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强制缓存
强制缓存整体流程比较简单,就是在第一次访问服务器取到数据之后,在过期时间之内不会再去重复请求。实现这个流程的核心就是如何知道当前时间是否超过了过期时间。
强制缓存的过期时间通过第一次访问服务器时返回的响应头获取。在 http 1.0
和 http 1.1
版本中通过不同的响应头字段实现。
http 1.0
在 http 1.0
版本中,强制缓存通过 Expires
响应头来实现。 expires
表示未来资源会过期的时间。也就是说,当发起请求的时间超过了 expires
设定的时间,即表示资源缓存时间到期,会发送请求到服务器重新获取资源。而如果发起请求的时间在 expires
限定的时间之内,浏览器会直接读取本地缓存数据库中的信息(from memory
or from disk
),两种方式根据浏览器的策略随机获取。
http 1.1
在 http 1.1
版本中,强制缓存通过 Cache-Control
响应头来实现。Cache-Control
拥有多个值:
private:客户端可以缓存
public:客户端和代理服务器均可缓存;
max-age=xxx:缓存的资源将在 xxx 秒后过期;
no-cache:需要使用协商缓存来验证是否过期;
no-store:不可缓存
最常用的字段就是 max-age=xxx
,表示缓存的资源将在 xxx 秒后过期。一般来说,为了兼容,两个版本的强制缓存都会被实现。
总结
强制缓存只有首次请求才会跟服务器通信,读取缓存资源时不会发出任何请求,资源的 Status
状态码为 200
,资源的 Size
为 from memory
或者 from disk
,http 1.1 版本的实现优先级会高于 http 1.0 版本的实现。
二 协商缓存
协商缓存与强制缓存的不同之处在于,协商缓存每次读取数据时都需要跟服务器通信,并且会增加缓存标识。在第一次请求服务器时,服务器会返回资源,并且返回一个资源的缓存标识,一起存到浏览器的缓存数据库。当第二次请求资源时,浏览器会首先将缓存标识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拿到标识后判断标识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表示资源有更新,服务器会将新数据和新的缓存标识一起返回到浏览器;如果缓存标识匹配,表示资源没有更新,并且返回 304
状态码,浏览器就读取本地缓存服务器中的数据。
在 http 协议的 1.0
和 1.1
版本中也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http 1.0
在 http 1.0
版本中,第一次请求资源时服务器通过 Last-Modified
来设置响应头的缓存标识,并且把资源最后修改的时间作为值填入,然后将资源返回给浏览器。在第二次请求时,浏览器会首先带上 If-Modified-Since
请求头去访问服务器,服务器会将 If-Modified-Since
中携带的时间与资源修改的时间匹配,如果时间不一致,服务器会返回新的资源,并且将 Last-Modified
值更新,作为响应头返回给浏览器。如果时间一致,表示资源没有更新,服务器返回 304 状态码,浏览器拿到响应状态码后从本地缓存数据库中读取缓存资源。
这种方式有一个弊端,就是当服务器中的资源增加了一个字符,后来又把这个字符删掉,本身资源文件并没有发生变化,但修改时间发生了变化。当下次请求过来时,服务器也会把这个本来没有变化的资源重新返回给浏览器。
http 1.1
在 http 1.1
版本中,服务器通过 Etag
来设置响应头缓存标识。Etag
的值由服务端生成。在第一次请求时,服务器会将资源和 Etag
一并返回给浏览器,浏览器将两者缓存到本地缓存数据库。在第二次请求时,浏览器会将 Etag
信息放到 If-None-Match
请求头去访问服务器,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会将服务器中的文件标识与浏览器发来的标识进行对比,如果不相同,服务器返回更新的资源和新的 Etag
,如果相同,服务器返回 304
状态码,浏览器读取缓存。
总结
协商缓存每次请求都会与服务器交互,第一次是拿数据和标识的过程,第二次开始,就是浏览器询问服务器资源是否有更新的过程。每次请求都会传输数据,如果命中缓存,则资源的 Status
状态码为 304
而不是 200
。同样的,一般来讲为了兼容,两个版本的协商缓存都会被实现,http 1.1
版本的实现优先级会高于 http 1.0
版本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