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中篇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胡先生的理想国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系列读书笔记的写作方式和本书思维导图可参考 《深读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上篇》.

本文思维导图如下,读者可根据个人需要有选择阅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3章 概念:提出与筛选

认知篇

产品概念五要素:核心用户、刚性需求、典型场景、产品概念、竞争优势。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苏杰 P69

产品概念五要素,是描述整个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产品关键词(产品是在何时何地解决了什么人的什么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解决方案和竞争优势。这一点上,产品概念五要素与MRD(Market Requirement Document 市场需求文档)和融资部门撰写的BP(Business Plan 商业计划书)相类似。

核心用户: 产品针对的用户群体中,最重要的那部分人,能够给产品带来持续价值的群体。比如家校互动类产品核心用户是教师,而非家长;校园社交类产品核心用户是美女,而非男生;内容型社区的核心用户是能够持续产生优质内容的大V。如果是多边型产品,在不同时期,核心用户是不同的,电商平台类产品,早期核心用户是卖家。

产品核心用户属性(性别、地域、教育程度、兴趣爱好、消费能力等)决定了产品整体的调性(产品人格化)。为什么要强调产品的调性?因为背景相同的用户更容易产生共鸣,黏性更高。比如下面这张图(不吹不黑,仅作比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刚性需求:真实、刚需、高频的需求,反面则是假想、弹性、低频的需求。 最真实的刚性需求更多体现在衣食住行和人性需求。所以,在这些领域,更容易产生巨头产品。衣(各类电商)、食(饿了么、美团)、住(Airbnb、携程)、行(滴滴、Uber)、社交(微信、Facebook)、自我实现超越(在行、知乎、得到)。

在互联网产品已经“泛滥”的今天,市场上绝大部分产品已经瞄准在上述领域里更加细分的垂直领域,难的是,在细分的垂直领域,难免会出现产品经理“自嗨”的伪需求和弹性需求,比如今年热门的共享经济(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

用户分类的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用户分类,可以有效找到产品的 核心用户和种子用户。比如我现在所做的家校互动类产品,在家校互动功能上,核心用户标签是信息化素养较高的中青年教师,而非教学水平资深却难以接受信息化类产品的年长教师;在智能考勤功能上,核心用户是愿意使用服务和反馈问题的活跃家长,而非普通用户和沉默用户。对于这一部分群体,我也建议运营人员进行筛选和记录,并定期进行交流。核心用户首先愿意配合,其次可以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可以忍受产品初期的缺陷,并在产品完善后有潜力成为义务推销员。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也可以用于运营。我在个人公众号里,自建了很多用户标签,比如有过打赏、忠诚用户、网站编辑、留言反馈和其他用户,我可以针对这些标签,通过不同的运营手段进行用户维护。忠诚用户的取关一定需要关注;打赏用户是否持续打赏和打赏的文章类型;网站编辑喜欢转载什么类型的文章;留言反馈用户的问题是否在后续的文章中解决;普通用户在什么文章推送后取关等等。

思维方式篇

竞品的范畴:相似的产品→能满足同样需求的不同产品(从表层到深层需求)→所有消耗用户时间的产品。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苏杰 P74

文中列举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假如你是卖馒头的早点摊,卖同样产品的竞争对手就是隔壁卖馒头的摊铺,即相同的产品功能解决用户同样的问题;而相似产品,则是隔壁卖包子的摊铺,即不同的产品解决用户同样的问题。这个时候,作为老板的你,就要考虑其他同类型产品,比如面包、煎饺、粽子等等,甚至豆浆油条、豆腐脑油饼、蛋糕果汁这类可扩展搭配的同类产品。

再往深处思考,可能用户选择早餐是出于不同的深层需求。有些用户喜欢豆浆,也许有营养要求;有些用户喜欢密封袋装食品,也许对食品安全有要求;有些用喜欢即买即走,是不是对时间比较敏感…

因此,在本节末尾,苏杰老师提出:功能层面的竞品分析,只能带来一些功能层面的优化,不会对产品方向带来什么新思路。竞品分析不应该单单停留在“产品功能”的分析尚,还可以去寻找这个功能背后要满足的“用户需求”,能同样解决用户需求的其他解决方案,这种分析,会给产品带来新思路,新方向。

前段时间,即使是不太懂互联网的老爹,还给我发了篇文章《杀死百年尼康的,竟是2000万柔光自拍》。所以说,打败新浪微博的不一定是腾讯微博,而可能是微信朋友圈;造成康师傅和统一销量下滑的,不见得是今麦郎和白象,而是美团与饿了么这类外卖;掀翻口香糖的也不是木糖醇,而是微信和王者荣耀。这即是:我消灭你,但与你无关。

方法论篇

产品概念的筛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产品概念的筛选,即根据公司内部、外部原因,选择是否开发一款产品或某项功能的综合分析。

人: 能力和经验是否匹配,这一点与投资人投项目,先看团队背景的出发点吻合。

在《进化式运营》的作者李少加老师近期的文章中,提出企业招聘不应该只看重从业经验,而是从创造力的角度去进行考察。经验丰富的候选人难免陷入认知受限、方法同质化、工作效果马太效应的弊端,候选人更重要的能力是“创新”:一切勇于突破旧有,以全新的方式将事情做对的创造性思考力和执行力。

李老师自己招聘的运营人员中,业绩最亮眼的分别是传统影视、艺术类硕士应届生、工程师出身,恰巧都是“零经验”。

这个观点见仁见智,原因各有不同,在此不再赘述。

内部因素:意愿

苏杰老师在书中提到:“我跟一个创业者聊天时,会反复问你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有的人会回答“因为现在热嘛”、“正处在风口”或“有一条很宽的赛道”。如果问来问去都是类似的答案,我们其实不太会重视,因为他的意愿不是原生的,不是自己真心想做,而是有一点机会主义倾向。那么,最好的意愿是什么?是要发自内心地对这个事情特别有使命感,并且一直为之努力,感觉这辈子如果不做就白活了,我会特别偏好这种创业者。”

苏杰老师提到的这种初心相对比较理想,因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难免会选择政策支持导向和自身资源丰富的领域。看到这一段,让我深思的地方在于,如何通过价值感去经营一个初创团队?一个团队里,有的人很职业,该做的都会做,不该做的不会做;有的人认利益,给钱就好好做;有的人讲求认同感,以企业使命为方向,以自身提升为过程。

对于初创小微公司,最底层和基础的驱动方式,除了利益以外,还是在于企业的愿景和初心。这并非口号,而是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时刻坚持和体现,可以视为广义的企业文化。

外部价值因素: 天花板

行业天花板=潜在用户*单用户可挖掘价值

以我所在公司产品为例,省内所有中小学用户合计约500万人,按照目前的商业模式,单用户1年的可挖掘价值是120元,整年行业天花板是6个亿,仅仅一个省来说,已经很大了。

但是再结合本行业的现状,没有任何一个公司垄断行业,甚至行业巨头的市场占有率都难以超过20%,这样算下来,行业天花板又很低。在这个公式下,对于我的启示在于,要么扩充市场容量(做全国市场甚至海外市场),要么深挖单用户价值(比如某些高客单价产品,或用户为高净值群体)。两者各种难度,一个难在全国市场渠道的挖掘,一个难在对于现有用户的精细化运营。

外部成本 微观:行业环境

波特五力模型,在此不再赘述,相关文献已经非常丰富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04章 需求:采集与用户研究

认知篇

需求采集方法的分类: 直接采集与间接采集、说和做,定性与定量采集、是否在真实场景里、是否和产品发生交互、客服和用户反馈、网络。

直接采集与间接采集: 直接采集是直接与用户聊,需求的提出者就是用户本人;间接采集是通过其他人转述需求,或者通过第三方机构的行业分析报告。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从现实情况来看,公司每个岗位都有可能接触到用户,但是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必须定期保持与一定数量的用户进行直接联系,保证一手需求的比例,同时积极吸纳转述的需求,并理性做出判断。

定性与定量采集: 大部分用户并不懂自己要什么,或者说无法从产品角度给出解决建议。因此,除了口头收集需求外,还需要借助量化数据。

比如我所在的公司早期做用户运营的时候,没有方向,因此针对所有用户制作了一个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我了解到用户对于产品某项功能的使用频率,用户对其他功能的期望,用户付费意愿和阻碍付费的原因等等,可以为下一步产品改进和运营给出方向。在产品投入使用后,客服人员也会定期制作客服统计表,并结合自有和第三方产品,进行数据分析。

是否在真实场景里: 这一点主要是说,产品经理要有代入感和临场感,把自己当做用户,在实际场景里捕捉用户需求,体验产品流程。

是否和产品发生交互: 文中提到电视机需求(用户以为自己想要,但是有了也并不用的功能)和洗碗机需求(用户以为自己不需要,但用过后就离不开的功能)。如何判断一个需求到底属于什么类型?采用低成本验证。前端提交,后台手工操作、H5或服务号等形式都是不错的手段。

举一个公众号文章打赏金额的例子。我在之前的文章结束部分,会放一个打赏的二维码,但是金额是系统默认的,发现打赏的人并不多。后来我把初始金额调低,递增额度调低,这样可以通过后续打赏的人数判断,是确实无打赏意愿,还是之前设置的打赏额度较高。打赏既可以选择低额度、高频次的策略,也可以采用高额度、低频次的策略。

客服和用户反馈: 通过客服工作,一方面可以快速熟悉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实际接触用户,了解其关注点。比如阿里的某些团队,就会逼着产品经理先去做客服。

用户需求的三种深度

第一种深度: 观点和行为;第二种深度:目标和动机;第三种深度:人性和价值观。越下层的需求越普适、刚性、工具化,越难以出彩;越上层的需求越细分,越能产生新的价值。关于需求的深度,在下一章的产品“Y模型”中有详细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产品原则与初心

产品原则是整个产品团队必须达成共识的准则,依赖于团队的价值观或者产品的初心,相当于一个产品的宪法。以下要素可以视为产品原则:

目标用户分为哪几类,优先级顺序如何?
产品的市场切入点,最关键的用户需求场景是哪几个,一开始最小可行化产品(MVP)必须满足哪些?
对一个社区而言,人和内容都很重要,到底哪个更重要?
一个产品,应该追求用户质量还是用户数量,追求流水还是利润?

产品原则也需要与时俱进,定期优化调整。产品方向非常重要,是一个产品的内核,也是一个团队的初心,直接和间接决定市场策略、运营手段,及公司定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05章 转化:需求分析与Y模型

认知篇

方法中心与问题中心

问题中心是“手里拿着钉子,看什么都是锤子”,更多思考的是“问题”相关的事情。从“问题出发”的思路出发,只要能搞定问题,用什么方法不再是重要的问题。比如开展一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PRD是写给谁看的,要对方了解什么?团队准备开发一个新产品,哪些人合适,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前两天去拜访一家做人脸识别的公司,和创始人聊到人脸识别系统在室外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读取率较低的问题。他的看法是如果想通过技术手段把室外读取率从99.1%提升到99.2%,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那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他们会在识别环境的周围,安装一个补光灯,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问题中心”思路,方法是手段,问题是目的。

方法中心是“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更多思考“解决方案”相关的事情。从“方法中心”的思路出发,方法本身就是核心追求,至于这个方法能解决哪些问题,可以暂时不考虑。比如怎么策划一个活动?PRD模板是什么样?最优的团队组织架构是什么样?

国内教育长久以来注重方法,而忽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产品经理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首先明白产品的“法”(用户的需求在哪里,是什么),再去考虑产品的“术”(设计产品功能)。

思维方式篇

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

广泛收集用户的需求,但不按照用户提出的方法去做。这么做的好处在于:不被伪需求所欺骗、解决需求冲突、发现更多用户目标、抓住恒定的人性、在成熟的市场中找到机会。

不被伪需求所欺骗: 比如学校说要做个分权限的智能考勤后台统计,班主任只能查看自己班级统计,管理员可查看全校统计。实际上,班主任每天工作量巨大,无暇查看。不如由学校管理员导出各班统计发给班主任,或者在产品前端做个班级统计列表。

解决需求冲突: 搜索用户希望搜索结果里广告越少越好,广告主希望越多越好。

发现更多用户目标: 通过学校智能考勤,可以发现家长用户对于学生还有GPS实时定位、宿舍安全、校车安全、亲情通话、一键报警的需求。其背后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关爱和安全事故的恐惧心理。

抓住恒定的人性: 用户对福特公司说想要更快的马车,福特公司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汽车,因为人们只是希望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深层次上,高端的交通工具可以带来社交尊重。

方法论篇

产品“Y模型”

在我看来,苏杰老师提出的产品“Y模型”,是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Y模型”将抽象的产品思维概括成可具体参考的产品路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即上图中的1(用户需求)→2(用户目标)→3(产品设计),这是所有互联网产品的一致通路。但是普通产品和尖叫产品的差别在于,是否认真考虑2→4(人性需求)的这个过程,对于底层需求的满足,才能直达人心,让人欲罢不能。在互联网产品目前同质化严重的阶段,一款产品需要拥有这些细分优势,才能鹤立鸡群。

如何通过用户访谈,挖掘人性

在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场合,可以借助“攀梯术”探究用户对产品功能/特性的态度背后深层原因,即在产品属性与个人价值之间产生有意义的关联,从而知晓影响用户决策的因素。

从产品Y模型的角度来看,在于“1”(用户需求)和“3”(产品功能)是否与4(人性价值)之间建立起关联。

举个栗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渐进和探寻式的提问,将“蒜香味薯片”与“社会交往和尊重”的关联达成。

除此之外,还有情景唤起(假想或回忆使用产品的情景)、假设某物或某状态的缺失(如果某种产品缺失了会怎样)、反面攀梯(用户不想做或不想产生某种感觉的原因)、时间倒流对比(反思过去,与现在对比)、沉默或重述确认(沉默或再次询问的确认)等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结 尾

本篇文章这三个章节都是围绕“需求”出发,从产品概念到需求采集和分析。每个互联网从业者都显而易见地清楚,“需求”是产品的“根”,也正是这种显而易见的认识,反而阻碍了探究深层需求的洞察力。我个人看来,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还年轻,“门槛”也并非很高,属于下限很低,上限极高的岗位。因此,这个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应该是“有粗有细,可上可下,能浅能深”。如此,方能达到“集大成”。

(完)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东南亚位于我国倡导推进的“一带一路”海陆交汇地带,作为当今全球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区域内生产总值实现了显著且稳定的增长。根据东盟主要经济体公布的最新数据,印度尼西亚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05%;越南2023年经济增长5.05%;马来西亚2023年经济增速为3.7%;泰国2023年经济增长1.9%;新加坡2023年经济增长1.1%;柬埔寨2023年经济增速预计为5.6%。 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总体GDP经济规模、贸易总额与国外直接投资均为最大,因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东盟与中国已互相成为双方最大的交易伙伴。中国-东盟贸易总额已从2013年的443亿元增长至 2023年合计超逾6.4万亿元,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4%。在过去20余年中,东盟国家不断在全球多变的格局里面临挑战并寻求机遇。2023东盟国家主要经济体受到国内消费、国外投资、货币政策、旅游业复苏、和大宗商品出口价企稳等方面的提振,经济显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和强韧性的潜能。 本调研报告旨在深度挖掘东南亚市场的增长潜力与发展机会,分析东南亚市场竞争态势、销售模式、客户偏好、整体市场营商环境,为国内企业出海开展业务提供客观参考意见。 本文核心内容: 市场空间:全球行业市场空间、东南亚市场发展空间。 竞争态势:全球份额,东南亚市场企业份额。 销售模式:东南亚市场销售模式、本地代理商 客户情况:东南亚本地客户及偏好分析 营商环境:东南亚营商环境分析 本文纳入的企业包括国外及印尼本土企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企业等,部分名单 QYResearch是全球知名的大型咨询公司,行业涵盖各高科技行业产业链细分市场,横跨如半导体产业链(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制造、封测、分立器件、传感器、光电器件)、光伏产业链(设备、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辅料支架、逆变器、电站终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动力电池及材料、电驱电控、汽车半导体/电子、整车、充电桩)、通信产业链(通信系统设备、终端设备、电子元器件、射频前端、光模块、4G/5G/6G、宽带、IoT、数字经济、AI)、先进材料产业链(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等)、机械制造产业链(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电气机械、3C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激光、工控、无人机)、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农业等。邮箱:market@qyresearch.com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