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架构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表示层。

1、表示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查找等。

为什么要用三层架构?

   对于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来说,代码量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一层结构或二层结构开发完全够用,没有必要将其复杂化,如果对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设计为一层结构或二层结构开发,那么这样的设计存在很严重缺陷。

   分层开发其实是为大型系统服务的。在开发过程中,初级程序人员出现相似的功能经常复制代码,那么同样的代码写那么多次,不但使程序变得冗长,更不利于维护,一个小小的修改或许会涉及很多页面,经常导致异常的产生使程序不能正常运行。最主要的面向对象的思想没有得到丝毫的体现,打着面向对象的幌子却依然走着面向过程的道路。

   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初级程序人员开始将程序中一些公用的处理程序写成公共方法,封装在类中,供其它程序调用。例如写一个数据操作类,对数据操作进行合理封装,在数据库操作过程中,只要类中的相应方法(数据添加、修改、查询等)可以完成特定的数据操作,这就是数据访问层,不用每次操作数据库时都写那些重复性 的数据库操作代码。在新的应用开发中,数据访问层可以直接拿来用。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之一的封装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现在找到了面向对象的感觉,代码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减少,而且修改的时候也比较方便,也实现了代码的重用性。

优缺点:

(一)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  

3、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   

4、有利于标准化;   

5、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二)缺点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2、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3、增加了开发成本。

 

怎么用三层架构?

  不是所有的系统都需要使用三层架构,在一开始学习这块知识的时候有可能会存在误区。对于简单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把它复杂化,甚至有可能会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不需要使用的情况:

            1业务逻辑简单。 

            2、没有真正的数据存储层。

需要使用的情况:

   既有数据访问层DAL又有业务逻辑层BLL,也就是说当业务复杂到一定程度后,数据需要单独的存储到相对独立的介质中时,需要把数据访问脱离开业务单独存在,把业务脱离开UI单独存在,UI达到业务只需要呼叫业务访问层即可实现跟用户访问的交互。这种情况下我们才使用三层结构。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