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割据与华夏文化

分裂割据与华夏文化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文明,很多已经消失得踪影全无了,或者已被改造得面目全
非了。原因之一就是外来势力侵入时,这个文明社会没有能坚持足够的时间就被完全吞并
了。如果外来势力是相对落后的、野蛮的,这一地区的历史就会倒退好多年。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牧业民族南下,每次都以北方民族的胜利和统一
而告终。北方民族在进入中原之初,一般都没有摆脱游牧习气,经济、文化水准较低,具
有落后民族共同的破坏性。但是中国的文明却从来没有中断,不仅原有的文明得以保存下
来,而且使入侵的民族接受了先进的文化,发展到了新的水平。

  只要对这三次南下稍加分析,就可以为这种奇特的现象找到答案。

  这三次南下都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第一次如果从西晋末刘渊称王算起,到隋文帝灭陈
完成南北统一,前后长达285年。如果上溯到东汉后期北方各族的内徙,时间就更长。
第二次如果从耶律阿保机建辽朝算起,到元灭南宋,更有363年的时间。其中从成吉思
汗统一蒙古到南宋最后一个据点陷落也用了73年。最短的一次从努尔哈赤于1616年
起兵反明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定台湾,也进行了67年。在这些阶段,中国
都处于分裂状态,或者南北对峙,或者同时存在几个政权,或者还存在着与新政权对抗的
地方政权。正是这种分裂状态延续了传统的文明,为北方民族接受传统文明提供了必要的
机会和条件。

  游牧民族由于长期形成的简单生活习惯和迁徙方式,对物质文明的要求非常单纯,对
精神生活的要求更加贫乏。加上在长期战争条件下形成的复仇心理和杀掠破坏作风,在进
入中原地区或农业区的初期,往往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对一些公共设施、军事设施和建筑
物如宫殿、寺庙、古迹、城墙、关隘、桥梁、住宅等,往往会随意焚烧和毁坏。这除了出
于军事目的之外,也是由于他们没有定居的需要,还不习惯于农业民族统治者的享乐方式
,以及不了解这些建筑物和设施人力物力代价。

  对文物、艺术品、书籍、档案、礼器、乐器等,或者因为不了解它们的价值而任意遗
弃,或者在掠夺、运输过程中造成严重破坏。对学者、艺术家、管理人才、特殊技艺的工
匠等人,或者因为他们依附于原有政权而予以杀戮、强制迁移或掠为奴隶。历史事实证明
,游牧民族的初期占领区越大,占领的速度越快,造成的破坏一般也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权或旧政权的残余势力的割据支撑往往能起较大的保护作用。
因为这些政权的统治者既了解上面提到的这些人和物的价值,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恢复(尽
管实际上很少能实现)也迫切需要这些人和物。对他们来说,游牧入侵者视同粪土的文物
、书籍、档案、礼器、乐器等,不仅是物质或精神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传统文化的合法继
承者和最高权力的当然拥有者的象征。

  东汉后期开始,羌、匈奴、鲜卑、氐、羯、丁零、卢水胡等民族先后进入黄河中下游
地区,到西晋末年进入了轮番大规模迅速扩展的阶段。其中有的民族已经长期与汉族杂居
,有的民族却是直接从游牧地区而来,政权的不断更迭更增加了动乱因素,中原地区的破
坏极其严重。当时在中原之外的汉族政权,是由南渡的晋朝宗室贵族、文武官僚建立的东
晋和由地方政权及西迁士人建立的张氏前凉政权。这两个政权都吸引了中原地区大量人口
,包括大批文化水准高、有特殊技艺、富有行政管理经验的人才;也带走了不少有文化、
艺术价值的文物和物资。在中原长期沦为屠场期间,为避乱的人们提供了相对安定的场所
。河西的张氏政权周旋于中原和南方各对峙政权之间,保境安民,成为中原士人的乐土。
此后的几个政权虽或由非汉族统治,大致也继承了前凉的政策,所以河西走廊成为人文荟
萃之区,自四世纪初至五世纪前期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文化繁荣。

  曹操父子创制的音乐--清商乐,自从西晋末的战乱以后,在中原已经失传了,但由
西迁的移民带到河西走廊。到前秦灭张氏前凉,演奏清商乐的专门人才被蔡坚所得。刘裕
北伐攻下长安后,将清商乐带回江南,所以中原又听不到清商乐了。

  隋文帝灭陈后,清商东从江南回到中原。隋文帝第一次听到了这仰慕已久的音乐,称
之为“华夏正音”。如果当年没有由移民传到河西,很可能就在中原消失,从此成为千古
绝响。

  至439年北魏灭北凉时,统治者已经深知文化和文人的价值,将在北凉的学者刘柄
、索敞、阚烟、张湛、常爽、江强等征集至平城;其中的常爽就是从中原的河内迁去的第
三代移民。自西晋末西迁的文明基本上保存了下来,并成为北方儒家文化的主要来源。以
后随着北魏都城的迁移,洛阳成为北方的文化中心。

  南方的政权虽然也经历过几次内乱,统治中心建康、地区中心江陵以及长江三角洲一
带遭到过较大的破坏,但大多数时间维持了和平安定,南方的经济发展也提供了必要的物
质基础。所以南迁的文明延续到了陈朝的灭亡,并由隋朝和平地接收了。这样,重新统一
的隋朝既吸收了自西晋以来经过不同途径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也继承了游牧民族汉化以
后形成的北方文明。这种结果终于反映在灿烂辉煌的盛唐文明中,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
光荣的一页。

  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之所以能产生并保存到今天,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它正
处于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路线上,也处在东西方的交通干线上,富饶的绿洲所滋养的经济
实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等。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条件:莫高窟所在的
敦煌长期处于地方割据政权的控制之下,基本上避免了战争破坏。除了前面已经提到过的
西晋末至北魏时期,在另一次大分裂时期,敦煌也得以逃避了中原的战祸的波及。从唐朝
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归唐至1051年被灭于西夏,瓜、沙二州的地方政权独立
存在了近二百年。正因为如此,这些笃信佛教的当地统治者所大力兴造的石窟才能够长盛
不衰,并保存了下来。

  我们不妨设想另一种结果:当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时,旧政权没有能保留抵抗的
基地,地方势力也没有建立割据政权,游牧民族很快统一了整个中国。历史当然不会就此
停止它的进程,但是可以肯定要倒退许多年。

缺乏文治传统的牧业民族是不会主动认识到这一点的。军事的胜利者不会放慢进军的
步伐,丰富而巨大的战利品的诱惑更会煽起他们的热情。唯一能够遏制他们进攻势头的就
是农业民族的抵抗,就是旧政权的局部存在和地方势力的害怕,它们的三次南下就是在这
样的情况下渐次展开的。西晋末年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族先后进入黄河流域,前后
经过了一百多年时间,才由北魏在淮河以北建立了稳定的政权;又过一百多年,才由北魏
的继承者隋朝推进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最终完成了统一。辽朝(契丹)花了近三十年
时间,牢固地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后失二州)一线及其以北地区。差不多二百年后,取代
辽的金朝又推进到了黄河一线,以后又达到了淮河和秦岭一线。一百多年后,灭了金朝的
蒙古(元朝)接着灭了南宋,这次推进才告结束。进展最快的清朝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从
1616年到1642年占据了东北地区和长城以北,至1644年进至黄河流域,次年
又推进到长江流域,1659年平定西南,至1683年攻克台湾,最终消灭了明朝的残
余势力。

这种阻遏作用的意义当然不仅是时间的延长,而是牧业民族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


  当然这种阻遏作用在某一局部地区或某一局部时期内加剧战争冲突,激化民族矛盾,
增加人口和财产的损失。但如果没有这种阻遏,总的损失将更惨重,经济、文化、社会的
倒退将更严重。

那么,会不会由于牧业民族迅速推进和彻底的胜利而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例如使中
国农业区成为非农业社会,或使中国提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呢?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以元
灭金、南宋为例,当时两国的人口超过一亿,如果把两国旧地都变为牧地,是绝对无法养
活这样庞大的人口的,除非毁灭其中的绝大部分。以清灭明为例,清朝在关外的基地内并
没有先进的生产方式;相反,当时最有希望、最有条件产生资本主义的是江南手工业和商
业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严重破坏只能推迟历史发展的进程。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12467/viewspace-147692/,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12467/viewspace-147692/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