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的知识点与面试常见问题

原文:关于 MySQL 的知识点与面试常见问题都在这里

MySQL常见的两种存储引擎:MyISAM与InnoDB

字符集及校对规则

字符集指的是一种从二进制编码到某类字符符号的映射。校对规则则是指某种字符集下的排序规则。

索引(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性能)

Mysql索引使用的数据结构主要有BTree索引 和 哈希索引 。
对于哈希索引来说,底层的数据结构就是哈希表,因此在绝大多数需求为单条记录查询的时候,可以选择哈希索引,查询性能最快;其余大部分场景,建议选择BTree索引。

Mysql的BTree索引使用的是B数中的B+Tree

MyISAM: B+Tree叶节点的data域存放的是数据记录的地址。在索引检索的时候,首先按照B+Tree搜索算法搜索索引,如果指定的Key存在,则取出其data域的值,然后以data域的值为地址读取相应的数据记录。这被称为“非聚簇索引”。索引文件和数据文件是分离的

InnoDB: 其数据文件本身就是索引文件
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按B+Tree组织的一个索引结构,树的叶节点data域保存了完整的数据记录。这个索引的key是数据表的主键,因此InnoDB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主索引。这被称为“聚簇索引(或聚集索引)”。
而其余的索引都作为辅助索引,辅助索引的data域存储相应记录主键的值而不是地址,这也是和MyISAM不同的地方。在根据主索引搜索时,直接找到key所在的节点即可取出数据;在根据辅助索引查找时,则需要先取出主键的值,在走一遍主索引。 因此,在设计表的时候,不建议使用过长的字段作为主键,也不建议使用非单调的字段作为主键,这样会造成主索引频繁分裂。

干货:mysql索引的数据结构

MySQL优化系列(三)–索引的使用、原理和设计优化

查询缓存的使用

my.cnf加入以下配置,重启Mysql开启查询缓存

query_cache_type=1
query_cache_size=600000

Mysql执行以下命令也可以开启查询缓存

set global  query_cache_type=1;
set global  query_cache_size=600000;

开启查询缓存后在同样的查询条件以及数据情况下,会直接在缓存中返回结果。

查询条件包括

  • 查询本身
  • 当前要查询的数据库
  • 客户端协议版本号等一些可能影响结果的信息

因此任何两个查询在任何字符上的不同都会导致缓存不命中。此外,如果查询中包含任何用户自定义函数、存储函数、用户变量、临时表、Mysql库中的系统表,其查询结果也不会被缓存。

缓存建立之后,Mysql的查询缓存系统会跟踪查询中涉及的每张表,如果这些表(数据或结构)发生变化,那么和这张表相关的所有缓存数据都将失效。

缓存虽然能够提升数据库的查询性能,但是缓存同时也带来了额外的开销,每次查询后都要做一次缓存操作,失效后还要销毁。 因此,开启缓存查询要谨慎,尤其对于写密集的应用来说更是如此。如果开启,要注意合理控制缓存空间大小,一般来说其大小设置为几十MB比较合适。

还可以通过sql_cache和sql_no_cache来控制某个查询语句是否需要缓存:
select sql_no_cache count(*) from usr;

锁机制

  • MyISAM采用级锁(table-level locking)。
  • InnoDB支持级锁(row-level locking)和级锁,默认为行级锁
    Mysql表级锁和行级锁对比:
表级锁行级锁
锁定 粒度最大 的一种锁锁定 粒度最小 的一种锁
对当前操作的整张表加锁只针对当前操作的进行加锁
实现简单,资源消耗也比较少,加锁快,不会出现死锁行级锁能大大减少数据库操作的冲突。其加锁粒度最小,并发度高
触发锁冲突的概率最高,并发度最低。加锁的开销也最大,加锁慢,会出现死锁。

InnoDB存储引擎的锁的算法有三种:

  • Record lock:单个行记录上的锁
  • Gap lock:间隙锁,锁定一个范围,不包括记录本身
  • Next-key lock:record+gap 锁定一个范围,包含记录本身

相关知识点:

  1. innodb对于行的查询使用next-key lock
  2. Next-locking keying为了解决Phantom Problem幻读问题
  3. 当查询的索引含有唯一属性时,将next-key lock降级为record key
  4. Gap锁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多个事务将记录插入到同一范围内,而这会导致幻读问题的产生
 A. 将事务隔离级别设置为RC 
 B. 将参数innodb_locks_unsafe_for_binlog设置为1

大表优化

当MySQL单表记录数过大时,数据库的CRUD性能会明显下降,常见优化措施:

限定数据的范围: 务必禁止不带任何限制数据范围条件的查询语句。比如:我们当用户在查询订单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控制在一个月的范围内。

读/写分离: 经典的数据库拆分方案,主库负责写,从库负责读;

缓存: 使用MySQL的缓存,另外对重量级、更新少的数据可以考虑使用应用级别的缓存;

垂直分区:

根据数据库里面数据表的相关性进行拆分。 例如,用户表中既有用户的登录信息又有用户的基本信息,可以将用户表拆分成两个单独的表,甚至放到单独的库做分库。

简单来说垂直拆分是指数据表列的拆分,把一张列比较多的表拆分为多张表。
这里写图片描述

垂直拆分的优点垂直拆分的缺点
可以使得行数据变小,在查询时减少读取的Block数,减少I/O次数。此外,垂直分区可以简化表的结构,易于维护。主键会出现冗余,需要管理冗余列,并会引起Join操作,可以通过在应用层进行Join来解决。此外,垂直分区会让事务变得更加复杂;

水平分区:

保持数据表结构不变,通过某种策略存储数据分片。这样每一片数据分散到不同的表或者库中,达到了分布式的目的。 水平拆分可以支撑非常大的数据量。

水平拆分是指数据表行的拆分,表的行数超过200万行时,就会变慢,这时可以把一张的表的数据拆成多张表来存放。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将用户信息表拆分成多个用户信息表,这样就可以避免单一表数据量过大对性能造成影响。
这里写图片描述

水平拆分可以支持非常大的数据量。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分表仅仅是解决了单一表数据过大的问题,但由于表的数据还是在同一台机器上,其实对于提升MySQL并发能力没有什么意义,所以 水平拆分最好分库

水平拆分能够 支持非常大的数据量存储,应用端改造也少,但 分片事务难以解决 ,跨界点Join性能较差,逻辑复杂。《Java工程师修炼之道》的作者推荐 尽量不要对数据进行分片,因为拆分会带来逻辑、部署、运维的各种复杂度 ,一般的数据表在优化得当的情况下支撑千万以下的数据量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如果实在要分片,尽量选择客户端分片架构,这样可以减少一次和中间件的网络I/O。

补充数据库分片的两种常见方案:

客户端代理: 分片逻辑在应用端,封装在jar包中,通过修改或者封装JDBC层来实现。 当当网的 Sharding-JDBC 、阿里的TDDL是两种比较常用的实现。

中间件代理: 在应用和数据中间加了一个代理层。分片逻辑统一维护在中间件服务中。 我们现在谈的 Mycat、360的Atlas、网易的DDB等等都是这种架构的实现。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