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高考及其他

  本文来源:https://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3339653&boardid=1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都会牵动千万考生及家长的心,毫无疑问,这是人生一道重要的关口,对,至少它决定了你今后四年将在哪个城市打游戏,能考到北上广最好,毕竟大城市的网速还是快一些。

    从6月22号开始,全国各省份陆续开通了高考查询通道,分数揭晓之时,冰火两重天,几家欢喜几家愁。

    1. 高考复读生

    唐贞元四年,也就是公元788年,新年伊始,长安城上空飘起漫天雪花,20岁的韩愈跟现在的考生一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焦急地等待进士科举考试成绩放榜。

    依照大唐科举考试制度,进士考试之前,需要先经过县、府两级考试选拔,勤奋好学的韩愈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拿到进士科准考证,年底在长安第一次参加了礼部进士考试,第二年年初,就是发榜的日子。

    决定命运的时刻终于到了!

    榜单公布,人群一阵骚动,韩愈挤在里面紧张地从头看到尾,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

    是的,韩愈落榜了。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出身官宦世家,3岁父亲病故,韩愈便跟着大哥一家生活,11岁那年,大哥也故去了,韩愈全靠嫂子抚养教育。

    韩愈打小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是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七岁属文,意语天出”,是远近闻名的学霸,兄嫂一直对他寄予厚望,说咱老韩家以后光宗耀祖全指望你了。

    所以,这次意外落榜对韩愈打击很大,回家后垂头丧气,嫂子一看赶紧劝:“没事儿没事儿,胜败乃兵家常事,咱复读一年,明年再考。”

    第二年,韩愈再次落榜。

    嫂子说:“没事儿没事儿,好事多磨,事不过三,咱接着复读,来年再考。”

    第三年,韩愈又一次落榜。

    复读生的心理压力有多大你们知道吗?承载着全家人的期望,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连续三次落榜,谁能受得了?

    第四年,韩愈心理崩溃,直接弃考了。

    嫂子一看,这不前功尽弃嘛,苦口婆心开导他:“男子汉大丈夫,应当百折不挠,这点挫折都受不了,将来怎么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你看咱村的范老师,考了半辈子,最后还不是中了举人,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在家人的鼓励支持下,韩愈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头悬梁锥刺股,又咬牙复读了一年。

    第五年,也就是公元791年,韩愈终于如愿,以第13名进士及第,这一年,韩愈25岁。

    2. 落榜公务员

    中了进士是不是就可以当官了?

    当你个头,都被那些影视剧给骗了我跟你讲,依照大唐《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考中礼部的进士只是取得了从政资格,想当官还要再参加吏部考试,称“铨选”,程序跟考进士差不多,难度一点儿都不比考进士小。

    韩愈毕竟是久经考场,毫不畏惧,发扬考进士精神,不负众望,一鼓作气,又是连续三年落榜。

    “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试于吏部卒无成。”是不是韩愈学习不行啊,你看这一次一次的。

    当时考试没有数理化英语,就是考语文政治历史,吏部考试韩愈选的是博学宏词科,其中,对仗工整,堆砌辞藻的骈文,是韩愈最不喜欢也最不擅长的,所以考得确实不太好。

    但三本录取分数线还是过了的,之所以屡战屡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场外功夫没下够。

    吏部选拔干部,你不能光傻乎乎盯着考试,你得做点考场外的工作,当时叫“干谒”,也就是托人走关系,请达官贵人知名人士,帮忙举荐,该花钱花钱,该打点打点,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对不对。

    韩愈父兄早亡,家又不在长安,无依无靠,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经济上也不富裕,一直以来,在这方面做得都比较差,所以,从考进士开始,就一路坎坷。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长安仕途无望,老家又传来噩耗,抚养自己成人的嫂子去世了,长嫂如母,韩愈悲痛万分,公元795年,心情灰暗的韩愈离开长安,回老家河阳为长嫂守孝。

    一路上,韩愈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回想自己在长安前前后后折腾了近10年,也没混上个一官半职,心中不由泛起阵阵悲凉。

    3. 幕府临时工

    树挪死,人挪活,西京长安不行咱换个地方,去东都洛阳看看有没有什么机会。

    毕竟是进士出身,在文坛又有些名气,很快,韩愈在洛阳幕府谋了个职位,节度使推官,兼秘书省校书郎,从九品下,干部序列中最低一级,而且还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先干着,等有机会再转正那种。

    每天不过是抄抄写写迎来送往的繁杂俗事,又是个临时工,工资待遇低,进步空间小,从小胸怀大志的韩愈对这份工作十分厌倦,干了不到3年就跳槽了。

    第二份工作在徐州,跟之前一样,仍是幕府节度使推官,但领导是个文学爱好者,叫张建封,十分欣赏韩愈的文才,所以对韩愈颇为关照,临时工享受正式编制同等待遇。

    可韩愈在他手下干了没多久,又不想干了。

    为啥?因为这地方哪儿都好,就是劳动纪律特别严,“晨入夜归”,准时打卡,不许迟到不许早退,工作时间不许私自外出。

    韩愈最受不了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工作不是看最终结果的吗,一个单位开始抓考勤,就是走下坡路的开始。忍无可忍,给领导写了封意见信,《上张仆射书》:“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

    意思是这种规定我可做不到,要逼着我遵守,非得精神病不可。

    张建封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单位还不乱套了?”

    没理会他,带人出去打球了。

    没两天,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又摆到了张建封办公桌上,还是提意见,说张建封不以身作则,上班时间“击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身为领导干部,荒疏政事,玩物丧志。

    “击球”是张建封的业余爱好,类似于现在的打高尔夫,不过是在马上,也属于贵族运动。

    张建封辩解说:“老子击球是为了锻炼身体,把身体练好才能为朝廷做更大的贡献,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好不好。”称韩愈两次上书是“儒生之见”,不予采纳。

    两次上书都没有结果,但韩愈喜欢提意见,经常顶撞领导的名声却由此传开了。

    这样的员工哪个领导会喜欢?

    韩愈在幕府郁郁不得志,眼看与自己同榜中进士的几个人在京城一个个混得风生水起,越发觉得怀才不遇,作《马说》感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 太学韩博士

    说到底,还不因为自己是临时工嘛,人微言轻,不受重视,所以,公务员考试还是不能放弃。

    韩愈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结果,又一次落榜,残酷的现实让韩愈几乎萌生了归隐乡间做个农民的打算。

    所谓成功,往往就是在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诞生的。公元801年,韩愈第五次应考,终于通过了吏部的铨选,被朝廷正式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也就是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正7品上,正县级待遇。

    那一年,韩愈34岁,从第一次考进士算起,14年考了9次,终于修成正果。

    所以,一次高考失利算得了什么?

    上任的第一天,韩博士以《成功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只要你自己不放弃》为题,为全校师生做了励志主题演讲,受到热烈欢迎。

    虽然韩愈此前在文坛就已小有名气,但毕竟是民间传播,影响力有限,如今在国子监,也就是过去的太学任教,如鱼得水,自己的思想和才华终于得到发挥和展示,个人名望也与日俱增。

    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好,看不起老师, “公卿子孙,耻游太学”,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以至于堂堂国子监竟然生源紧张。

    韩博士对此痛心疾首,写下著名的《师说》,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为此,韩愈以身作则,勇为人师,不管对方年龄大小,地位高低,有问必答,乐此不疲。比如写过“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张籍,年龄比韩愈还大,韩愈照样收为弟子,并直言:“师不必贤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一生三入国子监任职,并曾担任国子监祭酒,也就是校长,任职期间,韩校长极力倡导尊师重教之风,在他的领导下,困扰国子监多年的招生工作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读书人都以称韩门弟子为荣,可谓桃李满天下。

    因为自己的科举之路历尽坎坷,所以,将心比心,韩愈对后辈总是尽量提携帮助,特别是对那些怀才不遇的寒门子弟,比如李贺,不但极力举荐,还为其仗义执言。

    韩愈崇尚先秦时期的散文,一上任就大力推行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对时下重形式轻内容,看似华丽,实则空洞意少的骈文颇有微词:全是特么空话套话,一大段读下来,你都不知道他究竟想说啥。

    文如其人,韩愈的文章,直抒胸臆,有一说一,“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不管对象是谁,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动不动就怼人。这种直言善谏的性格,使其文章读起来酣畅淋漓,深受读者欢迎,但也为他后来的仕途笼罩了一层凶险的阴影。

   5. 讲真话有风险

    公元803年,韩愈从国子监博士升任监察御史,上任不久,就赶上长安地区百年不遇的旱灾,粮食几乎绝收,哀鸿遍野,无数百姓被活活饿死,为了活命,不惜卖儿卖女。韩愈曾在诗中描述当时的情景:

    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

    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

    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酬。

    亲逢道边死,伫立久咿嚘。

    朝廷也知道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便下令减免一半的税赋,但地方官京兆尹李实为了个人的所谓政绩,不顾百姓死活,谎报灾情,称“今岁虽旱,而禾苗甚美”,对上亩产万斤的卫星照样放,对下仍全额征税,百姓怨声载道。

    韩愈身为监察御史,眼见民间疾苦,岂能坐视不管,当即给皇帝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直言饥荒的严重程度和人吃人的惨状,以激烈的言辞建议朝廷立刻停止征收税赋,开仓放赈。

    结果,不但得罪了京兆尹李实,皇帝面子上也挂不住了,下面的情况谁不清楚,大家都不吭声,都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盛世,就显你能,你咋不上天呢。

    韩愈的性格,平时也得罪过不少人,有人趁机在旁边煽风点火,结果,韩愈因“诽谤朝政”,被贬出京城,调到连州阳山,也就是现在的广东韶关境内任县令。

    当时的韶关可不比现在,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国家级贫困县,自然条件恶劣,黑社会猖獗。韩愈带着全家从长安到阳山上任,跋山涉水,光路上就走了整整两个月。

    到阳山一看,果然是穷山恶水,韩愈苦不堪言,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在官场上再也不乱说话了。

    还好,不久新皇登基,大赦天下,韩愈改任江陵,后来又被调回长安,仍到国子监任职。

    此后,韩愈在官场谨小慎微,不再乱提意见,仕途也因此顺畅起来,历任都官员外郎、河南令、比部郎中、考功郎中、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御史中丞等职,一路升迁,直至51岁,被任命为刑部侍郎,正二品,省部级,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在这个位置上,韩愈爱提意见的老毛病又犯了,这次怼人,差点要了韩愈的性命。

    6. 迎佛骨冒死谏

    韩愈年轻时就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对社会上礼佛修道之类的事儿,一向嗤之以鼻。

    当时社会上发生了一件事,四川一个叫谢自然的14岁女孩,不知怎么迷上了修道,非要出家修炼,家里人谁也拦不住,只好让她在一个道观修行道术,13年后,姑娘不明不白死在山上了。

    本来这也没什么,但道观和当地信徒都说,姑娘不是死了,而是留下肉身羽化成仙了,走的时候,天呈异象,有五彩祥云如何如何,传得神乎其神,附近的百姓都跑去朝拜,当地政府居然把这件事当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上报给了朝廷。

    韩愈最见不得这个,这都什么呀,这不封建迷信嘛,没文化太可怕,怼!当时就写了一首《谢自然诗》讥讽:

    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奈何不自信,反欲从物迁。

    对道教如此,对佛教,韩愈也一直持否定态度。

    当时,社会上佛教盛行,长安附近的法门寺香火旺盛,法门寺塔中供奉有释迦牟尼的一节骨指,称佛骨,寺院每30年打开佛塔一次,取出佛骨,供人朝拜。

    公元819年,又到了这个时刻,唐宪宗想把佛骨迎入宫中,亲自朝拜供养,祈求国泰民安,顺便祈求自己长生不老。

    满朝文武大臣都说皇帝决策英明,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纷纷表示坚决拥护,唯有韩愈站出来说:我发对。洋洋洒洒一篇《论佛骨表》当堂呈上。

    文章开篇就说:“伏以佛者,西域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然后,列举黄帝以来的历代君王,都很长寿,那个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汉明帝引进佛教,结果,东汉之后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寿命短,朝代一个比一个灭亡得快,由此得出结论:“佛不足事”,朝拜这玩意儿没用。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一个外国人,跟我们语言不通,对中国国情完全不了解,我们为什么要供奉他?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更何况人早都死了,死尸是污秽不祥之物,摆在宫里供人朝拜,合适吗?

    佛教与儒家教义相违背,依我看,不但不应朝拜,还应销毁佛骨,废除佛法。

    韩愈这篇文章写得有理有据,言辞激烈,毫不留情,可把皇帝给气坏了,特别是这句“事佛渐谨,年代尤促”,你越信佛,死得越早,这不是骂人吗?!当场就要杀了韩愈。

    大臣们赶紧劝:“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意思说老韩虽然说话难听,但也是一片好心,您要是杀了他,以后谁还敢给领导提意见?

    宪宗皇帝气呼呼地说:“愈言我奉佛太过,我尤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

    说我奉佛太过分了我可以接受,但说东汉之后奉佛的皇帝都短命,这话说得太狠了吧!作为一个下属,咋能这么跟领导说话?!狂妄至极,罪不可赦。

    皇帝在气头上,谁也劝不住,说啥也要杀了韩愈。

    等第二天冷静下来,也觉得因为这个杀人显得自己心胸狭窄,可不处理他又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从轻发落,将韩愈二次贬出京城,还是分配到全国最边远最贫穷最落后最愚昧啥东西都敢吃的广东,担任潮州刺史。

    7. 何止文章日月光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背井离乡,远贬潮州,这篇引发龙颜大怒的《论佛骨表》由此不胫而走,所有看过的人都说:“不服不中,老韩真二蛋,谁都敢怼,啥话都敢往外撂,牛逼!”

    “不平则鸣”,看不惯的事儿就要说,不说出来心里不舒服。“武死战,文死谏”,如果因为这个被杀头,老子认了!

    韩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不论为人还是作文,耿直刚正的风格,都为世人所折服。

    公元824年,韩愈病逝于长安,享年57岁,死后谥号“文”,从祀孔庙,葬于河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孟州,陵园至今保存完好。

    韩愈生活的时代,文坛群星闪耀,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元稹、孟郊、贾岛、李贺、张籍、李绅、裴度、皇甫湜等,可谓名家辈出,但韩愈“文章巨公、百代文宗”的历史地位却无人可以撼动。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风靡一时,从者如云,“杜诗韩笔”,成为大唐文坛两个无法逾越的标杆。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实,韩愈为历代所推崇的,又岂止是文章。

    正如后世诗中所说:

    平生胆气尤奇伟,何止文章日月光。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