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kernel log与调试

本文详细介绍了Linux内核的日志机制,包括printk函数、内核日志框架、日志级别以及内核调试方法。printk是内核日志的基础,通过内核配置选项CONFIG_PRINTK激活。日志级别有八种,可以控制输出到Console和Log Buffer。此外,文章还讲解了如何通过/proc/kmsg、dmesg和/proc文件系统来获取日志,以及使用UART Console的控制。内核调试方法包括printk变形、proc/kmsg、dmesg、调试工具如addr2line和gdb,以及内核模块源码级调试和内存检测工具SLUB_DEBUG和kmemleak。

一、内核日志基本框架

1.内核日志通过printk函数实现的,它与用户空间对应的函数printf具有同样的作用,

内核会创建一个__log_buf环形缓冲区保存日志信息,定义在[kernel/printk/printk.c]

static char __log_buf[__LOG_BUF_LEN] __aligned(LOG_ALIGN);

用户态可以通过Syslog相关的系统调用或者/proc文件以及/dev/kmsg设备节点来查看_log_buf的信息,这些操作都是通过do_syslog的系统调用接口来实现的。

2.printk()

2.1.Kernel API printk() 是整个Kernel Log机制的基础API,几乎所有的Log方式都是基于printk来实现的。

Printk的格式如下:int printk( const char * fmt, ... );

其中,fmt是一个定义文本和格式的字符串,其后面的参数列表是输出格式中需要输入的可变个数参数。

通过 printk 实现的日志是通过内核配置选项CONFIG_PRINTK激活的。虽然 CONFIG_PRINTK一般都是激活的,但是不包含这个选项的系统对内核的调用会返回一个ENOSYS 错误返回值。

2.2.printk()实现

流程大致如下图所示:

printk的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两步:

  a)将所有Log输出到内核的Log buffer,该Log Buffer是一个循环缓冲区,其地址可以在内核中用log_buf变量访问。

  b)根据设定的Log级别决定是否将Log输出到Console。[接口:call_console_drivers]

所以我们打印的log会走向两个位置:

  a)Log Buffer,该Buffer的内容可以在user space通过/proc/kmsg来访问。

  b)Console,Console的实现可以有很多,目前我们用到的有UART Console和RAM Console。通向UART Console的log会在对应的UART端口打印出来。而RAM Console它可以记录重启前最后时刻的一段log,7KB~9KB的空间,可以通过/proc/last_kmsg来访问。【last_kmsg和ram console - bobfly1984 - 博客园

对于console log,不可避免的对系统的性能有损失,尤其是像UART Log这种收到硬件传输效率影响的。所以对于console log设置了两道关卡。第一个是对Log级别进行过滤,只能输出高优先级的log;第二个是为UART Console设置单独的开关,在不必要的时候可以将其关闭以提高系统性能。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