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usr/include目录下看到这种字句:
#ifdef __cplusplus
extern "C" {
#endif
...
#ifdef __cplusplus
}
#endif
不太明白是怎么用的。今天阅读autobook,在第53页看到了作者的解释:C/C++编译器对函数和变量名的命名方法不一样(例如C++中重载的函数有多个名字,而C的函数只有一个名字),这样当C编译器去引用C++编译器编译出来的符号时,会找不到链接。因此,当一个头文件可能既被C程序引用,又被C++程序引用时,需要使用如上代码进行区分。
上面的写法太复杂了,况且两个大括号{和}分离,会造成有些编辑器的缩进错误。更好的手法是将如下代码定义在一个公共头文件中,然后所有其它头文件去引用它:
#ifdef __cplusplus
#  define BEGIN_C_DECLS         extern "C" {
#  define END_C_DECLS           }
#else
#  define BEGIN_C_DECLS
#  define END_C_DECLS
#endif
有关__cplusplus和extern "C"的更多用法,可以参考下文:
《C++中extern “C”含义深层探索》
http://hi.baidu.com/17cpp/blog/item/a46bfd13a4816e025aaf53f6.html
 
                   
                   
                   
                   本文探讨了C和C++编译器因函数和变量命名差异导致的链接问题,并提供了一种优雅的解决方法,即通过预处理指令BEGIN_C_DECLS和END_C_DECLS来统一C和C++代码的链接。
本文探讨了C和C++编译器因函数和变量命名差异导致的链接问题,并提供了一种优雅的解决方法,即通过预处理指令BEGIN_C_DECLS和END_C_DECLS来统一C和C++代码的链接。
           
       
           
                 
                 
                 
                 
                 
                
               
                 
                 
                 
                 
                
               
                 
                 扫一扫
扫一扫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到【灌水乐园】发言
到【灌水乐园】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