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准备夏令营的课程,主题是“AI+产品创新”。
之前讲“产品第一课”的思路,是直接简化职场课程的内容,但发现效果不好,所以这次尝试从孩子们更熟悉的“做题/考试——审题、解答、交卷、订正”出发,通过对比来切入“做产品”。
在和AI一起整理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这些对比,对自己也挺有启发,发出来希望对大朋友们也有点用。
做一个真正的产品,和做题/考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做题是什么感觉?题目写在卷子上,条件都列好了,你只要解出标准答案,拿到高分。
做产品呢?想象你拿到一张考卷,上面没有题目,也没有标准答案,你得先去街上找一个“值得解的问题”;解完后没人改卷,只有成千上万用户各执一词地评价你……
这就是做产品的日常。一种“现实世界的解题”,但它和考试完全不是一回事。
下面,让我们把它拆解成几个熟悉的“考试阶段”,看看究竟有何不同。
阶段一:审题(发现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
试卷上的题,就在那里,产品的题,需要你去定义。
✅题目是“给”的 vs 问题要自己“找”
- 做题时:问题已经由老师或出题人明确定义好了,写在卷子上。
- 做产品时:你要在真实世界里主动发现问题。用户不会直接说“我需要一个 App”,他们可能只是抱怨“记单词好痛苦”、“作文总写不够字数”。你要像侦探一样,从这些线索中挖掘出背后真正值得解决的问题。
✅条件明确 vs 信息模糊甚至有误导
- 做题时:已知条件 A、B、C 都列得清清楚楚,你的推理都基于这些确定的信息。
- 做产品时:你面对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模糊,甚至矛盾的。你需要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了解很多场外信息,自己去伪存真,拼凑出“事实真相”。
✅无特定对象 vs 有明确用户
- 做题时:你只需要对“标准答案”负责。
- 做产品时:你必须清晰地知道“为谁”解决问题。你的用户是学生还是上班族?是新手还是专家?有时候甚至有多个利益相关方,理解他们,你才能做出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在产品工作中叫“用户画像”,User Persona)
✅问题必须解 vs 问题值得解
- 做题时:卷子上的每道题都必须尝试,不存在“这题不值得做”的选择。
- 做产品时:你要判断这个问题是否真正值得解决——市场够大吗?用户痛点够深吗?解决了能带来价值吗?很多看起来的“问题”其实并不值得投入精力,而值得投入的问题也有优先级差异。
✅边界清晰 vs 边界需要自己定义
- 做题时:题目的范围是固定的,比如“请用一元二次方程求解”,你不会去想用微积分。
- 做产品时:问题的边界是模糊的。发现“学生记单词痛苦”后,你是要做一个背单词 App?一个单词卡片小程序?还是一个有社交游戏功能的学习平台?“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需要你自己来划定范围。(这在产品行话里叫“定义范围”,Define Scope)
✅问题静态 vs 问题会“动”起来
- 做题时:题目不会变,一旦写在卷子上就固定了。
- 做产品时:问题不是静止的,它会随着时间、用户反馈、市场变化不断发展。你不是在解一个静态题目,而是在射击一个会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位置的“移动靶”。
阶段二:解答(设计第一个不完美的方案)
试卷上的题,肯定有答案,产品的题,无解也很正常。
✅追求正确 vs 追求可行
- 做题时:目标是写出一个 100% 正确、符合标准的完美答案。
- 做产品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有“合适的方案”,有时候“无解”也很正常。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技术和资源下,找到一个能解决核心问题的、性价比最高的办法。(这个过程充满了“权衡取舍”,Trade-off)
✅追求“一样” vs 追求“不一样”
- 做题时:你的目标是向标准答案靠拢。这是一种“收敛思维”,所有人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努力。
- 做产品时:你恰恰要避免和已有产品一样。你需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可能是功能更简单、界面更美观、价格更便宜,或者服务某个被忽视的细分用户群体。(这叫“产品差异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是产品成功的关键策略之一)
✅怕出错 vs 用试错来进步
- 做题时:我们都希望一次做对,因为错误意味着扣分。
- 做产品时:“试错”是前进的唯一方式。你通常会先用最少的资源,做原型、做一个能勉强运行的核心版本去测试市场反应,然后根据反馈快速调整。(这个最简核心版本叫“最小可行产品”,MVP - Minimum Viable Product。它不是“功能简陋的产品”,而是“用最小的投入验证核心假设的实验”)
✅工具箱固定 vs 工具箱无限
- 做题时:你的工具就是课本上的公式、定理,最多加个计算器。
- 做产品时:你的工具箱是开放且不断更新的。你可以用用户访谈、数据分析、竞品研究,甚至是最新的 AI 工具来帮助你设计方案。你需要自己决定用什么工具,甚至去学习新工具。
✅学科边界 vs 跨学科整合
- 做题时:问题通常在单一学科内。数学题考数学知识,物理题考物理公式。
- 做产品时:你需要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比如做一个学习 App,你需要懂技术(怎么实现功能)、心理学(如何让用户有学习动力)、美学(界面要好看易用),甚至还要懂商业(怎么让产品活下去)。(这要求团队具备“跨职能能力”,Cross-functional Capability)
✅资源充足 vs 资源稀缺
- 做题时:基本的“资源”都是给足的——考试时间、允许使用的工具、题目信息等。
- 做产品时:你总是在资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工作。时间不够、钱不够、人手不够。你要像一个精明的将军,用有限的兵力打一场必须胜的仗,比如用有限预算组织班级活动。
✅独立解答 vs 团队协作
- 做题时:题目通常是自己一个人解,不能抄别人的答案。
- 做产品时:做产品是一项团队运动。设计师负责界面美观,程序员负责技术实现,产品经理负责整体规划,运营负责用户增长……甚至可以借鉴竞争对手的产品,用户也会参与进来,不同的人各有专长,互相配合才能做出好结果。这就像一支篮球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但目标只有一个:把球投进。(这叫“跨职能协作”,Cross-functional Collaboration)
阶段三:交卷(把产品推向真实世界)
交卷了肯定有人批改,把产品推向世界,要自己想办法找到用户。
✅评卷人单一 vs 评卷人是“用户”
- 做题时:评卷人是老师,评分标准是统一的。
- 做产品时:你的“评卷人”是成千上万的真实用户。更复杂的是,这些“评卷人”的意见常常是矛盾的。用户 A 觉得你的 App 界面简洁高效,是满分;用户 B 可能就觉得它太简单,功能不足,是不及格。你无法取悦所有人。
✅即时反馈 vs 滞后反馈
- 做题时:卷子一发下来,分数立刻就知道,对错分明。
- 做产品时:产品发布后,你无法立刻知道结果。你可能需要等上几周甚至几个月,通过持续观察“用户是否一直都在用”,才能判断一个新功能是成功还是失败。
✅单一分数 vs 多维评估
- 做题时:评价标准很单一:分数。98 分就是比 95 分好。
- 做产品时:产品的“分数”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复杂的“仪表盘”。你要同时关注很多维度:用户用得开心吗(留存率)?新用户多吗(增长率)?服务器稳定吗(技术性能)?公司赚钱吗(商业收入)?(这些数据就是产品的评估“指标”,Metrics/KPIs)
✅截止时间 vs 时机窗口
- 做题时:有明确的截止时间,到点就收卷,不管你做完没有。
- 做产品时:更多是把握市场时机——太早了用户还没准备好,太晚了市场已经被占领。你需要在“用户需求刚好成熟”的时候推出产品。(这叫“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
✅零竞争环境 vs 激烈竞争环境
- 做题时:你只需要专注于题目本身,不用担心“别人也在做同样的题”。
- 做产品时:你的产品一发布,就进入了激烈的竞争环境。别人可能做出更好的同类产品,或者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解决同样的问题。你不仅要做得对,还要做得比别人好、比别人快,还要做一些宣传推广的事情。
阶段四:订正(永不停止的“改错题”)
订正结束后,错题本一合就完事了,但产品发布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订正一次 vs 无限迭代
- 做题时:错题订正一遍,这道题的故事就结束了。
- 做产品时:发布 1.0 版本只是一个开始。你会不断收集用户反馈和数据,找到新的“错题”,然后发布 1.1、1.2、2.0 版本来“订正”。优秀的产品永远是“未完成”状态,而这个循环本身,就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方式。(这个循环,就叫“迭代”,Iteration)
✅对错标准固定 vs 成功定义会演变
- 做题时:一道题的答案通常固定,对错标准始终都是一样的。
- 做产品时:成功的定义会不断演变。刚开始可能是“有用户愿意用”,然后变成“用户愿意付费”,后来可能是“占领市场份额”……同样的解法,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正确变成错误。你需要在不同阶段重新定义什么叫成功。(这叫“北极星指标”的演变,North Star Metric)
✅个人反思 vs 团队学习
- 做题时:做错题后,主要是个人反思——哪个知识点没掌握,哪个步骤出了错。
- 做产品时:每次迭代都是团队集体学习的过程。不仅产品在进步,整个团队对市场、用户、技术的理解也在加深。这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积累。(这叫“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
✅风险可预期 vs 风险不可控
- 做题时:最大的风险就是“做错”,受损失的只是自己。
- 做产品时:你面临的风险是多样且不可预期的——技术风险(做不出来)、市场风险(没人要)、竞争风险(被别人抢先)、团队风险(核心成员离职),以及伦理风险(伤害用户)等。你需要学会风险管理,而不是奢望风险规避。
总结:从“学霸思维”到“产品思维”
如果你习惯了做题的模式,想开始做一个真正的产品,你需要完成一次思维模式的升级:
- 知识消费 vs 知识创造:做题是在消费和应用已有知识;做产品是在实践中探索,甚至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 线性学习 vs 螺旋式学习:做题的学习是线性的(掌握概念→练习→考试);做产品的学习是螺旋式的(做→反思→调整→再做→再反思),在行动和复盘中循环上升。
- 确定性思维 vs 不确定性适应:做题是在规则清晰的世界里寻找确定答案;做产品是在模糊和变化的世界里,勇敢地做出选择,释放你的创造力。
- 自我中心 vs 用户中心:做题是为了高分和个人成功;做产品是为用户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 逻辑能力 vs 共情能力:做题依赖强大的逻辑推理;做产品除了逻辑,更需要共情,即设身处地理解用户感受的能力。你是在为“人”解决问题。(共情,Empathy,是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 失败是扣分项 vs 失败是经验值:做题错了是扣分;做产品时,一次不成功的尝试为你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认知,让你下一次离成功更近一步,是升级打怪路上的宝贵“EXP”。
🎯给中学生的实践建议
想体验“产品思维”,你可以从身边的小问题开始:
观察阶段:花一周时间记录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扰
- 什么事情让大家感到烦躁?
- 什么流程显得特别繁琐?
- 什么工具用起来很不顺手?
实践项目:选择一个小问题尝试解决
- 为班级设计更高效的值日安排系统
- 创建一个帮助同学交换学习资料的小程序
- 设计一个让大家更愿意参与的班级活动组织方案
关键要点:
- 先做出最简单能用的版本(你的 MVP)
- 让同学们实际使用并给反馈
- 根据反馈不断改进
记住:目标不是做出完美的产品,而是开始用“产品思维”来观察和解决问题。
简单来说,做题,是在“模拟世界”里训练你成为一个优秀的解答者;
而做产品,是在“真实世界”里历练你成为一个勇敢的创造者。
这就像一场可以自己决定路线的马拉松——你永远在奔跑,方向需要根据地形和天气自己调整,没有终点线,但每一步都在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景。最重要的是,你不是一个人在跑,而是和团队一起,互相支撑着向前。
而这段旅程中最美妙的是:
每一次解决真实问题的经历,不仅是在创造一个产品,更是在成长为一个真正理解世界、理解人的自己。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丛书作者,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阿里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这个微信(137582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