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基于UDP的P2P问题拾遗(zz)

说明:同样的,这篇也是zz from http://slicetec.spaces.msn.com。其中讨论的一些问题我自己也考虑过,正因为NAT的标准还没统一,要考虑的情况比较复杂,同理,要穿透NAT也因为NAT的不同而难以完全成功。这篇标题写着[续],不过我没看到有前文。

======================================================================================

UDP协议包经NAPT透明传输的说明:

NAPT为每一个Session分配一个NAPT自己的端口号,依据此端口号来判断将收到的公网IP主机返回的TCP/IP数据包转发给那台内网IP地址的计算机。在这里Session是虚拟的,UDP通讯并不需要建立连接,但是对于NAPT而言,的确要有一个Session的概念存在。NAPT对于UDP协议包的透明传输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这个虚拟的Session。我们都知道TCP连接的Session以SYN包开始,以FIN包结束,NAPT可以很容易的获取到TCP Session的生命周期,并进行处理。但是对于UDP而言,就麻烦了,NAPT并不知道转发出去的UDP协议包是否到达了目的主机,也没有办法知道。而且鉴于UDP协议的特点,可靠很差,因此NAPT必须强制维持Session的存在,以便等待将外部送回来的数据并转发给曾经发起请求的内网IP地址的计算机。NAPT具体如何处理UDP Session的超时呢?不同的厂商提供的设备对于NAPT的实现不近相同,也许几分钟,也许几个小时,些NAPT的实现还会根据设备的忙碌状态进行智能计算超时时间的长短。

现在来看一下NAPT是依据什么策略来判断是否要为一个请求发出的UDP数据包建立Session的主要有一下几个策略:

A. 源地址(内网IP地址)不同,忽略其它因素, 在NAPT上肯定对应不同的Session
B. 源地址(内网IP地址)相同,源端口不同,忽略其它的因素,则在NAPT上也肯定对应不同的Session
C. 源地址(内网IP地址)相同,源端口相同,目的地址(公网IP地址)相同,目的端口不同,则在NAPT上肯定对应同一个Session
D. 源地址(内网IP地址)相同,源端口相同,目的地址(公网IP地址)不同,忽略目的端口,则在NAPT上是如何处理Session的呢?

D的情况正式我们关心和要讨论的问题。依据目的地址(公网IP地址)对于Session的建立的决定方式我们将NAPT设备划分为两大类:

Symmetric NAPT:
对于到同一个IP地址,任意端口的连接分配使用同一个Session; 对于到不同的IP地址, 任意端口的连接使用不同的Session.
我们称此种NAPT为 Symmetric NAPT. 也就是只要本地绑定的UDP端口相同, 发出的目的IP地址不同,则会建立不同的Session.

Cone NAPT:
对于到同一个IP地址,任意端口的连接分配使用同一个Session; 对于到不同的IP地址,任意端口的连接也使用同一个Session.
我们称此种NAPT为 Cone NAPT. 也就是只要本地绑定的UDP端口相同, 发出的目的地址不管是否相同, 都使用同一个Session.

客户端都处于相同的NAT之后

我们假设,Client A 和 Client B 要使用上一节我们所描述的 “UDP打洞技术”,并通过服务器S这个“媒人”来认识,这样Client A 和Client B首先从服务端S得到了彼此的公网IP地址和端口,然后就往对方的公网IP地址和端口上发送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NAT 仅仅允许在 内部网主机与其他内部网主机(处于同一个NAT之后的网络主机)之间打开UDP会话通信通道,而内部网主机与其他外部网主机就不允许的话,那么Client A 和Client B就可以通话了。我们把这种情形叫做“loopback translation”(“回环转换”),因为数据包首先从局域网的私有IP发送到NAT转换,然后“绕一圈”,再回到局域网中来,但是这样总比这些数据通过公网传送好。举例来说,当 Client A发送了一个UDP数据包到 Client B的公网IP地址,这个数据包的报头中就会有一个源地址10.0.0.1:124和一个目标地址155.99.25.11:62001。NAT接收到这个包以后,就会(进行地址转换)解析出这个包中有一个公网地址源地址155.99.25.11:62000和一个目标地址10.1.1.3:1234,然后再发送给B,虽说NAT支持“loopback translation”,我们也发现,在这种情形下,这个解析和发送的过程有些多余,并且这个Client A 和Client B 之间的对话可能潜在性地给NAT增加了负担。

 UDP打洞技术有很多实用的地方

第一,一旦这种处于NAT之后的端对端的直连建立之后,连接的双方可以轮流担任 对方的“媒人”,把对方介绍给其他的客户端,这样就极大的降低了服务器S的工作量;第二,应用程序不用关心这个NAT是属于cone还是symmetric,即便要,如果连接的双方有一方或者双方都恰好不处于NAT之后,基于上叙的步骤,他们之间还是可以建立很好的通信通道;第三,打洞技术能够自动运作在多重NAT之后,不论连接的双方经过多少层NAT才到达Internet,都可以进行通信。

UPD端口号预言
明显的,有许多因素会导致这个方法失败:如果这个预言的新端口(62001和31001) 恰好已经被一个不相关的会话所使用,那么NAT就会跳过这个端口号,这个连接就会宣告失败;如果两个NAT有时或者总是不按照顺序来生成新的端口号,那么这个方法也是行不通的。

如果隐藏在NAT A后的一个不同的客户端X(或者在NAT B后)打开了一个新的“外出”UDP 连接,并且无论这个连接的目的如何;只要这个动作发生在 客户端A 建立了与服务器S 的连接之后,客户端A 与 客户端B 建立连接之前;那么这个无关的客户端X 就会趁人不备地“偷” 到这个我们渴望分配的端口。所以,这个方法变得如此脆弱而且不堪一击,只要任何一个NAT方包含以上碰到的问题,这个方法都不会奏效。
 自从使用这种方法来实践P2P的应用程序以来,在处于 cone NAT 系列的网络环境中这个方法还是实用的;如果有一方为 cone NAT 而另外一方为 symmetric NAT,那么应用程序就应该预先发现另外一方的 NAT 是什么类型,再做出正确的行为来处理通信,这样就增大了算法的复杂度,并且降低了在真实网络环境中的普适性。

    最后,如果P2P的一方处在两级或者两级以上的NAT下面,并且这些NATs 接近这个客户端是 symmetric的话,端口号预言 是无效的!

 

保持端口绑定
在使用“UDP打洞技术”时有一点必须要注意:它只能在双方的NAT都是cone NAT(或者干脆没有NAT)时才能正常工作;这些NAT在自己的公网UDP端口被使用时保持着端口的绑定——[私有IP,私有UDP端口]对和[公网IP,公网UDP端口]对的一一对应。如果像 symmetricNAT那样给每个新的会话都分配一个新的公网端口,那么UDP应用程序想要与其他外部客户端进行通话,就无法重复使用已经建立好的通信转换。

伴随着 cone NAT 的推广,“UDP打洞技术”也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仍存在一小部分使用 symmetric NAT 的网络,那么在这小部分网络环境中,就不能使用“UDP打洞技术”。

(注:因为我国的国情,网络技术应用得比较晚,所以可以说绝大部分的网络都是cone NAT,所以 UDP打洞技术基本上可以畅通无阻的使用,只是还要注意对NAT是否支持“loopback translation”的测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