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型
#include <arpa/inet.h>
struct in_addr
{
in_addr_t s_addr;
};
结构体 in_addr 用来表示一个 32 位的 IPv4 地址。
in_addr_t 一般为 32 位的 unsigned int,其字节顺序为网络顺序(network byte ordered),即该无符号整数采用大端字节序 。
其中每 8 位代表一个 IP 地址位中的一个数值。
例如 192.168.3.144 记为 0xc0a80390,其中 c0 为192,a8 为 168,03 为 3,90 为 144
打印的时候可以调用 inet_ntoa() 函数将其转换为 char * 类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str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struct in_addr addr1, addr2;
ulong l1, l2;
l1 = inet_addr("192.168.0.74");
l2 = inet_addr("211.100.21.179");
memcpy(&addr1, &l1, 4);
memcpy(&addr2, &l2, 4);
printf("%s : %s\n", inet_ntoa(addr1), inet_ntoa(addr2)); //注意这一句的运行结果
printf("%s\n", inet_ntoa(addr1));
printf("%s\n", inet_ntoa(addr2));
return 0;
}
实际运行结果如下:
192.168.0.74 : 192.168.0.74 //从这里可以看出,printf 里的 inet_ntoa(addr2) 先于 inet_ntoa(addr1) 执行。
192.168.0.74
211.100.21.179
inet_ntoa 返回一个 char *,而这个 char * 的空间是在 inet_ntoa 里面静态分配的,所以 inet_ntoa后面的调用会覆盖上一次的调用。第一句 printf 的结果只能说明在 printf 里面的可变参数的求值是从右到左的,仅此而已。
(SAW:Game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