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算法总结

排序算法有:插入排序,合并排序,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希尔排序,堆排序,快速排序,计数排序,基数排序,桶排序(没有实现)。比较一下学习后的心得。
我不是很清楚他们的时间复杂度,也真的不知道他们到底谁快谁慢,因为书上的推导我确实只是小小了解,并没有消化。也没有完全理解他们的精髓,所以又什么错误的还需要高手指点。呵呵。
1.普及一下排序稳定,所谓排序稳定就是指:如果两个数相同,对他们进行的排序结果为他们的相对顺序不变。例如A={1,2,1,2,1}这里排序之后是A = {1,1,1,2,2} 稳定就是排序后第一个1就是排序前的第一个1,第二个1就是排序前第二个1,第三个1就是排序前的第三个1。同理2也是一样。这里用颜色标明了。不稳定呢就是他们的顺序不应和开始顺序一致。也就是可能会是A={1,1,1,2,2}这样的结果。
2.普及一下原地排序:原地排序就是指不申请多余的空间来进行的排序,就是在原来的排序数据中比较和交换的排序。例如快速排序,堆排序等都是原地排序,合并排序,计数排序等不是原地排序。
3.感觉谁最好,在我的印象中快速排序是最好的,时间复杂度:n*log(n),不稳定排序。原地排序。他的名字很棒,快速嘛。当然快了。我觉得他的思想很不错,分治,而且还是原地排序,省去和很多的空间浪费。速度也是很快的,n*log(n)。但是有一个软肋就是如果已经是排好的情况下时间复杂度就是n*n,不过在加入随机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也得以好转,而且他可以做任意的比较,只要你能给出两个元素的大小关系就可以了。适用范围广,速度快。
4.插入排序:n*n的时间复杂度,稳定排序,原地排序。插入排序是我学的第一个排序,速度还是很快的,特别是在数组已排好了之后,用它的思想来插入一个数据,效率是很高的。因为不用全部排。他的数据交换也很少,只是数据后移,然后放入要插入的数据。(这里不是指调用插入排序,而是用它的思想)。我觉得,在数据大部分都排好了,用插入排序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方便。数据的移动和交换都很少。
插入排序主要思想是:把要排序的数字插入到已经排好的数据中。(我自己理
解的哈)。例如12356是已经排好的序,我们将4插入到他们中,时插入之后也是排好序的。这里显而易见是插入到3的后面。变为123456.
实现思路:插入排序就是先是一个有序的数据,然后把要插入的数据插到指定的位置,而排序首先给的就是无序的,我们怎么确定先得到一个有序的数据呢?答案就是:如果只有一个,当然是有序的咯。我们先拿一个出来,他是有序的,然后把数据一个一个插入到其中,那么插入之后是有序的,所以直到最后都是有序的。。哈哈。结果就出来了!
当然在写的时候还是有一个技巧的,不需要开额外的数组,下标从第二个元素开始遍历直到最后一个,然后插入到前面已经有序的数据中。这样就不会浪费空间了。插入排序用处还是很多的,特别是链表中,因为链表是指针存放的,没有数组那么好准确的用下标表示,插入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嘻嘻。。废话少说,
源代码奉上:
 1  #include  < stdio.h >
 2  #include  < stdlib.h >
 3 
 4  // 插入排序从小到大,nData为要排序的数据,nNum为数据的个数,该排序是稳定的排序
 5  bool  InsertionSort( int  nData[],  int  nNum)
 6  {
 7       for  ( int  i  =   1 ; i  <  nNum;  ++ i)         // 遍历数组,进行插入排序
 8      {
 9           int  nTemp  =  nData[i];
10           for  ( int  j  =   0 ; j  <  i;  ++ j)         // 对该数,寻找他要插入的位置
11          {
12               if  (nData[j]  >  nTemp)     // 找到位置,然后插入该位置,之后的数据后移
13              {
14                   for  ( int  k  =  i; k  >  j;  -- k)     // 数据后移
15                  {
16                      nData[k]  =  nData[k  - 1 ];
17                  }
18                  nData[j]  =  nTemp;         // 将数据插入到指定位置
19                   break ;
20              }
21          }
22      }
23 
24       return   true ;
25  }
26 
27  int  main()
28  {
29       int  nData[ 10 =  { 4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 创建10个数据,测试
30      InsertionSort(nData,  10 );         // 调用插入排序
31 
32       for  ( int  i  =   0 ; i  <   10 ++ i)        
33      {
34          printf( " %d  " , nData[i]);
35      }
36 
37      printf( " \n " );
38      system( " puase " );
39       return   0 ;
40  }

5.冒泡排序,n*n的时间复杂度,稳定排序,原地排序。冒泡排序的思想很不错,一个一个比较,把小的上移,依次确定当前最小元素。因为他简单,稳定排序,而且好实现,所以用处也是比较多的。还有一点就是加上哨兵之后他可以提前退出。
冒泡排序的主要思路:我们把要排序的数组A = {3,4,2,1} 看成一组水泡,就像冒泡一样,轻的在上面,重的在下面,换成数据,就是小的在上面,大的在下面。 我们先把最轻的冒出到顶端,然后冒出第二轻的在最轻的下面,接着冒出第三轻的。依次内推。直到所有都冒出来了为止。
我们怎么做到把最轻的放在顶端呢?我们从最底下的数据开始冒,如果比他上面的数据小,就交换(冒上去),然后再用第二第下的数据比较(此时他已经是较轻的一个),如果他比他上面的小,则交换,把小的冒上去。直到比到第一位置,得到的就是最轻的数据咯,这个过程就像是冒泡一样,下面的和上面的比较,小的冒上去。大的沉下来。呵呵。

画个图先:

最初

第一次结果

第二次结果

第三次结果

3

3

3

1

4

4

1

3

2

1

4

4

1

2

2

2

开始:1 和2 比,1比2小,浮上,然后1跟4比,再1跟3比,这样结构就变为1,3,4,2。最小的位置确定了,然后我们确定第二小的,同理2 vs 4, 2 vs 3 得到2, 再确定第3小数据,3 vs 4得到3,最后就是4为最大的数据,我们冒泡就排好了。

注:这里红色的1,2是前一次比较1 vs 2交换的结构。后面也一样。

大概思路就这样了,奉上源代码:

 

#include  < stdio.h >
#include 
< stdlib.h >

// 冒泡排序, pnData要排序的数据, nLen数据的个数
int  BubbleSort( int *  pnData,  int  nLen)
{
    
bool  isOk  =   false ;         // 设置排序是否结束的哨兵

    
// i从[0,nLen-1)开始冒泡,确定第i个元素
     for  ( int  i  =   0 ; i  <  nLen  -   1   &&   ! isOk;  ++ i)
    {
        isOk 
=   true ;         // 假定排序成功

        
// 从[nLen - 1, i)检查是否比上面一个小,把小的冒泡浮上去
         for  ( int  j  =  nLen -   1 ; j  >  i;  -- j)
        {
            
if  (pnData[j]  <  pnData[j  -   1 ])     // 如果下面的比上面小,交换
            {
                
int  nTemp  =  pnData[j];
                pnData[j] 
=  pnData[j  -   1 ];
                pnData[j 
-   1 =  nTemp;
                isOk 
=   false ;
            }
        }
    }

    
return   1 ;
}

int  main()
{
    
int  nData[ 10 =  { 4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 创建10个数据,测试
    BubbleSort(nData,  10 );         // 调用冒泡排序

    
for  ( int  i  =   0 ; i  <   10 ++ i)        
    {
        printf(
" %d  " , nData[i]);
    }

    printf(
" \n " );
    system(
" pause " );
    
return   0 ;
}
 我这里用了一个哨兵做标记,就是如果在已经是排好序的情况下我们能检测出来并退出。随便说一下,冒泡排序是稳定的排序。

6.选择排序,n*n的时间复杂度, 稳定排序,原地排序。选择排序就是冒泡的基本思想,从小的定位,一个一个选择,直到选择结束。他和插入排序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插入是确定一个元素的位置,而选择是确定这个位置的元素。他的好处就是每次只选择确定的元素,不会对很多数据进行交换。所以在数据交换量上应该比冒泡小。

选择排序和冒泡排序思路上有一点相似,都是先确定最小元素,再确定第二笑元素,最后确定最大元素。他的主要流程如下:

1.加入一个数组A = {5,3,6,2,4,7},我们对他进行排序

2.确定最小的元素放在A[0]位置,我们怎么确定呢,首先默认最小元素为5,他的索引为0,然后用它跟3比较,比他打,则认为最小元素为3,他的索引为1,然后用3跟6比,发现比他小,最小元素还是3,然后跟2比,最小元素变成了2,索引为3,然后跟4比,跟7比。当比较结束之后,最小元素也尘埃落定了。就是2,索引为3,然后我们把他放在A[0]处。为了使A[0]原有数据部丢失,我们使A[0](要放的位置) 与A[3](最小数据的位置)交换。这样就不可以了吗?

3.然后我们在来找第二小元素,放在A[1],第三小元素,放在A[2]。。当寻找完毕,我们排序也就结束了。

4.不过,在找的时候要注意其实位置,不能在找A[2]的时候,还用A[2]的数据跟已经排好的A[0],A[1]比,一定要跟还没有确定位置的元素比。还有一个技巧就是我们不能每次都存元素值和索引,我们只存索引就可以了,通过索引就能找到元素了。呵呵。

5.他和冒泡的相似和区别,冒泡和他最大的区别是他发现比他小就交换,把小的放上面,而选择是选择到最小的在直接放在确定的位置。选择也是稳定的排序。

基本思路就这样了,奉上源代码:

#include  < stdio.h >
#include 
< stdlib.h >

// 选择排序, pnData要排序的数据, nLen数据的个数
int  SelectSort( int *  pnData,  int  nLen)
{
    
// i从[0,nLen-1)开始选择,确定第i个元素
     for  ( int  i  =   0 ; i  <  nLen  -   1 ++ i)
    {
        
int  nIndex  =  i;

        
// 遍历剩余数据,选择出当前最小的数据
         for  ( int  j  =  i  +   1 ; j  <  nLen;  ++ j)
        {
            
if  (pnData[j]  <  pnData[nIndex])    
            {
                nIndex 
=  j;
            }
        }

        
// 如果当前最小数据索引不是i,也就是说排在i位置的数据在nIndex处
         if  (nIndex  !=  i)        
        {
            
// 交换数据,确定i位置的数据。
             int  nTemp  =  pnData[i];
            pnData[i] 
=  pnData[nIndex];
            pnData[nIndex] 
=  nTemp;
        }
    }

    
return   1 ;
}

int  main()
{
    
int  nData[ 10 =  { 4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 创建10个数据,测试
    SelectSort(nData,  10 );         // 调用选择排序

    
for  ( int  i  =   0 ; i  <   10 ++ i)        
    {
        printf(
" %d  " , nData[i]);
    }

    printf(
" \n " );
    system(
" pause " );
    
return   0 ;
}
7. 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冒泡排序的比较,他们的时间复杂度都是n*n。我觉得他们的效率也是差不多的,我个人喜欢冒泡一些,因为要用它的时候数据多半不多,而且可以提前的返回已经排序好的数组。而其他两个排序就算已经排好了,他也要做全部的扫描。在数据的交换上,冒泡的确比他们都多。呵呵。举例说明插入一个数据在末尾后排序,冒泡只要一次就能搞定,而选择和插入都必须要n*n的复杂度才能搞定。就看你怎么看待咯。

8.合并排序:n*log(n)的时间复杂度, 稳定排序,非原地排序。他的思想是分治,先分成小的部分,排好部分之后合并,因为我们另外申请的空间,在合并的时候效率是0(n)的。速度很快。貌似他的上限是n*log(n),所以如果说是比较的次数的话,他比快速排序要少一些。对任意的数组都能有效地在n*log(n)排好序。但是因为他是非原地排序,所以虽然他很快,但是貌似他的人气没有快速排序高。
合并排序的主要思想是:把两个已经排序好的序列进行合并,成为一个排序好的序列。例如:13579 2468这两个序列,各自都是排好序的,然后我们进行合并,成为123456789这样一个排好序的序列。貌似这个跟排序关系不大,因为排序给的是一个乱的序列,而合并是合并的两个已经排序好的序列。且慢,我们可以把需要排序的数据分解成N个子序列,当分解的子序列所包含数据个数为1的时候,那么这个序列不就是有序了吗?然后再合并。这个就是有名的”分治“了。。(哈哈。没有想到这么好的思想能在这里学到。)。例如321分成3,2,1三个序列,1这个序列是有序的啦。(只有一个数据当然是有序的啦。当我傻的啊。哈哈)。同理2,3都是有序的。然后我们逐一的合并他们。3,2合并为23,然后在23与1合并为123。哈哈,排序成功。合并排序主要思路就是这样了。但是,问题又出来了,怎么合并两个有序列呢?我相信我应该理解了数组的存储方式,所以直接用数组说事啦。。我们先把下标定位到各有序子序列的开始,也把合并之后数组的下标定位到最初。那么下标对应的位置就是他们当前的最小值了。然后拿他们来比较,把更小的那个放到合并之后数组的下标位置。这样,合并后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就是他们的最小值了。接着,控制合并后数组的下标后移一个,把比较时小数字所在序列对应的下标后移一个。这样。下次比较的时候,他得到就是他的第二小,(第一下已经合并了)就是当前最小值了,在于另一个序列的当前最小值比较,用小的一个放到合并后数组的相应位置。依次类推。接着当数据都合并玩了结束,合并完成。(这样说忒空泛了,云里雾里的,BS一下以前的我。)
1357 2468 来做例子:
(1回合)    1357 2468 00000(合并后数据空)
(2)  357 2468 100000(0表示空) 因为1 < 2所以把1放到合并后位置中了(这里1并不是丢掉了,而是下标变为指向3了,1是没有写而已。呵呵。理解为数组的下标指向了3)
(3) 357 468 120000  因为3 > 2,所以把2放进去
(4) 57 468  123000  同理3 < 4
(5) 57 68   1234000 同理5 > 4
(6) 7 68    1234500 同理5 > 6
(7) 7 8        1234560 同理7 > 6
(8) 0(空了) 8 12345670 同理7 < 8
(9) 0 0 12345678  弄最后一个
PS:这是用记事本写的哈,没有钱买office而且也不是很会用。哈哈。我想以后的我也不见怪的哈。。关键还有书嘛,这里看不懂还有教科书。。
当然,这些只是思路。并不是一定一成不变的这样。合并OK,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合并排序了哦!哈哈。。不过注意,那个321全部弄成一个单个数字,然后一个一个合并这样来合并似乎不是很好,貌似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哈哈,对了,就是我先分一半来合并。如果这一半是排好序的,那么合并不久简单了吗?但是我怎么让一般排好序呢。呵呵简单,我一半在分一半合并排序,在分一半合并排序,直到分到两个都是1个了,就合并,ok!
例如,81726354:
(1)分成9172 6354 
(2)把8172 分成 81 和72 把6354分成63和54
(3)81分成8和1,哦能合并了哦。合并为18, 同理72,63,54,也可以分解成单个合并为27,36,45
(4) 现在变为了 18, 27, 36, 45了,这个时侯,18 和27能合并了,合并为1278 同理36,合并为45 3456
(5) 好了最好吧,1278和3456合并为12345678.ok排序成功。哈哈。
这样把一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小问题,然后在分解,最后解决小小问题,已达到解决打问题的目的。
哈哈。分治很强大。哈哈。如果看不懂,我也没有办法啦。。看教科书吧。呵呵
思路主要就是这样了哦:
程序实现上也有点技巧。这个就不说了,直接奉上源代码:
  1  #include  < stdio.h >
  2  #include  < stdlib.h >
  3 
  4  // 合并排序的合并程序他合并数组nData中位置为[nP,nM) 和[nM,nR).这个是更接近标准的思路
  5  bool  MergeStandard( int  nData[],  int  nP,  int  nM,  int  nR)
  6  {
  7       int  n1  =  nM  -  nP;         // 第一个合并数据的长度
  8       int  n2  =  nR  -  nM;         // 第二个合并数据的长度
  9 
 10       int   * pnD1  =   new   int [n1  +   1 ];         // 申请一个保存第一个数据的空间
 11       int   * pnD2  =   new   int [n2  +   1 ];         // 申请二个保存第一个数据的空间
 12 
 13       for  ( int  i  =   0 ; i  <  n1;  ++ i)         // 复制第一个数据到临时空间里面
 14      {
 15          pnD1[i]  =  nData[nP  +  i];
 16      }
 17      pnD1[n1]  =  INT_MAX;                     // 将最后一个数据设置为最大值(哨兵)
 18 
 19       for  ( int  i  =   0 ; i  <  n2;  ++ i)         // 复制第二个数据到临时空间里面
 20      {
 21          pnD2[i]  =  nData[nM  +  i];
 22      }
 23      pnD2[n2]  =  INT_MAX;                     // 将最后一个数据设置为最大值(哨兵)
 24      
 25      n1  =   n2  =   0 ;
 26 
 27       while (nP  <  nR)
 28      {
 29          nData[nP ++ =  pnD1[n1]  <   pnD2[n2]  ?  pnD1[n1 ++ ] : pnD2[n2 ++ ];         // 取出当前最小值到指定位置
 30      }
 31 
 32      delete pnD1;
 33      delete pnD2;
 34       return   true ;
 35  }
 36 
 37  // 合并排序的合并程序他合并数组nData中位置为[nP,nM) 和[nM,nR).
 38  bool  Merge( int  nData[],  int  nP,  int  nM,  int  nR)
 39  {
 40       // 这里面有几个注释语句是因为当时想少写几行而至。看似短了,其实运行时间是一样的,而且不易阅读。
 41 
 42       int  nLen1  =  nM  -  nP;         // 第一个合并数据的长度
 43       int  nLen2  =  nR  -  nM;          // 第二个合并数据的长度
 44       int *  pnD1  =   new   int [nLen1];     // 申请一个保存第一个数据的空间
 45       int *  pnD2  =   new   int [nLen2];    // 申请一个保存第一个数据的空间
 46      
 47       int  i  =   0
 48       for  ( i  =   0 ; i  <  nLen1;  ++ i)         // 复制第一个数据到临时空间里面
 49      {
 50          pnD1[i]  =  nData[nP  +  i];
 51      }
 52 
 53       int  j  =   0 ;
 54       for  (j  =   0 ; j  <  nLen2;  ++ j)         // 复制第二个数据到临时空间里面
 55      {
 56          pnD2[j]  =  nData[nM  +  j];
 57      }
 58 
 59      i  =  j  =   0 ;
 60       while  (i  <  nLen1  &&  j  <  nLen2)
 61      {
 62           // nData[nP++] = pnD1[i] < pnD2[j] ? pnD1[i++] : pnD2[j++];         // 取出当前最小值添加到数据中
 63          
 64           if  (pnD1[i]  <  pnD2[j])         // 取出最小值,并添加到指定位置中,如果pnD1[i] < pnD2[j]
 65          {
 66              nData[nP]  =  pnD1[i];     // 取出pnD1的值,然后i++,定位到下一个个最小值。
 67               ++ i;
 68          }
 69           else                          // 这里同上
 70          {
 71              nData[nP]  =  pnD2[j];
 72               ++ j;
 73          }
 74           ++ nP;                         // 最后np++,到确定下一个数据
 75      }
 76 
 77       if  (i  <  nLen1)                     // 如果第一个数据没有结束(第二个数据已经结束了)
 78      {
 79           while  (nP  <  nR)                 // 直接把第一个剩余的数据加到nData的后面即可。
 80          {
 81               // nData[nP++] = pnD1[i++];
 82              nData[nP]  =  pnD1[i];
 83               ++ nP;
 84               ++ i;
 85          }
 86      }
 87       else                              // 否则(第一个结束,第二个没有结束)
 88      {
 89           while  (nP  <  nR)                 // 直接把第一个剩余的数据加到nData的后面即可。
 90          {
 91               // nData[nP++] = pnD2[j++];
 92              nData[nP]  =  pnD2[j];
 93               ++ nP;
 94               ++ j;
 95          }
 96      }
 97 
 98      delete pnD1;         // 释放申请的内存空间
 99      delete pnD2;
100 
101       return   true ;
102  }
103 
104  // 合并的递归调用,排序[nBegin, nEnd)区间的内容
105  bool  MergeRecursion( int  nData[],  int  nBegin,  int  nEnd)
106  {
107       if  (nBegin  >=  nEnd  -   1 )         // 已经到最小颗粒了,直接返回
108      {
109           return   false ;
110      }
111 
112       int  nMid  =  (nBegin  +  nEnd)  /   2 ;             // 计算出他们的中间位置,便于分治
113      MergeRecursion(nData, nBegin, nMid);     // 递归调用,合并排序好左边一半
114      MergeRecursion(nData, nMid, nEnd);         // 递归调用,合并排序好右边一半
115       // Merge(nData, nBegin, nMid, nEnd);         // 将已经合并排序好的左右数据合并,时整个数据排序完成
116      MergeStandard(nData, nBegin, nMid, nEnd); // (用更接近标准的方法合并)
117 
118       return   true ;
119  }
120 
121  // 合并排序
122  bool  MergeSort( int  nData[],  int  nNum)
123  {
124       return  MergeRecursion(nData,  0 , nNum);         // 调用递归,完成合并排序
125  }
126 
127  int  main()
128  {
129       int  nData[ 10 =  { 4 , 10 , 3 , 8 , 5 , 6 , 7 , 4 , 9 , 2 };     // 创建10个数据,测试
130 
131      MergeSort(nData,  10 );
132       for  ( int  i  =   0 ; i  <   10 ++ i)        
133      {
134          printf( " %d  " , nData[i]);
135      }
136 
137      printf( " \n " );
138      system( " pause " );
139       return   0 ;
140  }
141 


9.堆排序:n*log(n)的时间复杂度, 非稳定排序,原地排序。 他的思想是利用的堆这种数据结构,堆可以看成一个完全二叉树,所以在排序中比较的次数可以做到很少。加上他也是原地排序,不需要申请额外的空间,效率也不错。可是他的思想感觉比快速难掌握一些。还有就是在已经排好序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数据再排序,他的交换次数和比较次数一点都不会减少。虽然堆排序在使用的中没有快速排序广泛,但是他的数据结构和思想真的很不错,而且用它来实现优先队列,效率没得说。堆,还是要好好学习掌握的。
#include <stdio.h>
#include  < stdlib.h >

// 交换两个整数。注意一定要if判断是否两个相等,如果
// 不相等才交换,如果相等也交换会出错的。a^a = 0
inline  void  Swap( int &  a,  int &  b)
{
    
if  (a  !=  b)
    {
        a
^=  b;
        b
^=  a;
        a
^=  b;
    }
}

// 维持一个最大堆
int  Heapify( int *  npData,  int  nPos,  int  nLen)
{
    
int  nMax  =   - 1 ;                         // 暂存最大值
     int  nChild  =  nPos  *   2 ;                 // 他的左孩子位置

    
while (nChild  <=  nLen)                 // 判断他是否有孩子
    {
        nMax 
=  npData[nPos];             // 是当前最大值为他

        
if  (nMax  <  npData[nChild])         // 与左孩子比较
        {
            nMax 
=  npData[nChild];         // 如果比左孩子小,就时最大值为左孩子
        }

        
// 同理与右孩子比较,这里要注意,必须要保证有右孩子。
         if  (nChild  +   1   <=  nLen  &&  nMax  <  npData[nChild  +   1 ])    
        {
            
++ nChild;                     // 赋值最大值的时候把孩子变为右孩子,方便最后的数据交换
            nMax  =  npData[nChild];

        }

        
if  (nMax  !=  npData[nPos])         // 判断是否该节点比孩子都打,如果不大
        {
            Swap(npData[nPos], npData[nChild]);    
// 与最大孩子交换数据
            nPos  =  nChild;                         // 该节点位置变为交换孩子的位置
            nChild  *=   2 ;                         // 因为只有交换后才使不满足堆得性质。
        }
        
else                              // 都最大了,满足堆得性质了。退出循环
        {
            
break ;
        }
    }

    
return   1 ;                         // 维持结束。
}

// 建立一个堆
int  BuildHeap( int *  npData,  int  nLen)
{
    
// 从nLen / 2最后一个有叶子的数据开始,逐一的插入堆,并维持堆得平衡。
    
// 因为堆是一个完全二叉树,所以nlen/2+1- nLen之间肯定都是叶子。
    
// 叶子还判断什么呢。只有一个数据,肯定满足堆得性质咯。
     for  ( int  i  =  nLen  /   2 ; i  >=   1 -- i)
    {
        Heapify(npData, i, nLen);
    }

    
return   1 ;
}

// 堆排序
int  HeapSort( int *  npData,  int  nLen)
{
    BuildHeap(npData, nLen);        
// 建立一个堆。

    
while (nLen  >=   1 )                 // 逐一交和第一个元素交换数据到最后
    {                                 // 完成排序
        Swap(npData[nLen], npData[ 1 ]);
        
-- nLen;
        Heapify(npData, 
1 , nLen); // 交换之后一定要维持一下堆得性质。
    }                             // 不然小的成第一个元素,就不是堆了。

    
return   1 ;
}

// main函数,
int  main()
{
    
int  nData[ 11 =  { 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0 };     // 测试数据,下标从1开始哦。
    HeapSort(nData,  10 );                         // 堆排序

    
for  ( int  i  =   1 ; i  <=   10 ++ i)                 // 输出排序结果。
    {
        printf(
" %d  " , nData[i]);
    }
    printf(
" \n " );
     system(
" pause " );
    
return   0 ;
}

10.希尔排序:n*log(n)的时间复杂度 (这里是错误的,应该是n^lamda(1 < lamda < 2), lamda和每次步长选择有关。), 非稳定排序,原地排序。主要思想是分治,不过他的分治和合并排序的分治不一样,他是按步长来分组的,而不是想合并那样左一半右一半。开始步长为整个的长度的一半。分成nLen/2个组,然后每组排序。接个步长减为原来的一半在分组排序,直到步长为1,排序之后希尔排序就完成了。这个思路很好,据说是插入排序的升级版,所以在实现每组排序的时候我故意用了插入排序。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好的排序方法了。他的缺点就是两个数可能比较多次,因为两个数据会多次分不过他们不会出现数据的交换。效率也是很高的。
主要思想借用了合并排序的思想。不过他不是左边一半右边一半,而是按照步长来分,随着步长减少,分成的组也越少。然后进行各组的插入排序

11.快速排序,堆排序,合并排序,希尔排序的比较,他们的时间复杂的都是n*log(n),我认为在使用上快速排序最广泛,他原地排序,虽然不稳定,可是很多情况下排序根本就不在意他是否稳定。他的比较次数是比较小的,因为他把数据分成了大和小的两部分。每次都确定了一个数的位置,所以理论上说不会出现两个数比较两次的情况,也是在最后在交换数据,说以数据交换上也很少。合并排序和堆排序也有这些优点,但是合并排序要申请额外的空间。堆排序堆已经排好的数据交换上比快速多。所以目前快速排序用的要广泛的多。还有他很容易掌握和实现。

快速排序的速度是很快的,平均复杂度是nlogn,我也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反正T(n) = 2T(n/2) + o(n) 这样怎么怎么推到就成了nLogn了,呵呵,有空去学习一下。希望会的人可以教我,我数学太烂了。废话少说,记录一下快速排序的思路:

1.分治的思想,把数组分成两份,两份分成4分,这样分到足够小,就能很好排序咯,然后把他们合起来,排序完成。

2.该分治思想和合并排序思想一样,但是处理上更搞一筹,他是把小的和大的分成两份,这样在最后合并的时候,就不会像合并排序那样还要检查,因为本来就是左边比右边小,所以可以做到原地排序(就是不用申请多余的空间)。

3.如何做好把小和大的分开时关键,我们做的就是以一个数位基准,然后找到这个数的位置。把比他小的放在他的左边,比他大的放在他的右边,这样不就分开了嘛。

4.具体怎么分时一个最关键的地方,本来想用图说明一下,但是自己不会画:作罢,试着语言整理一下,呵呵:

例如,开始把最后一个作为标准,用一个循环j = nBegin j < nEnd一一比较,这样就能判断到底谁比他大,谁比他小咯。

注意:为了能清楚知道区域,所以要用一个变量i来保存它的标志,i的左边是比他小的,i的右边是比他大的。有了这个标志我们就好处理了。比较就好处理咯。

遇到小的,要把他方在i的左边,所以我们把他和i+1的元素交换,因为i+1得元素是大于x的,交换之后i+1就小于x了,这样我们把i也加1,不就有保证了i的左边都比x小,右边都比x大了嘛。呵呵。

遇到大的,不用管他。I也不用变。

比较完了,这时情况就是i的左边都比x小,i的右边都比x大,x在最后面。怎么处理呢?还不简单,有重复一下i + 1与 x交换,这样处理之后,i + 1就是保存的x值,i + 1的右边都比x大,i+1的左边都比x小,哈哈,i+1就是分割点咯。搞定。。

找出分割点后还不分而治之。。分而治之的时候发现分割点是排好的,只需排序nBegin - 分割点-1, 分割点+1 - nEnd 就可以咯。

最后还是截张《算法导论》书中的图:

呵呵,我就是学的这本书。还不错啦。附上下载地址分享一下:

http://download.csdn.net/source/1199909

奉上自己的源代码:
#include  < stdio.h >
#include 
< stdlib.h >

// 化分区间,找到最后元素的排序位置。并返回分隔的点(即最后一数据排序的位置)。
// 划分的区间是[nBegin, nEnd). pData是保存数据的指针
int  Partition( int *  pData,  int  nBeging,  int  nEnd)
{
    
int i = nBeging - 1;    //分隔符号,最后nD保存在这里
    --nEnd;
    
int nD = pData[nEnd]; //比较的数据。
    int nTemp; // 交换用的临时数据

    
//遍历数据比较,找到nD的位置,这里注意,比较结果是,
    
//如果i的左边是小于等于nD的,i的右边是大于nD的
    for (int j = nBeging; j < nEnd; ++j)
    
{
        
if (pData[j] <= nD)        //如果数据比要比较的小,则在该数据的左边,与i+1交换
        {
            
++i;                //小于nD的数据多一个,所以要加1,i的左边数据都比nD小
            nTemp = pData[i];    //交换数据
            pData[i] = pData[j];
            pData[j] 
= nTemp;
        }

    }


    
//最后不要忘了吧nD和i+1交换,因为这里就是nD的位置咯。
    ++i;
    pData[nEnd] 
= pData[i];
    pData[i] 
= nD;

    
return i;   //返回nD的位置,就是分割的位置。
}


// 排序的递归调用。
int  QuickSortRecursion( int *  pData,  int  nBeging,  int  nEnd)
{
    
if (nBeging >= nEnd -1)        //如果区域不存在或只有一个数据则不递归排序
    {
        
return 1;
    }


    
//这里因为分割的时候,分割点处的数据就是排序中他的位置。
    
//也就是说他的左边的数据都小于等于他,他右边的数据都大于他。
    
//所以他不在递归调用的数据中。
    int i = Partition(pData, nBeging, nEnd);        //找到分割点
    QuickSortRecursion(pData, nBeging, i);            //递归左边的排序
    QuickSortRecursion(pData, i + 1, nEnd);            //递归右边的排序
    return 1;
}


// 快速排序
int  QuickSort( int *  pData,  int  nLen)
{
    
//递归调用,快速排序。
    QuickSortRecursion(pData, 0, nLen);
    
return 1;
}

int  main()
{
    
int nData[10= {5,9,3,2,1,6,20,45,88,75};        //测试数据
    QuickSort(nData, 10);            //调用快速排序
    for (int i = 0; i < 10++i)        //输出结果
    {
        printf(
"%d ", nData[i]);
    }

    printf(
"\n");
    system(
"pause");
    
return 0;
}

12.计数排序:n的时间复杂度,稳定排序,非原地排序。他的思想比较新颖,就是先约定数据的范围不是很大,而且数据都是整数(或能定位到整数)的情况,然后直接申请一个空间。把要排序的数组A的元素值与申请空间B的下标对应,然后B中存放该下标元素值的个数,从而直接定位A中每个元素的位置。这样效率只为n。因为比较很特殊,虽然很快,但是用的地方并不多。
13.基数排序:n的时间复杂度,稳定排序,非原地排序。他的思想是数据比较集中在一个范围,例如都是4位数,都是5位数,或数据有多个关键字,我们先从各位开始排,然后排十位,依次排到最高位,因为我们可以用一个n的方法排一位,所以总的方法为d*n的复杂度。关键字也一样,我们先排第3个关键字,在排第3个关键字,最后排第一个关键字。只有能保证每个关键字在n的时间复杂度完成,那么整个排序就是一个d*n的时间复杂度。所以总的速度是很快的。不过有一点就是要确保关键字能在n的时间复杂度完成。
14.桶排序:n的时间复杂度,稳定排序,非原地排序。主要思路和基数排序一样,也是假设都在一个范围例如概率都在0-1,而且分布还挺均匀,那么我们也是和基数排序一样对一个数把他划分在他指定的区域。然后在连接这些区域就可以了。书上对每个区域使用链表的存储,我认为在寸小区域的时候也会有时间在里面。所以只是理论上的n时间复杂度。这种思路是不错的。呵呵。
15.计数排序,基数排序,桶排序的比较,我觉得他们都很有思想,不过都是在特定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虽然效率很高,但是用的不会很广泛。他们之间我更喜欢计数排序,来个映射的方式就直接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很高明。和基数排序和同排序只是理论上的n时间复杂度,基数排序要确定一个关键字的排序是n复杂度的,桶排序要确定每个区域的排序是n复杂度的。
16.排序算法的最后感悟: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所以这些排序的算法都是很好的,他确实给了我们思想上的帮助。感谢前人把精华留给了我们。我得到的收获很大,总结一下各自排序的收获:
冒泡:好实现,速度不慢,使用于轻量级的数据排序。
插入排序:也使用于小数据的排序,但是我从他的思想中学到怎么插入一个数据。呵呵,这样就知道在排好的数据里面,不用再排序了,而是直接调用一下插入就可以了。
选择排序:我学会了怎么去获得最大值,最小值等方法。只要选择一下,不就可以了。
合并排序:我学会分而治之的方法,而且在合并两个数组的时候很适用。
堆排序:可以用它来实现优先队列,而且他的思想应该给我加了很多内力。
快速排序:本来就用的最多的排序,对我的帮助大的都不知道怎么说好。
希尔排序:也是分治,让我看到了分治的不同,原来还有这种思想的存在。
计数排序,基数排序,桶排序: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附上我学习这里排序的连接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