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与东方哲学契合的学说

这本书的名堂已经够响了,尤其在所谓的“精英”阶层当中,随便找个人来问,你看过“七个习惯”这本书吗?答曰“no”,可能换来的是bs的目光,或者换来热心人的建议“先生还是看一看吧”,真的这么神?!真的就这么神,好比武侠迷没看过古龙的《七种武器》,同样会换来相同的后果一样^_^.今天我也干了这么一件事,在msn上面向我的大学同窗发出了疑问,以下是聊天记录片断:

[quote]
见月 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个书你看过没有

同窗 说:
no

同窗 补充说:
热门的书我都不看,呵呵

见月 说:
有空建议你通读一遍
[/quote]

上面对话可以引申以下逻辑,即“我不看热门书籍”=〉“我不跟风看热门书籍”=〉“举世皆醉我独醒所以我不看热门书籍”=〉“因为热门书籍比如励志类的书籍都太功利于是众者追名逐利热看而举世皆醉我独醒所以我不看热门书籍”(呵呵,比较绕口因为我没学好逻辑),但是stop,我想要说的一点是,从我个人来看,“七个习惯”这本书不能归属于励志类的书,如果这么看待这本书的地位的话,就好比如将一颗明珠放到一堆石头瓦砾里头了,在写这个博文的时候,斟酌了半天,叫励志书嘛大大不妥,叫心理学又似乎过于专业和阳春白雪,只好将就着写上两个字“学说”,称其为学说是否太过抬高了这本书的地位?我不这么认为,我的理由有两点,一是作者写书的初衷与经过,这里摘录一段:

[quote]
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正巧在当时,我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我阅读或浏览过的论著不下数百,主题遍及自我完善、大众心理学以及自我帮助等等。对于爱好自由民主的美国人民所公认的种种成功之论,已算得上了如指掌。


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那就是过去50年来讨论成功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如何运用社会形象的技巧与如何成功的捷径。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效药,治标而不治本。

比较而言,前150年的作品则有很大不同。这些早期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诸如像正直、谦虚、诚信、勤勉、朴实、耐心、勇气、公正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内容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成功与否取决于个性、社会形象,以及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一是鼓吹积极进取心态。由此衍生出的行为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却也毫不避讳地鼓励玩弄手段、欺骗他人。例如运用技巧以赢得好感,伪装自己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标。

这类论著中,有些固然承认品德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但多半不十分重视,只是草草带过。对作者而言,品德只不过是用来妆点门面,要紧的还是速成的技巧与捷径。

[/quote]

可见作者是对问题有深入的研究的,阅读的论著跨越了两三百年,并且其态度也很鲜明,显然对眼下的励志丛书大不以为然,在作者的思想观点中品德、人的内在才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动力源泉,而那些技巧、鼓吹则仅仅是枝末,然而,现在的大众却对自己拥有的这口活泉弃之一旁,而欣欣然去追求枝末,不就应了那个成语“舍本逐末”吗?所以,这本书是断然不能归之为“励志书”这一范畴的。

而称其为学说的理由之二,就是“七个习惯”当中作者所发明的两个圈,那么究竟是什么圈这么重要呢?反正不是呼拉圈,要说这两个圈,还是以《七种武器》打个比方,七个习惯好比七种武器,而这七种武器的魂就在这两个圈当中,还是先来引入这两个圈的原文:

[quote]
每个人都有一些关注的问题,包括健康、子女、事业、经济状况或世界局势,这些可归入“关注圈” (circle of concern)。其中,有些是个人可以掌握的,有些则无能为力。把个人可以控制的事圈起来,就形成“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
[/quote]

以上描述可以在脑海中画出两个同心圆,外圈的大圆为"关注圈",内圈的小圆就是“影响圈”,影响圈是一个人力所能及、可以施加影响继而发生改变的事,而小圆之外大圆之内的区域,则是个人关注但无法影响改变的事情。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的时候,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抱怨环境,抱怨客观条件,埋怨他人是如何如何的不好,这种反应就把责任和原因全部推到自身能力所及之外了,既然环境无法改变,条件无法更改,他人不会转变态度和处事的方式,那么你所期望的事情达成的这些因素都无法具备,那事情就只能半途而废了,想想自己和身边有多少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七个习惯”的作者用犀利的目光洞察到人们这种行事的巨大惰性,用两个圈指出,嘿!——别把关注点都放在你所无法控制的外圈上面,仔细检查一下你的内圈,你还能努力做点什么?好使你的事情能够突破这些不利的因素能够达成?内圈的核心,当然就是老兄你自己了,任何事情的最后成败其实就在于你自己,你是不是不够耐心?是不是不够有勇气?是不是没有理解到他人的需求?是不是你还可以在努力一点?或者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谈?如果事情失败你的口头禅很可能就是“如果那时候我要是...”,对了,老兄你答对了,你其实应该早一点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圈上面。以上是作者以西方人以西方的形式和角度提出来,我联想到中国人常说的一句古话,这句话很古老了,叫“反求诸己”这句话出于孟子这位圣人之口,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中提到: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解释一下原文的意思和说这话的语境,就是你射箭射不中标靶,不要去埋怨能射中的比你优秀的人,而要反过来问问自己,我在什么地方还做得不够?是不是手不够稳,或者是心气不够平静影响了准头?回过头来苦练弥补这些缺点,才能够提高射术,下次比试的时候射中标靶,胜出对手!

与“反求诸己”这句古语关联的还有一个典故,“相传四千多年前,正是历史上的夏朝,当时的君王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有一次,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启前去迎击,结果伯启战败。部下们很不甘心,一致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启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兵马、地盘都不小,结果反倒还吃了败战,可见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缘故。所以我得先检讨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从此,伯启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工作,生活简朴,爱民如子,尊重有品德的人。这样经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后,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的降服归顺了。”伯启真是厉害啊,因为按兵家说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上等的兵战,伯启通过修炼自身德行,实行仁政就可以使强大的外敌屈服归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内圣外王”,当然“内圣外王”也可以用在个人的修养上面,只要个人修养上去了做到“内圣”,那么这些好的内在会表现在你的言行举止上,继而影响你周边的人和事,使人际关系协调,使事情获得圆满成功。其实“七个习惯”的两个圈就是表达了这一层意思,而且作者还以动态方式解释了这两个圈的变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内圈的范围扩大,也就是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得到增强,这层意义从某种意思上是反求诸己效果的一种延伸吧,作者的这种表达方式要比我们祖先表达得更加通俗易懂,也容易接受,因为不是抽象的文字(可能还有之乎者也),而是形象的图形和逻辑性的说理,指明了一个人有高效能应该具备的七个习惯标准,以及具体达成的各种方式方法,还有鲜明生动的事例,这些就是“七个习惯”将带给你的具备东方哲学的西式学说和思想。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问,说了半天到底这么牛的作者是谁啊,他就是史蒂芬.柯维博士,后附他的简介。

[quote]
史蒂芬·柯维,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杨百翰大学博士。他是柯维领导中心的创始人,也是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联合主席,曾协助众多企业、教育单位与政府培训领导人才。柯维博士曾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
[/quote]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