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百倍牛股】文化、经济格局及不协调投资

在雪球网上获取艾小葳先生的同意,将先生的一些文字内容转到我的博客中。

本章节主要是收集、整理相关系列内容。

【写给极少数人的文章】首先需要声明,非独立思考者和非长期投资者最好不要阅读我的文章,那只能是浪费时间。我所写的,只是我自己所想的,也只是我自己的投资思路的一部分,我无法证明也无意去证明我的想法是否正确,并且我也认为我的想法应该不会适合其他人。如果说市场中有100个成功的投资者,那么就会有100种不同的投资思维,每一种思维可能仅仅适用于当事人本身,而对其他人可能毫无价值可言。

【开篇】

这是一个很难描述的话题,也正因为它实在太难描述清楚,虽然很早以前就想写这方面的文章,但一直没有勇气敲动键盘。之所以难以描述,因为这个话题牵涉面可能过多,并且在这一领域的某项投资决策,是基于这些诸多的因素的综合考虑,即便我试图清晰的描述这些投资决策形成的来龙去脉,但难免遗漏一些重要因素,这些因素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决策过程,但他们却有可能在潜意识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再者,这些未能作出描述的关键性因素,我可能在写文章时,完全没有意思到它的存在、尤其如果这是在清醒的时候的话。这样,也许难免会对阅读者带来更多的困扰,而不是原本所意图的使事物变得更加清晰。这篇文章仅作为这一话题的前奏,用于引出话题,算是对这一难题发起挑战,希望不至于扰乱了阅读者原本清晰的思绪。

【前言】

我并不认为这里所描述的观点能得到多少认可,相反,如果得到过多的认可,那么这个市场可能会变得非常无趣。多数情况下,这样的观点会被认为是”不可理喻&# 34;,如果有同样的感受,建议随时终止后续的阅读。我唯一能够保证的是,我采取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付诸于投资实践,但我无法保证这些方式的有效性,当然更无法保证这样的方式对其他投资者可能会有任何益处。

【第一篇】

【从“一切原本就是如此”和“恰到好处”谈起】
在投资领域,这是我所喜欢的两句话,也许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对于我而言,多数那些令投资者们惊讶的变化,是“一切原本就是如”和“恰到好处”的,这并非因为我对这些变化有着任何的事先预测,而在于这些变化原本就与投资决策没有任何关系、或这些变化的发生以及这些变化的不可预知性本身就是这些变化所特有的属性、以及一些变化如果抛开其细节层面确实是恰到好处的发生着的。
我所感兴趣的是,我所能把握的,能够基于我掌握的常识做出判断的某些特定的状态,并且对这些状态的判断能够转化为具体投资的机会的可能性。而这些具体的投资机会一定不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测。【本篇完、待续】

*这些年不协调投资都是长期暴利的种子,很多时候大部分人都是回想起来望洋兴叹,而在不协调时却视而不见。我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的稀土,那时经常报道稀土卖出白菜价,我国又已经多次表示将彻底整治稀土,结果市场大部分人还是视而不见(包括我) 。牛奶,2012的电力,2000年后的黄金,消费占比过低引发的消费升级,医药中血液制品长期供不应求引发的抢购,这种不协调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而更多的是社会中充满抱怨的声音。

【第二篇】

【先从不协调的定义开始】
所谓“不协调”,我想仅从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层面而言,可以简单定义为“客观事实与个人主观想象之间的差异”。但这个定义本身蕴含着极大的问题,即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客观事实”以及怎样形成“主观想象”呢?这可能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是很难将一个人的理解完整的说明给其他人的问题.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唯一属于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努力接近事实,但可能永远无法理解它的真相,如果我们可以更清楚的、并保守的界定我们的能力圈,那么我想我们有机会基于那些少数我们可以理解的不协调的思考来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

【本系列的讨论范畴】从宽泛的角度而言,或许我们的所有投资都可以纳入不协调投资的范畴,因为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也属于不协调的范畴。另外,从投资分类的角度而言,短周期行业的投资也是基于对不协调的发现,公用事业类行业的盈利能力出现偏差,也是不协调的一种,等等。但这些问题不是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可能将在另外一些文章中做出描述。而在这里,我想集中于描述与“文化”、“经济格局”相关的话题,或者是之前所提到的所谓A类投资的话题。

【本文的目的及目标】在这里,我想仅描述我思考这些问题的思路, 处于问题的描述需要,可能会提出一些思考的中间结果,但希望能够忽略这些。或许,与其说描述这些思路,不如说可能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如果这些文字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那是最好不过了。本系列文章可能耗时较长,在这些文章之间,也可能会写其他无关的文章,比如上面所提到的讨论范畴之外的话题。

另外,我可能无法对回帖中提出的问题作出一一回复,如果我认为有必要,则可能会根据需要汇入之后的文章当中。【本篇完、待续】

【第三篇】

【投资分类】之前对自己的投资做一些分类作业,仅仅是为了在日后的文章中描述起来方便,而不是真的对自己的投资种类做了这些分类。希望不要在思考中受限于这些分类的方式,并且,对于大多数投资可能同时有着多个分类的属性,具体归于哪一类,一个可能是基于看重哪些属性,还有一个可能是写文章当时的心情。(详细内容请参考:

http://xueqiu.com/7109600443/34960833

在这里主要希望讨论的是分类中A类投资。通常而言,一项权益类投资首先会属于B类投资,不同的是,当我将某类投资纳入A类投资时,可能会较大幅度的提高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比重,而当经过较长时间,当作为A类投资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比如“不协调”变成“协调”时,又将重新将其划分为B类投资,当然会相应减少投资比重。这些变化往往会同时伴随着市场中多数人对这一类投资的认知程度的变化,理解投资领域中的不协调】之前提到过所谓“不协调”,我想仅从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层面而言,可以简单定义为“客观事实与个人主观想象之间的差异”。

这是一个很难量化或准确描述的问题。

在我看来,在投资领域中一种状态是否协调,是基于对“文化现状”与“经济现状”的综合考虑之下才能做出判断的领域。当然,很多人都可能会做这样的思考,之所以在同样的思考逻辑下,做出不同的判断、或投资决策,我想主要来源于每个人对这些“现状”的理解的不同。

抑或,还有很多人并不愿意做这方面的思考,这与是否是长期投资者无关,正如在投资分类中的描述,我想仅仅采用B类投资,同样可以获取足够的回报。而我更愿意思考这些问题,可能仅仅源于将自己当做投资者之前,首先是一个投资爱好者,与其说在投资过程中、或结果中得到满足,不如说在投资思考中得到更大的满足。

【理解中国特色的不协调】那么,重点就回到怎样理解“文化现状”与“经济现状”的问题之上。我想,当我们在思考“不协调”状态时,如果忽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仅偏重于其中的一点,则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结果是,要么成为文化上的理想主义者,要么成为经济上的盲目模仿者,或者可以说“我们很容易将原本非常协调的事物当做极大的不协调”。

我想文化的进展和经济的进展总是戚戚相关。偏重于经济学思考的投资者,往往可能会罗列出发达经济体的种种现状或历史阶段,寄希望于以此来验证和强化自身的“主观想象”,而文化思考者们通常会因忽略经济现状而形成毫无实践可能性的“主观想象”。

我想在后续的文章中陆续提出一些具体的思考。如果有兴趣,每个人都可以罗列出自己认为不协调的事物,然后深思这些事物是否真的那么不协调,或许其中有很多事物在我们的“文化现状”和“经济现状”下是再也无法更协调的事情。【本篇完、待续】

【第四篇】

【从传统文化的关键字说起】首先,对于文化的变迁而言,我想我自己只是一个观察者,而不是评判者,当然对所谓从道德角度去评价这些现象毫无兴趣,如果有人想从这个方面与我展开讨论,只能选择回避。

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我想可以提出两个关键字,即“土地” 和 “家庭”。我们很难说清这两个词汇与文化的变迁之间的关系,只是觉得很多变化都是围绕着这两个词汇展开。过去2000多年的历史,这些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漫长的2000多年的历史中,反复讨论着较为固定的一些哲学话题。以土地和家庭为基础的文化,可能会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比如注重经验的传承、以及对权威的服从,这在很长一段的历史时期内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在这些背景之下,不管在经济还是文化的发展变迁领域,我们可以观察到诸多文化现象。比如当一些人因为对权威的质疑而获得成功后,很有可能采取与之前的权威同等的行为模式。对价值观多元化的排斥心理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同时可以观察到,在碰到经济层面的问题时,我们通常可能会采取特有的一些解决措施,这也是原本就是如此的问题,但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这些行为模式随着人们对文化的理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我想理解这里的“原本就是如此”对我们的投资决策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在区分“协调”与“不协调”,或者在建立自己的“主观想象”时,这一点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因素。

当我们在几十年前开始放弃无休止的“性本善和性本恶”的讨论,而逐步正视人类的“自私性”,仅此一点的改变,让我们迎来了高速发展的30几年。或许我们都阅读过“高老头”这样的小

说,当然它只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非常片面的一个层面,或许很多人会以批判的眼光来评判当时的社会情形。不过在我看来,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或者说社会的进步过程原本就是如此。在我看来,毫不掩饰的展现自私性或许比推崇高不可攀的“圣人”文化要好很多。我们还将看到,出于每个人的自私性的考虑,人们会采取更为符合逻辑的行为。

回到改革的话题,它的本质应该是创造可支撑社会发展的、并且是符合当前条件的文化,而文化和实体又是交织融汇和互相影响的事物。他们的演变,是恰到好处的,也是原本就是如此的。

“人的短暂一生里,所见到的大多是悲惨和苦难,是卑劣和失望,为了对人性、对人类的前途保持信心,所以必须读历史。 ”这是南北战争时期的罗伯特李将军说的一句话。我可能比他更乐观一些,也许是因为相对于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我看到了更多的正面的事物,同时,当前的世界的进步的速度,可能远高于当年。 【本篇完、待续】

【第五篇】

【少许补充声明】这一系列文章所讨论的方法论,仅适用于这里所讨论的投资分类,以及仅适用于这一次的投资,希望不要随意扩展到其他分类,或以往的其他同一类型的投资。(投资分类

http://xueqiu.com/7109600443/34960833)其次,我无法保证本次讨论的内容的完整性,同时这些讨论仅用于分享自己的思考,希望关注讨论的过程,而不要关注讨论所得出的任何结论。

再者,当我描述2-3年前的思路是,可能会受到记忆模糊的影响,有些可能是之后形成的思考,但我未能区分清楚他们具体形成的时间,同时,也有可能出于令人厌烦的虚荣心的驱使而过度强调在事后得到证实的事物,虽然我自己希望能尽量避免这一点。

最后,我对文章的阅读者的假设,是较早阅读过我的投资者,或至少阅读了我的雪球中的多数文章,以及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具备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的投资者,因此在文章中我可能会

省略较多的有关长期投资的最为基本的概念,比如在我描述内在价值时,我不会重新定义内在价值的概念,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在这些概念的定义上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或我们并没有在

同一个或较为类似的语言环境当中,那么最好终止继续阅读。我所能保证的是,我所写的、是我所想的,以及是我所想描述的,或是我认为是我所想的,但我无法保证阅读者得到的信息是我所想描述的。

还有一点需要声明的是,请假设本文作者是长期大幅跑输大盘,或者是亏损累累的小小散户。作为仅仅用于分享投资思路的文章,我无意描述任何过往的投资业绩。

好像有着说不完的声明,不得不再来一句,本人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投资学、会计学、金融学等等毫无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描述自己的观点时,可能用诸多外行的词汇,以及采用多数完全不符合正常学科所应有的基本的理解为基础的描述方式,希望谅解这一点。

【对两项基本要素及一项重点变量的基本思考】对于当前、以及未来可预想的较长时间内,比如到2035年或2050年,有两项要素可能会成为该系列文章所讨论的“基于不协调的投资”的基本背景。

其一是我们的整个经济体生产率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一点的经济背景层面的基本要素。其二是我们追求幸福的愿望没有明显减弱的迹象,尤其对财富的欲望在幸福感的思考中占据较大比重的状态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一点是文化层面的基本要素。当然,这仅仅是从投资的角度考虑,而不是说从整体社会层面而言这两者是至关重要的。

一项重点变量是,对我们所处的文化状态的整体性理解,以及据此判断当我们碰到问题时,我们将如何对待这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同时也与我们所处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

对于两项基本要素而言,我想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慢变化的事物,而比如到了2035年或2050年,这2点或其中的1点就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当然我无意去预测他们何时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及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发生变化,只是我认为当这些变化发生时,我们应该可以感知到。

当这两项要素存在时,我们就有可能、或者说较为容易发现“不协调”带来的投资机会。这里的“不协调”主要是指经济格局层面的话题,而非由技术创新带来的剧烈变化。当然,在投资分类中的B类投资应该是贯穿始终的,这里所想说的是,在此之外,我们可能有一些额外的投资机会。

我想当这两项要素中的某一项或两项逐渐消失后,我们可能需要将更多的投资集中于B类投资。

第一项要素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可选择的、以及相对较为容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第二项要素意味着我们有足够的解决问题的意愿,而这两者同时存在,并且基于一项重点变量的思考,我们总是可以“恰到好处”的解决这些问题,而对于投资而言,我想如何理解这个“恰到好处”是比较重要的。【本篇完,待续】

【第六章】

【引出话题:为什么是非银金融以及为什么是2012年?】有关宏观经济的部分直接跳过,因为这不是我擅长的领域。单单从整体经济发展过程银行业和非银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角度而言,我倾向于将2012年作为节点,对于这个时间点,仅仅可能是出于我对这一领域的思考开始缓慢转换为实践。当然,在整个金融领域而言,银行业的主导地位我想不会有所变化,这里仅仅是从主导的程度来考虑。

我想,大体上多数投资理念都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多数时候可能仅仅是描述方式上的差异,假设一些人有着基本同样的投资理念,最终的差异可能会体现在对“度”的理解上。

对银行业和非银金融业的发展速度而言,仅从当前阶段的经济结构角度而言,货币发行速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量因素。或可以理解为,我们是依靠较高的货币发行速度维持“经济的发展”,还是通过提高货币存量来维持“经济的发展”。从投资的角度而言,我更倾向于将上面的“经济的发展”转换为“资本形成”。而为什么说仅从当前阶段的经济结构角度来考虑,是因为这个思考仅适用于我们尚处于较低生产率水平的这一大背景,假设去除掉这一背景,这里所讨论的逻辑可能是荒谬的。

对于为什么是2012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层面的考虑,其一是从经济格局和文化的角度而言,这是恰当的时机,其二是从投资的角度而言估值是相对合理偏低的。如果第二点无法成立,那么我可能也会放弃这里所描述的思考,大多数“基于不协调的投资”的思考,都因第二条无法成立而未能转变为实践。对于第一条,是后面需要讨论的问题,对于第二条,可能会讨论,也可能不讨论。

【为什么在本轮改革中对银行业寄予厚望?】之前写了一些,http://xueqiu.com/7109600443/35938143 , 这让我在这里省下不少篇幅。

我们可以看到,也可能我们过了很多年以后会发现,2015年之前,是一个仅仅依赖于货币增量就可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时期,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仅仅做到鲁莽的市场化就足以快速提高生产率,或者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恰到好处的。

实际上,我认为这个“不协调”存在了较长的时间,比如更早之前的2008年,但当时并未作出对非银金融的任何判断,之后我们看到了4万亿的的投资,而基于之前所提出的那个变量的思考,我想这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恰当的,即便后来可能会被人所诟病,但那是我们所处的经济和文化阶段的恰到好处的处理方式,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当时的状态,如果基于对文化的经济的考虑,并没有存在较大的“不协调”。这也是我从2012年才开始将这一领域描述为“不协调”的原因之一。

对于银行业的厚望,也可能仅仅是我的主观愿望。在这个较为重要的节点,我可能希望,银行业放弃较大的利益,为纠正当前的“不协调”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虽然最终也可能是出于迫不得已。【本篇完、待续】

本文仅用于表达本人经常错误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