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E指南:新进网络玩家该如何切入

来源 | 好奇瞅瞅

责编 | 寇雪芹

头图 | 下载于视觉中国

前言

本系列目录:

写完第二篇时,就发现了第四篇不是个好选题,至少不是整理成公开文的好选题。因为:

  • 市场和方向,内容太丰富,角度太多元,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屁股又决定了眼界,作者只能从创业公司的草根视野,做些观察和分析。

  • 作者把SD-WAN的本质理解成广域网云化,由此会认为SD-WAN市场可以分为“名义市场”和“无形市场”:

    • 名义市场:是指直接以“SD-WAN”产品形态直接出现在市场上竞争的;这部分相对好理解也好统计,但还是出现了纰漏,以下会分析;

    • 无形市场:是指将广域网云化作为一种手段,直接服务一个更大的产品或产品体系,它可能没有以“SD-WAN”的名头出现在市场上;这部分比较隐蔽,也更不好统计。为了不至于写成散文,本文会回到名义市场进行分析,但无形市场可能更为宏大,更为波澜壮阔,更值得“好奇瞅瞅”

所以,开篇做个说明:

  • 本篇是从创业公司视角分析的,尤其是近年来才决定下水的初创公司。每家公司使命不同、禀赋各异,外加眼界有限,所以有些内容可能会偏刺耳,权当参考,也欢迎交流。

  • 有些数字分不清版权,有些数字分不清来源,而且一出数字,就没有了企宣那种“模糊美”,容易引起争议,所以:会有数字,确认来源,够用就行。此外,稍后也会看到,即使是数字本身,甚至包括那些来自知名机构的数字,也是具有一些迷惑性的;而我们要去切细分市场,到底是多大的数字,通常又不会有直接数字,需要各自去观察、积累和思考。所以,本文还是一贯思路,负责析构,拆开来看看,具体到各自细分领域的落地,自行判断自行解决

  • 本系列的最后两篇,相对独立:本篇侧重“新进网络玩家的切入分析”,下一篇侧重安全视角分析。

市场鸟瞰

2.1 市场之谜

2019年,一些主流机构给出了SD-WAN市场规模预估,如下。


图2-1:SD-WAN市场规模预估;来源:如图

可以看到,即使是站在2019年去预测2020年,诸如Gartner和IDC,对市场规模的预估,相差了近6倍。

鉴于预估可能会受到“玄学”成分干扰,那就再来看看“板上钉钉”的统计分析。然鹅,又头疼了一些:类似的情况不但出现在“对未来的预估”,也出现在了“对过去的统计”,例如,作者在2019年,整理了IDC和IHS Markit对2018年度市场收入的统计数据对比,如下。


图2-2:2018年SD-WAN市场收入统计;来源:IHS Markit, IDC

稍微分析一下:

  1. 正面:两家机构给出的数字,基本都达到了之前主流机构对SD-WAN的市场规模的预估,即:2018年可以达到10亿美金左右,2023年可以达到40亿美金左右。

  2. 中性:头部企业基本全是在2012年之前成立的第一批初创公司,即有看准方向的先发优势奖励;此外,巨头已觉醒,即存量优势也很明显。

  3. 头疼:即使是知名机构在对知名企业做统计时,数字差别也相当大。

  • 最夸张的是对Cisco/Viptela的统计数字,相差了近5倍。一个可能的原因是,Cisco的SD-WAN相关产品较多,两者的统计口径不一致。

  • 但是,对Aryaka的统计数字差异,又该怎么解释呢,这也相差了2倍多啊。只能说,大家对SD-WAN的市场边界/产品边界,理解是有些出入的,甚至包括知名机构和知名公司;相信前几年跑过市场的读者,也会认可这个说法。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就来自于对SD-WAN的行业理解不同,相关概览可以参考前文,此处不再赘述。

2.2 谜之市场

市场是指一群具有相同需求的潜在顾客;他们愿意以某种有价值的东西来换取卖主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这样的商品或服务是满足需求的方式。—— 杰罗姆·麦卡锡

那就又回到了大家是如何看待“客户的相同需求”,“客户需要什么样的商品/服务”。SD-WAN确实不好定义,Gartner给出过相关的说明,也是被广泛使用的,如下。


图2-3:什么是SD-WAN;来源:Gartner

Gartner认为SD-WAN需要具备4个特征:

  • 必须支持多种接入类型,例如MPLS、Internet、LTE等;

  • 可以支持动态路径选择,允许在不同类型的介质上负载均衡;

  • 提供便捷管理广域网的手段,例如支持ZTP(Zero Touch Provisioning, 零接触配置),需要可以像设置家用WiFi设备那样简单;

  • 必须支持VPN,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务,例如广域网优化、防火墙、Web网关等。

这样的理解完全没问题,而且越往后看,越觉得其中某些特征看似简单,后续演进潜力十足。美中不足,这个定义有点偏“术”,所以如果照着这个理解,就容易屁股决定脑袋,产品形态千奇百怪:

有些厂家认为的SD-WAN长这样:

图2-4:SD-WAN产品形态一;来源:MEF

这是设备视角,可以这么向客户推介:SD-WAN很牛逼,可以更灵活,更便宜,更加便捷地管控广域网并可视化,全部满足Gartner的4个特征。可以猜到,设备是主角,所有其他组件都可以是“送”的;每个厂家设备的牛逼之处各异,然后就开始巴拉巴拉介绍各家设备的牛逼之处,继续卖各自原有的拳头产品

有些厂家认为的SD-WAN长这样:


图2-5:SD-WAN产品形态二;来源:灵魂画手

这是资源视角,可以这么向客户推介:SD-WAN很牛逼,可以更灵活,更便宜,更加便捷地管控广域网并可视化,全部满足Gartner的4个特征。可以猜到,资源是主角,所有其他设备都可以是“送”的,每个厂家资源的优势覆盖各异,然后就开始巴拉巴拉介绍各家资源覆盖的独到之处,继续卖各自原有的优势资源

还有些厂家认为的SD-WAN长这样:


图2-6:SD-WAN产品形态三;来源:https://aws.amazon.com/blogs/apn/exploring-architectures-with-cisco-sd-wan-and-aws-transit-gateway/

这是云厂商视角,云厂商是天然的受益方,所以可能不用太多推介,只用在客户需要时说:我们也有合作的SD-WAN产品,你可以这么用:巴拉巴拉,然后转手就把苦活累活甩给排队嗷嗷待哺的合作方

这张图有些不好猜,甚至可能有些看不出这是哪门子SD-WAN。也不奇怪,人家本身就在一个千亿甚至万亿级别的主市场上,压根就看不上这40亿美金规模的一个叫“SD-WAN”的名义市场;明面上的SD-WAN玩家,捣鼓的所有东西,大多也就终结在人家的“Transit Gateway”上,化成了人家的“Customer Gateway”,“惊”“不惊喜”。当然,人家并不是真看不上SD-WAN,而是“在于意而不在于形”,之前已在「行业动态」里做了相关说明,例如近期还在动作不断的MEC产品:Wavelength Zone。不再赘述。

如此,三个视角的产品边界迥异,那就很难尿到一壶了;如果拿的算盘都不一样,那么无论是在预估市场规模,还是在统计市场收入方面,自然都会出现较大偏差

为了避免空洞,这里举一个典型例子:Aryaka。Aryaka选了一条直观但并不好走的路:“私有的二层骨干+创新的网络技术+专业的托管服务”。如果对Aryaka做出这个定性,那它就是“自建+自研+自运营”,活脱脱一个“跨界整合者”,容易成为各方都不认的另类,譬如蝙蝠,鸟类不认,哺乳类也不想认。早期,Aryaka是被Gartner放在魔力象限的设备商擂台PK的,也就是让蝙蝠和狗熊同台竞技;前期在狗熊睡大觉时可能还行,等到狗熊缓过神后,这种块头差别可就太大了,不对称PK就自然容易让蝙蝠皮青脸肿了。受委屈可以,但要在不明真相的企业客户面前丢形象可不行,人家后来就不干了,主动退出了“2020 Gartner WAN Edge Infrastructure Magic Quadrant”,要求换擂台。

由于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所以我们不妨来看看Aryaka自己是如何诉苦的,以下仅摘录前三点(全文写得很好,有兴趣建议去看看全文),引文未做任何修改,注意大写的“NOT”强调,饱含着委屈与忿忿不平:

  1. Aryaka does NOT sell boxes even though we innovate on our own WAN Edge service nodes. / 虽然我们在广域网边缘设备上积极创新,但是我们“不卖”盒子!(有没有说出了一部分玩家的心声,此处应对Aryaka有掌声)

  2. Aryaka embraces a PoP-based architecture that facilitates agile service delivery globally. / 我们拥抱基于POP的产品架构,为客户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敏捷的服务。(盒子只是一个完备的辅助,POP在产品架构中有着重要地位)

  3. Aryaka delivers a fully managed, Cloud-First WAN and is NOT built for DIY deployments. / 我们提供的是全托管的云优先的广域网产品,这个产品“不是”为DIY的企业构建的。(我们卖服务,目标客户得接受为服务定价和付费的形式)

市场分析

以上,如果玩家还要继续入局,可以得出一些建议了:

  1. 肯定要看数字,但看到数量级级别,可能就差不多了。老板质疑的大概率不是一个“静态数字”,而是你有没有做“动态分析”;所以,这也不是让你去偷懒,而是说可以把一部分精力,放到其他分析上去;最后,挨骂别怪我,我也听不到 :-)。此外,已经到了2021年了,往后看:无论是行业的成熟度,还是行业的规范化,还是主流机构对市场规模的更新,都有了相对更加乐观的看法,例如,P&S Intelligence预估2030年SD-WAN的市场规模,达到夸张的430亿美金。

  2. 找自己的细分,然后,然后很可能就没有直接可得的数字了(所以也很容易受到挑战,应对思路参考第一条建议),需要靠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去积累了。而且,作者倾向认为:如果哪天你的细分领域数字非常明确了,人尽皆知了,我估计大概率是因为整个行业的认知都起来了,你的创业优势也就没那么大了,创业可能是尽可能科学地跟着感觉玩心跳,可能没那么多无风险的明确的事吧;若有大金主大平台托底给出了足够的战略纵深,当我没说,恭喜你。

  3. 找老板对对齐:我们公司的SD-WAN,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创业公司待过的同学,应该能理解为什么要先花时间把“博大精深的中文”对对齐。相信不仅仅是中文,而是绝大部分自然语言,天然是不够精确的。老板、产品经理、研发团队、售前/解决方案团队、销售团队、市场团队、合作伙伴、客户,等等,要让这么多人对“SD-WAN是什么”,以及“我们公司的SD-WAN产品是什么”达到基本对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图3-1:全球SD-WAN市场规模预估;来源:P&S Intelligence

以下,就选取一个维度来析构市场,假设读者具备基本的SD-WAN背景(没背景估摸也不会点开标题),点到即止;具体到各自细分领域的落地,自行判断自行解决;作者不了解各家的实际情况,理论上也没那个义务。:-)

3.1 市场细分

从「行业背景」来看,传统的企业网成为企业云网融合的瓶颈,SD-WAN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所以先按云化程度的高低,把SD-WAN市场切分成三大细分市场:

  • 企业组网:企业的多分支互联,云化程度最低。为了便于分析落地策略,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成两类:

    • 草根组网:草根用不起MPLS,甚至部分可能都不知道啥是MPLS,但这并不妨碍“野百合也追求春天”,用不起MPLS就自己搭VPN呗,比如IPSec VPN,甚至SSL VPN,都是有可能的。

    • 高帅富组网:高帅富之前就在用MPLS组网,这个比较好理解。

  • 混合云组网:随着云化大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上云;在上云过程中,又会遇到覆盖、费用、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又会天然具备混合云的倾向,所以在这个云化阶段,天然具有混合云组网的需求。为了便于分析落地策略,也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成两类:

    • 线下为中心的混合云组网:以线下为中心去打通云,云化程度中等;

    • 以云为中心的混合云组网:以云为中心去打通线下,云化程度中等偏上。

  • 应用优化:企业基本全部上云,但是云化的应用性能无法全部满足业务需要或者管理需要,当前最直接的表现是SaaS性能无法全网一致,所以很多厂家也把这叫SaaS优化,云化程度最高。理论上,这里可以做很多细分:想要偷懒的,可以直接去看一下Aryaka的产品体系;愿意勤奋的,可以去“跨界”看看关联行业玩家,比如Agora。不过这里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特别是不在一个频道沟通的时候,争议就更大,所以干脆先不细拆 :-)。

3.2 企业组网市场分析

3.2.1 市场容量

  • 草根组网:在这个细分市场,契合点的本质是拿SD-WAN去替换IPSec组网。IPSec组网市场有多大?有谁可以提供直接数字吗?好像没看到过,一旦涉及到细分,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抄”是抄不来,需要靠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去积累。这个市场可能还不小,但真正去关心这些“野百合”的玩家反倒相对不多,一些玩家:爱快(iKuai)、贝锐科技的蒲公英系列;最近资本市场也较为看好,贝锐科技刚刚完成4000万美金的融资,高瓴领投腾讯跟投,都是金光闪闪的来头啊。

  • 高帅富组网:在这个细分市场,契合点的本质是拿SD-WAN去替换MPLS,无论替换的是主用网络还是备份网络,都是在替换MPLS资源,所以可以对标MPLS市场。中国的MPLS市场有多大,相信很多玩家都已经拿到了(然后就应了前文那句话:“如果哪天你的细分领域数字非常明确了,人尽皆知了,我估计大概率是因为整个行业的认知都起来了,你的创业优势也就没那么大了”),相对也比较明确,有意无意的玩家也相对最多。

3.2.2 市场特点

  • 草根组网

    • 难度大。这个市场给人的一个直观感觉是:“low,赚不到钱”。这句话可能对了一半,市场本身是无所谓low或者不low的,不能因为你赚不到钱就说这个市场low。更为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契合这个细分市场的产品难度挺大;正是因为当前的产品设计、技术实现、服务模式等等,不容易和真实需求完全匹配,才导致容易“赔钱赚吆喝”的结果。看上去简单的事情往往不简单,不展开。

  • 高帅富组网

    • 坍缩;这是一个在广域网云化背景下,正在坍缩的存量市场;作者曾经拜访过一家国内知名企业,满怀憧憬以为会有较多需求,结果人家笑着说“门槛已被踏破,我们真没需求”,被打脸的印象深刻。当然,也有人信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对,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展开。

    • 拥挤:既然是个存量市场,就意味着玩家已经很拥挤。为了去做这个细分市场,你就得去跟运营商和设备商直接杠,这一下子就可以得罪整个行业生态里2/3的玩家,效率很高啊。不开玩笑了,回来说人话,就是说现在再进入这个细分领域,会把自己的生态环境搞得比较紧张,当然,有背景的命硬的另说,不展开。

3.3 混合云组网

3.3.1 市场容量

在这个细分市场,契合点的本质是拿SD-WAN去做企业云网融合,理论上这属于公有云市场一部分,你能拿到的直接数字,可能就是千亿美元市场的一部分,哇哈哈。还是一样,细分市场就需要各自去观察、分析和积累了。

3.3.2 市场特点

  • 成熟

    • 一个是以线下为中心去打通云,当前被运营商在云网融合的网这一头把持。请别忘了全文的时间点假设,当前运营商已经被设备商武装过了(见下图),甚至可能还有一大批设备商在排着队伸着脖子在等合作呢。所以,如果哪天客户需要新增一个云上节点了,运营商就可以顺手做掉了,缺乏想起一家初创公司的触点。

    • 另一个是以云为中心去打通线下,当前被云厂商在云网融合的云这一头把持。比如,AWS和他的三大合作伙伴;如果哪天客户要新增一个线下节点了,它就顺手做掉了,也缺乏想起一家初创公司的触点。所以,可以看到:做这个细分市场的玩家,大多都在往运营商产品列表里钻,或者在往各大公有云市场里拱,结构性原因使然

    • 首先,请接受一个大前提:“网络在客户那的存在感很低,客户需要一个触点才能想起来”;

    • 然后,切换到历史演进视角来分析,这个细分市场在一出生时,就是相对比较成熟的,被洗过一遍的。谁啊?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软件定义网络)大流行那一波啊。之前提到,这里还可以进一步切分成两个细分市场:

  • 催熟

    • 这个细分市场一方面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在之前SDN大流行时,已经被DCI(Data Center Interconnect,数据中心互联)产品洗过一遍了,所以等SD-WAN推出时,就可以迅速被催熟。说人话,就是说除了运营商和云厂商之外,还有一类专门的新兴服务商,会从DCI产品出发,把手伸得老长,特别擅长做多云互联的混合云组网,比如Megaport。


图3-2:SD-WAN Adoption Trend

所以,这个市场空间够大,但是已经比较成熟;成熟对创业不是好事,意味着每个生态位都已经有人在卡位,不太适合再作为一个切入点。当然,这是粗浅理解,花下更多心力再去细分,可能也会有收获,不展开。

一些必要注解:

  • 本文中的云网融合是指当下玩家主流认为的云网融合,和本号其它文章说的云网融合有些差异,留意上下文。

  • SDN/DCI的混合云组网,和SD-WAN的混合云组网,从原理和形态上都不是一回事,只是两者有重叠;重叠区域的大小,与具体的产品架构有关。由于前者已经成熟一段时间了,所以后者不容易做二次收割。

3.4 应用优化

3.4.1 市场容量

企业组网和混合云组网,主要还是在连接站点,应用优化则是从连接站点上升到连接用户和应用/内容,即用敏捷、弹性、按量付费的方式去连接用户和应用。广义而言,属于端边云融合,属于边缘计算市场的一部分,所以,你能拿到的直接数字,就是万亿美元市场的一部分,哇哈哈。还是一样,细分市场就需要各自去观察、分析和积累了。

应该可以听出一些倾向性了:如果还要继续入局,可以看看将更细粒度的应用优化作为市场切入点。以下分析一下这个细分市场的特点。

3.4.2 市场特点

  • 增量

    • 这是广域网云化背景下的一个增量市场,各自的生态位就还在形成当中,所以进入这个市场,相对友好,不会引起根本性抵触。与之相对的也来看一下另外两个细分:企业组网,是一个快速坍缩的存量市场,本质是在做MPLS替换,相当于是在革别人的命,那别人自然也就要跟你拼命,你得确认你的命硬或者你爸的命硬才行;混合云组网,倒是个增量市场,但是是一个被开发殆尽的成熟增量,现在入场有点晚了,强敌环伺,比较难突破了。

  • 刚性

    • 部分场景下的广域网应用的性能不达标是不能忍受的,最直接的,比如像视频会议这些对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非HTTP应用。刚性意味着这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切入点,适合孵化新产品。

  • 融合

    • 应用加速的主语是应用,所以它也是一个云网融合产品,形态简单,用户也好理解;千万别看不起这点,牢记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保持简单和愚蠢),简单这一点非常重要。此外,云网融合也部分意味着:不用跟设备商去拼盒子功能,不用跟运营商去拼网络覆盖,只要能适配自己细分目标的资源模型就足够了,尚有一战之力。再者,一般来说,剩下的机会,大多只会存在于各巨头的竖井领域之间,也就是融合领域。

  • 永恒

    • 一方面,可以参考「网络云化的演进方向」,性能优化会是一个伴随广域网云化的孪生问题,必定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优是相对的,是一个永远无法满足的人性需求,并且会随着5G、IoT、边缘计算等业务场景越来越复杂,对应用要求越来越苛刻,会变得越来越基础,越来越重要,所以可以用时间换空间。只是:1、越早布局越好;2、会越来越融合,留下的机会大多会在某个远处的融合场景中的一环,不再是简单粗暴的组网;3、判断金主留给自己多大的战略纵深,如何活到那个时候。最后一个,反倒是个更大问题。





☞5G、射频、奥特曼,这仨有联系吗?☞再见 Nacos,我要玩 Service Mesh 了!☞急!CPU 被挖矿,该怎么找进程?☞立即生效!帕特·基辛格卸任 VMware 所有职务☞云原生除了K8S、微服务,还有...?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SASE安全访问服务是一种全球性的网络安全架构,其目的是为企业提供高效、安全的网络访问服务。SASE是Secure Access Service Edge的缩写,也即“安全访问服务边缘”。 SASE安全访问服务结合了传统的网络访问控制和云安全服务,通过将网络安全功能集成至云平台中,为企业提供全球性的安全访问解决方案。传统的网络访问控制通常位于企业的数据中心,而SASE将其从数据中心延伸至云端,在边缘节点进行服务。这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越来越多的移动员工、远程办公和云服务的需求。 SASE安全访问服务具备多项功能,如网络访问控制、应用程序可见性、数据保护、恶意软件防护等。通过集成这些功能至云平台,企业可以实现统一的安全策略管理,减少网络复杂性,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地扩展和调整服务。 SASE安全访问服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SASE可以提供全球性的网络访问服务,确保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安全地访问企业资源。其次,SASE具备强大的安全防护能力,能够有效地防止恶意软件、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等安全威胁。此外,SASE还可以提供实时的应用程序可见性和控制,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优化网络性能。 总之,SASE安全访问服务通过将网络安全功能集成至云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全球性的安全访问解决方案。它不仅能够提供高效、安全的网络访问服务,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简化管理,并能够灵活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