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网络
文章平均质量分 92
B站中科大郑烇、杨坚全套《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第7版,James F.Kurose,Keith W.Ross)》课程笔记。
参考书:《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7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gadiaola
末9软件研究生,6年拜仁球迷,德拜双料,梦想成为鹅孝子。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计算机网络】第3章:传输层—TCP 拥塞控制
摘要: TCP拥塞控制通过动态调整发送窗口(cwnd)平衡网络效率与公平性。核心机制包括:慢启动(指数增长探测带宽)、拥塞避免(线性增长防过载)、快速重传(3次重复ACK立即重传)和快速恢复(减半窗口维持吞吐)。经典算法如Tahoe/Reno采用“加性增、乘性减”原则,现代优化算法如CUBIC(三次函数增长)和BBR(主动测量带宽/RTT)进一步适应高带宽网络。目标是通过保守启动、快速响应丢包,实现高吞吐、低延迟和网络稳定性。原创 2025-06-04 09:33:08 · 1289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网络】第3章:传输层—拥塞控制原理
网络拥塞是指数据流量超出设备处理能力,导致性能下降的现象,表现为丢包、时延增加等。主要原因包括缓冲区溢出、多流竞争带宽等。拥塞控制目标包括公平分配带宽、最大化吞吐量等。主要方法分为端到端控制(如TCP的慢启动、拥塞避免机制)和网络辅助控制(如ECN显式通知)。端到端控制部署简单但响应慢,网络辅助控制更精准但需设备支持。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根据网络环境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原创 2025-06-02 09:24:26 · 1210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网络】第3章:传输层—面向连接的传输:TCP
《TCP协议详解》摘要(150字): TCP是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层协议,提供有序、全双工的字节流服务。其核心机制包括:三次握手/四次挥手的连接管理、序列号确认与滑动窗口的可靠传输、动态窗口的流量控制,以及慢启动/拥塞避免的拥塞控制。TCP报文首部20-60字节,含端口号、序列号、控制标识等关键字段。虽保证数据可靠性,但存在连接开销大、首部较长、队头阻塞等缺点,适用于HTTP、FTP等需可靠传输的场景。相较于UDP,TCP更注重数据完整性而非实时性。原创 2025-06-01 11:26:58 · 1956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网络】第3章:传输层—可靠数据传输的原理
可靠数据传输通过序号机制、确认重传、校验和、流量控制等核心技术,在不可靠网络环境中实现数据完整有序传输。其演进过程从理想信道(Rdt1.0)逐步解决比特差错(Rdt2.0)、确认受损(Rdt2.1)、取消NAK(Rdt2.2)到处理丢包(Rdt3.0),最终发展为滑动窗口协议(GBN/SR),通过流水线传输提升效率。关键机制包括:序号标识数据段、ACK/NAK反馈、超时/快速重传、动态窗口调节及校验查错,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TCP等可靠协议的基础。原创 2025-06-01 09:48:54 · 1476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网络】第3章:传输层—概述、多路复用与解复用、UDP
摘要: 传输层的多路复用与解复用机制通过端口号将多个应用数据流汇聚到共享网络信道(如IP),提高资源利用率。发送端通过源/目的端口标识应用进程,接收端依据这些标识正确分发数据。UDP作为无连接协议,仅提供基本的多路复用和错误检测,具有低延迟、低开销特性,适用于实时应用(音视频、DNS查询等),但缺乏可靠性保障。TCP则面向连接,通过四元组精确管理数据流,确保可靠传输。多路复用机制是互联网高效承载海量应用的基础,HTTP/2等协议进一步优化了应用层复用。UDP的优势在于其极简设计,适用于需快速传输或自定义可靠原创 2025-05-31 10:00:35 · 1043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网络】第2章:应用层—DNS
本文介绍了DNS核心知识, 包括:基本概念、查询过程、关键记录类型、安全与攻击等,并整理高频考点。原创 2025-05-29 20:26:52 · 1366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网络】第2章:应用层—Web and HTTP
本文系统介绍了Web与HTTP的核心概念、工作机制及发展历程。Web是基于超文本和URL构建的全球信息空间,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可分为静态和动态网页。HTTP作为Web的基础传输协议,定义了请求-响应模式、状态码机制和连接类型(持久/非持久)。文章详细解析了HTTP报文结构、状态码分类及版本演进(从HTTP/1.0到HTTP/3),并阐述了Web与HTTP的协作模型及其典型应用场景(如网页浏览、API调用)。最后对比了两者的关键特性与演进方向,指出Web正朝着语义化和去中心化发展,而HTTP则持续优化传原创 2025-05-29 16:41:17 · 1354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网络】第2章:应用层—应用层协议原理
本文系统阐述了网络应用的体系结构及分布式进程通信机制。主要内容包括:1)网络应用的三种体系结构(C/S、P2P及混合架构)及其特征;2)进程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分布式通信需解决的三大问题(进程编址、传输层服务接口、服务实现);3)TCP/UDP套接字(Socket)的核心原理及差异:TCP Socket基于四元组建立稳定会话,UDP Socket仅需二元组标识本地端点;4)应用层协议的定义与实现方式。通过层间接口抽象和Socket机制,有效解决了跨主机进程通信的关键技术问题。原创 2025-05-29 16:16:41 · 890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网络】第1章:概述—协议层次及服务模型
网络分层模型将复杂网络功能拆分为多个层次,每层专注于特定功能。核心模型包括TCP/IP四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和OSI七层。应用层提供用户服务(HTTP/FTP等);传输层(TCP/UDP)实现进程间通信;网络层(IP)负责路由选择;数据链路层(MAC)处理物理寻址。分层设计优势在于模块化、标准化和故障隔离,服务模型分为面向连接(TCP)和无连接(UDP)。这种结构通过封装/解封装机制实现数据传输,使网络组件能独立演进,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原创 2025-05-28 16:55:13 · 1684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网络】第1章:概述—分组延时、丢失和吞吐量
摘要: 网络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分组延时、丢失和吞吐量。分组延时由处理延时、排队延时、传输延时和传播延时构成,其中排队延时受流量强度(La/R)影响显著,接近1时延时会急剧增加。分组丢失主要由队列溢出或链路错误引起,TCP通过重传机制应对。吞吐量取决于路径中的最小带宽(瓶颈链路),实际值还受拥塞和协议开销影响。优化需权衡延时与吞吐量,例如通过CDN、多路径传输等技术提升性能。原创 2025-05-28 16:21:01 · 1188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网络】第1章:概述—网络边缘与网络核心
本文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架构与传输技术。文章首先解析了网络边缘(主机应用)与网络核心(路由器互连)的组成,比较了客户/服务器和对等模式。重点对比了两种核心传输技术:电路交换(固定路径、资源独占)和分组交换(存储转发、资源共享),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文章还阐述了TCP/UDP协议的区别,以及数据报网络与虚电路网络的工作原理。最后指出分组交换更适合突发数据传输,但需要解决拥塞控制等问题。整体呈现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技术框架。原创 2025-05-27 19:09:06 · 1047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网络】第1章:概述—什么是Internet?
本文介绍了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Internet是一个由计算设备、通信链路、分组交换设备和协议组成的"网络的网络"。从具体构成看,它包含终端设备、传输介质、交换设备和通信协议;从服务角度看,它为分布式应用提供通信基础设施和编程接口。此外,文章还阐述了网络协议的定义,指出协议规定了通信实体间报文交换的格式、顺序及对应动作,类似于人类交流中的规则。原创 2025-05-26 16:37:48 · 684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