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制造业中心

樊继浩 熊山村
  2003年3月13日,“2003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在中国的历史古城西安毕幕。与会的中国制造业精英们对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充满了乐观积极的态度,一些学者和企业家们提出了用10年多的时间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雄伟目标。
  从政府统计数据来看,这个观点颇有道理。据统计,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四大工业用品生产国,仅次于美、日、德。中国目前生产了全球50%以上的照相机,30%的空调和电视机,25%的洗衣机,近20%的电冰箱。中国制造业提供的劳动生产价值占了本国国民经济的50%。中国制造业离世界制造业中心似乎仅有一步之遥。不少外国媒体也惊称,中国将成世界制造业中心。那么,我国真的可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吗?
  一、关于世界制造业中心
  在三次产业分类中,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一般是指加工工业,它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造业一般可分为:制造各工业部门所需的装备制造业,如机械制造业,它为各个部门提供生产工具与手段;生产消费资料制造业,如家电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等。世界制造业中心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其制造业产品主要是为世界各国生产的,其制造规模和制造能力足以影响全球的产量和价格。全球性的制造业中心自蒸汽机发明后就立足于欧洲,后来转移到美国。二战后日本的崛起使得世界制造中心转移到以日韩为首的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在18世纪,英国就在殖民地贸易和航海方面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英国凭借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发展了本国的工厂手工业,成为工业革命的先驱。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机器大工业的普遍建立,英国就以其发达的纺织业、采掘业、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海运业确立了它的“世界制造中心”地位和世界贸易中心地位。英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表现为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原料供应地。英国纺织品的出口值占总产值的比重1819-1821年为66.6%,1829-1831年为67.4%,1844-1846年上升到71.4%O而英国所消费的棉花则完全依赖外国进口。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在传统的基本工业方面的优势已经丧失,新兴工业方面则明显处于劣势,美国的崛起取代了英国的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美国自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空前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带动了美国的工业和交通进入了飞跃发展时期。1860年美国制成品在世界上占第四位,19世纪80年代初升为第一位。此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进入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美国不仅是全球制造业中心,而且是科技创新中心。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成为后发国家学习的榜样。日本作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的地位主要表现为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于美国的竞争优势。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以及世界经济全球花和一体化的影响,日本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无法达到19世纪英国的相对优势的地位,也无法达到美国制造业曾经是绝对控制的地位,但日本制造业发展的速度规模以及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等奠定她成为现代制造业中心。
  有关专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日韩等国企业工资成本的加大以及其它供求因素的影响,世界制造业中心又从日韩开始向正在崛起的中国转移。
  二、中国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吗

  中国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吗?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中,而是掌握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外国企业手中;中国绝大多数制造工厂,现在还处于模仿制造的阶段,主体技术依靠国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中国企业的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也未形成;中国企业反应能力差,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为18个月,而美国不少产品开发周期为3个星期;因此,中国不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是,笔者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一)总体发展形势
  制造业在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中一直扮演主角。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2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维持在40%左右,中国的财政收入一半来自制造业。有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中国制造业生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成不断上升之势,中国制造业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的新生力量。中国的制造业现在排名世界第四位,20年来,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如果按照产量标准,可在若干年后可能跻身制造业强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二)跨国公司投资加大
  2002年7月下旬,日本经济新闻社和日经研究所对在东京证券市场1143家上市公司的调查显示,日本制造业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准备在今后3年内将生产线移往海外,而其中71%的企业将中国作为首选基地。中国大陆周边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和地区,也在重订发展战略,以适应中国的崛起:韩国企业纷纷看好中国,新加坡已制定了新世纪中国策略,以加强与中国企业的联系,台商正蜂拥到大陆创业,香港也在开始积极促进同内地经济融合。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跨国大企业也在中国积极寻求投资合作的机会,并呈现出两大新的亮点:一是加大在华采购力度,建立零部件生产与采购网,使我国企业融入全球经营网络。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二是投资热点转向了技术密集型产业。全球IT制造业正在大规模向中国倾斜。
  (三)成本优势
  1、劳动力成本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近乎是无限供给。中国有每天收入不超过20元人民币且受过高中教育的年轻人,而且每年还以数百万计的数量在增加。有中国很多大学、研究所培养出来的训练有素且工资较低的工程。形势在发生变化,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会保持。深圳综合研究院的报告认为“由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在二十年内仍然会维持下去。
  2、土地资源
  从另一角度上,广袤的土地也为世界提供另一种低成本。中国的工业用地在世界也属于最便宜行列,即使在上海,每平方米也只有25美元,是吉隆坡和曼谷的一半,比日本工业城市横滨便宜60倍。(2000年)
  (四)开放的市场
  中国经济完全融入世界经济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国加入WTO后,加快了参与国际分工的步伐。随着我国加入WTO,开放程度也必将随之深化,我国必将越来越融入国际市场。制造业跨国转移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企业行为,而是不同国家间制造业产业结构、性质的变化与传递。制造业的跨国转移总趋势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中国市场的开放,加快了这种转移。
  (五)地理文化优势
  目前,中国能够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巨大收益主要来源之一是地理文化优势。中国与东亚各国在历史上、经济上、文化上交往频繁,同时,我国拥有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比拟的移民优势,华人遍及全球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和北美地区,而且香港地区对大陆的投资具有示范效应,带动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这些投资带来了一部分边缘技术,短期内即发挥作用,刺激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中国处于太平洋西岸地区的中心,与全球三大制造业中心之一的日本咫尺之隔。
  由上可以看出,未来的中国正向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迈进,但这一切需要更多的因素来配合。中国只有深化政府行政管理改革、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培养中介组织,才能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体制环境。
  三、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
  从比较优势来看,在贸易自由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多数工业产品在中国制造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从整体竞争战略考虑,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也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趋势。因而,抓住机遇,向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目标努力正是中国当前的选择。
  (一)国家宏观调控上
  1、对在21世纪前10年中具有成长优势的制造业,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现状制定不同类别的发展战略,以充分发挥潜力和优势。一是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应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产业,其中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业和家电业。劳动密集型并不等于技术含量低,纺织业要提高高档面料的水平,增加品牌效应;消费类电子产品要掌握核心技术。二是对于具有高增长性的产业。中国缺乏优势技术,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和引进资本相结合,加上自己的创新,在学习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某些产业要集中力量,按照一定的目标,抢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2、应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发挥民营资本在制造业中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量化分析》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在196个工业行业中,只有雷达制造业、人造原油生产业、煤气供应业和船舶制造业4个行业国有经济应适度增强,其余192个行业的国有经济现实控制力都超过了理想值,都应该不同程度地进行战略收缩。
  3、要消除金融瓶颈,改善金融服务。20世纪80年代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是产业瓶颈,90年代以来,金融业已成为产业重组、技术进步、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大瓶颈,要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特别是通过引入民营金融、外资金融来完善对于制造业的服务。
  (二)企业微观行为
  1、积极利用新技术尤其是IT技术改造我国传统的制造业
  我国制造业中存在着大量的粗放型企业,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缺乏国际竞争力,若不及早用新技术加以改造,将面临不利的处境。制造业是具有规模优势的行业,规模太小,不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面对各行业的跨国公司的购并与全球合作,我们应采取措施制止众多的国内企业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自相残杀。有实力的企业应积极在国际化经营的同时,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从事多元化发展。运用Internet与电子商务是未来全球化竞争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应积极应用信息网络技术,运用Internet;电子商务参与全球竞争,尝试新型制造模式——虚拟制造。
  2、加强技术引进与创新
  在引进中更要加强对软件的技术引进,企业到国外设立技术信息与研究机构,加强技术的国际合作,以提高我国制造业技术的国际竞争力。这方面值得借鉴的是日本关于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做法:日本注重技术,但更注重引进专利、技术许可证等软技术,很少进口生产线;注重引进国外处于研究开发后期、尚未商业化的技术,这样能使他们快速形成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走上自主创新之路。我国应调整技术引进方式的重点,从进口生产线和进口设备,即以硬件为主转移到以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等软件为主的轨道上来。
  (2003/07)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