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是《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摘要
心物问题源远流长,是每一种哲学体系必须给出明确探讨的核心哲学问题。本文首先讲述了唯物、唯心、二元论三大类心物观,明确了心物问题的内容及三种心物观点的主要思想;其次列举了实体二元论、辩证唯物论等哲学流派,并解释了各个流派主要观点;然后本文从真与美的角度论证了唯心主义中合理的部分及唯物主义中不合理的部分;最后本文提出核心论题,并结合科学史具体实例论证了客观世界是意识的子集的观点。
关键词:唯物;唯心;二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实体二元论
引言
意识心灵与物理大脑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心与物的关系。人类对于心物关系的思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这个问题是如此的基本和重要,是一切哲学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从柏拉图的“真理世界”和“影子世界”到费尔巴哈唯物论,从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主义到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无数先哲都曾对此问题给出过含蓄或明确的答案。因为心物问题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心物问题的解读成为划分哲学流派的重要标准。
历史发展到今天,纵观各个哲学流派,在心物问题上分成三种:坚持“一边倒”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坚持“二者并存”的二元论或者试图提出新概念协调统一二者。各个哲学流派百家争鸣,都在争论这个难以证明对错的问题,对世界发表着各自的看法。
作为一名研究生,对于世界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立探索。对于基本的哲学问题,我们要了解前人观点并有选择地吸收,进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真正从哲学高度理解事物,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研究“意识心灵与物理大脑”之间的关系能够激发我们对于哲学的研究兴趣,扩大知识面和历史文化修养。这些哲学知识和历史知识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促进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哲学观,有利于独立人格的养成。
研究“意识心灵与物理大脑”之间的关系能够加强我们思辨思维训练,有助于我们掌握辩证性考虑问题的方法,提升我们看问题的高度和水平。这种“哲学思维”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会时不时地闪现,带给我们灵感。
正文
一、 唯心、唯物、二元论
首先,要把问题描述清楚:意识心灵是不是物理大脑产生的。
心物问题看似简单,然而描述起来却很容易产生歧义。“名不正则言不顺”,明确心物问题的表达,是必须要进行的第一件事。
心物关系可以分为唯物、二元论、唯心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并无优劣好坏,只是三种看待世界的方式。相当于三个眼镜,戴上不同的眼镜能够看见不同的世界,至于哪个眼镜好,因人而异,没必要分出三六九等。
- 唯物论。如果说意识是生物化学反应,那么人就是机器,是一堆原子堆砌起来的系统。人们已知的科学足以描述一切,这是最乐观的唯物主义。
如果说意识是一种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另一种事物,那么意识是一种人类尚未清楚了解的另一种“物质”。如果很多年后,人们确实发现意识是一种独立于物质存在的东西,那么唯物主义者就开始把“意识”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来研究。如果人们仔细研究“意识”这种物质,发现了“意识”的规律,明确了“意识”跟“物质”之间的交互机制,那么人们依旧可以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意识”不过是一种新的物质,世间一切都可以通过物质来解释。也就是说,意识是未知的科学,是有其特定规律的。意识是一种新物质。这也是一种唯物主义。
计算机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这一点跟人脑有点相像。计算机都有存储介质,比如磁盘、内存,而程序本身就是数据,是二进制序列。计算机是人造的,是一种机器,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人们当然十分清楚。如果将计算机与人类进行类比,意识就相当于程序,身体就相当于存储介质,没有存储介质程序也就无法存在。没有肉体,意识也就没法存在。但意识需要肉体来发挥作用这一点并不能作为意识是由物理大脑产生的论据。苏轼有一首《琴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人的意识好比指头,肉体好比琴。没有琴当然没有声音,但不能说没有琴就没有指头。 - 二元论认为“意识”是不可捉摸、不可描述,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一种“新事物”。意识是永远不能用物质来解释的,它跟物质是彻彻底底的两回事。心物并存,是世界的两种形态,这就是二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相互独立的本原,物质是人类可以掌控、可以操作的部分,意识是人类无法捉摸、无法用确定机制来描述的部分。 - 唯心论认为一切皆是虚幻,认为物质不存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科学规律都是客观世界在头脑中的“影像”。假设有一个外星人,它的思维方式与人完全不同,人类的科学逻辑在它看来就是混乱不堪的,因为人类的科学只是给“人”用的,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唯心论认为,意识是广大无边的,物质只是意识的子集。人生活的世界只有三维,在三维空间中正多面体只有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五种,在四维空间中有多少种正物体呢?这超越了客观物质,但却存在于意识中。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唯物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在这些由意识创造出来的领域毫无用武之地。虽然这些“影像”契合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但是世界依旧有可能不是按照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运行的,世界是不可知的。众所周知,一种理论即便与实际契合,也依旧可能存在更简洁清晰的理论更好地描述实际。我们的科学只是世界的一种“合理解释”,而实际上世界怎么运行的我们并不确知。世界就像一个黑盒子,我们虽然能够解释它,但是它内部可能有自己的一套机制。由此可见,人并不能了解物质,人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只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影像”。
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由意识产生的,也就是“相由心生”,“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并不否定科学规律的正确性,也不会狂妄地认为通过意识可以直接改变控制世界。它认为,物质是依附于意识的,没有意识人就没法认识物质,意识才是世界的本源,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意识,人并不能了解物质。但是很多人都用那些浅陋的观点来攻击唯心主义,把唯心主义跟封建迷信、主观狂妄联系起来。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栽赃嫁祸。试看古今中外唯心主义者不乏聪明睿智之士,他们所认为的唯心主义不能用太浅显的论据去否定。而实际上,我认为唯心主义是一种没办法证伪的理论。唯心主义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一样东西没法证伪,并且被证明确实有用,那么这样东西就是有用的。
作为哲学之根基,心物关系可以衍生出许多观点,这些观点同时也可以佐证心物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具体的问题与心物关系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心物关系与有神论和无神论关系密切。有神论者认为生命是神赋予的,那么意识是神赋予的,人力所及者乃是物质,意识无法用物质来解释。所以有神论者必定不是唯物论者,而只能是二元论或者唯心论。这里所说的有神论不一定是宗教主义,而是泛指相信超自然力量存在。
2016年,随着AlphaGo大胜李世石,人工智能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些人认为人工智能一定会超越人类。当然,那些相信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的有的人高兴,有的人忧心。而那些不相信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人则嘲笑前两类人坐井观天、杞人忧天。相信人工智能与不相信人工智能也涉及到心物关系。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人脑是物质组成的,智能的本质就是生化反应,所以人类只要掌握了大脑的科学奥秘,实现人造大脑指日可待。而对于相信意识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二元论者和唯心论者,人工智能不可能实现。因为意识是不可模拟、不可捉摸的。人可以实现人脸识别、机器博弈、自然语言处理,但是不可能造出有意识的机器。因为如果造出来了,说明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
二、 哲学流派
历史上,对于意识心灵与物质世界关系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无数智士先贤在唯物、唯心、二元论三大主干上扩展出众彩纷呈的哲学理论。在这些哲学观念中,不难看到许多哲学观点充满了历史局限性,这些代表人物的个人观念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所见到的生产力而有所局限,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这些哲学理论对于自我形成独立的心物观很有帮助。
- 实体二元论
笛卡尔的二元论是心灵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笛卡尔认为人是由完全不同的两种实体所组成,一个是心灵,另一个是物质的身体。心灵是非物质实体,永生不灭,不占空间,具有意识。而身体是物质实体,可以被摧毁,占据空间。心灵”寄居“在人的身体(或者说大脑)中,接受身体传来的信息,并向身体发送指令。由于该理论认为存在完全不同的两种实体,所以又被称为实体二元论。
实体二元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其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物质与心灵是如何能够互相影响的?根据我们现在的物理知识,任何物理现象都有其物理上的原因。例如小球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其它物质的作用力,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因为离子通道的开闭。而笛卡尔认为心灵这样一种非物质实体能够凭空对物理世界产生影响,这显然与我们所知的物理定律(例如能量守恒定律)是相矛盾的。 - 属性二元论和副现象论
属性二元论和副现象论属性二元论是一种更弱的二元论版本。属性二元论者认为世界只由一种实体组成(即物质),但物质可以同时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这有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意味。一种属性是物理属性,例如质量,电势。另一种属性是精神属性,例如看到红色,感觉疼痛。这两种属性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物质之上。然而之前提到的问题依然存在,即物理属性和非物理属性是如何互相影响的?特别地,根据物理学知识,物理属性似乎不太可能被非物理属性影响。支持副现象论的人认为意识伴随着物理现象而存在,但对物理世界不产生任何影响。意识对人这个机器的运作不产生任何影响,只是作为一种副产品而存在。塞尔认为二元论将无法避免地导向副现象论,因为其他二元论的分支都无法解释物质与心灵互相影响的问题。 -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包括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既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三、 真与美
探究心物观的目的是什么?人类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绞尽脑汁上下求索?我认为是为了人类更好的活,为了人类的幸福。心物观就像眼镜,用什么样的眼镜看世界完全是个人的事,没有优劣之分。世间的一切纷争都源于将自己的观点强行贯彻到别人身上。
如果说意识源于物质,那些精神伟大的人又有什么可以钦佩的?那些美好的爱情又有什么可追求的?他们只是物质在某种情况下发生的奇特的生化反应。唯物的世界让人感觉冰冷与冷酷。十足的唯物主义让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斩断了人想象的翅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条法则从唯物角度看,那些弱小的生命就是基因上的弱小,它们理应被淘汰。而从唯心观或者二元论角度看,意识也是很重要的,只要有强大的意识,足以对抗一切严酷的环境。虽然这种不切实际、不够“唯物”的观点在唯物者看来十分荒谬,但却给了处于逆境者无限的信心。人生就像一道几何题,唯心主义者可以随意画几条辅助线来帮助自己活得更好。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讲,这些辅助线是难以理解的。唯物主义者对唯心主义者说,明明没有这条辅助线,为什么要添加辅助线呢?
我常常想,那些创造宗教的先贤,如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他们可能谆谆告诫人们,要节欲、要行善、要有高尚品德。但是不管用,凡夫俗子依旧我行我素或者失去外界约束时原形毕露。而一旦创造一个信仰,这个信仰无所不在、由内而外地对个人形成约束,人就很容易变得品德高尚。于是,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都选择宗教,向世人撒一个善意的谎言来引导人们向善。舍真求美可能是这些先贤的良苦用心。
再比如说,马克思主张历史唯物主义,把历史局势的作用过于夸大,认为“时势造英雄”,将历史阶段的功劳凌驾于个人努力之上,让人觉得人像朽木一样不自主地在历史长河中漂荡。如果相信“英雄造就时势”,则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相信自己就是创造历史的人,更能促进人们积极地看待问题。
综上,我认为真与美不可兼得时,舍真求美是正确的。心物观是难以证明真伪的,如果唯心观或者二元论能够让我更自信地活,我宁愿选择唯心观和二元论。意识中的某种“唯心”观念是我在人生几何题上画出的一条辅助线,尽管并不存在,但我宁愿相信它存在。不是每一件事物都有绝对的对错,但每件事物都有相对的有用没用。如果一件事物有用,那这件事物就是好的。
四、 物质是意识的一部分
意识是巨大的空间,里面有无数个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只是众多意识世界的一种。为了更清楚的认识客观世界,我们需要不断进行实践,不断了解客观世界,这样才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客观世界是怎样运行的。从而让我们在巨大的意识空间中找到客观世界所对应的点。
我们头脑中的科学有无数种情况,而现实世界是一道具体的问题。正如叔本华所说:“世界是我的表象。”意识是抽象的无限广大的空间,物质是意识的具象。我认为这种思想更偏向唯心,认为意识超越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种唯心论并不是否定物质、不否定客观世界,而是认为心与物两者心更占据主体地位。
历史上众多科学发现都证明了客观世界不存在的、实践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在意识中是存在的。比如光速不变定律,这条定律虽说来自于物理实验,来自于实践,但这条规律有悖于我们所接触到的低速世界,却可以存在于人的意识中。那些相信意识大于物质的人,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接受新事物、接受“光速不变”的假设。再比如说,非欧几何的创建,人们所见到的客观世界是三维的欧式空间,我们将欧几里得几何定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而在意识中却存在非欧几何。如果在非欧几何发展初期就以不符合客观世界的标准限制它,人类科学将会受到巨大的损失。再比如说,许多思想实验,麦克斯韦妖、薛定谔的猫等思想实验,它们虽然是虚拟的、人意识中的实验,却令人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物质世界的运行方式。
所以,我认为意识大于物质,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实践”、“唯物”是正确的,那是在说:只有足够“唯物”,足够多的实践,我们才能在巨大的意识空间中找到客观世界在意识中的“影像”,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客观世界,虽然客观世界不一定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运行。
参考文献
[1] 张立立. 意识与大脑活动[C]// 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 2009.
[2] 黄秉宪. 意识与脑内的信息处理[J]. 科技导报, 2000, 18(9):7-10.
[3] 汪云九, 杨玉芳. 意识与大脑:多学科研究及其意义[J]. 2003, 43(4):43-61.
[4] 王鹏令. 再论哲学基本问题和物质概念——兼及物质论的性质、功能和结构[J]. 青海社会科学, 1987(2):35-39.
[5] 周耀华. 身体和大脑死亡后,意识仍会存在[J]. 医药与保健, 2001(5):54-54.
[6] 李珍.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与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D]. 中山大学, 2012.
[7] 帕斯卡.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J].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08(6):1-1.
[8] 马克斯・威尔曼斯. 理解意识[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9] 劳伦斯. 灵与肉的剖白[M]. 漓江出版社, 1991.
[10] 张保权. 辩证看待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基于马克思哲学两个基本观点的阐发[J]. 兰州学刊, 2010(11):41-44.
[11] 刘相安. 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