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的来历(转)

沁园春的来历(转来的)(2009-02-23 13:00:50) 

标签:文化 
沁园春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为其女儿沁水公主刘致在封地沁水县(属河内郡沁河北岸)兴建了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到了汉明帝的儿子汉章帝年间,大将窦宪的妹妹被册封为皇后。窦宪倚仗自己是当朝国舅,横行不法,大肆兼并土地,并且看中了风景幽雅的沁园。于是,出低价强买沁园。沁水公主慑于窦氏的威势,不敢计较,于是窦宪便将沁园占为己有。 

  后来汉章帝出行,路过沁园,指着沁园问窦宪,窦宪支支吾吾地不敢应答。后来章帝知道了窦宪夺园的事情后,极为震怒,召来窦宪严厉斥责说:“现在连尊贵的公主的田园尚且被你兼并,一般小民的田产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国家诛弃你窦宪,只不过像除去一只孤单的雏鸟和一只腐死的老鼠罢了。”章帝要治窦宪的罪,窦宪非常恐惧,后来靠他当皇后的妹妹百般求情,才得以幸免。章帝勒令窦宪将沁园归还了沁水公主。虽然这次因为皇后的缘故,没有治窦宪的罪,但从此章帝不再重用窦宪。 

  这件事在南朝宋·范晔著的《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中是这样记载的:“宪恃宫掖声势,遂以*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畏逼,不敢计。后肃宗驾出过园,指以问宪,宪阴喝不得对。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宪大震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还主。虽不绳其罪,然亦不援以重任。”

  后来有人作诗讽咏这件事,乐工创制成《沁园春》曲调,这便是词牌“沁园春”的来历。后来,也用“沁园春”泛指公主的园林。 

  这个词牌又名《东山》、《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为双调,共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韵,下片十二句、五平韵。 

  而沁园这座名园,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延续一千多年,至元毁于战火。其遗址位于现在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化村,东西长720米,南北宽1100米,总面积79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2006年6月21日,该遗址被公布为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沁水公主 

  汉代皇女的封号一般以所封地地名册封。汉明帝刘庄(显宗)共有11女。永平三年(60年),封第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婚配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孙高密侯邓乾。(其他皇女皆有封地。长女姬,封获嘉长公主。次女奴,封平阳(今临汾)公主。三女迎,封隆虑(今林州)公主。) 

  沁园·沁园春词·沁园遗址 

  按语:毛泽东一首《沁园春·雪》惊世绝唱,沁园春词牌名神州皆知,但知晓沁园春词牌名来历的却为数不多。在济源市五龙口镇沁河北岸有一处不太引人注意的文化遗址,那便是汉代美名远扬的沁水公主园所在。历经多年的烽火烟尘,昔日沁园的风采已荡然无存,史志中也难以找到园林美景的具体形态。但是,沁园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仍然是不可忽视的——由于沁园的盛名,汉以后多把公主的私人园林泛称为沁园;正是沁园美景吸引了古代诗人词家吟诗唱和,才演绎出了沁园春词牌;仔细翻检历史,你还会发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权臣不顾身家性命夺而取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沁园是东汉时期的一处园林,其遗址位于今济源市东北部的五龙口镇化村村南、沁河之北。由于有一个“沁”字,许多人误认为它在济源东邻的沁阳市。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版),就把沁园记为“在河南沁阳县东北,沁河北岸”。再如清顺治十七年的《怀庆府志》,也把沁园记为“在府城东北三十里,沁水北岸”。文中的“府城”显然是指怀庆府,现在的沁阳市就是原来的怀庆府治所。以上两例实际上系历史的误解,也可能是因果关系。其实,沁园的位置是十分明确的。沁河在秦以前称少水,汉代以后称沁水。汉时以沁水命名的地名只有一个沁水县,其县治所在现在的济源市东北部的王寨村北。济源境内当时共设3县,另两县为轵县和波县。现在的沁阳市汉代称野王,山西的沁水县为隋代所置。因此可以说,关于沁园位置的其他说法都是望文生义。 

  沁园是汉明帝在当时的沁水县境内为皇女刘致所建的园林,全称应为沁水公主园。据《后汉书·皇后纪》载:“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号长公主,仪服同蕃王。诸王女皆封乡、亭公主,仪服同乡、亭侯……其皇女封公主者,所生之子袭母封为列侯,皆传国于后。乡、亭之封,则不传袭。”从这段文字可知,汉代皇女皆有封地,其地大小以一县为度。沁水县东汉时是京城属地,归司隶部管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首都管辖的县市。把皇女封在天子脚下的沁水县,便于往来探视,这是很自然的事。 

  汉代皇女的封号一般以所封地地名册封。汉明帝刘庄(显宗)共有11女。永平三年(60年),封第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婚配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孙高密侯邓乾。其他皇女皆有封地。长女姬,封获嘉长公主。次女奴,封平阳(今临汾)公主。三女迎,封隆虑(今林州)公主。 

  沁园有多大,景致有多美,沁水公主曾经在沁园度过了多少奢华时光,由于缺乏相关资料,今人已不得而知。《辞海》中“沁园”词条下有这样一句话:后世因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此语虽不具体,也可证沁园必定是古代园林中的上乘之作。唐代诗人崔湜做《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诗虽然距沁水公主生活的年代已有数百年,仍可引来作为盛赞公主园林生活之小补。崔诗曰: 

  沁园东郭外,鸾驾一游盘。水榭宜时陟,山楼向晚看。席临天女贵,杯接近臣欢。圣藻悬宸象①,微臣窃仰观。(《全唐诗》卷五十四) 

  据《辞海》所解,沁园曾为窦宪所夺,后人做诗以咏其事,沁园春词牌也因此得名。词是诗歌的一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古代的词是为和乐歌唱的,唐五代时多称为曲。由于句子长短不一,也称为长短句。词题、词的内容与曲调本来应是一致的,但随着词曲的发展成熟,逐步成为以调填词,曲调名和词的内容就不一定有联系了,大多数词也不再配乐歌唱,词名只作为文字、音韵的结构定式。有些词牌,正名之外另标异名(也有同名异调或一名数体的),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中,就有30多首属于词作品,并且均有词牌名和词题。其中用沁园春词牌填的词有两首,一首是《沁园春·长沙》,另一首是《沁园春·雪》,均为双调、平韵,共114字。按照词的形成过程,以沁水公主的沁园为歌咏对象而产生的沁园春词、词牌名和词的内容应该是相一致的,可惜今天已经难以找到,只能从现有的词牌音韵中去体味了。 

  发生在沁园的最为惊心动魄的故事,应是窦宪夺园一事。沁园为公主所有,窦宪何以如此胆大妄为,竟敢夺皇女之爱?这要从窦宪的族门说起。 

  《汉书·外戚传》、《后汉书·窦融列传》对窦氏家族有详细记载:窦宪的高祖父窦融(前61年~62年)光武帝时任大司空,封安丰侯。如果再往前追溯,窦门更为显赫。窦融的七世祖窦广国的姐姐是孝文皇后,即汉武帝时的窦太后。当时窦氏族中有3人封侯,其中有人们较为熟知的窦婴。窦融长子窦穆、孙窦勋均为权臣。光武帝刘秀还把涅阳公主许配给了窦氏显亲侯大鸿胪窦固。到显宗时,“窦氏一公、二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 

  如此侯门望族的窦家,后来竟做了一件十分可笑的蠢事。窦穆等人为了达到以姻亲控制六安侯刘盱的目的,竟假制诏书,令刘盱休了妻子,然后把窦家的女儿嫁给了他。3年后,刘盱的前妻上书皇帝揭发了此事,皇帝大怒,悉数免去了窦穆等人的官职,惟窦融因年老多病赦免,留在京师。 

  窦宪是窦融的曾孙。窦家遭事时,宪尚年幼,成了孤儿。一般情况下,元气大伤的窦家是很难再兴的。但是仅仅过了十多年,肃宗刘炟即位,把窦宪的妹妹立为皇后,窦家很快又崛升起来,窦宪封为虎贲中郎将,其弟窦笃封为黄门侍郎,一时窦家“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 

  窦宪夺沁园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后汉书》载,窦宪“恃宫掖声势,遂以*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这里的“*直”,就是“*值”,*到多少,不得而知,但一个“请”字,活画出了窦宪权倾朝野之势。沁水公主不敢讨价还价,只好拱手相让。后来,肃宗驾出路过沁园,发觉不对头,问窦宪是怎么回事,窦宪竟答非所问,欺骗肃宗。事后,肃宗查明了情况,勃然大怒,立即召见窦宪入宫,斥责道:你不思前辈教训,竟夺公主田园,还学赵高指鹿为马,搪塞遮掩。近日念及此事,令人惊怖。永平年间,朝廷曾多次查访皇亲国戚中的违法行为,这些年来诸多豪戚均不敢犯法。沁园是公主封田,诏书切切,你竟敢谎称是舅氏田宅。你对公主尚且如此,何况平民百姓!国家不用你窦宪,就如同抛弃一件破衣服、扔掉一只臭老鼠一样容易!窦宪一听,大为恐惧。事后,窦皇后为了挽救窦家败局,多次在肃宗面前说好话谢罪,并把沁园还给了公主,才没有治窦宪的罪,但肃宗从此不再重用他。 

  又过了10年,和帝即位,窦皇后不但成了皇太后,而且临朝执政。窦宪又时来运转,不但重新被委以重任,还由于太后撑腰,以侍中之职,“内干机密,出宣诰命”,窦氏兄弟皆居“亲要之地”。为了左右朝政,窦宪与太傅邓彪结党营私,凡是他想干的事,“辄外令彪奏,内白太后,事无不从”。他还明目张胆地报复仇家,其中尤以杀韩纡一事最为世人瞠目。原来,肃宗查处窦家时,韩纡是窦勋案主查官。为报杀父之仇,窦宪竟派人杀了韩纡的儿子,把头割下来以祭窦勋之冢。 

  横行无忌的窦家最后还是应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老话。永元四年(89年),因窦太后、窦宪等人密谋不轨,和帝与宦官郑众等设计逮捕了窦宪,迫其自杀,诛灭了窦氏家族。窦太后虽未杀头,几年后也因此忧惧而死。 

  回望历史,沁园有过皎洁的月色,也有过浓重的乌云。作为后人,月色固然令人憧憬,乌云也许更能让人感悟宫闱擅权的为害。 

  沁园毁没的历史,能见到的史料很少。《济源县志》仅记“在沁河北岸”。《怀庆府志》仅记“金时官僚宴游之地,相传有石图本,今不可考。”以文学形式记述沁园的有元代大臣耶律楚材的《过沁园有感》和明末清初王铎的《移居》。耶律诗曰: 

  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②新。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羞对覃怀③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 

  耶律楚材是辽皇族,成吉思汗攻取燕京时被召用。元太宗时,官至中书令。他曾帮助朝廷策立定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治国方略,如建议军民分治、反对以汉地为牧场、废除战争屠城、释放为奴的汉人等,应该算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从他的诗句中,我们不仅知道沁园元初未经战火时尚有美景可观,还能读出他对沁园被战火所毁后的怜惜之情。其中的三、四两句,作者以“无心”责水边古竹,以“含恨”赞雪中寒梅,竹和梅在诗人眼里成为两种思想境界迥然不同的事物,而不再具有诗情画意,道出了作者对沁园不再的无限情思。 

  王铎的《移居》同样写于战乱年代。诗曰: 

  栖托东湖上,茅堂近北城。古今余冷泪,兵火剩残生。抚竹沁园好,吹箫铁岸清。扶危诸志在,肯自味洲蘅④。 

  王铎是明末清初人,诗书画皆有大成。据王铎年表,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10月,王铎受命礼部尚书,以家人先行,自己率家丁随后。不想家人一行陷入农民起义军重围,王铎以二十五骑前往突救。家人虽得救,但王父本仁病死途中。这时,王铎的家乡孟津已被农民起义军所占。无奈之下,王铎只得在怀州东湖岸边筑草堂栖居为父守孝服丧。东湖在怀州府(今沁阳市)城东,距沁园约15公里。其后,王铎曾到沁园游历并写下这首《移居》诗。全诗充满了对战乱的愤懑之情,其中的“抚竹沁园好,吹箫铁岸清”两句,看似“潇洒”之语,实则反映了诗人对沁园旧景的怀恋和对生活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明朝末年的沁园虽已破败,仍是文人墨客的小游之地。如此看来,沁园的完全毁没当在明末清初。 

  建国以后,文物工作者对沁园遗址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考察。1981年11月,原新乡地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到济源做文物调查,在化村西南2米高的土岗上,发现有陶钵、陶瓮、石锤、贝壳等残存遗物。文化层深约1.5米,东西长80米,南北宽40米。后又在近邻化村的留村东南土岗中,发现有石斧、石镰、石铲、石凿以及灰陶片、彩陶片、白衣彩陶片等遗存。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80米。1984年11月,济源县文物普查组又到上述两处做考古调查,采集到彩陶钵、彩陶罐、灰陶鬲、大口陶盆、小口尖底陶瓶等遗存物,其上纹饰多为粗细绳纹或大方格纹。从整体看,化村西岗彩陶遗存较为丰富,且多为东汉遗物。东岗和西岗中间相隔约500余米,地势平坦。但据当地群众讲,过去耕地时,也发现有彩陶碎片。如此看来,两处遗址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从东到西约长720米,南北平均宽110米,总面积79200平方米。1983年12月,公布为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