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机制探析》第十一章 Copy on Write

《编程机制探析》第十一章 Copy on Write

Hash Table(哈希表,也叫散列表)是计算机编程中极为重要、极为常用的数据结构,其用法如下:我们可以用一个名字(name,或者叫做键值key)作为索引,把对应的内容存入到哈希表中;以后,我们可以提供对应的名字或者键值,从散列表把对应的内容取出来。用代码来表示就是这样:
hashTable.put(“myName”, myThing) // 以“myName”为键值,存入myThing。
fetched = hashTable.get(“myName”) //以“myName”为键值,取出之前存入的myThing。
散列表数据结构的特点是用空间换时间。散列表存入内容的时候,会用哈希(Hash)算法为每一个名字或者键值生成一个一定范围内的数字,这个数字对应散列表内部一个数组里的位置。这样,无论是存还是取,都可以快速地对应到数组里相应的位置,而不需要从头到尾地遍历数组。当然,这样做的速度确实是快了,但是,空间利用效率却不是那么高。数组里面很多地方很可能都是空的,只有对应上哈希算法结果的那些位置才有数据。这也是为什么哈希表也叫做散列表的原因——散列表可以更形象化地描述哈希表内部的数据分布状况。
不过,这些都是散列表的内部实现算法了。我们不关心这个。我们只在乎散列表的外在表现。我们只需要知道散列表的特性和用法就够了。
在Java语言中,有一个叫做Map(映射表)的接口,对应散列表的方法定义。HashMap类是Map接口的一个实现类,也是程序员经常使用的一个类。
Map的用法直观而简单,无需赘言。我们这里需要考虑的是,Map对象的线程同步问题。
当一个Map对象被多个线程同时访问的时候,就有可能产生访问冲突,甚至有可能破坏Map对象的内部结构。因此,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用同步锁来解决线程访问冲突的问题。
当所有的线程都只是读取Map的时候,不会引起任何问题。但是,当有线程开始往Map对象里面写入数据的时候,就会引起问题了。因此,这是一个读写锁的控制问题。
上一章,我给出了读写锁的示意代码,并介绍了一个后来被JDK1.5引入的java.util.concurrent工具包,其中包括Lock, ReadWriteLock, CurrentHashMap, CurrentReaderHashMap等类。
我设想了一下,CurrentHashMap应该是采用ReadWriteLock实现读写同步。代码看起来应该像这个样子。
class CocurrentHashMap
{
Private Map map = null;
final ReadWriteLock rwLock = new …. ;
final Lock readLock = rwLock.readLock();
final Lock writeLock = rwLock.writeLock();

// decorate the map as concurrent
public CocurrentHashMap(Map m){
map = m;
}

// all write method, like put, putAll, remove, clear
public void putAll(Map m){
writeLock.lock();
try{
map.putAll(m);
}finally{
writeLock.unlock();
}
}

// all read method. like get, containsKey, containsValue, entrySet()
public Object get(Object key){
readLock.lock();
try{
return map.get(key);
}finally{
readLock.unlock();
}
};
}
上述代码中用到了Proxy Pattern,包装并代理了内部Map对象的所有方法。我感觉,真正的CurrentHashMap 的代码应该就是这种结构。但我看了CurrentHashMap 的源代码,发现不是这样。其中的实现比较复杂,把Table分成段进行分别管理。那个内部类 Segment extends ReentrantLock。 里面的 readValueUnderLock 方法里面用了lock()和unlock()这对方法来加锁和解锁。
/**
* Read value field of an entry under lock. Called if value
* field ever appears to be null. This is possible only if a
* compiler happens to reorder a HashEntry initialization with
* its table assignment, which is legal under memory model
* but is not known to ever occur.
*/
V readValueUnderLock(HashEntry<K,V> e) {
lock();
try {
return e.value;
} finally {
unlock();
}
}
上述的代码用到了try {} catch() {} finally {} 的结构。这是Java语言中进行异常(Exception)处理的通用格式。异常处理也是现代语言中的常见的特性。关于这块知识,我本人没有什么特殊的心得,也不觉得有多么重要。因此,还是请读者自行弥补这方面的知识。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事,上述的代码引自于JDK1.5的代码,其中用到了泛型语法。JDK1.5之后,开始支持Generic Programming(泛型编程)。我们看到的代码中的<K, V>就属于泛型代码,其中的K和V代表类型的名字。在真正编程中,K和V这两个类型名需要对应到具体的类型上。这就相当于把K和V这两个类型参数化了。因此,泛型有时候也叫做参数化类型(Parameterized Type)。
我对于泛型这种技术没有太多的感觉,谈不上有什么恶感,也谈不上有什么好感。关于泛型,我不打算专门抽出一个独立章节来讲解,既然在这里遇到了,就顺便讲讲吧。
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是,泛型的目的是什么?简单而言,就是为了Type Dispatch(类型分派)。比如,一个通用的算法,可以应用到int、float等多种数据类型上。但是,我们又苦于没有办法把这些数据类型综合成一个通用的数据类型。我们只好为每一个数据类型,写一套基本类似的算法。为了消除这种重复,语言设计者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算法中那些可变的类型作为参数,抽离出来。这就形成了“参数化类型”(Parameterized Type),即泛型(Generic)。
为此,C++设计者开发出了模板技术(Template),能够让程序员只写一份带有参数类型的算法代码。然后,编译器帮助程序员进行Type Dispatch,为每一种类型生成一套针对该类型的算法代码。
C++ STL就是一个完美应用Template技术的例子。但是,C++ Template实在是太强大了。不仅可以参数化类型,还可以参数化代码中的其他部分。C++ Template设计人员没有抵抗住这种诱惑,开始滥用C++ Template,为各种重用场景生成代码,结果导致C++ Template完全误入歧途。嗯。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后来出现的各种极为强大、极为诡异的C++ Template用法,我是完全看不懂了。
C++的Template技术,本质上都是一种预编译技术。这种技术只和编译器相关,和运行时一点关系都没有。编译器在编译期就根据类型参数生成一堆堆的源代码,然后编译成一堆堆的目标代码。这种技术实际上造成了代码膨胀。不仅是源代码膨胀,目标代码也跟着膨胀。
Java的泛型技术借鉴了C++ Template技术。不过,控制得还不错,只借鉴到了“参数化类型”的程度,还没有疯狂到参数化其他的部分。
Java的泛型技术有个名字,叫做“类型擦除法”(Type Erasure),其含义也是说,其泛型定义只在编译期起作用,编译之后,泛型(参数化的类型)会被擦除掉。
C#的泛型的实现技术与Java有所不同,表现出来的特性也有所不同。有哪些不同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到后面合适的时候再讲。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些运行期类型获取的知识,而现在我们还没有讲到这方面的知识。
好了,关于泛型的知识,就告一段落。我们回到之前的主题,继续对JDK1.5引入的java.util.concurrent工具包的源代码进行研究。
我又了解了一下开发包中的CurrentReaderHashMap类。它的描述是这样的,“A version of Hashtable that supports mostly-concurrent reading, but exclusive writing.”
但是,我阅读其源代码的时候,看到其中的read ( get, contains, size …) 方法里面用到了synchronized关键字,仍然需要用到Java虚拟机提供的同步锁。既然read方法里面用到了同步锁,又如何保证可以同时读呢?这点我想不明白,也没有深究。
多年来的编程经验已经让我明白,看别人的代码是非常费劲的,还不如自己想,自己写,反而更清楚明白。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修改代码比重写代码更难”的原因吧。
我不再想那么多,而是开始自己构想一个读的时候不需要同步、写的时候才需要同步的Map实现。在这个构想中,普通的读写锁模型不足以满足我的需求。因为,在使用读写锁的情况下,每个线程每次读Map的时候,都需要检查一下读写锁,这也是一种开销。我希望能够把这种开销完全消除。
这种需求是完全符合现实的。因为,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如下的需求:
用一个Map存放常用的Object,这个Map的并发读取的频率很高,而写入的频率很低,一般只在初始化、或重新装装载的时候写入。读写冲突虽然很少发生,不过一旦发生,Map的内部结构就可能乱掉,所以,我们不得不为Map加上同步锁。
这时候,一种叫做Copy on Write的设计思路进入了我的视野。Copy On Write是这样一种机制。当我们读取共享数据的时候,直接读取,不需要同步。当我们修改数据的时候,我们就把当前数据Copy一份副本,然后在这个副本上进行修改,完成之后,再用修改后的副本,替换掉原来的数据。这种方法就叫做Copy On Write。
Oracle关系数据库的数据修改就采用Copy On Write的模式。Copy On Write模式对并发读取的支持很好,但是在并发修改的时候,会有版本冲突的问题。可能有多个线程同时修改同一份数据,那么就同时存在多个修改副本,这多个修改副本可能会相互覆盖,导致修改丢失。因此,Oracle数据库引入了版本检查机制。即增加一个版本号字段,来检测是否存在并发修改。相似的版本控制机制存在于CVS、SVN等版本控制工具中。
在我们的Copy On Write Map中,我们只需要让新数据覆盖旧数据就可以了,因此不需要考虑版本控制的问题。这就大大简化了我们的实现。
基本思路就是让读和写操作分别在不同的Map上进行,每次写完之后,再把两个Map同步。代码如下:
/*
* Copy On Write Map
*
* Write is expensive.
* Read is fast as pure HashMap.
*
* Note: extra info is removed for free use
*/
import java.lang.Compiler;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
import java.util.Map;
import java.util.Set;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s;
public class ReadWriteMap implements Map {
protected volatile Map mapToRead = getNewMap();
// you can override it as new TreeMap();
protected Map getNewMap(){
return new HashMap();
}
// copy mapToWrite to mapToRead
protected Map copy(){
Map newMap = getNewMap();
newMap.putAll(mapToRead);
return newMap;
}

// read methods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mapToRead.size();
}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return mapToRead.isEmpty();
}

public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 {
return mapToRead.containsKey(key);
}

public boolean containsValue(Object value) {
return mapToRead.containsValue(value);
}

public Collection values() {
return mapToRead.values();
}

public Set entrySet() {
return mapToRead.entrySet();
}

public Set keySet() {
return mapToRead.keySet();
}

public Object get(Object key) {
return mapToRead.get(key);
}

// write methods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clear() {
mapToRead = getNewMap();
}

public synchronized Object remove(Object key) {
Map map = copy();
Object o = map.remove(key);
mapToRead = map;
return o;
}

public synchronized Object put(Object key, Object value) {
Map map = copy();
Object o = map.put(key, value);
mapToRead = map;
return o;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putAll(Map t) {
Map map = copy();
map.putAll(t);
mapToRead = map;
}
}
这个Map读取的时候,和普通的HashMap一样快。写的时候,先把内部Map复制一份,然后在这个备份上进行修改,改完之后,再让内部Map等于这个修改后的Map。这个方法是同步保护的,避免了同时写操作。可见,写的时候,开销相当大,应该尽量使用 putAll() 方法。
到此为止,线程同步的主要模型都讲完了。但是,关于线程的话题却还远没有结束。
一开始的时候,人们觉得进程(Process)的开销太大,因此,创建了线程(Thread)的概念模型。随着技术的进步,程序并发运行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人们开始觉得,线程(Thread)的开销也太大了。这时候,人们开始追求更轻量级的运行单元。各种概念模型纷纷呈现。比如,出现了一种叫做纤程(Fiber)的概念。Thread是线的意思,Fiber干脆就是纤维的意思,比线还要细。
当然,还有一些语言,不在名词上玩花头,而是默默地做实际工作。比如,一种叫做ErLang的函数式编程语言中,就实现了对进程、线程模型的完全重塑。在ErLang中,并没有Thread的概念,而是直接叫做Process。不过,这里的Process不再是对应操作系统的进程,而是,ErLang虚拟机自己管理的轻量级的运行单元。
在ErLang中,Process之间基本不需要同步。这是因为函数式编程语言的特性,在大多数正统的函数式编程语言中,变量近乎于常量,一生只能赋一次值,之后就不能再改变。用Java语言的术语来说就是,所有变量都是final的,不允许变量的值发生任何变化。既然变量不会变化,那还同步个啥子呢?有了这样的语法上的制约,ErLang就天生占了便宜,
那么,对于那些没有提供轻量级线程模型的语言(比如Java)来说,程序员又可以做那些努力来降低线程的开销呢?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线程池(Thread Pool),其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系统会启动一定数量的线程。这些线程就构成了一个线程池。
当有任务要做的时候,系统就从线程池里面选一个空闲的线程。然后把这个线程标记为“正在运行”。然后把任务传给这个线程执行。线程执行任务完成之后,就把自己标记为“空闲”。
这个过程并不难以理解。难以理解的是,一般来说,线程执行完成之后,运行栈等系统资源就会释放,线程对象就被回收了。一个已经完成的线程,又如何能回到线程池的空闲线程队列中呢?
秘诀就在于,线程池里面的线程永远不会执行完成。线程池里面的线程,都是一个无穷循环。具体代码如下:
Thread pooledThread {
… theTask …. // theTask成员变量,表示要执行的任务

… run() {
while( true ) { // 永不停止的循环
signal.wait(); // 等待系统的通知

theTask.run(); // 执行任务
}
}
}
系统只需要调用 signal.notify() 就可以启动一个空闲线程。
在这段代码中,用到了一个JDK的Thread类。除此之外,JDK中还有一个Runnable接口,也是一个与线程开发相关的类型定义。关于Thread类和Runnable接口的具体定义和用法,请读者自行查阅。
关于线程的内容就到这里。有了线程的知识打底之后,我们下一章讲解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模式——Iterator Pattern。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