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书,也是张此前一次演讲的文字总结。我摘抄如下:
一、关于人的重要特性
(一)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我做了一个实验。之前我发现,我在计算机前写微博,想不到要写什么好时,更多是看别人的微博来评论一下或者转发一下而已。这是“我在计算机前”这个“环”下的反应。
然后有一天我想,如果我不在计算机前, “环境”怎么刺激我呢?当我走在路上的时候,会有很多想法,我把它们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微博发出。我发现,我在路上记录的想法,和我在计算机前发的微博是完全不同的。
在计算机前更多时候是评论和转发,而在路上,受到很多现实的刺激,想法很活跃也很跳跃,跟现实很贴近。
从这点来看,朋友圈的拍照和 QQ相册有什么区别呢?朋友圈的拍照,很多是现实中的,而 QQ空间的相册,很多是从计算机上传的照片,一个是在使用这个应用的时候,当下产生的动作,而另一个是从计算机拷贝的动作,虽然都是发布一张照片,但从本质上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因为环境是不同的。
对于产品来说,从中受到一个很大的启发是,要营造一个“环境”,然后由这个环境来决定用户来做什么样的反应,用户会被你营造的“环境”牵引。这是决定用户应该做什么的重要因素。
(二)人是懒惰和没有耐心的
比如我们都会遇到在走路或者双手不方便的时候要给一个人发微信,输入半天还找不出来的情况。这时就想,为什么不能让我用语音说一个名字,就马上可以找到这个人,而不需要通过按键盘来查 找呢?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个需要,然后把这个需要变成一个功能:语音查找联系人。这样的创新,是可以经常在产品里体验出来的。
我们的产品会给我们很多启示:用户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比如用户没有耐心看产品说明书,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我们不会去看任何说明书,买一件商品回来后,说明书马上会被扔到一边去。所以,如果不能让用户一分钟就爱上你的产品,以后可能就不会再来用了。我们也不要尝试去引导用户,去教育用户,没有人愿意去接受你的引导和教育。一定是他一拿过来就喜欢上才是最直接的。
如果我们的产品没有做好,就拉一些用户来用,以为腾讯的用户基数大,总能把一些用户拉过来,那用户可能没有耐心再来第二次了。其实这是更大的损失。
(三)重视“草根”用户群
“草根”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这个词语非常精妙。我们有这样的思考:大部分的人还停留在生存压力下,每个人又渴望有自我价值和存在感的体现。所以这是一个比较矛盾的心理,也是很普遍的一种心态。特别是在我们现在的用户群中,80%的用户都可以用“草根”来形容。
我们经常会思考,假如一个“草根”来用你的产品,他会怎么用?这代表了大部分用户的状态。做互联网产品时,我们常会犯的错误是,以为你的用户就是你周围那几个朋友和同事。其实,我们的用户或许离我们很远,会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里面。
二、如何确定一个需求要不要开发?
(一)需求的错误确定方法
最近很多人问我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确定一个需求的?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能说出来的每一种可行的方法,最终发现可能都是不科学的。因为需求本身是属于感觉层面的东西,如果我们仅是做一个明确的任务,比如用户要把信息发送到某处,可能用户可以告诉你需求,但是对于一个新的产品,比如微信,如果通过传统的方式去了解用户的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这里想分享一些观点,可能对大家固有的观念是一个挑战。对于新点子,99%的情况下否定它,是正确的做法的。假如有 10 个产品经理,每个产品经理每天都冒 10 个点子,那每天就是 100 个点子,如果要把这 100 个点子都想清楚的话,可能就需要 100 天的时间,那开发团队就累死了。所以,对于新点子,99%的情况下把它否定掉总是对的。当你要去判定这个点子该不该做的时候,很简单,否定、不做,就可以了。
推销点子的时候,开头就说:“我有一个好主意!”一般这些主意都不怎么样。过两分钟,我也可以说我有一个更好的主意。这告诉我们,不要随便臆想需求,臆想需求会引发风险。
不要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
如果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这样去网住用户的话,我们也会被累死。因为我们要做的实在太多了,根本做不过来。用户的反馈只是帮助你了解到他们的想法,而用户的需求是零散的,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 以上的观点可以引申出一点,以前我们做的大部分功能都是可以砍掉的。所以我们回顾一下,可能一年里面,只需要工作一半的时间,对产品也没什么损害。
不要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同类的产品里面找需求,可能这是一个最省事的办法,但却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别的产品决定做这个需求,是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并且深入分析思考过的。如果别人做了,用户也说好,我们就直接照搬过来,其实没办法深刻地理解需求。 举一个微信的例子,当时市场上有很多产品做了涂鸦的功能,就有很多人来提议说“涂鸦”很好、很重要,并且说,如果微信没这个功能就不用了。虽然搞到大家压力也很大,但我们还是坚持不做这个功能。不要听从产品经理个人的需求
产品经理往往是不能代表用户的,他们甚至比普通人更不了解大众心理,但产品经理总是觉得自己更有发言权,更知道该怎么做,觉得自己更代表用户。产品经理经过训练会变得更加理性,这种理性使得他用另外一种维度的思维方式思考,不能代表用户自发的想法。
这里举个例子,我们接到很多很多的需求,比如微信要显示在线,要已读,需要给通讯录做分组,要做更强的滤镜,要涂鸦,要多终端同步,要云端保存消息,要视频图片一起分享到朋友圈,要群名片,要赞头像,要 PC 版,要自动导入通讯录好友······至于怎么决定这些需求,要还是不要,后面我们会再讲到。但如果产品经理都把这些当作用户朴素的需求做进去了,这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二)需求来自哪里?
所以,需求只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这里非常想强调几点:第一,需求不来自调研;第二,需求不来自分析;第三,需求不来自讨论;第四,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我们自己也经常陷入一种分析状态里,列出很多的可能性,然后一个一个分析和 PK,看起来很热闹,但所分析的东西,可能是离用户很远的,或者根本不是用户所需要的,所以刚才提到的“我有一个好主意”的源头,并非来自用户,这个“主意”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讨论,可能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经常用到的方法是,从微博上感受用户的潮流。 每天花一个小时看普通用户在微博上谈论他们是如何用你的产品的,这个习惯一直坚持着,而这个习惯形成也是很容易的。记得在做邮箱的时代,我们每天花很多时间去看产品的论坛,而现在用户 的讨论转到微博上,我们依然保持对用户讨论的关注。微博上看到的信息可能不如调研结果来得具体详细,它更多的是让你感受到一种潮流。
所谓潮流是指不同的用户群体,他们的生活工作模式是怎样的,在空闲的时间他们喜欢做什么,这些是全局性的感受。对这种潮流的感觉很重要,否则你对整体的用户没有清晰的感知,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是指,到底这些需求的吸引点在哪里? 比如邮箱做了漂流瓶,微信做了漂流瓶,如果我不说,可能很多人认为漂流瓶是一个很流氓的东西。一个外面的朋友跟我说:“你们做漂流瓶,真的是好了解用户啊!你看你们做的漂流瓶,帮助那些男男女女们在这里‘勾勾搭搭’。”
其实我们做漂流瓶的愿望是很美好的:做漂流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交友,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交友是一种需求,但是交友不是全部。就像微信里面的“附近的人”一样,大家以为是用来交友的,其实也不是这样去考虑的。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误解,觉得我们做的事情很功利、很流氓,其实我们是很文艺的人。有些用户用来做坏事,更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漂流瓶首先是想帮人解决倾诉和好奇的欲望,其次才是交友的欲望。
所以,我们发掘的是用户背后的心理诉求,这点是做产品的人最应该去思考的: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功能,而是要怎么满足用户的诉求。这也是微信最基本的产品思路。
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工具甚至省钱
如果我们把微信定位成比短信更省钱的工具,那么微信可能就失败了。如果微信的竞争对手做一个类似的产品,把产品定位在比短信更省钱,那么它也没办法跟微信做竞争。微信刚出来的时候,我们推荐朋友安装微信,但是他们没有兴趣。
当时我们很惊讶,觉得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会没有兴趣?可能大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自己觉得做得非常好的产品,推荐别人试用的时候,别人表示不感兴趣。然后我们想了打动他们的一招,微信可以看到附近有哪些帅哥美女,这些人立马眼睛放光,立刻装上了。这给我们特别大的震撼,后来我们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如果微信的卖点是很省钱每个月省 10 块钱,这样的驱动力确实很不够。但是如果说每个月交 10 块钱可以看到附近酒吧有哪些人,可能会让人很兴奋。
我在想,为什么是给用户省钱而不是让用户交钱呢?他们对交钱的兴趣其实更大一些,而这里省下来的钱,可能去买别的会员去了。所以,省钱是没什么意义的。
如果是“省钱”,用户未必主动发到微博上去,这让别人觉得他很小气啊,老想着省钱。但“好玩”,他就会去传播。所以“爽”和“好玩”是一种体验,是比功能更好的口碑传播点。
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
比如我们想朋友圈只能发照片,不能发纯文字。但是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的需要,我们把发纯文字的入口,放在一个隐秘的地方。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发 140 个字是很困难的,但发一张照片是很容易的。因为发 140 个字需要经过思考和编辑,前面我们说过,人是很懒的,不爱学习也不爱思考,所以让他写一句话来归纳形容他的所见所闻,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通过照片或者视频的记录来表达,就容易很多,也很有成就感。我们也不能从战略分析的角度来逆推需求。这样的案例也有很多,比如 Nokia 这样伟大的公司,他们非常擅长战略分析和研究,找一大堆的人做一大堆的研究分析,最后确定这么做肯定可以了,但是最后的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如果这样的东西也能推算出来的话,那么我们的股票也可以预测了。逆推需求其实是很可怕的,而调研用户获得需求也是骗人的。
举个例子,最近有用户跟我说,需要群名片的功能,提需求的用户正在读 EMBA,他们的班级也在使用微信的群功能,但是他们在群里使用的昵称都是五花八门,不好辨认每一个同学,因此他提出群名片的需求。我问他需要什么样的群名片,他建议说就跟 QQ 群一样就可以了。可是我们不是 QQ 群呀。这样的反馈很多,有些甚至偏离我们做产品的初衷。
三、设计篇
产品是进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的。有 DNA 的产品才会进化。DNA 是产品的价值观和认知,产品在进化的过程中,怎么才能看起来像个生物体那样,有自己的内在?
(一)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需求
我们讨论时间最长的案例,是朋友圈该不该做分组。有很多用户反馈,我不希望我的朋友圈被所有人看到,因此需要分组的功能。但是如果现场问大家这个需求,可能大家都不一定会举手,但确实很多人会有这个需要。 我们试着分析这个需求背后的原因:我们去问用户不用朋友圈的原因,有些用户会说,不想自己发的照片被很多人看到,所以没有分组的功能,就不会使用朋友圈。但是其实,即使我们提供了分组的功能,这些用户也是不会去用的。为什么有了分组还是不会用?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在前面有过讨论,人其实不愿意去做太多的管理性工作,如果真的很机械化地把好友都分好了组,再去发布内容的话,那是很不人性的,一般人不会这样去做。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会是这样子。我们问过很多用户,发现他们真正需要的只是屏蔽有限的几个人,一般集中在两类关系:父母和上级,这两类关系会被首先屏蔽掉。所以所谓的分组的需求,其实只需要屏蔽掉特别的几个人就可以了。如果我们为了用户的想法“做了分组才在朋友圈发照片”而去做分组,那肯定就不对了。
(二)面向场景来做设计,而非功能列表
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到底是面向场景来做,还是面向某个功能来做?因为功能脱离了场景是没有意义的。 这里举一个例子:上一个版本的微信,会话里新来的语音是可以自动播放的。4.2 版本我们把这个功能取消了,有用户对此提出异议。 这里的思考是,在当前会话里面的语音消息,就应该自动播放。但这个考虑是脱离场景的。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再去仔细分析,会发现需要自动播放的场景只有两类:第一类是只有一个人在场没有其他人干扰的情况下,语音消息过来就可以像收音机那样自动播放,有用户会用这种方式来排遣无聊,一堆好友在群里不停地说话,就这样听着,偶尔也插一两句话就行了;第二类场景是在开车的时候,旁边也没有人,有语音消息过来就自动播放出来了。
但是除了这两个场景,在很多场合自动播放语音是很不方便的。比如在开会的时候,来了一条语音消息,就自动播放,会比较尴尬。公共场合下,这个功能显得特别不适合。 之前我们没有针对场景来考虑,只是要做“自动播放”的功能。觉得自动总是好的,其实是不对的。我们把场景分析清楚后发现,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提供自动播放的功能。或者说是默认不自动播放,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用户的隐私。 但我们又希望支持某些场景下的自动播放,这就需要我们把场景再做细分,比如驾驶的时候,语音消息都是可以自动播放的。所以这里的需求是要把场景做细分,而不是做一个自动化的功能。
(三)让用户推动用户
怎样让用户去推动用户,而不是系统去推动用户?我们常常会认为,发现用户的行为不太好,可以通过系统努力去“教育”或者“引导”用户,让用户符合我们的期望。比如微信刚开始的时候,用户使用头像的比例并不高,很多用户的头像是灰的。怎样让用户去设置自己的头像,可以想很多很多的办法:比如安装完初始化的时候要求用户必须设置头像,或者变成让用户完成的“任务",并给予完成“任务”的奖励。这也是一种办法,但是一旦这样的“办法”用得太多了,就变得不那么好了。
在我们最早的微信版本里面,用户自己说的话是不带自己头像的,后面才把自己的头像展现出来,当用户看到自己的头像没有设置的时候,很快就会去设置头像了。可见这样的设计比经由别的环节去引导用户设置头像要自然很多。因为这是用户自发的,而不是被“引导”的。
(四)如果没有自然增长,就不必推广
不管是做邮箱还是做微信,我们都追求用户的“自然增长”。微信在 2011 年 5 月的时候才开始做推 广,比如在邮箱里面放广告。在此之前,微信没有打任何广告,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自然增长的曲线,或者说增长得很慢,没有到一个爆发点。 当一个产品还没到爆发点的时候去推放广告,它的投入和收益是不太成比例的。如果一个新产品,我们准备了 10 万用户作为初始用户,却没有明显的增长的话,后面就不需要继续投入了,即使再怎么推广,可能也只是花了钱,而不能让用户更活跃。
(五)保持粗放,保持笨拙
做产品可以保持一些粗放的状态。如果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一定不要先去做。因为我们收到的需求会非常多,当没有想好方案,或者想到的方案会带来很多副作用,硬要去解决的话,可能会得不偿失,产生的副作用可能会远远大于正面作用。
举一个案例:发错群消息。可能很多用户都有这种经历,你以为在跟单个好友聊天,却是在一个群聊里面,一不小心就把对单个好友的消息发到群里去了。这个问题还挺普遍的,也挺难解决的,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尝试过一个中间版本,把群聊里的气泡变成蓝色(其他的是绿色),希望用户可以通过气泡的颜色来辨别群聊。
但发现这种方案很难接受。因为已经接受了绿色的气泡,就不是很能接受蓝色的气泡,会觉得不好看。我们也不能在用户输入的时候弹框提示用户:你正在群聊中,发消息请小心所以,这个问题很难解决,那我们也只能先把问题放着了。
(六)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
有一次,一个能力很全面很厉害的开发同事在朋友圈抱怨,“觉得微信的代码越来越复杂了,开始搞不定了”。我在后面给他写了一句评论:“如果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太复杂,一定是问题本身错了。事实上就是这样的。”
一个好的问题不应该导致解决方案太复杂。比如为了解决视频通话里面多种状态切换的问题,里面的状态有点太多了。当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个问题确实有问题,我们尝试在视频的流程里面做完所有的东西,包括语音拨号、视频拨号、语音通话、视频通话,任何一方还可以随时切换通话方式,这使得技术上的复杂度非常高,连我们最好的技术同事也觉得搞不定了。
这时候我们跳出技术反推回来,会发现可能我们的需求一开始就定义得不对。我经常会有这种感觉,任何问题不应该非常复杂,如果很复杂的话,不一定是某个地方出问题了,可能是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七)UI 是围绕特性的,而不是特性围绕 UI
我们包括我自己都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有时候有一个很好的 UI 点子,会为了这个点子去编一个功能出来。
所以 UI 做得绚丽并不是最重要的。微信里面用的东西都很朴实,你不会看到花花绿绿的东西,能用系统控件的就用系统控件,而且尽可能保持一致的式样,包括一种字体、一种控件、一种背景,所有的东西最好只使用一种,不要增加两种或者更多种。
最后还有一句话要说,这也是我经常说的。我所说的,都是错的。前面说的可能都是错的。真的不要觉得这是张小龙说的就很对,然后拍照记录,以后我们就跟着这样干吧。 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样放到你的领导那里就通不过了,或者领导还好办,关键你自己这里能不能通得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永远正确的教条。而且大家也不要把这些当成教条,当成一个启发就好。所以我的微博签名写的也是这句话:我所说的,都是错的。任何东西一旦说出来,变成了一个教条,它就已经错了。一定是你自己理解到的才是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