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与企业边界—基于超边际的分析框架 (zt)

多少年来,企业出于管理和控制上的目的,对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其他企业一直采取投资自建、投资控股或兼并的"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管理模式,即某核心企业与其它企业是一种所有权关系。
后来人们自将资源延伸到企业以外的其他地方,借助其他企业的资源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于是出现了"横向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的思维方式。
全球制造链及由此产生的供应链管理是"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现在人们认识到,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竞争实力。因此,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摒弃了过去那种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自己负责的经营模式,转而在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最佳合作伙伴关系,与他们形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最杰出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一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做好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业务工作,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本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使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都能受益。
这中间的主要动力是“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Customer)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Competition)日益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Change),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3C"是用户需求多样性与市场变化不确定性的根源,同时也是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外在压力。”(马士华,2004)
特别是国际上一些著名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戴尔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更使人坚信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吸引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和实践。80年代中期以后,工业发达国家中有近80%的企业放弃了"纵向一体化"模式,取而代之转向了全球制造和全球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模式。近几年来,“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已扩展到了一种所有加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超越了供应链出现初期的那种主要以短期的、基于某些业务活动的经济关系,使供应链从一种作业性的管理工具上升为管理性的方法体系。 ”(马士华,2000)
近年来在国内也刮起了一股联盟、虚拟企业、贴牌(OEM)、特许经营等的热潮,但其实践可以说喜忧参半。供应链及其管理给理论界和企业界提出直接问题是供应链的本质是什么?在经济管理理论发展的长河中处于什么地位,即其渊源在哪儿?它的适应性如何?这些问题困绕着那些成功了的和失败了的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国内企业。
1.供应链的本质
所谓供应链(Supply Chain),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孙元欣等,2003)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说法,但是人们基本上都认为“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表现在:以客户的需求为前提,透过供应链内各企业间的紧密合作,有效地为客户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对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生产过程直到销售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进行协调与管理;强调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实时信息的可见度,以达到提高整体效率的目的”(宋华,2000,9)。
根据实证,外包(Contracting out)、 特许连锁(Franchising)、外购中间服务或中间产品(outsourcing与中国的来料加工有关)、缩减企业规模(down-sizing)、贴牌生产(OEM)、企业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拆分企业(Disintegration)等现象必然成为供应链网络形成的表现形式,这与新古典经济学所倡导的规模经济背道而驰。新古典经济学把生产看成一个受需求制约的函数,资本和有效劳动是其自变量,其中有效劳动的提高有赖于技术、经验、“干中学”等,归根结底是规模经济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用一个新的分析方法来揭示其本质。
杨小凯的《规模无关论》和以他为代表的超边际分析使我们的思路重新回到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分工思想。杨小凯认为,边际分析无法解决分工的问题,于是引入超边际分析。简单地说,超边际分析就是将产品的种类、厂商的数量和交易费用等纳入分析框架的分析方法。  
廖伯伟和杨小凯用超边际分析将斯蒂格勒(Stigler)、科斯(Coase)、 杨格(Allyn Young)和张五常等人的厂商规模无关论发展为全部均衡模型。这个模型证明,如果劳动分工在企业内发展,则企业平均规模和生产力同时上升,而如果劳动分工在企业之间发展,则企业平均规模下降,而生产力上升。供应链在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的实施的现象都说明随着市场交易效率提高和产权制度的演进,分工的加深不是在工厂内发展,而是在越来越专业化和越来越小的企业之间发展。因此分工加深的同时,生产力上升,但平均厂商规模却下降。从而可以看到供应链本质上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发挥的是网络经济效应,单个企业专注于核心能力的培育,而核心企业专注于专有资产和整个网络的维护。因此在整个社会没有彼此完全独立的“供应链”,分工越细,这个网络就越相互联系,彼此关联。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结论是:随着交易费用的降低,生产会由自给自足演变为复杂的分工网络,从而使其生产率得到提高。
2.企业边界(规模)
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家杨格(Allyn Young,1928)将斯密定理发展为杨格定理,他声称不但分工水平依赖市场容量,反过来市场是由所有人是否参加分工的决策决定,所以它又由分工水平决定。而实证表明分工水平是与企业规模反向变动的。以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核心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两个方面的不同:它关注劳动分工的网络效应和强调市场在利用网络效应减少稀缺方面的作用(看不见的手)(参见Yang与Ng《专业化与经济组织》,1993;Yang《经济学:新的古典与新古典框架》,2001)。杨格定理清楚地指出了分工经济效果是网络效果,与一般均衡机制中所有变量的相互依赖有关。因此,企业边界(规模)是受多个变量决定,特别是经济体的分工水平和个人的参与的意愿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单个分工网络的超边际分析是对角点解的总成本—收益分析。这也是供应链管理实施的理论前提。
企业能力理论是把经济学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结合起来,着重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如何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企业的能力可分为企业对外部组织间的协调能力、企业内部化资源和知识(包括各种管理经验、专有技术以及信息等),并取得这些专有的资源和系统知识的能力。前者以理查德森(G.BRichard son)为代表,强调企业的外部能力;后者以彭罗斯(EdithPenrose)为代表,强调企业的内部能力。而后一种企业能力理论又可分为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论。资源基础论主要强调企业资源优势的重要性远胜于市场位势,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来源于其特定的战略资源储备,这些资源可以获得长期的经济租。1990年普劳哈拉德(Prahalad)和哈梅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Busi nessReview)》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的概念,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本文的观点是:凡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现金流的企业能力都可以看作企业核心能力,而不仅仅是组织中积累性知识。所以,企业的能力包括了组织间的协调能力、企业拥有的能带来长期租金的资源和企业中已经内部化的知识、经验和技术;而企业最擅长能力或者至少比市场上大多数竞争者擅长的能力则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企业规模的内在决定因素是其资产是否能够产生经济租,即能否给企业带来超额的经济利润。如果核心资产具有经济价值,那么,核心企业就会利用其组建纵向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否则就采用外包、契约性等合作形式组建供应链式的协作生产结构。企业规模的外在决定因素是经济体的生产力水平、分工水平以及交易效率等。
至于企业边界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借鉴科斯在阐述企业的性质时所用的思路来说明这一问题,参见图1、2。
我们可以做下面的假设:
对于图2,符号意义:t:交易的次数和每次交易量的乘积;Cm,Ci:分别表示市场交易费用和生产费用曲线和企业生产和组织管理费用曲线。
图的解释:(1):刚开始时,Cm(2):随着规模的增大,Cm因合同监督、执行等费用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Ci因稳态生产和技术的形成等因素,生产和管理费用的下降使其呈下降的趋势,但随后因企业过于庞大使其管理费用等上升的速度快于规模收益,而后呈上升的特点。
(3):两条曲线上升的速度不一致,他们的交点就是两种组织形式的分界点,图中为t*。在这一点之后,随着规模的扩大,“垂直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就具有更低的运作成本。
对于图1,

如图1显示,图3形象地表明了企业的一项资产,可以是核心技术,也可以是其他可以带来经济租的经济性资产,甚至是一项业务,开始,随着交易量的增大,由于学习效应、规模经济等积累成为经济资产;随后,或许由于行业其他企业的学习或自身的发展,包括规模过大导致效率低下等原因,将其外包或建立动态联盟来满足自身的需要,直至市场将其放弃。宣告该资产的经济寿命的完结。
与此伴随的是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由市场交易、纵向一体化垄断、横向一体化动态结构的变迁,并且与企业交易量正方向变动。当然是以交易费用、生产技术不断发展为思考背景的。

图2 生产组织形式决策的边界

现代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上的以边际效用和边际生产力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就是边际分析。新兴古典经济学独创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复活了分工思想,这是他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
今天经济学家已知道分工(供应链)需用一个全社会劳动分配矩阵和人际商业关系矩阵来描述,这个矩阵可以用矩阵的谱(Spectrum)来代表,而谱包括极多变量(与矩阵的大小有关),其中一些变量与每人的专业化水平有关,有些变量与全社会专业种类多样化程度有关,有些变量与分工网络中的核心专业和边沿专业之间的非对称程度有关。如果决策变量的最优价值达到其上界或下界,那么最理想的决策就是一个角点解,形式上,这与非线性规划、混合整数规则、动态规划、控制论和其它非典型数学规划相关。着也是本文这部分要表达的思想。
3.对现实的启示
前文用超边际的分析方法论述了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边界(规模)和供应链及其管理的本质含义。论证了供应链管理战略是一种“纵向一体化”解体战略,寻求的是网络经济效应,它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的战略扩张,但它的实现一定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全经济体的分工水平和参与意愿;二是即对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外包战略的实现。在此基础上,企业为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规划,可以通过对自己所处阶段的识别,结合战略目标,着手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实现。
到此,我们全面给出了企业选择和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决策过程.

-- 摘自物流技术 作者:杨勇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178883/viewspace-16657/,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178883/viewspace-16657/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