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老娘和女儿看《孔子》

带着老娘和女儿看《孔子》


  我对《孔子》电影一直非常期待,周六老婆出去开会,就带着老娘和女儿到龙德广场看《孔子》。

  老娘是个文盲村妇,经常被动地去看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电影,因为有时她需要陪孙女多多看一些动漫片。女儿还不知道孔子是谁,所以还是嚷嚷着要看《阿凡达》。爸爸严肃的说:“不行,你必须得先看《孔子》,因为爸爸将来还要你背诵《论语》,《论语》就是记载孔子说的话和他做的事。”老娘不一样,一听是孔子,至少她有兴趣去了解孔子的事情。

  我和老娘无法就孔子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但我知道老娘朴素的情感里,孔子的形象经历过从神、圣到鬼的运动,所以肯定好奇;而我一开始所接触的孔子,当时叫孔老二,是牛鬼蛇神的同类。

  我认知孔老二是从“批林批孔”运动时开始的,所以孔老二在我深刻的记忆里是极为丑陋的。有两个画面在我的脑海里总也无法排除,第一孔老二是刽子手,杀了少正茂。当年孔老二拿着一把滴着血的刀,大喊:“克己复礼”;而少正茂就躺在一边的画就画在村里小学校的墙壁上,触目惊心。

  第二幕却是一个话剧。那是我哥他们班演的,剧目叫《柳下趾痛骂孔老二》。在话剧里,柳下趾是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形象,是我邻家最英俊的大哥演的,而我哥他们班里最滑稽的同学扮演了孔老二。柳下趾身披斗篷,腰悬宝剑,器宇轩昂;孔老二作为迂腐的剥削阶级的代表,原本是要来说服柳下趾的,结果被“革命者”骂了个狗血喷头。那话剧里有一个情节,我无论如何也没法淡忘:孔老二乘坐的车是由越剧里常用的旗子组成的,车子前进时后台几个人喊:“隆隆溅,隆隆溅”。在阶级斗争的时代里,孔老二显然不属于贫下中农,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是我们的敌人。

  我们就是这样糟蹋过我们的圣人孔子。以至于在我初中语文学《两小儿辩日》时,对孔子无法回答是早上还是中午太阳大这个问题,老师的解释还是:你看孔子号称圣人,却连两个孩子的问题都回答不了。殊不知这正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我老娘对孔子的认识很原始,正如他对神鬼佛的认知一样,基本上没有受这个运动的影响。她在整个运动中,一直偷偷地坚持敬神敬佛,同样也是一贯的要求我们尊重孔夫子所代表的书本、认真读书。在我85年考上北大后,当年在老家还是有点轰动性,我老娘经常在我面前重复我外公对她说的话:这要在过去,我们家就可以享受村里公家祠堂供奉了,我娘都可以不用劳作了。言谈间对尊重孔子的年代还是颇为怀念。

  我本人开始认真研读论语,也只是八、九年前的事。读着读着才明白,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许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举止,原来都深深地刻着孔子的烙印;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也是出自于孔子之言,甚至当年我们“诲人不倦”的老师一边领着我们批判孔子,一边却用“温故知新”来要求我们的学习态度。读着读着,我才明白,事实上作为一个中国人,去否定式的批判孔老二实际上就是彻底否定自己。我原先所认识的孔老二和真正的孔子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人。


  老娘看完电影有相当的满足感,她终于第一次可以在银幕上看到那个活生生的圣人,原来也和我们平常人那样,有着那么多的忧苦悲喜。至少给了她一个很深的印象,原来她从小就被父辈们灌输的孔夫子形象,可以这么鲜活。

  我对《孔子》的剧情相当熟悉,这倒不是我事先知道什么,而是电影中所展示的基本都是我这个还算比较熟悉《论语》的人所知道的史实。整个电影中,我只是对战争中的宏大场面有所保留,似乎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军队,不应该是五百乘军车所能形成的规模。至于孔子和老子会谈的场景,过于渲染成两个数千年人类历史中两个伟人之间的“光芒万丈”的对话,有点“革命”化。

我对周润发所饰演的孔子有高度的认可。尤其是“子见南子”时,南子发出“孔子在苦难中所领悟到的境界远高于他人”的感叹时,我深深认同剧组对孔子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对一个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与众不同之处的总结非常到位。而这个在磨难中仍然坚持自己理想的老头,最终把自己人类“大同”的理想变成了我们全人类都追随的理想,只是我们现代人也仍然和孔子同时代的人一样,都不相信这个理想能实现。


看着电影,我也曾试着在自己的脑海里去想象孔子作为他那个时代正常人的所作所为。毕竟史料里都是一些非常简洁的语言,无法把一些鲜活的例子展现给我们。孔子成为圣人,那是在其身后一千以后的事,所以在当时,他也最多只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而已。我对孔子生活中形象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论语》中的这两段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中国人而言,无论是否看过论语,都会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来要求自己。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三十和四十的生活中物质上压力既来自于家庭,精神上的压力来自于孔子。只是我们很少有人去“向往”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所以,在我的眼里,如果要拍一个孔子老年时代的故事,孔子的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需要展示。

至于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就算在任何时代,如果我们多一份“仁”或“爱”的境界,也许我们也能达到。至少孔子自己也描述过这种生活,并且自己也经历过: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我其实在看《孔子》以前,特希望能看到孔子领着众弟子春游的情景。很遗憾,我没有看到。相信许多人心目中自我对《孔子》安排的情节,也会在电影中缺失,这是参与者必定会出现的遗憾。

我还会再带老婆去看一次,毕竟老娘的情感过于朴素,女儿又如洁白的纸,无法对话。找一个了解孔子的人一起看《孔子》,应该会有更多的收获。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14682504/viewspace-625901/,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14682504/viewspace-625901/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