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Oracle中国动荡内幕

文章摘自:《世界计算机》

  “经过无数次努力以后,我们已经彻底绝望了。”一位Oracle(中文名:甲骨文)公司长期的合作伙伴在谈到与该公司沟通办理软件“更名”(参见文末注解)事宜时作如是说。

  在过去的两年中,这家合作伙伴通过各种途径,前后近百次与Oracle中国公司联络,希望对方能够高抬贵手,为其办理软件更名手续。但是得到的始终是同一个结果:甲骨文中国拒绝为其办理更名手续,并通知该合作伙伴如有不服,将通过司法程序加以解决。

  ■“秋菊”打官司

  2002年初,为了实施一个政府背景的社会公益项目,这家合作伙伴采用Oracle为其做项目开发。当时,Oracle中国的一位销售人员要求这家合作伙伴帮忙在其季度末提前下单(即通常所说的压货(参见文末注解)),这样可以帮助他完成当季的销售指标。

  该销售人员向其保证没风险,如果出现问题,将帮助该合作伙伴想办法解决,对于该合作伙伴来说不存在任何风险。

  事实似乎也是如此,在2002年初,Oracle中国公司尚未对外公布后来出现的与代理合作的“三不管条款(参见文末注解)”,对于售出的软件产品,在合理的范围内仍同意帮助代理办理更名手续。

  于是,这家代理商听取了Oracle销售人员的建议,提前下单,向Oracle指定的代理商订购了价值数佰万元的数据库产品。

  但是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得情况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先是由于政策原因,(在2002年4月,)该社会公益项目被停止。接着,2002年5月,Oracle中国公司出台了关于Oracle合同的几点声明,也就是所谓关于渠道伙伴的“三不管条款”通知。

  变化发生后,该合作伙伴立刻与Oracle销售部门沟通,希望他们能够为其办理更名手续,以便订购的产品能够在其他项目中使用,但是数个月过去,这种努力始终毫无结果。

  此后的两年中,这家合作伙伴先后与该公司销售主管,中国区总经理,以及Oracle亚太区各个层级的官员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几十近百次沟通。

  最后,Oracle公司给出的答复是:拒绝为其办理更名手续,如有异议,将通过司法手续加以解决。

  这一答复,意味着该合作伙伴斥资百万购买的产品,在转瞬之间变成一钱不值的废纸和几张光盘。

  类似的遭遇在过去两年中,在甲骨文渠道中时有发生。对于甲骨文公司而言,不为代理做更名,对外开出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是为了防止更名造成渠道价格以及销售政策的混乱。

  但是,对于造成更大混乱的压货问题,长期以来甲骨文公司虽然一再强调并且保持关注,却始终屡禁不止。

  其实更名问题,在多家国际软件企业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但是对比IBM、BEA、SYBASE等多家国际软件企业,哪一家在更名方面的政策也没有像甲骨文那样苛刻。

  办理更名的手续真的那么复杂吗?显然不是,真正的根源在于:Oracle中国不想承担任何责任,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将所有的风险,通过各种手段通通让渠道伙伴承担。

  于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一方面Oracle为代理制定了滴水不漏的合同条款,请君入瓮。同时,又通过业务操作流程将可能产生的矛盾转嫁出去。

  例如,深圳的一家代理在遇到更名纠纷时,只能向Oracle分销商起诉,因为产品是分销商卖给他的。但是大家都清楚,真正拥有更名权利的,只有Oracle公司自己。但是,由于增值分销商在业务方面与Oracle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因此大多只能硬着头皮为其顶缸。

  于是,Oracle这一招挑动群众斗群众的伎俩,在实战中颇为有效。

  ■骨干人员流失

  诚如上文所说,压货与更名现象是造成Oracle渠道多种纠纷的根源。那么,为什么这些现象屡禁不止呢?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Oracle中国的管理造成的。

  众所周知,国内软件市场通常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左右,但是Oracle公司对中国市场定下的发展指标却高达50%到60%。据一位知情者说,前几年Oracle中国公司销售人员能够完成销售任务的大约有七八成,现在则寥寥无几。

  从传统上看,Oracle绝对属于业绩为王的企业。一旦销售人员不能完成销售指标,其奖金、待遇将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可能遭到“末位淘汰”的命运。

  此外,从销售管理角度来看,Oracle中国公司强调销售预测的准确性。销售人员在每一个销售季度之初,需要向上级承诺本季度的销售数额,这一承诺数额一旦确定,在季度末不可更改。

  于是,在每个销售季度末的几天,一些Oracle的销售人员为了完成承诺的任务指标,往往铤而走险,加大对渠道的压货力度,甚至编造假合同骗取代理压货.

  对于销售人员来说,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心理。按照Oracle中国的观念,该公司拥有强大的产品和品牌,销售人员完成高额的业绩理所应当,反之则被视为能力不足,需要加以更新。

  于是,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Oracle在过去两年中,成为业界人员流动频率幅度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

  销售部门首当其冲,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中,人员变动幅度超过70%,留下来的也大多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

  即使是新来的员工也有不少来去匆匆。北京首都机场的一位官员说:“我们的项目是Oracle做的,一个项目没做完,人就换了三批。”

  更为严重的是,Oracle中国骨干人员的流失。而这些可能会对该公司国内业务的发展造成潜在后遗症。

  在短短一年中,该公司离职的总监级高层官员就多达20余位,其中包括:

  Oracle中国董事总经理胡伯林

  Oracle中国副董事总经理张书恒

  Oracle中国人事总监邓康明

  Oracle中国财务总监吕自强

  Oracle中国渠道总监赵国豪

  Oracle中国代理商部总监张建新

  Oracle中国政府行业总监周西柱

  Oracle中国电信行业总监鲁众

  Oracle中国上海办事处总经理杨建巍

  Oracle中国成都办事处总经理

  Oracle广州办事处总经理招家南

  Oracle售后服务部总监李国荣

  ……

  为了填补真空,陆纯初从香港、台湾、新加坡带来大批空降部队,接管中国业务。但是这些职业经理人对于大陆的市场,客户情况毕竟十分陌生。对此,仅举一例就可说明。

  以往,Oracle中国公司的人员录用和招聘程序非常严格,从而保证了录用人员的质量。但是,现今该公司招人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被录用人员的英文水平,甚至对于行业市场专家的录用也是如此。

  ■服务纠纷

  服务,一向是Oracle中国的一棵摇钱树。该公司高达22%的服务费用,而其服务仅仅是电话支持和升级下载软件补丁,(用户往往从电话服务得不到完全的支持,只能求助于软件开发商帮助解 
决问题),ORACLE公司技术工程师上门服务要花800-1200美元一天的费用,在业界颇为少见。

  据称,去年服务收入大约占到Oracle中国整个营收的三分之一,正是这一笔高额收入保证了该公司在开发新市场乏力的情况下,仍未出现明显的业绩下滑。

  但是,Oracle中国的服务方面也同样遭到诸多批评。

  首先,该公司的服务从发货之日起开始计算。而订货的代理拿到货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等到产品安装完毕和项目验收又要一段时间,快的需要一个月,慢的需要半年到一年用户才验收,但用户要求开发商服务从项目验收之日开始。在此期间,Oracle的服务费照收不误。曾经有代理由于Oracle发货延误,直到一个月后才收到货,但是谈起一个月的服务费,Oracle说,“一天也不能少。”

  Oracle的服务周期是一年做一次结算。有的时候,客户不愿意接受其高额服务费用,在服务期满之后,不愿意续签服务,转而由Oracle的代理来承包该项服务工作。于是,到了产品升级的时候,Oracle会要求用户补上从结束服务期到升级这一段时间的服务费,尽管在此期间它没有为用户做任何形式的服务。用户不买帐,他就去强迫做服务的代理补钱,许多代理为了继续与其合作,不得不忍气吞声咽下这一苦果。

  与Oracle相比,其竞争对手的服务策略要明显高出一筹。在ERP领域,SAP拥有包括集成商和咨询公司在内的更为完整的服务架构,服务政策也要灵活的多。有时,他可以为渠道伙伴提供价值几十万元的免费服务支持;而数据库领域的Sybase也是如此。相比之下,Oracle在服务方面则是淄株必较,结果搞得不止一家用户告状告到拉里埃里森那里。

  ■变革还是自毁长城?

  陆纯初入主中国市场两年,Oracle中国的业绩长时间停滞不前。

  也许有人会将此现象归结为市场的低迷,但是,同样的ERP市场,为什么SAP连续两年在中国保持了90%左右的增长率。同样的数据库市场,为什么在过去的一年中,Sybase这个过去的手下败将,竟然能够咸鱼翻生,反戈一击,不但夺取Oracle不少渠道伙伴,而且在开拓新客户方面,工作也颇有成效。

  在逐渐失去渠道信任之后,Oracle开始强化对行业市场的直销攻势,不过尽管销售队伍数量比以往有所增加,业绩却一直差强人意。

  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Oracle中国的决策者们脱离市场,脱离渠道。

  不止一家渠道伙伴反映,陆纯初以及他的团队对于中国的市场、渠道、客户的现实情况了解太少。

  在过去的一年里,陆一直致力于Oracle公司内部的组织、纪律以及运作流程的建设。

  这一点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努力脱离了国情与现实,那么其结果则很难乐观。

  首先,在公司的战略决策方面,由于对国情缺乏足够的了解,该公司在战略制定方面明显缺乏深思熟虑,先是将公司架构“一国三公”,为了集权于亚太区,人为地割裂中国市场;随后,又企图克隆IBM模式,大搞行业市场拓展,而不顾自己人才流失,以及行业顾问缺乏的现实窘境;最近,听说Oracle中国又出新招,将中国的地区性业务交由上海统一管理,而原有的三大区则将业务重点转向行业市场。变化之快,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其次,在公司管理方面,陆试图将Oracle亚太区的做法全盘照搬到中国。但是众所周知,中国市场与Oracle亚太区所处的新加坡地区情况差异有天壤之别。简单地将国外的经验与流程引进到中国,未必能够发挥这些经验应有的效力。

  例如,该公司在ERP领域不加分析,将其钢铁行业解决方案交给其老牌代理汉普加以实施,结果在实践中,这些方案与中国市场情况相去甚远,与SAP的方案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最后,汉普不得不转而进入SAP阵营。而Oracle数据库的传统客户首钢、攀钢,在选择ERP产品时选用了SAP的方案。

  如果仅仅是一些流程和经验的问题,还比较容易解决,目前对于Oracle中国来说,一个尴尬而又危险的现实是,他正在逐步失去渠道的忠诚。

  按照该公司的理念,Oracle的成功依靠的是该公司强大的产品和品牌影响力。而代理商是一群依靠这种影响力挣钱的群体。

  不止一家代理反应,Oracle在处理与代理的关系时,经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代理。例如,它不经与代理协商,便自己决定代理付款的规则,一会儿是90天的承兑汇票,一会变成60天承兑汇票,一会儿又变成每月一次付款,须知,与他合作的代理有的是上市公司,有的是国内颇有影响力的软件企业,人家也有自己的运作规则。但是,Oracle并不考虑代理的接受程度,只管我行我素。

  由于在日常合作过程中缺乏沟通,Oracle与多数代理之间缺少足够的信任度。而像“三不管条款”这样的霸王政策也越来越遭到代理的反感。

  如果仅仅是一些情绪上的不快,也许还不难化解。只要有了良好的渠道政策,能够让渠道伙伴真正赚到钱,代理们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Oracle中国的失误在于:在过去几年中,它的渠道政策充斥着短视和对渠道利益的损害。

  从早期的全力依靠代理,到后来旋风般的渠道压缩;从ERP领域的大干快上,到具体支持手段的空洞匮乏;从合作过程中的转嫁风险,到眼看代理利益受损,却独善其身冷酷旁观。

  正是这种冷冰冰清醒计算利害得失的态度,使许多曾经忠于Oracle,并与之合作多年的伙伴心灰意冷(包括ERP领域的汉普、汉得、毕博,以及过去一年中转投SYBASE的数据库代理),转而投向竞争对手的阵营。对于Oracle中国而言,近年来开拓新市场乏力,业绩长期停滞不前,与此绝非毫无关系。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中国,厂商一旦失去了渠道伙伴的忠诚,无异于自毁长城!

  客观地说,在过去的两年中,陆纯初一直致力于Oracle中国的变革,希望在中国建立起国际标准的企业运作模式。

  但是,假如Oracle中国的决策者们脱离现实,无视国情,闭门造车,将美国与新加坡的经验生搬硬套克隆到中国,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附录:文章相关名词注释

  压货:所谓的压货,指的是代理商在未与用户签订最终合同时,就提前向软件厂商下单订货。与大部分的管理软件公司一样,Oracle在销售过程中也存在“压货”问题。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其产品的销售特点密切相关。软件可以由公司直销,但是往往要通过渠道去实施。软件公司销售人员为了完成业绩指标,有时会在没有和客户签署合同时,就要求自己的渠道以客户的名义先行垫付款项,买下软件。虽然最后软件通常还是能够卖给客户,可是一旦出现意外,渠道伙伴的资金就可能片甲不回。

  更名:Oracle卖出去的每一套数据库产品,都只有一个用户名,代理无法将用户名为A的产品,卖给B用户。因此,如果代理为A用户压货的业务落空,假如Oracle不为其做更名,所压的货物将无法卖给其他用户。)

  三不管条款:2002年5月,Oracle中国公司出台了关于Oracle合同的几点声明。在声明中,该公司宣布,在与代理签订合同方面,该公司做出以下补充规定:

  1、代理向Oracle中国下单后,即无权更改最终用户的名称、最终用户的指定用户数;

  2、代理不得将全部或者部分的产品使用权转让给“Oracle合同”中指定的最终用户以外的任何第三方;

  3、代理一旦向Oracle下单,该订单即不能够撤销,既不能要求Oracle中国替换产品,也无权要求Oracle中国返还货款。

  换句话说,三不管条款的意思是,只要代理向Oracle下单,无论发生任何情况,Oracle都将不承担责任,所有的损失将由代理承担。现ORACLE公司靠其品牌留给代理商的利润是百分之几,如果一旦有风险,损失的是百分之几千的利润。)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Oracle内核技术揭密》是一本深入解析Oracle数据库内核技术的重要参考书籍。该书由国内著名Oracle专家撰写,对于学习和理解Oracle数据库内部实现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书中分为多个章节,系统全面讲解了Oracle数据库的数据库内核相关知识。首先,书中详细介绍了Oracle数据库架构及其内部组件的划分、作用和相互关系,为读者理解Oracle数据库内部工作原理打下了基础。然后,书中对Oracle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数据物理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数据在磁盘上的存储方式及相关的优化技术。此外,书中还讲述了Oracle数据库的SQL解析、执行过程以及执行计划的生成和优化等重要内容,这对于理解SQL语句的执行过程以及优化查询性能非常有帮助。 此外,书中还涵盖了事务管理、并发控制、容灾备份与恢复等关键技术,以及存储过程、触发器、索引等数据库对象的内部实现原理和优化策略。通过全面而深入地分析Oracle数据库内部工作机制,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Oracle数据库的核心技术,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性能调优和故障排查。 总的来说,《Oracle内核技术揭密》是一本深入探讨Oracle数据库内核技术的权威著作。无论是对于Oracle数据库的初学者还是对于已经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士,该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深入理解Oracle数据库的内部机制,从而提升自己在Oracle数据库领域的技术水平。 ### 回答2: 《Oracle内核技术揭密》是一本深入解析Oracle数据库内核技术的重要参考书籍。通过阅读该书,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Oracle数据库的内部工作原理和实现机制。 首先,该书从基础入手,介绍了Oracle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和组件。读者可以了解到Oracle数据库是如何将数据存储在数据文件、表空间和数据块中,以及如何通过逻辑和物理结构相结合的方式来管理数据。 其次,该书还详细讲解了Oracle数据库的查询优化和执行过程。读者可以了解到Oracle是如何通过解析器、优化器和执行器三个阶段来实现高效的查询处理。同时,书中还介绍了Oracle数据库的索引和统计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查询的执行计划和性能优化。 此外,该书还涉及了Oracle数据库的并发控制和事务管理。读者可以了解到Oracle是如何通过锁和事务日志来实现多用户并发访问和数据一致性。此外,书中还介绍了Oracle数据库的故障恢复和备份恢复技术,帮助读者了解到如何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恢复性。 最后,该书还介绍了一些Oracle数据库的高级功能和特性,如分区表、并行处理和逻辑备份等。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应对Oracle数据库中的复杂情况和应用场景。 总的来说,《Oracle内核技术揭密》是一本系统而全面的Oracle数据库内核技术参考书籍。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Oracle数据库的内部工作原理和实现细节,为设计、开发和管理Oracle数据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回答3: 《Oracle内核技术揭密》是一本深入介绍Oracle数据库内核技术的著作,该书的作者是郑莉和许晓斌。这本书首先介绍了Oracle数据库体系结构和内核的基本概念,然后详细讲解了Oracle实例和数据库的启动和关闭过程。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本书详细介绍了Oracle内存结构和各个关键组件的功能,如System Global Area(SGA)、Program Global Area(PGA)和SGA组件(Shared Pool、Buffer Cache、Large Pool、Java Pool和Streams Pool)等。此外,还对于Oracle数据库中的锁、事务管理、日志、重做日志和归档等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Oracle内核技术揭密》一书中还涵盖了数据库存储结构,包括表空间、段、块和行等概念的解释,并介绍了数据文件和控制文件的存储方式。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数据库的性能优化和调优技术,讲解了如何通过合理的SQL语句编写和索引设计来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效率和响应时间。 总的来说,《Oracle内核技术揭密》是一本非常详细、全面的Oracle数据库内核技术指导书,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数据库管理员都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关Oracle内核的重要知识和实践经验。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