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底层原理相关分析

一、jvm介绍

1、jvm是什么?

JVM就是Java虚拟机(Java virtual machine)。JVM是JRE的一部分,它是一个虚构出来的计算机,是通过在实际的计算机上仿真模拟各种计算机功能来实现的。JVM有自己完善的硬件架构,如处理器、堆栈、寄存器等,还具有相应的指令系统。

2、jvm的类别(目前市场有3种虚拟机)

     目前有三大Java虚拟机:HotSpot,oracle JRockit,IBM J9。主流HotSpot虚拟机,由sun公司研发。

3、jvm的体系结构

内部结构分为三部分:

  • 类加载器(加载.class文件)
  • 执行引擎(执行字节码或执行本地方法)
  • 数据区(包含PC寄存器,栈,堆,方法区以及本地方法栈)

4、简要执行过程

1、程序运行时,java文件通过java编译器转译成class文件

2、class文件通过类装载器以及java类库,装载到JVM中

3、VM通过解释器,即时编译器等将装载进来的class文件进行编译操作。如内存分配,运行处理等

4、最后JVM将相应操作与操作系统、硬件交互

二、jvm运行原理

1、第一步:类加载

(1)类加载的定义和加载器的类别

类的加载由类加载器完成,类加载器通常由JVM提供,这些类加载器也是前面所有程序运行的基础,JVM提供的这些类加载器通常被称为系统类加载器。除此之外,开发者可以通过继承ClassLoader基类来创建自己的类加载器。

分为以上4类加载器:启动类加载器(根类加载器)、扩展类加载器、应用类加载器、自定义类加载器

①Bootstrap ClassLoader

负责加载$JAVA_HOME中jre/lib/rt.jar里所有的class,由C++实现,不是ClassLoader子类

②Extension ClassLoader

负责加载java平台中扩展功能的一些jar包,包括$JAVA_HOME中jre/lib/*.jar或-Djava.ext.dirs指定目录下的jar包

③App ClassLoader

负责记载classpath中指定的jar包及目录中class

④Custom ClassLoader

属于应用程序根据自身需要自定义的ClassLoader,如tomcat、jboss都会根据j2ee规范自行实现ClassLoader

加载过程中会先检查类是否被已加载,检查顺序是自底向上,从Custom ClassLoader到BootStrap ClassLoader逐层检查,只要某个classloader已加载就视为已加载此类,保证此类只所有ClassLoader加载一次。而加载的顺序是自顶向下,也就是由上层来逐层尝试加载此类。
 

(2)、类加载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加载:

加载指的是将类的class文件读入到内存,并为之创建一个java.lang.Class对象,也就是说,当程序中使用任何类时,系统都会为之建立一个java.lang.Class对象。

 类加载器通常无须等到“首次使用”该类时才加载该类,Java虚拟机规范允许系统预先加载某些类。

链接:

当类被加载之后,系统为之生成一个对应的Class对象,接着将会进入连接阶段,连接阶段负责把类的二进制数据合并到JRE中。类连接又可分为如下3个阶段

1、验证阶段:验证阶段用于检验被加载的类是否有正确的内部结构,并和其他类协调一致。
           四步验证阶段:
                   文件格式验证
                   元数据验证
                   字节码验证
                   符号引用验证 

2、准备阶段:类准备阶段负责为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默认初始值。

3、解析阶段:将类的二进制数据中的符号引用替换成直接引用。说明一下:符号引用:符号引用是以一组符号来描述所引用的目标,符号可以是任何的字面形式的字面量,只要不会出现冲突能够定位到就行。布局和内存无关。直接引用:是指向目标的指针,偏移量或者能够直接定位的句柄。该引用是和内存中的布局有关的,并且一定加载进来的。

初始化:

初始化是为类的静态变量赋予正确的初始值,准备阶段和初始化阶段看似有点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如果类中有语句:private static int a = 10,它的执行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字节码文件被加载到内存后,先进行链接的验证这一步骤,验证通过后准备阶段,给a分配内存,因为变量a是static的,所以此时a等于int类型的默认初始值0,即a=0,然后到解析(后面在说),到初始化这一步骤时,才把a的真正的值10赋给a,此时a=10。

(3)、类加载机制(双亲委派机制)

采用了双亲委派机制,其原理如下:

双亲委派机制原理:
如果一个类加载器收到了类加载请求,它并不会自己先去加载,而是把这个请求委托给父类的加载器去执行,如果父类加载器还存在其父类加载器,则进一步向上委托,依次递归,请求最终将到达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如果父类加载器可以完成类加载任务,就成功返回,倘若父类加载器无法完成此加载任务,子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去加载,这就是双亲委派模式,即每个儿子都很懒,每次有活就丢给父亲去干,直到父亲说这件事我也干不了时,儿子自己才想办法去完成。

双亲委派机制的优势:
采用双亲委派模式的是好处是Java类随着它的类加载器一起具备了一种带有优先级的层次关系,通过这种层级关可以避免类的重复加载,当父亲已经加载了该类时,就没有必要子ClassLoader再加载一次。其次是考虑到安全因素,java核心api中定义类型不会被随意替换,假设通过网络传递一个名为java.lang.Integer的类,通过双亲委托模式传递到启动类加载器,而启动类加载器在核心Java API发现这个名字的类,发现该类已被加载,并不会重新加载网络传递的过来的java.lang.Integer,而直接返回已加载过的Integer.class,这样便可以防止核心API库被随意篡改。

https://blog.csdn.net/m0_38075425/article/details/81627349

 

2、第二步字节码执行引擎

(1)、定义

执行引擎是 Java 虚拟机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虚拟机” 是一个相对于 “物理机” 的概念,这两种机器都有代码执行能力,其区别是物理机的执行引擎是直接建立在处理器、硬件、指令集和操作系统层面上的,而虚拟机的执行引擎则是由自己实现的,因此可以自行制定指令集与执行引擎的结构体系,并且能够执行哪些不被硬件直接支持的指令集格式。

所谓的「虚拟机字节码执行引擎」其实就是 JVM 根据 Class 文件中给出的字节码指令,基于栈解释器的一种执行机制。通俗点来说,也就是 JVM 解析字节码指令,输出运行结果的一个过程。

3、第三步数据运行时区域(重点)

   区域的划分图:

由上图分析得出,可分类两大类,分别是,共享区域和非共享区域:

一、共享区域(堆和方法区):

1、堆(heap):
所谓的堆就是我们new一个对象new出来的实例,所有类的实例就放在这个区域,为所有线程共享。可以想象       你的一个系统会产生很多实例,因此Java堆的空间也是最大的。如果Java堆空间不足了,程序会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

2、方法区:各个线程共享的区域,存放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

二、非共享区域(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

1、程序计数器:
指向当前线程正在执行的字节码的地址 和行号(指令都是在cpu上面运行的,分配到时间片才去运行的,当多个线程的时候其他线程会被挂起,程序计数器就是记录被挂起之前的字节码执行到哪行 地址等,等到重新分配到了时间片然后再继续执行)。它的作用就是控制程序指令的执行顺序。

2、虚拟机栈:
存储当前线程运行方法所需要的数据,指令,返回的地址。

每个线程创建的同时会创建一个JVM栈,JVM栈中每个栈帧存放的为当前线程中局部基本类型的变量、部分的返回结果,非基本类型的对象在JVM栈上仅存放一个指向堆上的地址。

而每个栈帧中,又包含如上图中的: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具体作用如图所解释。

3、本地方法栈:
本地方法栈是用来存储本地方法相关的数据。本地方法就是带有native标识符修饰的方法;

native修饰符修饰的方法并不提供方法体,但因为其实现体是由非java代码在在外部实现的,因此不能与abstract连用;

存在的意义:不方便用java语言写的代码,使用更为专业的语言写更合适;甚至有些JVM的实现就是用c编写的,所以只能使用c来写

(1)、Jvm堆的内存模型

     概要图

   比例图

  

  • 堆主要分为新生代 ( Young ) 与老年代 ( Old ) ,二者比例的值为 1:2 ( 该值可以通过参数 –XX:NewRatio 来指定 ),即:新生代 ( Young ) = 1/3 的堆空间大小,老年代 ( Old ) = 2/3 的堆空间大小。
  • 其中,新生代 ( Young ) 被细分为 Eden 和 两个 Survivor 区域,这两个 Survivor 区域分别被命名为 from 和 to以示区分。 默认的,Edem : from : to = 8 : 1 : 1 ( 可以通过参数 –XX:SurvivorRatio 来设定 ),即: Eden = 8/10 的新生代空间大小,from = to = 1/10 的新生代空间大小。
  • JVM 每次只会使用 Eden 和其中的一块 Survivor 区域来为对象服务,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总是有一块 Survivor 区域是空闲着的。 因此,新生代实际可用的内存空间为 9/10 ( 即90% )的新生代空间。新生代是 GC 收集垃圾的频繁区域。
  • 当对象在 Eden ( 包括一个 Survivor 区域,这里假设是 from 区域 ) 出生后,在经过一次 Minor GC 后,如果对象还存活,并且能够被另外一块 Survivor 区域所容纳 ( 上面已经假设为 from 区域,这里应为 to 区域,即 to 区域有足够的内存空间来存储 Eden 和 from 区域中存活的对象 ),则使用复制算法将这些仍然还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 Survivor 区域 ( 即 to 区域 ) 中,然后清理所使用过的 Eden 以及 Survivor 区域 ( 即 from 区域 ),并且将这些对象的年龄设置为1,以后对象在 Survivor 区每熬过一次 Minor GC,就将对象的年龄 + 1,当对象的年龄达到某个值时 ( 默认是 15 岁,可以通过参数 -XX:MaxTenuringThreshold 来设定 ),这些对象就会成为老年代。但这也不是一定的,对于一些较大的对象 ( 即需要分配一块较大的连续内存空间 ) 则是直接进入到老年代。
  • From Survivor区域与To Survivor区域是交替切换空间,在同一时间内两者中只有一个不为空。
  •    永久代就是HotSpot虚拟机对虚拟机规范中方法区的一种实现方式。我们知道在HotSpot虚拟机中存在三种垃圾回收现象,minor GC、major GC和full GC。对新生代进行垃圾回收叫做minor GC,对老年代进行垃圾回收叫做major GC,同时对新生代、老年代和永久代进行垃圾回收叫做full GC。许多major GC是由minor GC触发的,所以很难将这两种垃圾回收区分开。major GC和full GC通常是等价的,收集整个GC堆。
     
  • 在1.8之后已经取消了永久代,改为元空间,类的元信息被存储在元空间中。元空间没有使用堆内存,而是与堆不相连的本地内存区域。所以,理论上系统可以使用的内存有多大,元空间就有多大,所以不会出现永久代存在时的内存溢出问题。这项改造也是有必要的,永久代的调优是很困难的,虽然可以设置永久代的大小,但是很难确定一个合适的大小,因为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类数量的多少、常量数量的多少等。永久代中的元数据的位置也会随着一次full GC发生移动,比较消耗虚拟机性能。同时,HotSpot虚拟机的每种类型的垃圾回收器都需要特殊处理永久代中的元数据。将元数据从永久代剥离出来,不仅实现了对元空间的无缝管理,还可以简化Full GC以及对以后的并发隔离类元数据等方面进行优化。
     

新生代 GC (Minor GC)

发生在新生代的垃圾回收动作,频繁,速度快。

老年代 GC (Major GC / Full GC)

发生在老年代的垃圾回收动作,出现了 Major GC 经常会伴随至少一次 Minor GC(非绝对)。Major GC 的速度一般会比 Minor GC 慢十倍以上。

大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长期存活的对象将进入老年代

上图STW解释:

1、如果new了一个大对象会进入老年区,或者频繁new对象进入老年区,导致老年区的产生大量的full gc, 这时候jvm就会暂停其他所有的进程,集中全部精力去回收对象(这个步骤就是SWT),这样就会导致程序卡顿,从而影响用户体验,所以要合理分配堆内存,避免大量full gc的操作,如果老年区的内存占满了就会出现oom的现象,也就是堆内存的溢出。

2、如果eden区移动到surbivor区new出来的对象占比内存大于surbivor区的最大内存,这样会直接进入老年区,如果没合理分配新区的内存占比的话,会导致大量的对象会被移动的老年区,老年区就会逐渐被占满,导致内存溢出。

jdk1.6,jdk1.7,jdk1.8之间的区别,分配改造了什么?

它们之间区别在永久代区的区别,永久代是对方法区的一个具体实现,

1.6版本:永久代被划分在堆内存里面,其内容包括一些常量池(比如字符串)、静态变量、字节码文件。

1.7版本:永久代被划分在堆内存里面,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字符串常量池被划分移动了到堆内存。

1.8版本:变化很大,字符串常量池还在堆里面,而是把永久代概念去掉了,变成了元空间,并将移动到了本地内存中,本地内存由操作系统支配。

三、jvm的gc 垃圾回收机制

1、原理:

GC的基本原理:将内存中不再被使用的对象进行回收,GC中用于回收的方法称为收集器,由于GC需要消耗一些资源和时间,Java在对对象的生命周期特征进行分析后,按照新生代、旧生代的方式来对对象进行收集,以尽可能的缩短GC对应用造成的暂停。

2、哪些内存需要回收?

JVM的内存结构包括五大区域: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堆区、方法区。其中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3个区域随线程而生、随线程而灭,因此这几个区域的内存分配和回收都具备确定性,就不需要过多考虑回收的问题,因为方法结束或者线程结束时,内存自然就跟随着回收了。而Java堆区和方法区则不一样,这部分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是动态的,正是垃圾收集器所需关注的部分。

3、回收分析算法的分析

1、引用计数法:
引用计数是垃圾收集器中的早期策略。在这种方法中,堆中每个对象实例都有一个引用计数。当一个对象被创建时,就将该对象实例分配给一个变量,该变量计数设置为1。当任何其它变量被赋值为这个对象的引用时,计数加1(a = b,则b引用的对象实例的计数器+1),但当一个对象实例的某个引用超过了生命周期或者被设置为一个新值时,对象实例的引用计数器减1。任何引用计数器为0的对象实例可以被当作垃圾收集。当一个对象实例被垃圾收集时,它引用的任何对象实例的引用计数器减1。

优点:引用计数收集器可以很快的执行,交织在程序运行中。对程序需要不被长时间打断的实时环境比较有利。

缺点:无法检测出循环引用。如父对象有一个对子对象的引用,子对象反过来引用父对象。这样,他们的引用计数永远不可能为0。

2、可达性分析算法:
程序把所有的引用关系看作一张图,从一个节点GC ROOTS开始,寻找对应的引用节点,找到这个节点以后,继续寻找这个节点的引用节点,当所有的引用节点寻找完毕之后,剩余的节点则被认为是没有被引用到的节点,即无用的节点,无用的节点将会被判定为是可回收的对象。

在Java语言中,可作为GC Roots的对象包括下面几种:

  a) 虚拟机栈中引用的对象(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

  b) 方法区中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c) 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

  d) 本地方法栈中JNI(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

不同的对象引用类型, GC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回收,JVM对象的引用分为了四种类型:

强引用:在程序代码中普遍存在的,类似Object obj=new Object()这类引用,只要强引用还存在,垃圾收集器永远不会回收掉被引用的对象。

软引用:用来描述一些还有用但并非必须的对象。对于软引用关联着的对象,在系统将要发生内存溢出异常之前,将会把这些对象列进回收范围之中进行第二次回收。如果这次回收后还没有足够的内存,才会抛出内存溢出异常。

弱引用:也是用来描述非必需对象的,但是它的强度比软引用更弱一些,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只能生存到下一次垃圾收集发生之前。当垃圾收集器工作时,无论当前内存是否足够,都会回收掉只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

虚引用:也叫幽灵引用或幻影引用(名字真会取,很魔幻的样子),是最弱的一种引用关系。一个对象是否有虚引用的存在,完全不会对其生存时间构成影响,也无法通过虚引用来取得一个对象实例。它的作用是能在这个对象被收集器回收时收到一个系统通知(用来得知对象是否被GC)。


总结:
无论引用计数算法还是可达性分析算法都是基于强引用而言的。

即使在可达性分析算法中不可达的对象,也并非是“非死不可”,这时候它们暂时处于“缓刑”阶段,要真正宣告一个对象死亡,至少要经历两次标记过程。

第一次标记:如果对象在进行可达性分析后发现没有与GC Roots相连接的引用链,那它将会被第一次标记;

第二次标记:第一次标记后接着会进行一次筛选,筛选的条件是此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在finalize()方法中没有重新与引用链建立关联关系的,将被进行第二次标记。

第二次标记成功的对象将真的会被回收,如果对象在finalize()方法中重新与引用链建立了关联关系,那么将会逃离本次回收,继续存活。

4、方法区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回收:

方法区主要回收的内容有:废弃常量和无用的类。对于废弃常量也可通过引用的可达性来判断,但是对于无用的类则需要同时满足下面3个条件:

(1)该类所有的实例都已经被回收,也就是Java堆中不存在该类的任何实例

(2)加载该类的ClassLoader已经被回收

(3)该类对应的java.lang.Class对象没有在任何地方被引用,无法在任何地方通过反射访问该类的方法。

5、常用典型的几种垃圾回收算法:

常用4种算法:复制算法(Copying)、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标记-整理算法、分代收集算法。

(1)、标记-清除(Mark-Sweep)算法:

标记-清除算法分为两个阶段:标记阶段和清除阶段。标记阶段的任务是标记出所有需要被回收的对象,清除阶段就是回收被标记的对象所占用的空间。

主要缺点:

1、一个是效率问题,标记和清除过程的效率都不高。

2、另一个是空间问题,标记清除之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空间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当程序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分配较大对象时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而不得不提前出发另一次垃圾收集动作。

(2)、复制(Copying)算法:

为了解决Mark-Sweep算法的缺陷,Copying算法就被提了出来。它将可用内存按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这一块的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使用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这样一来就不容易出现内存碎片的问题。

这种算法虽然实现简单,运行高效且不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但是却对内存空间的使用做出了高昂的代价,因为能够使用的内存缩减到原来的一半。很显然,Copying算法的效率跟存活对象的数目多少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存活对象很多,那么Copying算法的效率将会大大降低。

(2)、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

为了解决Copying算法的缺陷,充分利用内存空间,提出了Mark-Compact算法。该算法标记阶段和Mark-Sweep一样,但是在完成标记之后,它不是直接清理可回收对象,而是将存活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然后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

(3)、分代收集(Generational Collection)算法:

分代收集算法是目前大部分JVM的垃圾收集器采用的算法。它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对象存活的生命周期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区域。一般情况下将堆区划分为老年代(Tenured Generation)和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在堆区之外还有一个代就是永久代(Permanet Generation)。老年代的特点是每次垃圾收集时只有少量对象需要被回收,而新生代的特点是每次垃圾回收时都有大量的对象需要被回收,那么就可以根据不同代的特点采取最适合的收集算法。

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可以选择适合的回收算法

1、年轻代(Young Generation)的回收算法:在年轻代中jvm使用的是Mark-copy(标记-复制)算法。

2、老年代(Old Generation)的回收算法:老年代的特点是每次回收都只回收少量对象,一般使用的是Mark-Compact(标记-整理)算法。

3、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的回收算法: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也称为“方法区(method area)”,他存储class对象和字符串常量。所以这块内存区域绝对不是永久的存放从老年代存活下来的对象的。在这块内存中有可能发生垃圾回收。发生在这里垃圾回收也被称为major GC。

四、gc调优策略

1、代大小优化:

最关键参数:-Xms、 -Xmx 、-Xmn 、-XX:SurvivorRatio、-XX:MaxTenuringThreshold、-XX:PermSize、-XX:MaxPermSize

-Xms、 -Xmx 通常设置为相同的值,避免运行时要不断扩展JVM内存,这个值决定了JVM heap所能使用的最大内存。

-Xmn 决定了新生代空间的大小,新生代Eden、S0、S1三个区域的比率可以通过-XX:SurvivorRatio来控制(假如值为 4  表示:Eden:S0:S1 = 4:3:3 )

-XX:MaxTenuringThreshold 控制对象在经过多少次minor GC之后进入老年代,此参数只有在Serial 串行GC时有效。

-XX:PermSize、-XX:MaxPermSize 用来控制方法区的大小,通常设置为相同的值。

1.避免新生代大小设置过小:
当新生代设置过小时,会产生两种比较明显的现象,一是minor GC次数频繁,二是可能导致 minor GC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当老年代内存不足时,会触发Full GC。

2.避免新生代大小设置过大:
新生代设置过大,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老年代变小,可能导致Full  GC频繁执行;二是 minor GC 执行回收的时间大幅度增加。

3.避免Survivor区过大或过小:
-XX:SurvivorRatio参数的值越大,就意味着Eden区域变大,minor GC次数会降低,但两块Survivor区域变小,如果超过Survivor区域内存大小的对象在minor GC后仍没被回收,则会直接进入老年代,
-XX:SurvivorRatio参数值设置过小,就意味着Eden区域变小,minor GC触发次数会增加,Survivor区域变大,意味着可以存储更多在minor GC后任存活的对象,避免其进入老年代。

4.合理设置对象在新生代存活的周期:
新生代存活周期的值决定了新生代对象在经过多少次Minor GC后进入老年代。因此这个值要根据自己的应用来调优,Jvm参数上这个值对应的为-XX:MaxTenuringThreshold,默认值为15次。

2、减少GC开销的措施:

1)不要显式调用System.gc()。此函数建议JVM进行主GC,虽然只是建议而非一定,但很多情况下它会触发主GC,从而增加主GC的频率,也即增加了间歇性停顿的次数。大大的影响系统性能。

2)尽量减少临时对象的使用。临时对象在跳出函数调用后,会成为垃圾,少用临时变量就相当于减少了垃圾的产生,从而延长了出现上述第二个触发条件出现的时间,减少了主GC的机会。

3)对象不用时最好显式置为Null。一般而言,为Null的对象都会被作为垃圾处理,所以将不用的对象显式地设为Null,有利于GC收集器判定垃圾,从而提高了GC的效率。

4)尽量使用StringBuffer,而不用String来累加字符串。由于String是固定长的字符串对象,累加String对象时,并非在一个String对象中扩增,而是重新创建新的String对象,如Str5=Str1+Str2+Str3+Str4,这条语句执行过程中会产生多个垃圾对象,因为对次作“+”操作时都必须创建新的String对象,但这些过渡对象对系统来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会增加更多的垃圾。避免这种情况可以改用StringBuffer来累加字符串,因StringBuffer是可变长的,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增,不会产生中间对象。

5)能用基本类型如Int,Long,就不用Integer,Long对象。基本类型变量占用的内存资源比相应对象占用的少得多,如果没有必要,最好使用基本变量。

6)尽量少用静态对象变量。静态变量属于全局变量,不会被GC回收,它们会一直占用内存。

7)分散对象创建或删除的时间。集中在短时间内大量创建新对象,特别是大对象,会导致突然需要大量内存,JVM在面临这种情况时,只能进行主GC,以回收内存或整合内存碎片,从而增加主GC的频率。集中删除对象,道理也是一样的。它使得突然出现了大量的垃圾对象,空闲空间必然减少,从而大大增加了下一次创建新对象时强制主GC的机会

3、内存溢出问题:

1、内存泄漏memory leak :是指程序在申请内存后,无法释放已申请的内存空间,一次内存泄漏似乎不会有大的影响,但内存泄漏堆积后的后果就是内存溢出。

2、内存溢出 out of memory :指程序申请内存时,没有足够的内存供申请者使用,或者说,给了你一块存储int类型数据的存储空间,但是你却存储long类型的数据,那么结果就是内存不够用,此时就会报错OOM,即所谓的内存溢出。 

二者的关系:

  • 内存泄漏的堆积最终会导致内存溢出
  • 内存溢出就是你要的内存空间超过了系统实际分配给你的空间,此时系统相当于没法满足你的需求,就会报内存溢出的错误。
  • 内存泄漏是指你向系统申请分配内存进行使用(new),可是使用完了以后却不归还(delete),结果你申请到的那块内存你自己也不能再访问(也许你把它的地址给弄丢了),而系统也不能再次将它分配给需要的程序。就相当于你租了个带钥匙的柜子,你存完东西之后把柜子锁上之后,把钥匙丢了或者没有将钥匙还回去,那么结果就是这个柜子将无法供给任何人使用,也无法被垃圾回收器回收,因为找不到他的任何信息。
  • 内存溢出:一个盘子用尽各种方法只能装4个果子,你装了5个,结果掉倒地上不能吃了。这就是溢出。比方说栈,栈满时再做进栈必定产生空间溢出,叫上溢,栈空时再做退栈也产生空间溢出,称为下溢。就是分配的内存不足以放下数据项序列,称为内存溢出。说白了就是我承受不了那么多,那我就报错。

内存溢出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内存溢出原因: 
1.内存中加载的数据量过于庞大,如一次从数据库取出过多数据; 
2.集合类中有对对象的引用,使用完后未清空,使得JVM不能回收; 
3.代码中存在死循环或循环产生过多重复的对象实体; 
4.使用的第三方软件中的BUG; 
5.启动参数内存值设定的过小
内存溢出的解决方案: 
第一步,修改JVM启动参数,直接增加内存。(-Xms,-Xmx参数一定不要忘记加。)

第二步,检查错误日志,查看“OutOfMemory”错误前是否有其 它异常或错误。

第三步,对代码进行走查和分析,找出可能发生内存溢出的位置。

内存分配

对象的内存分配,往大方向上讲就是在堆上分配,对象主要分配在新生代的Eden Space和From Space,少数情况下会直接分配在老年代。如果新生代的Eden Space和From Space的空间不足,则会发起一次GC,如果进行了GC之后,Eden Space和From Space能够容纳该对象就放在Eden Space和From Space。在GC的过程中,会将Eden Space和From  Space中的存活对象移动到To Space,然后将Eden Space和From Space进行清理。如果在清理的过程中,To Space无法足够来存储某个对象,就会将该对象移动到老年代中。在进行了GC之后,使用的便是Eden space和To Space了,下次GC时会将存活对象复制到From Space,如此反复循环。当对象在Survivor区躲过一次GC的话,其对象年龄便会加1,默认情况下,如果对象年龄达到15岁,就会移动到老年代中。

  一般来说,大对象会被直接分配到老年代,所谓的大对象是指需要大量连续存储空间的对象,最常见的一种大对象就是大数组,比如:

  byte[] data = new byte[4*1024*1024]

  这种一般会直接在老年代分配存储空间。

  当然分配的规则并不是百分之百固定的,这要取决于当前使用的是哪种垃圾收集器组合和JVM的相关参数。

https://blog.csdn.net/yy339452689/article/details/104019202

https://blog.csdn.net/know9163/article/details/80574488

https://blog.csdn.net/qq_41701956/article/details/8166492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J411G7YJ?p=2

https://www.cnblogs.com/chengpeng15/p/9850690.html

  • 2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