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产品的差异化思路:进可攻退可守

任永波 :产品的差异化战略其实就是一种护城河思维,进可攻退可守。注意力经济时代,现在用户面临的选择太多,而手机空间又比较小,装的下就是那有限数量的App。一方面用户高频使用的其实只有几个app,而其他的都是躺尸在手机里。当手机空间不足或者用户心情不爽的时候,他会不会轻易的删掉你的App,最直接的判断恐怕就是用户会不会经常使用它。
不常使用的产品可能包含下面几种:
下载了App,一开始还用一用,后来就基本不用了。
使用非常低频,下次说不准什么时候才会用到,删了等以后用再下载。
很容易被其他产品替代,你的App就有很大风险不再被需要。
其实第一种情况或者产品没有处理好需求,即没有解决刚需,或者卸载的人不是产品的目标用户,新鲜感一过就不会再用了。第二种是属于使用频率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在线旅行领域的一些App,我国国民的假期时长相对较短,真正用于旅游的时间更少,频次也很低,所以造成旅游业App基本上都是处于随用随下的状态。这类App可以多增加些关联性的使用场景。今天重点讲一下第三种情况。同质化的App很多,但是用户的使用时间和场景是有限的,通常同一时间使用一款产品足以解决问题,这时面对选择只能有所取舍。用A还是用B或是用C,或者是删掉哪些保留哪个?这个时候,对于用户而言,主要取决于产品在用户的心智中是否是独特的,给予用户的价值是不是不可替代的,或者体验与众不同的。其实讲的就是一种差异化的认知和思维。差异化是一种定位策略,讲究「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产品的差异化战略其实就是一种护城河思维,进可攻退可守。如果竞争壁垒建立不起来,那么产品就很容易被取代。


一. 产品要注重在赛道和方向上的选择和布局
《策略思维》书中曾经提到过博弈论学界里最经典的一个案例:
1983美洲杯帆船比赛决赛,前四轮美国队3:1占据了绝对优势,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美国队将会战胜澳大利亚队夺得失落132年之久的奖杯。在第五轮的比赛中,由于澳大利亚抢跑,不得退回起跑线重新起航,这个时候美国队就获得了37秒的优势。就在这种局面下,澳大利亚对船长约翰打算转到赛道左侧,希望通过风向的变化,来帮助他们完成反超。而同时,美国队队长康纳决定留在右侧赛道。结果很戏剧性,澳大利亚队果然迎来了转机,风向真的就按照他们的意愿偏转了,澳大利亚队最终以1分47秒的巨大优势赢得了此轮比赛。并且后面两轮比赛中也取得了胜利,最终以总比分4:3赢得该年度美洲杯帆船比赛的冠军。当时很多人都批评美国队队长康纳,觉得他策略失败,没有紧跟着澳大利亚调整航向。
其实,对于领头羊来说,就是要关注市场变化,做好跟随布局。直白讲,要想维持领先地位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看见别人怎么做,你就跟着怎么做。比如说2010年左右的微博大战,四大门户都怕自己会因此错失机会,所以纷纷上线微博业务,并展开激烈的明星争夺战和功能竞赛。尤其是当时腾讯帝国,其微博的战略可以说就是典型的跟随策略,当时主要思路还是自主研发。
后来,在刘炽平的主导和努力下,腾讯的布局策略逐渐转向战略投资。包括之前的电商也是都怕在竞争中失去机会,腾讯也上了拍拍网,后来被京东收购,同时腾讯和京东达成战略合作。以及现在的出行领域:如滴滴和共享单车等,多是阿里见腾讯率先入股,后面也迅速跟上。
另外,再说说最近比较火热的就是线下无人便利店,其实模式和思路也不是很清晰,但是自从便利峰出现后,阿里无人便利店以及天猫小店,京东超市等都在做尝试和布局,包括美团也加入了这场战斗。毋庸置疑,即便为了战略防御,后面腾讯肯定也会迅速入局。
无人便利店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缩短了商品和用户的距离,但依然有人看衰。尽管很多人没有想清楚,但是在市场竞争中就是这样,瞬息万变,由不得你慢半拍,所以很多大佬们肯定不会轻易错失机会,毕竟有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接连错失机会作为前车之鉴。所以首先想到的就是占坑,讲究入口价值。
相反,对于跟随者而言,冒险性的创新是这些公司脱颖而出夺取市场份额的最佳策略。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苹果,几乎每次都是采用后发制人的策略。Mac的创新,比下去了IBM和微软。iPhone的创新让所有的手机厂商都望其项背。所以,后起之秀或者跟随者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必须拿出杀手锏。其实在互联网领域里,哪怕是做到第二,结局都有可能是很惨的。想想土豆,想想快的,想想赶集网,大众点评。在面对行业「老大哥」的时候,除了苹果式的硬碰硬,励志砸碎他的策略外,还可以通过领域细分/品类细分,做到其中某一品类或细分领域的第一,然后再突破小众到主流。很多时候,这种方式能够避开行业「老大哥实现弯道超车。比如,2007年腾讯做游戏的时候,那时候国内两大游戏巨头:盛大和网易,主要市场品类在于PRG(角色扮演类)游戏的竞争。后来腾讯研究了美国游戏市场后,发现其实成熟的游戏品类非常丰富,且国内做大的并不多,比如:体育/赛车/音乐等。发掘了这样的机会以后,腾讯互娱部们把核心战斗力都放到了其他细分领域,这才有了后来全民跑卡丁车,QQ炫舞,穿越火线等爆款游戏。
另外,前几年创业者见投资人经常会被问的一个问题:如果BAT也做,你会怎么办?其实很多创业者确实面对这种境遇。所以很多人专门会选择一些大厂不愿意花大精力去做的事情。比如16年特别火的直播,以及教育这种慢热型产品等。
总之,做领头羊为了避免被超越一定要关注市场和竞争变化,做好跟随布局。而对于追随者,一定要尝试创新和差异化,通过改变赛道和方向,或者细分品类和市场,创造出空位寻求机会。


二. 工具型产品要建立壁垒避免被平台化产品替代
比如当年红极一时的天气软件——墨迹天气,包括之前的空气质量App,已经几乎被各大手机平台自己的内置应用取代。还有支付工具,前一段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拉锯战可见一斑。想一想你平时的使用习惯,是不是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在使用微信,同事间一起吃饭,用微信来回转账或群付款,去店里线下支付,正好微信打开着,就会优先选择微信。而基于理财场景的支付宝打开频次和使用时长要少的多。就英语学习而言也是这个样,词典和翻译这种工具产品很容易被平台融合,而失去独立性。还包括一些云端笔记,会被一些UGC内容社区轻松搞定,比如简书。
其实当下,技术已经不算是行业壁垒,基本上你家做出来,他家也能抄过去。而此时,平台型产品只要开发一个功能模块就能取代这种工具产品。所以作为工具型需要寻求在用户群体/规模,使用场景和市场/地域等方面的突破。
再说说搜索,这是百度赖以起家的业务,但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做的并不好。前段时间,微信上线搜索后,很多人都比较看好,认为从用户场景和搜索结果来看,后面最有可能取代百度搜索。之前42章经的曲凯还专门比较过,百度/知乎和微信搜索的结果,其实微信的内容平台,不仅能够支持绝大部分用户搜索的需求,甚至其结果要优于百度。最后,工具的用户粘性和转化率会比较低,劣势很明显,在竞争中其地位往往不保。


三. 不具备或不再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平台,将会被垂直领域瓜分
这个时代,用户的需求在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用户的选择更多倾向于选择和自身认知更为匹配的产品,而不是选择那种大而全的平台。比如,电商类的超级App淘宝/天猫,逐渐被小红书/网易严选/贝贝/网易考拉海购等产品取代。比如美团,业务过于平台化和分散,其他垂直类产品很重复。在没有补贴优势的情况下,使用频率会大大降低,转而被支付类产品瓜分,或者被更具竞争力的垂直APP取代。再比如知乎,很多垂直领域的问答社区一出来,知乎也受到了不小的威胁。比如互联网产品社区的问答,也会被轻轻松松卸载了,垂直品一大堆。当今社会,用户需求有时候也是不稳定的,在波动或逐渐的变化。最典型的特征是价值多元化和生活方式多样化。并且大城市,人多,群体多,容易诞生亚文化。比如二次元,丧文化等。社交和内容产品领域其实细分会特别多,尤其是伴随着00后的成长,新鲜/小众化的产品更加受到青睐。比如社交类的产品国外有Snapchat/monkey/me3,国内有最右/隔壁同学这些产品。


四. 市场策略和运营方式的差异化很重要
产品在设计初期会做市场定位,这对于产品后续很长时间怎么发展影响很大。大家可以试想一下知乎和今日头条的悟空问答,快手和美拍,包括抖音和Musical.ly,几乎都是市场范围、用户层次、运营方式不同而建立起差异化,一般你只会根据自身的定位去选择其中一个,而忽略另外一个。比如我们翼课网是做k12产品的,其典型市场策略,是逐渐由三四线城市转向一二线城市,有点农村包围城市的意味。很享受“广屯粮缓称王”带来的益处,同时积累能量再进入一二线城市和大平台拼刺刀。这跟通常由互联网转型的在线教育公司市场路径,正好相反。在整个产品和市场及用户互动的生命周期里,运营是对于产品的市场和用户定位,具有明晰/宣传/培育/强化和放大的作用。尤其是社区和内容产品,产品气质和氛围一旦被培养起来,调性也就有了,注入血液的很难被洗掉。如网易系产品,还有豆瓣。


结论
要想做好产品的差异化,从公司战略层面要基于行业现状和自身优势,寻求不同的赛道或方向,努力做到头部甚至是领头位置。如果当产品和功能出现同质化的时候,要寻求创新,带来功能和体验的差异化,给用户不一样的选择。对于工具类产品一定要增强用户使用场景,设法做些用户粘性和转化率的工作,比如加入社交或社区元素。对于大而全的平台,一定要了解新的用户群体,在原有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子品牌。最后,在市场和运营层面的差异化也会对产品带来不同的改观。


本文来自公众号:外说
CSDN海神之光上传的代码均可运行,亲测可用,直接替换数据即可,适合小白; 1、代码压缩包内容 主函数:main.m; 调用函数:其他m文件;无需运行 运行结果效果图; 2、代码运行版本 Matlab 2019b或2023b;若运行有误,根据提示修改;若不会,私信博主; 3、运行操作步骤 步骤一:将所有文件放到Matlab的当前文件夹中; 步骤二:双击打开main.m文件; 步骤三:点击运行,等程序运行完得到结果; 4、仿真咨询 如需其他服务,可私信博主或扫描博客文章底部QQ名片; 4.1 博客或资源的完整代码提供 4.2 期刊或参考文献复现 4.3 Matlab程序定制 4.4 科研合作 功率谱估计: 故障诊断分析: 雷达通信:雷达LFM、MIMO、成像、定位、干扰、检测、信号分析、脉冲压缩 滤波估计:SOC估计 目标定位:WSN定位、滤波跟踪、目标定位 生物电信号:肌电信号EMG、脑电信号EEG、心电信号ECG 通信系统:DOA估计、编码译码、变分模态分解、管道泄漏、滤波器、数字信号处理+传输+分析+去噪(CEEMDAN)、数字信号调制、误码率、信号估计、DTMF、信号检测识别融合、LEACH协议、信号检测、水声通信 1. EMD(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2. TVF-EMD(时变滤波的经验模态分解,Time-Varying Filtered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3. EEMD(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4. VMD(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5. CEEMDAN(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 6. LMD(局部均值分解,Local Mean Decomposition) 7. RLMD(鲁棒局部均值分解, Robust Local Mean Decomposition) 8. ITD(固有时间尺度分解,Intrinsic Time Decomposition) 9. SVMD(逐次变分模态分解,Sequential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10. ICEEMDAN(改进的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mproved Compl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 11. FMD(特征模式分解,Feature Mode Decomposition) 12. REMD(鲁棒经验模态分解,Robust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13. SGMD(辛几何模态分解,Spectral-Grouping-based Mode Decomposition) 14. RLMD(鲁棒局部均值分解,Robust Intrinsic Time Decomposition) 15. ESMD(极点对称模态分解, extreme-point symmetric mode decomposition) 16. CEEMD(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17. SSA(奇异谱分析,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18. SWD(群分解,Swarm Decomposition) 19. RPSEMD(再生相移正弦辅助经验模态分解,Regenerated Phase-shifted Sinusoids assisted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20. EWT(经验小波变换,Empirical Wavelet Transform) 21. DWT(离散小波变换,Discraete wavelet transform) 22. TDD(时域分解,Time Domain Decomposition) 23. MODWT(最大重叠离散小波变换,Maximal Overlap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24. MEMD(多元经验模态分解,Multivariat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25. MVMD(多元变分模态分解,Multivariate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