪明的推销策略,主要是巧妙地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他夸张地叫卖:
“听听你们去世亲人的声音,他们在呼唤你,喊叫着你:‘可怜我们吧!可怜我们吧!你只要花一点点小钱,就可以们脱离这可怕的苦刑。’你难道不愿意做吗?张开你们的耳朵,听父亲向他儿子说话,母亲向她女儿说话,‘我们怀你、生你、养你,把你带大,又把财富留给你,现在你们却忍心不肯花少许金钱来释放我们。你要让我们躺在火焰之中吗?你要迟延我们得到应许的荣耀?’”多么催人泪下。是啊,谁能忍心自己的亲人在炼狱中遭受永恒火焰的炙烤?在你动心的时候,推销员不失时机地补充一句:“(买赎罪券的)钱币往箱内丢的声音一响起,就有灵魂从炼狱里跳出!”
这是一份经典的广告文案,其效果非常之好。而且,不像现在的广告,受众都知道那是广告,是王婆卖瓜,因此,对天花乱坠的说辞,总是将信将疑。而特策尔从事的却是拯救灵魂的工作,信徒们对他们给予充分的信任。因此,信徒们相信他的话,他们愿意用他们勤苦赚来的钱去购买这份能够带来巨大精神收益的证券。
然而,德国萨克森一个小镇上一位很不起眼的神学教授却忍无可忍了。他的名字马上就要震撼整个德国、并且震撼整个世界了:马丁·路德。这是1517年。上年年底,他刚刚领悟到了上帝福音的真谛,这就是“因信称义”,意思就是说,只要、并且仅仅凭着自己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在上帝的面前称为义。每一个基督徒,如果他真心为他的罪痛悔的话,因基督的缘故,他无需赎罪券就可以得到上帝的赦免。相反,如果没有对上帝的信,再多的慈善行为,捐献再多的钱财,也不能令你释罪。在路德博士看来,赎罪券在侵蚀基督徒对上帝的信,因为他们买了赎罪券之后,就如释重负,再也不需要挂虑他们和上帝的直接关系了。路德博士认为,这是教会在谋财害命——戕害教徒的灵命。
路德将自己批评赎罪券及教会其它滥权行径的议论写成一张大字报,10月31日,他将这张大字报钉在城堡大教堂的门上,那就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九十五条论纲》。就是这么一张薄纸,让赎罪券,连同创造了赎罪券的那种教会制度本身,都被颠覆了。韦伯曾说,新教伦理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而新教伦理可以说正是由荒唐的赎罪券引爆的。在一个不正当的侵入精神世界的市场被摧毁的废墟上,一个正当的市场才逐渐地发育起来。
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在物欲的横行和腐化方面,与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有点类似——尽管我从来不指望它会有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大爆炸;人们竞相用金钱来购买爱和“幸福券”。路德博士一定会说:只要你真心地信靠幸福,用心地真爱你所爱的人,不需要9999朵玫瑰,也不需要500万的豪宅,你也能够得到完满的幸福。市场交易有它的界线,它应当止步于精神世界的门口。爱和幸福凭靠的是信,而不是交易和购买。当然,我不得不承认,这话,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已经古老得发霉了。
(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马丁·路德著作翻译小组译《马丁·路德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威利斯顿·沃尔克著,孙善玲等译,《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6月。因本人对基督教神学并不熟悉,对有关教义的解释容有错谬之处,敬请谅解)
赎罪券市场
秋风
标题没有错,本文要谈论的正是赎罪券市场及它的崩溃。它确实是一种金融产品,不过,人们从中得到的红利不是金钱,而是上帝赦免原罪,让灵魂登上天堂。这个产品正式诞生于1476年,其审批者是由当时的罗马天主教廷。
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现世生活的享乐,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历史学家说,世界历史上还没有那个时代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那样以生活腐化而自夸。置身于这样的气氛,罗马天主教廷的世俗化——也就是腐化堕落——也达到极点。一些富有的意大利家族将教皇玩弄于股掌之间,有好几位教皇本身就出身于罗马的科伦纳家族或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他们既是权贵,又是巨贾。
当时的教皇及教廷高级官员一般都好大喜功,挥霍无度,并且,热爱艺术。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然而,这些感官的享受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但这难不住他们,因为本来就出身于商人之家,从小在生意人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本能地就会做生意。他们将全套的商业技巧带入教廷。赎罪券的商业潜力当然躲不过他们的法眼。
其实,早在这之前数百年,就已经存在用财物赎罪的做法了,比如你向教会捐赠土地修建修道院或教堂,教皇或主教就可以赦免你的罪,包括你的亲属在炼狱中所遭受的惩罚。在虔诚的信徒看来,这种赦罪的价值是巨大的,毕竟,用财产、金钱能够购买到永生和救恩,是很划算的事情。而教会也乐得借此扩充自己的府库。
1476年,教皇西斯特斯二世把据信可以从炼狱中拯救灵魂的赎罪券列为信条。它获得了最高权威的认可,于是,这场生意轰轰烈烈地在欧洲各地开展起来。本来应当仅限于解决世俗问题的市场,却不正当地侵入了精神领域。
教会里面也不缺乏商业推销高手,比如多明会修会的一位德国修士约翰·特策尔。当时出身于美第奇银行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与勃兰登堡的贵族阿尔布拉希特达成了一笔交易:前者允许后者违法地兼任三个教区的主教职位,而后者则向德国——乃至欧洲——当时最大的财团富格尔银行贷来巨款,向教皇纳贡,而他还贷的办法则是在未来的教区内出售赎罪券。
这位身欠了一屁股债的新任大主教聘请特策尔主管销售赎罪券的业务。特策尔使用了非常聪明的推销策略,主要是巧妙地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他夸张地叫卖:
“听听你们去世亲人的声音,他们在呼唤你,喊叫着你:‘可怜我们吧!可怜我们吧!你只要花一点点小钱,就可以们脱离这可怕的苦刑。’你难道不愿意做吗?张开你们的耳朵,听父亲向他儿子说话,母亲向她女儿说话,‘我们怀你、生你、养你,把你带大,又把财富留给你,现在你们却忍心不肯花少许金钱来释放我们。你要让我们躺在火焰之中吗?你要迟延我们得到应许的荣耀?’”多么催人泪下。是啊,谁能忍心自己的亲人在炼狱中遭受永恒火焰的炙烤?在你动心的时候,推销员不失时机地补充一句:“(买赎罪券的)钱币往箱内丢的声音一响起,就有灵魂从炼狱里跳出!”
这是一份经典的广告文案,其效果非常之好。而且,不像现在的广告,受众都知道那是广告,是王婆卖瓜,因此,对天花乱坠的说辞,总是将信将疑。而特策尔从事的却是拯救灵魂的工作,信徒们对他们给予充分的信任。因此,信徒们相信他的话,他们愿意用他们勤苦赚来的钱去购买这份能够带来巨大精神收益的证券。
然而,德国萨克森一个小镇上一位很不起眼的神学教授却忍无可忍了。他的名字马上就要震撼整个德国、并且震撼整个世界了:马丁·路德。这是1517年。上年年底,他刚刚领悟到了上帝福音的真谛,这就是“因信称义”,意思就是说,只要、并且仅仅凭着自己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在上帝的面前称为义。每一个基督徒,如果他真心为他的罪痛悔的话,因基督的缘故,他无需赎罪券就可以得到上帝的赦免。相反,如果没有对上帝的信,再多的慈善行为,捐献再多的钱财,也不能令你释罪。在路德博士看来,赎罪券在侵蚀基督徒对上帝的信,因为他们买了赎罪券之后,就如释重负,再也不需要挂虑他们和上帝的直接关系了。路德博士认为,这是教会在谋财害命——戕害教徒的灵命。
路德将自己批评赎罪券及教会其它滥权行径的议论写成一张大字报,10月31日,他将这张大字报钉在城堡大教堂的门上,那就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九十五条论纲》。就是这么一张薄纸,让赎罪券,连同创造了赎罪券的那种教会制度本身,都被颠覆了。韦伯曾说,新教伦理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而新教伦理可以说正是由荒唐的赎罪券引爆的。在一个不正当的侵入精神世界的市场被摧毁的废墟上,一个正当的市场才逐渐地发育起来。
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在物欲的横行和腐化方面,与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有点类似——尽管我从来不指望它会有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大爆炸;人们竞相用金钱来购买爱和“幸福券”。路德博士一定会说:只要你真心地信靠幸福,用心地真爱你所爱的人,不需要9999朵玫瑰,也不需要500万的豪宅,你也能够得到完满的幸福。市场交易有它的界线,它应当止步于精神世界的门口。爱和幸福凭靠的是信,而不是交易和购买。当然,我不得不承认,这话,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已经古老得发霉了。
(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马丁·路德著作翻译小组译《马丁·路德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威利斯顿·沃尔克著,孙善玲等译,《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6月。因本人对基督教神学并不熟悉,对有关教义的解释容有错谬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