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总结

  计算机网络协议同我们的语言一样,多种多样。而ARPA公司与1977年到1979年推出了一种名为ARPANET的网络协议受到了广泛的热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推出了人尽皆知的TCP/IP标准网络协议。目前TCP/IP协议已经成为Internet中的“通用语言”,下图为不同计算机群之间利用TCP/IP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1. 网络层次划分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TCP/IP协议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没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网,任何和互联网有关的操作都离不开TCP/IP协议。不管是OSI七层模型还是TCP/IP的四层、五层模型,每一层中都要自己的专属协议,完成自己相应的工作以及与上下层级之间进行沟通。由于OSI七层模型为网络的标准层次划分,所以我们以OSI七层模型为例从下向上进行一一介绍。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

  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可靠的物理媒体。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物理层记住两个重要的设备名称,中继器(Repeater,也叫放大器)和集线器。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为达到这一目的,数据链路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应的功能,主要有: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frame),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方相匹配;以及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的管理。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有关数据链路层的重要知识点:

  1> 数据链路层为网络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2> 基本数据单位为帧;

  3> 主要的协议:以太网协议;

  4> 两个重要设备名称:网桥和交换机。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具体功能包括寻址和路由选择、连接的建立、保持和终止等。它提供的服务使传输层不需要了解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技术。如果您想用尽量少的词来记住网络层,那就是“路径选择、路由及逻辑寻址”。

  网络层中涉及众多的协议,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协议,也是TCP/IP的核心协议——IP协议。IP协议非常简单,仅仅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传送服务。IP协议的主要功能有:无连接数据报传输、数据报路由选择和差错控制。与IP协议配套使用实现其功能的还有地址解析协议ARP、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因特网报文协议IC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具体的协议我们会在接下来的部分进行总结,有关网络层的重点为:

  1> 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此外,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2> 基本数据单位为IP数据报;

  3> 包含的主要协议:

  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互联协议);

  ICMP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ARP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RARP协议(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逆地址解析协议)。

  4> 重要的设备:路由器。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传输层的任务是根据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网络资源,为两个端系统的会话层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的功能,负责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在这一层,信息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段或报文。
  网络层只是根据网络地址将源结点发出的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结点,而传输层则负责将数据可靠地传送到相应的端口。
  有关网络层的重点:
  1> 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以及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2> 包含的主要协议: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3> 重要设备:网关。

  5)会话层

  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6)表示层

  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7)应用层

  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重点:

  1> 数据传输基本单位为报文;

  2> 包含的主要协议:FTP(文件传送协议)、Telnet(远程登录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SMTP(邮件传送协议),POP3协议(邮局协议),HTTP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3. IP地址

  1)网络地址

  IP地址由网络号(包括子网号)和主机号组成,网络地址的主机号为全0,网络地址代表着整个网络。

  2)广播地址

  广播地址通常称为直接广播地址,是为了区分受限广播地址。

  广播地址与网络地址的主机号正好相反,广播地址中,主机号为全1。当向某个网络的广播地址发送消息时,该网络内的所有主机都能收到该广播消息。

  3)组播地址

  D类地址就是组播地址。

  先回忆下A,B,C,D类地址吧:

  A类地址以00开头,第一个字节作为网络号,地址范围为:0.0.0.0~127.255.255.255;

  B类地址以10开头,前两个字节作为网络号,地址范围是:128.0.0.0~191.255.255.255;

  C类地址以110开头,前三个字节作为网络号,地址范围是:192.0.0.0~223.255.255.255。

  D类地址以1110开头,地址范围是224.0.0.0~239.255.255.255,D类地址作为组播地址(一对多的通信);

  E类地址以1111开头,地址范围是240.0.0.0~255.255.255.255,E类地址为保留地址,供以后使用。

  注:只有A,B,C有网络号和主机号之分,D类地址和E类地址没有划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4)255.255.255.255

  该IP地址指的是受限的广播地址。受限广播地址与一般广播地址(直接广播地址)的区别在于,受限广播地址只能用于本地网络,路由器不会转发以受限广播地址为目的地址的分组;一般广播地址既可在本地广播,也可跨网段广播。例如:主机192.168.1.1/30上的直接广播数据包后,另外一个网段192.168.1.5/30也能收到该数据报;若发送受限广播数据报,则不能收到。

  注:一般的广播地址(直接广播地址)能够通过某些路由器(当然不是所有的路由器),而受限的广播地址不能通过路由器。

  5)0.0.0.0

  常用于寻找自己的IP地址,例如在我们的RARP,BOOTP和DHCP协议中,若某个未知IP地址的无盘机想要知道自己的IP地址,它就以255.255.255.255为目的地址,向本地范围(具体而言是被各个路由器屏蔽的范围内)的服务器发送IP请求分组。

  6)回环地址

  127.0.0.0/8被用作回环地址,回环地址表示本机的地址,常用于对本机的测试,用的最多的是127.0.0.1。

  7)A、B、C类私有地址

  私有地址(private address)也叫专用地址,它们不会在全球使用,只具有本地意义。

  A类私有地址:10.0.0.0/8,范围是:10.0.0.0~10.255.255.255

  B类私有地址:172.16.0.0/12,范围是:172.16.0.0~172.31.255.255

  C类私有地址:192.168.0.0/16,范围是:192.168.0.0~192.168.255.255

4. 子网掩码及网络划分

  随着互连网应用的不断扩大,原先的IPv4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即网络号占位太多,而主机号位太少,所以其能提供的主机地址也越来越稀缺,目前除了使用NAT在企业内部利用保留地址自行分配以外,通常都对一个高类别的IP地址进行再划分,以形成多个子网,提供给不同规模的用户群使用。

  这里主要是为了在网络分段情况下有效地利用IP地址,通过对主机号的高位部分取作为子网号,从通常的网络位界限中扩展或压缩子网掩码,用来创建某类地址的更多子网。但创建更多的子网时,在每个子网上的可用主机地址数目会比原先减少。

  什么是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是标志两个IP地址是否同属于一个子网的,也是32位二进制地址,其每一个为1代表该位是网络位,为0代表主机位。它和IP地址一样也是使用点式十进制来表示的。如果两个IP地址在子网掩码的按位与的计算下所得结果相同,即表明它们共属于同一子网中。

  在计算子网掩码时,我们要注意IP地址中的保留地址,即“ 0”地址和广播地址,它们是指主机地址或网络地址全为“ 0”或“ 1”时的IP地址,它们代表着本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一般是不能被计算在内的。

  子网掩码的计算:

  对于无须再划分成子网的IP地址来说,其子网掩码非常简单,即按照其定义即可写出:如某B类IP地址为 10.12.3.0,无须再分割子网,则该IP地址的子网掩码255.255.0.0。如果它是一个C类地址,则其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0。其它类推,不再详述。下面我们关键要介绍的是一个IP地址,还需要将其高位主机位再作为划分出的子网网络号,剩下的是每个子网的主机号,这时该如何进行每个子网的掩码计算。

  下面总结一下有关子网掩码和网络划分常见的面试考题:

  1)利用子网数来计算

  在求子网掩码之前必须先搞清楚要划分的子网数目,以及每个子网内的所需主机数目。

  (1) 将子网数目转化为二进制来表示;

  如欲将B类IP地址168.195.0.0划分成27个子网:27=11011;

  (2) 取得该二进制的位数,为N;

  该二进制为五位数,N = 5

  (3) 取得该IP地址的类子网掩码,将其主机地址部分的的前N位置1即得出该IP地址划分子网的子网掩码。

  将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255.255.0.0的主机地址前5位置 1,得到 255.255.248.0

  2)利用主机数来计算

  如欲将B类IP地址168.195.0.0划分成若干子网,每个子网内有主机700台:

  (1) 将主机数目转化为二进制来表示;

  700=1010111100;

  (2) 如果主机数小于或等于254(注意去掉保留的两个IP地址),则取得该主机的二进制位数,为N,这里肯定 N<8。如果大于254,则 N>8,这就是说主机地址将占据不止8位;

  该二进制为十位数,N=10;

  (3) 使用255.255.255.255来将该类IP地址的主机地址位数全部置1,然后从后向前的将N位全部置为 0,即为子网掩码值。

  将该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255.255.0.0的主机地址全部置1,得到255.255.255.255,然后再从后向前将后 10位置0,即为: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即255.255.252.0。这就是该欲划分成主机为700台的B类IP地址 168.195.0.0的子网掩码。

  3)还有一种题型,要你根据每个网络的主机数量进行子网地址的规划和计算子网掩码。这也可按上述原则进行计算。

  比如一个子网有10台主机,那么对于这个子网需要的IP地址是:

  10+1+1+1=13

  注意:加的第一个1是指这个网络连接时所需的网关地址,接着的两个1分别是指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

  因为13小于16(16等于2的4次方),所以主机位为4位。而256-16=240,所以该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0。

  如果一个子网有14台主机,不少人常犯的错误是:依然分配具有16个地址空间的子网,而忘记了给网关分配地址。这样就错误了,因为14+1+1+1=1717大于16,所以我们只能分配具有32个地址(32等于2的5次方)空间的子网。这时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24。

5. ARP/RARP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即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主机发送信息时将包含目标IP地址的ARP请求广播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并接收返回消息,以此确定目标的物理地址;收到返回消息后将该IP地址和物理地址存入本机ARP缓存中并保留一定时间,下次请求时直接查询ARP缓存以节约资源。地址解析协议是建立在网络中各个主机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网络上的主机可以自主发送ARP应答消息,其他主机收到应答报文时不会检测该报文的真实性就会将其记入本机ARP缓存;由此攻击者就可以向某一主机发送伪ARP应答报文,使其发送的信息无法到达预期的主机或到达错误的主机,这就构成了一个ARP欺骗。ARP命令可用于查询本机ARP缓存中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添加或删除静态对应关系等。

  ARP工作流程举例:

  主机A的IP地址为192.168.1.1,MAC地址为0A-11-22-33-44-01;
  主机B的IP地址为192.168.1.2,MAC地址为0A-11-22-33-44-02;
  当主机A要与主机B通信时,地址解析协议可以将主机B的IP地址(192.168.1.2)解析成主机B的MAC地址,以下为工作流程:
  (1)根据主机A上的路由表内容,IP确定用于访问主机B的转发IP地址是192.168.1.2。然后A主机在自己的本地ARP缓存中检查主机B的匹配MAC地址。
  (2)如果主机A在ARP缓存中没有找到映射,它将询问192.168.1.2的硬件地址,从而将ARP请求帧广播到本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源主机A的IP地址和MAC地址都包括在ARP请求中。本地网络上的每台主机都接收到ARP请求并且检查是否与自己的IP地址匹配。如果主机发现请求的IP地址与自己的IP地址不匹配,它将丢弃ARP请求。
  (3)主机B确定ARP请求中的IP地址与自己的IP地址匹配,则将主机A的IP地址和MAC地址映射添加到本地ARP缓存中。
  (4)主机B将包含其MAC地址的ARP回复消息直接发送回主机A。
  (5)当主机A收到从主机B发来的ARP回复消息时,会用主机B的IP和MAC地址映射更新ARP缓存。本机缓存是有生存期的,生存期结束后,将再次重复上面的过程。主机B的MAC地址一旦确定,主机A就能向主机B发送IP通信了。

  逆地址解析协议,即RARP,功能和ARP协议相对,其将局域网中某个主机的物理地址转换为IP地址,比如局域网中有一台主机只知道物理地址而不知道IP地址,那么可以通过RARP协议发出征求自身IP地址的广播请求,然后由RARP服务器负责回答。

  RARP协议工作流程:

  (1)给主机发送一个本地的RARP广播,在此广播包中,声明自己的MAC地址并且请求任何收到此请求的RARP服务器分配一个IP地址;

  (2)本地网段上的RARP服务器收到此请求后,检查其RARP列表,查找该MAC地址对应的IP地址;

  (3)如果存在,RARP服务器就给源主机发送一个响应数据包并将此IP地址提供给对方主机使用;
  (4)如果不存在,RARP服务器对此不做任何的响应;
  (5)源主机收到从RARP服务器的响应信息,就利用得到的IP地址进行通讯;如果一直没有收到RARP服务器的响应信息,表示初始化失败。

6. 路由选择协议

  常见的路由选择协议有:RIP协议、OSPF协议。

  RIP协议 :底层是贝尔曼福特算法,它选择路由的度量标准(metric)是跳数,最大跳数是15跳,如果大于15跳,它就会丢弃数据包。

  OSPF协议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底层是迪杰斯特拉算法,是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它选择路由的度量标准是带宽,延迟。

7. TCP/IP协议

  TCP/IP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通俗而言:TCP负责发现传输的问题,一有问题就发出信号,要求重新传输,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而IP是给因特网的每一台联网设备规定一个地址。
  IP层接收由更低层(网络接口层例如以太网设备驱动程序)发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TCP或UDP层;相反,IP层也把从TCP或UDP层接收来的数据包传送到更低层。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否按顺序发送的或者有没有被破坏,IP数据包中含有发送它的主机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机的地址(目的地址)。

   TCP是面向连接的通信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通讯完成时要拆除连接,由于TCP是面向连接的所以只能用于端到端的通讯。TCP提供的是一种可靠的数据流服务,采用“带重传的肯定确认”技术来实现传输的可靠性。TCP还采用一种称为“滑动窗口”的方式进行流量控制,所谓窗口实际表示接收能力,用以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度。

  TCP报文首部格式:

  TCP协议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注:seq:"sequance"序列号;ack:"acknowledge"确认号;SYN:"synchronize"请求同步标志;;ACK:"acknowledge"确认标志";FIN:"Finally"结束标志。

  TCP连接建立过程:首先Client端发送连接请求报文,Server段接受连接后回复ACK报文,并为这次连接分配资源。Client端接收到ACK报文后也向Server段发生ACK报文,并分配资源,这样TCP连接就建立了。

  TCP连接断开过程:假设Client端发起中断连接请求,也就是发送FIN报文。Server端接到FIN报文后,意思是说"我Client端没有数据要发给你了",但是如果你还有数据没有发送完成,则不必急着关闭Socket,可以继续发送数据。所以你先发送ACK,"告诉Client端,你的请求我收到了,但是我还没准备好,请继续你等我的消息"。这个时候Client端就进入FIN_WAIT状态,继续等待Server端的FIN报文。当Server端确定数据已发送完成,则向Client端发送FIN报文,"告诉Client端,好了,我这边数据发完了,准备好关闭连接了"。Client端收到FIN报文后,"就知道可以关闭连接了,但是他还是不相信网络,怕Server端不知道要关闭,所以发送ACK后进入TIME_WAIT状态,如果Server端没有收到ACK则可以重传。“,Server端收到ACK后,"就知道可以断开连接了"。Client端等待了2MSL后依然没有收到回复,则证明Server端已正常关闭,那好,我Client端也可以关闭连接了。Ok,TCP连接就这样关闭了!

  为什么要三次挥手?

  在只有两次“握手”的情形下,假设Client想跟Server建立连接,但是却因为中途连接请求的数据报丢失了,故Client端不得不重新发送一遍;这个时候Server端仅收到一个连接请求,因此可以正常的建立连接。但是,有时候Client端重新发送请求不是因为数据报丢失了,而是有可能数据传输过程因为网络并发量很大在某结点被阻塞了,这种情形下Server端将先后收到2次请求,并持续等待两个Client请求向他发送数据...问题就在这里,Cient端实际上只有一次请求,而Server端却有2个响应,极端的情况可能由于Client端多次重新发送请求数据而导致Server端最后建立了N多个响应在等待,因而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所以,“三次握手”很有必要!

  为什么要四次挥手?

  试想一下,假如现在你是客户端你想断开跟Server的所有连接该怎么做?第一步,你自己先停止向Server端发送数据,并等待Server的回复。但事情还没有完,虽然你自身不往Server发送数据了,但是因为你们之前已经建立好平等的连接了,所以此时他也有主动权向你发送数据;故Server端还得终止主动向你发送数据,并等待你的确认。其实,说白了就是保证双方的一个合约的完整执行!

  使用TCP的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Telnet(远程登录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POP3(和SMTP相对,用于接收邮件)、HTTP协议等。

8. UDP协议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面向无连接的通讯协议,UDP数据包括目的端口号和源端口号信息,由于通讯不需要连接,所以可以实现广播发送。 UDP通讯时不需要接收方确认,属于不可靠的传输,可能会出现丢包现象,实际应用中要求程序员编程验证。
   UDP与TCP位于同一层,但它不管数据包的顺序、错误或重发。因此,UDP不被应用于那些使用虚电路的面向连接的服务,UDP主要用于那些面向查询---应答的服务,例如NFS。相对于FTP或Telnet,这些服务需要交换的信息量较小。
  每个UDP报文分UDP报头和UDP数据区两部分。报头由四个16位长(2字节)字段组成,分别说明该报文的源端口、目的端口、报文长度以及校验值。UDP报头由4个域组成,其中每个域各占用2个字节,具体如下:
  (1)源端口号;
  (2)目标端口号;
  (3)数据报长度;
  (4)校验值。
  使用UDP协议包括: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 NFS、 BOOTP。
   TCP 与 UDP 的区别:TCP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字节流服务;UDP是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9. DNS协议

  DNS是域名系统(DomainNameSystem)的缩写,该系统用于命名组织到域层次结构中的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将URL转换为IP地址。域名是由圆点分开一串单词或缩写组成的,每一个域名都对应一个惟一的IP地址,在Internet上域名与IP地址之间是一一对应的,DNS就是进行域名解析的服务器。DNS命名用于Internet等TCP/IP网络中,通过用户友好的名称查找计算机和服务。

10. NAT协议

  NAT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属接入广域网(WAN)技术,是一种将私有(保留)地址转化为合法IP地址的转换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Internet接入方式和各种类型的网络中。原因很简单,NAT不仅完美地解决了lP地址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避免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隐藏并保护网络内部的计算机。

11. DHCP协议

  DHCP动态主机设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是一个局域网的网络协议,使用UDP协议工作,主要有两个用途:给内部网络或网络服务供应商自动分配IP地址,给用户或者内部网络管理员作为对所有计算机作中央管理的手段。

12. HTTP协议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互联网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协议。所有的WWW文件都必须遵守这个标准。

  HTTP 协议包括哪些请求?

  GET:请求读取由URL所标志的信息。

  POST:给服务器添加信息(如注释)。

  PUT:在给定的URL下存储一个文档。

  DELETE:删除给定的URL所标志的资源。

  HTTP 中, POST 与 GET 的区别

  1)Get是从服务器上获取数据,Post是向服务器传送数据。

  2)Get是把参数数据队列加到提交表单的Action属性所指向的URL中,值和表单内各个字段一一对应,在URL中可以看到。

  3)Get传送的数据量小,不能大于2KB;Post传送的数据量较大,一般被默认为不受限制。

  4)根据HTTP规范,GET用于信息获取,而且应该是安全的和幂等的。

  I. 所谓 安全的 意味着该操作用于获取信息而非修改信息。换句话说,GET请求一般不应产生副作用。就是说,它仅仅是获取资源信息,就像数据库查询一样,不会修改,增加数据,不会影响资源的状态。

  II. 幂等 的意味着对同一URL的多个请求应该返回同样的结果。

13. 一个举例

  在浏览器中输入 www.baidu.com  后执行的全部过程

  现在假设如果我们在客户端(客户端)浏览器中输入http://www.baidu.com,而baidu.com为要访问的服务器(服务器),下面详细分析客户端为了访问服务器而执行的一系列关于协议的操作:

  1)客户端浏览器通过DNS解析到www.baidu.com的IP地址220.181.27.48,通过这个IP地址找到客户端到服务器的路径。客户端浏览器发起一个HTTP会话到220.161.27.48,然后通过TCP进行封装数据包,输入到网络层。

  2)在客户端的传输层,把HTTP会话请求分成报文段,添加源和目的端口,如服务器使用80端口监听客户端的请求,客户端由系统随机选择一个端口如5000,与服务器进行交换,服务器把相应的请求返回给客户端的5000端口。然后使用IP层的IP地址查找目的端。

  3)客户端的网络层不用关系应用层或者传输层的东西,主要做的是通过查找路由表确定如何到达服务器,期间可能经过多个路由器,这些都是由路由器来完成的工作,不作过多的描述,无非就是通过查找路由表决定通过那个路径到达服务器。

  4)客户端的链路层,包通过链路层发送到路由器,通过邻居协议查找给定IP地址的MAC地址,然后发送ARP请求查找目的地址,如果得到回应后就可以使用ARP的请求应答交换的IP数据包现在就可以传输了,然后发送IP数据包到达服务器的地址。





一、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比较

1、电路交换

公共电话网(PSTN)和移动网(包括GSMCDMA)采用的都是电路交换技术,它的基本特点是采用面向连接的方式,在双方进行通信之前,需要为通信双方分配一条具有固定宽带的通信电路,通信双方在通信过程中一直占用所分配的资源,直到通信结束,并且在电路的建立和释放过程中都需要利用相关的信令协议。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在通信过程中可以保证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带宽,并且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低,但同时带来的缺点是信道利用率低,一旦电路被建立不管通信双方是否处于通话状态分配的电路一直被占用。

2、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是以报文为数据交换的单位,报文携带有目标地址、源地址等信息,在交换结点采用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由于报文长度差异很大,长报文可能导致很大的时延;为了满足各种长度报文的需要并且达到高效的目的,节点需要分配不同大小的缓冲区,否则就有可能造成数据传送的失败,这样对每个节点来说缓冲区的分配也比较困难。另外一个缺点是出错时,整个报文都将重传。

3、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仍采用存储转发传输方式,但将一个长报文先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分组,然后把这些分组(携带源、目的地址和编号信息)逐个地发送出去。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在通信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每个节点首先将前一节点送来的分组收下并保存在缓冲区中,然后根据分组头部中的地址信息选择适当的链路将其发送至下一个节点,这样在通信过程中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和网络的能力来动态分配带宽。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信道利用率高,但时延较大。分组转发的带来的问题:排队时延以及增加头部带来的开销。   

总之,若要传送的数据量很大,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呼叫时间,则采用电路交换较为合适;当端到端的通路有很多段的链路组成时,采用分组交换传送数据较为合适。从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上看,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优于电路交换,其中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尤其适合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


二、接口、协议和服务

接口: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原语操作 

协议:同一层之间,通信双方进行信息交换必须遵守的规则 

服务:不同层之间交换信息必须遵守的规则


三、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




四、网络各层的作用

物理层:通过传输介质发送和接收二进制比特流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RJ-45等。   

数据链路层数据的封装成帧、数据的透明传输、数据的差错检测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PPP、帧中继等。   

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CMPIGMP等。   

输层:负责向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检测(与数据链路层不同)拥塞控制流量控制问题

    运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等。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FTPHTTPSNMP等。


五、数据如何在网络各层之间传输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属于OSI模型的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连接的链路,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是OSI模型的高四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当然,并不是所有通信都是要经过OSI的全部七层,如物理接口之间的转接,只需要物理层中进行即可;而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则只需网络层以下的三层。


六、在网络各层之间,数据是以什么单位进行传输的

在物理层数据的传输单位称为比特在数据链路层数据的传输单元称为帧 在网络层数据的传输称为数据包;传输层数据的传输称为报文段


七、奈氏准则和香农公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奈氏准则:在任何信道中,码元传输的速率是有上限的,传输速率超过此上限,就会出现严重的码间串扰的问题,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判决(即识别)成为不可能。

香农公式:求出了信息传输速率的极限。

八、同步通信与异步通信的区别是什么

同步通信:通信双方必须先建立同步,即双方的时钟要调整到同一个频率。收发双方不停地发送和接收连续的同步比特流。

异步通信:异步通信在发送字符时,所发送的字符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任意的。当然,接收端必须时刻做好接收的准备。发送端可以在任意时刻开始发送字符,因此必须在每一个字符的开始和结束的地方加上标志,即加上开始位和停止位,以便使接收端能够正确地将每一个字符接收下来。异步通信的好处是通信设备简单、便宜,但传输效率较低(因为开始位和停止位的开销所占比例较大)。

    异步通信也可以是以帧作为发送的单位,接收端必须随时做好接收帧的准备。这时,帧的首部必须设有一些特殊的比特组合,使得接收端能够找出一帧的开始,这也称为帧定界。帧定界还包含确定帧的结束位置,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帧的尾部设有某种特殊的比特组合来标志帧的结束;或者在帧首部中设有帧长度的字段。需要注意的是,在异步发送帧时,并不是说发送端对帧中的每一个字符都必须加上开始位和停止位后再发送出去,而是说,发送端可以在任意时间发送一个帧,而帧与帧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可以是任意的。发送端不需要在发送一帧之前和接收端进行协调(不需要先进行比特同步)。




九、位同步与帧同步的区别

位同步:使接收端接收的每一位信息都与发送端保持同步。

帧同步:识别一个帧的起始和结束位置。


十、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三个基本问题

1、封转成帧

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帧。

2、透明传输

    不管什么字符都可以放在帧中传输过去,这样的传输就是透明传输。解决透明传输的问题方法是:发送端的数据链路层在数据中出现控制字符"SOH""EOH"的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ESC",而在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在将数据送往网络层之前删除这个插入的转义字符。

3、差错检测

采用的是循环冗余检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的差错检查技术,如果仅仅使用CRC,则只能做到对帧的无差错接收,即接收的帧在传输的过程中没有产生差错,并没有要求数据链路层向网络层提供“可靠传输”的服务。


十一、适配器(网卡)的作用

1、适配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进行数据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的转换。

2、由于网络上的数据率和计算机总线上的数据率并不相同,因此在适配器中必须装有对数据进行缓存的存储芯片。

3、适配器还要实现以太网协议。




十二、CSMA/CD(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协议的要点

l  多点接入:说明这是总线型网络

载波监听:就是“发送前先监听”,即每一个站点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的站点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要等待信道变为空闲时再发送。

碰撞检测:就是“边发送边监听”,即适配器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的变化情况,以便判断自己在发送数据时其他站是否也在发送数据。


十三、为什么以太网有一个最小帧长和最大帧长

    设置最小帧长是为了区分开正常和因发生碰撞而异常中止的短帧。

设置最大帧长是为了保证个站都能公平竞争接入到以太网。因为如果某个站发送特长的数据帧,则其他的站就必须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发送数据。


十四、ARP的工作原理

1、首先,每个主机都会在自己的ARP缓冲区中建立一个ARP列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

2、当源主机要发送数据时,首先检查ARP列表中是否有对应IP地址的目的主机的MAC地址,如果有,则直接发送数据,如果没有,就向“本网段”的所有主机发送ARP数据包,该数据包包括的内容有:源主机IP地址,源主机MAC地址,目的主机的IP地址。  

3、当本网络的所有主机收到该ARP数据包时,首先检查数据包中的目的主机IP 地址是否是自己的IP地址,如果不是,则忽略该数据包,如果是,则首先从数据包中取出源主机的IPMAC地址写入到ARP列表中,如果已经存在,则覆盖,然后将自己的MAC地址写入ARP响应包中,告诉源主机自己是它想要找的MAC地址。 

4、源主机收到ARP响应包后,将目的主机的IPMAC地址写入ARP列表,并利用此信息发送数据。如果源主机一直没有收到ARP响应数据包,表示ARP 查询失败。

    广播发送ARP请求,单播发送ARP响应。


十五、假定在一个局域网中计算机A发送ARP请求分组,希望找出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这时局域网上的所有计算机都能收到这个广播发送的ARP请求分组。试问这时由哪一个计算机使用ARP响应分组将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告诉计算机A

    这要区分两种情况。

如果计算机B和计算机A都连接在同一个局域网上,那么就是计算机B发送ARP响应分组。

如果计算机B和计算机A不是连接在同一个局域网上,那么就必须由一个连接在本局域网上的路由器来转发ARP请求分组。这时,该路由器向计算机A发送ARP回答分组,给出自己的硬件地址。


十六、IP协议的定义,主要有什么作用?TCPUDP呢? 

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主要提供网际互联的作用。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在收发数据前,必须和对方建立连接。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与TCP相对应的协议,它是面向非连接的协议,不与对方建立连接,而是直接就把数据包发送过去。


十七、链路层广播和IP广播有何区别

    链路层广播是用数据链路层协议(第二层)在一个以太网上实现的对该局域网上的所有主机的MAC帧进行广播。

IP广播则是用IP协议通过因特网实现的对一个网络(即目的网络)上的所有主机的IP数据报广播。


十八、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CMP 报文有两种:差错报告报文和询问报文。


十九、当运行PING 127.0.0.1时,这个IP数据报将发送给谁

127.0.0.1是环回地址。主机将测试用的IP数据报发送给本主机的ICMP(而不是发送到因特网上)以便进行环回测试。


二十、RIP协议的特点?RIP的优缺点?RIP用什么来传送?

1、特点

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

2、优缺点

优点:实现简单、开销较小

缺点:限制了网络的规模(因为它能使用的最大距离为15),坏消息传播得慢。

3、RIPUDP来传送


二十一、OSPF协议的特点?OSPF用什么来传送?

1、特点

向本自治系统中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RIP是发送给邻居)

发送的信息就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RIP发送的是整个路由表)

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才向所有路由器用洪泛法发送此信息(RIP30秒更新一次)

2、OSPF直接用IP数据报传送


二十二、交换机和路由器各自的实现原理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实现原理:

路由器通过路由决定数据的转发。转发策略称为路由选择。

而交换机则是一种基于MAC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转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起始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区别:

二者的工作层次不同

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

二者转发所依据的对象不同

交换机是利用MAC地址确定转发数据的目的地址,而路由器则是利用IP地址来确定数据转发的地址。


二十三、如果一个路由器要同时连接在一个以太网和一个ATM网络上,需要有什么样的硬件加到路由器上

    一个以太网适配器(网卡)和一个ATM适配器(网卡)。


二十四、TCP最主要的特点

TCP是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

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一对一)

TCP提供可靠交付的服务

TCP提供全双工通信

面向字节流


二十五、TCP可靠传输、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实现

可靠传输

对于收到的请求,给出确认响应

超时重传

流量控制

    所谓流量控制就是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

拥塞控制

所谓拥塞控制就是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

慢开始

    慢开始的“慢”并不是指增长速率的慢,而是指在TCP开始发送报文段时先设置拥塞窗口为1

拥塞避免

    使拥塞窗口按线性规律增长。

快重传

    发送方只要一连收到三个重复确认就应当立即重传对方尚未收到的报文段,而不必继续等待为其设置的重传计时器到期。

快恢复(与快重传配合使用)

    当发送方连续收到三个重复确认时,就执行“乘法减小”算法,把慢开始门限减半。这是为了预防网络发生拥塞。请注意,接下来不执行慢开始算法。

    由于发送方现在认为网络很可能没有发生拥塞(如果网路发生了严重的拥塞,就不会一连有好几个报文段连续达到接收方,就不会导致接收方连续发送重复确认),因此与慢开始不同之处是现在不执行慢开始算法(即拥塞窗口现在不设置为1),而是把它设置为慢开始门限减半后的数值,然后开始执行拥塞避免算法(“加法增大”),使拥塞窗口缓慢地线性增大。



二十六、TCP运输连接管理

1、TCP的连接建立(用三次握手建立TCP连接)


为什么A还要发送一次确认呢?

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又传送到了B,因而产生错误。假定出现一种异常情况,即A发出的第一个连接请求报文段并没有丢失,而是在某些网络结点长时间滞留了,以致延误到连接释放以后的某个时间才到达B。本来这是一个早已失效的报文段。但B收到此失效的连续请求报文段后,就误认为是A又发出新的连接请求。于是就向A发出确认报文段,同意建立连接。假定不采用三次握手,那么只要B发出确认,新的连接就建立了。

由于现在A并没有发出建立连接的请求,因此不会理睬B的确认,也不会向B发送数据。但B却认为新的运输连接已经建立了,并一直等待A发来数据。B的许多资源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采用三次握手的办法可以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例如在刚才的情况下,A不会向B的确认发出确认。B由于收不到确认,就知道A并没有要求建立连接。

2、TCP的连接释放(四次挥手)


A的应用进程先向其TCP发出连接释放报文段,并停止再发送数据,主动关闭TCP连接。A把连接释放报文段首部的FIN1,其序号seq=u,它等于前面已传送过的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加1。这时A进入FIN-WAIT-1(终止等待1)状态,等待B的确认。

B收到连接释放报文段后即发出确认,确认号是ack=u+1,而这个报文段自己的序号是v,等于B前面已传送过的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加1。然后B就进入了CLOSE-WAIT(关闭等待)状态。因而从AB这个方向的连接释放了,这时的TCP连接处于半关闭状态,即A已经没有数据要发送了,但B若发送数据,A仍要接收。

A收到来自B的确认后,就进入FIN-WAIT-2(终止等待2)状态,等待B发出的连接释放报文段。

B已经没有要向A发送的数据,其应用程序就通知TCP释放连接。这时B发出的连接释放该报文段必须使FIN=1。现假定B的序号为w(在半关闭状态B可能又发送了一些数据)B还必须重复上次已发送过的确认号ack=u+1。这时B就进入LAST_ACK(最后确认)状态,等待A的确认。

A在收到B的连接释放该报文段后,必须对此发出确认。在确认报文段中把ACK1,确认号ack=w+1,而自己的序号是seq=u+1。然后进入到TIME-WAIT(时间等待)状态。请注意,现在TCP连接还没有释放掉。必须经过时间等待计时器(TIME-WAIT timer)设置的时间2MSL后,A才进入到CLOSED状态。

为什么ATIME-WAIT状态必须等待2MSL的时间呢?

为了保证A发送的最后一个ACK报文段能够到达B

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出现在本连接中。


二十七、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

1DNS的工作原理

DNS提供的服务是用来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的工作。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2、DNS的工作过程


在浏览器中输入www.qq.com域名,操作系统会先检查自己本地的hosts文件是否有这个网址映射关系,如果有,就先调用这个IP地址映射,完成域名解析。 

如果hosts里没有这个域名的映射,则查找本地DNS解析器缓存,是否有这个网址映射关系,如果有,直接返回,完成域名解析。 

如果hosts与本地DNS解析器缓存都没有相应的网址映射关系,首先会找TCP/IP参数中设置的首选DNS服务器,在此我们叫它本地DNS服务器,此服务器收到查询时,如果要查询的域名,包含在本地配置区域资源中,则返回解析结果给客户机,完成域名解析,此解析具有权威性。 

如果要查询的域名,不由本地DNS服务器区域解析,但该服务器已缓存了此网址映射关系,则调用这个IP地址映射,完成域名解析,此解析不具有权威性。 

如果本地DNS服务器本地区域文件与缓存解析都失效,则根据本地DNS服务器的设置(是否设置转发器)进行查询,如果未用转发模式,本地DNS就把请求发至13台根DNS,根DNS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会判断这个域名(.com)是谁来授权管理,并会返回一个负责该顶级域名服务器的一个IP。本地DNS服务器收到IP信息后,将会联系负责.com域的这台服务器。这台负责.com域的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如果自己无法解析,它就会找一个管理.com域的下一级DNS服务器地址(qq.com)给本地DNS服务器。当本地DNS服务器收到这个地址后,就会找qq.com域服务器,重复上面的动作,进行查询,直至找到www.qq.com主机。 

如果用的是转发模式,此DNS服务器就会把请求转发至上一级DNS服务器,由上一级服务器进行解析,上一级服务器如果不能解析,或找根DNS或把转请求转至上上级,以此循环。不管是本地DNS服务器用的是转发,还是根提示,最后都是把结果返回给本地DNS服务器,由此DNS服务器再返回给客户机。 

从客户端到本地DNS服务器是属于递归查询,而DNS服务器之间就是迭代查询。


计算机网络的其他知识点

1、数据在网络中传输,传输层及以上层的信息是不变的,变动只是二层帧,在局域网上用以太网帧头封装,在广域网用PPPATMFR等格式的帧头封装,

这些都是由网络传输线路上的交换机实现,对上层数据没有影响的。

2、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不进行碰撞检测。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在逻辑上仍是一个总线网,用集线器组成更大的局域网都在一个碰撞域中。

3、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要使用网桥,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当网桥收到一个帧时,并不是向所有的接口转发此帧,而是先检查此帧的MAC地址,然

后再确定将该帧转发到哪一个接口,或者是把它丢弃。

4、网桥在转发帧时,不改变帧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路由器会改变,但是在点对点之类的封转格式下是没有MAC地址的。

5、以太网交换机以全双工方式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6、在因特网中的所有路由器,对目的地址是专用地址的数据报一律不进行转发。专用地址是:

    10.0.0.010.255.255.255

    172.16.0.0172.31.255.255

    192.168.0.0192.168.255.255

7MAC层的FCS检验范围是整个MAC帧,IP数据报的检验和只检验IP数据报的首部,UDP(TCP)的检验和是把首部和数据部分一起都检验。

8UDP发送的报文长度是应用程序给出的,TCP则需要根据对方给出的窗口值和当前网络拥塞的程度来决定一个报文段应包含多少个字节。

9、无论在慢开始阶段还是在拥塞避免阶段,只要发送方判断网络出现拥塞(其根据就是没有按时收到确认),就要把慢开始门限设置为出现拥塞时的发送方

窗口值的一半(但不能小于2)。然后把拥塞窗口重新设置为1,执行慢开始算法。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