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系统「伸缩性」大招之——「弹性架构」详解

本文介绍了分布式系统中提高伸缩性的两种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和微内核架构。事件驱动架构通过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解耦,适合实时性要求不高、业务多变的场景。微内核架构则允许递进设计和增量开发,适用于业务逻辑运行逻辑相同但需求各异的场景。这两种架构都有其优缺点,选择时需根据具体需求权衡。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如果第二次看到我的文章,欢迎文末扫码订阅我的公众号(跨界架构师)哟~  >

本文长度为3633字,建议阅读10分钟。

坚持原创,每一篇都是用心之作~

 

 

如果我们的开发工作真的就如搭积木一般就好了,轮廓分明,个个分开,坏了哪块积木换掉哪块就好了。

 

但是,实际我们的工作中所面临的可能只有一块积木,而且还是一大块,要换得一起换,要修得一起修。

 

Z哥在之前《分布式系统关注点(13)——「高内聚低耦合」详解》中提到的分层架构它可以让我们有意识的去做一些切分,但是换和修的难度还是根据切分的粒度大小来决定的。

 

有更好的方式吗?这是显然的。

 

 

事件驱动架构

我们来换一个思维看待这个问题。

 

不管是平时的系统升级也好、修复bug也好、扩容也好,其实就是一场“手术”。通过这场“手术”来解决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那么分层架构好比只是将一个人的手、脚、嘴、鼻等分的清清楚楚,但是整体还是紧密的耦合在一起。

 

怎么耦合的呢?我们人是靠“血液”的流动连接起来的。这就好比在分布式系统中通过rpc框架连接起不同的节点一样。

 

 

但是软件与人不同,有2种不同的连接方式,除了「同步」的方式之外还有「异步」的方式。因为有些时候你不需要知道其他系统的执行结果,只要确保自己将其需要的数据传递给它了即可。

 

恰巧有一种架构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事件驱动架构(简称EDA,Event Driven Architecture)。

 

平时常见的MQ、本地消息表等运用于数据传递的中转环节,就是事件驱动架构的思想体现。

 

 

事件驱动架构又细分为两种典型的实现方式,与Z哥之前在《分布式系统关注点(3)——「共识」的兄弟「事务」》中提到的Saga模式的2种实现方式类似,一种是中心化的、一种是去中心化的。

 

下面Z哥来举个例子,让你看起来更容易理解一些。(例子仅为了阐述是怎么工作的,真正的实施中还需要考虑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等问题,这部分可以参考之前发表的系列文章,文末带传送门)

 

传统的电商场景中,用户从购物车中点击“提交”按钮后,至少需要做这几件事:生成一笔订单、生成一笔支付记录、给订单匹配发货的快递公司。

 

在这个场景下,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有什么不同呢?

 

 

中心化

这种模式拥有一个“上帝”。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