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瀑布(Waterfall)到敏捷(Agile)到凭感觉(Vibe),我看到了一个规律

先看一张最近的梗图,笑笑之余,我从中看到了一个规律,以及综合应用的方法。

从时间顺序上,业界的发展,先瀑布、而后敏捷、再凭感觉,直接上AI的介绍。

Vibe在中文语境里,更多被翻译做“氛围”,但我更喜欢叫它“凭感觉编程”,“凭感觉XXX”,走到哪儿算哪儿。这个叫法真正火起来,也就是最近几个月的事儿。

如果借用MBTI对人的分类,也是一个从J到P的过程???

我们做产品,为什么会时隔二三十年,依次(1970-2001-2025)出现这三种模式?

一是技术侧:随着技术的进步,解决方案侧的成本越来越低,于是,我们更能够接受“返工、重做”;

二是市场侧:因为上一条,导致供给大大增加,用户的选择变多以后,就更会“见异思迁”,于是,花太多的成本打磨一个产品,性价比变低;

再有是公司组织结构的适配、社会文化的演变,不再展开。

延伸阅读:欢迎来到“轻产品”时代

也可以说,这三种模式是

从 build to last 

到 build to learn 

再 build to vibe

但,每种模式又必然有其局限性,比如Waterfall太死板,Vibe没法应对大型项目,容易乱……

我们有没有可能取长补短综合应用?

有的,我们做具体产品的时候,可以尝试在时间上,和模式诞生的顺序反过来。

1,借助Vibe,极速产出Agile过程中的滑板、滑板车、自行车等等,做早期的用户/需求/方案验证;

2,Agile流程本身也是一个探索过程,力求找到各种fit(不管你叫pmf、psf、tpf),交付的同时保持不断调整的能力;

3,验证成功后,Waterfall是长生命周期产品的实施过程,是生产制造过程,这种确定性的流程浪费最少(当然也要借助 ai 提效)。

Vibe加速了Agile,从而让Waterfall更有把握,新工具来了,我们的工具箱肯定会更强大,根据产品轻重,选择不同工具,组合应用就好,不用抛弃旧爱。

以上。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丛书作者,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阿里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这个微信(13758212411)。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