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YAANA & YOGA

 


DHYAANA & YOGA
 梵文DHYAANA,中文音译为禅那,亦作半音半意译的禅定。DHYAANA之字根是√DHYAI,是思惟,考虑或沉思的意思;但DHYAANA则不是指这种普通之所谓的思想活动或考虑,乃是指一种特殊之心理‘默观’之状态。把DAHANA译作‘定’能明晰的描写其为一种心意专注的状态,非常恰当;但DHYAANA有多方面的意义,专注仅其一端;默观、沉思亦是DHYAANA之主要成份,所以有人把它译作静虑。静是取其专注之意,虑则是取其默观或沉思之意。

 比DHYAANA之含义更广,更具伸缩性之名词以说明宗教行持者,为印度教和佛教所通用之瑜伽(YOGA)一词。YOGA之字根为√YUJ,是联合、结合(JOIN)或制伏(YOKE)的意思。英语亦属印欧语系,英文中之YOKE一字可能即是YOGA之变体。把两个木制的圆轭联合拴起来就可以同时驾御两头牛使其耕田,所以英文的YOKE不但指轭或辔,而且还作动词的制伏或驾御之用。因此瑜伽(YOGA)之原始含义有两个最要紧的作用,一是表示联合或结合(UNION),一是表示制伏(CONTROLORSUBDUE)或驾御。

 

 

胜王瑜伽略说
  胜王瑜伽(RAAJAYOGA)之修持分八个步骤:
  (一)净戒制恶(YAMA,ABSTENTION)
  (二)预备加行(NIYAMA,OBSERVANCE)
  (三)体姿练习(AASANA,POSTURES)
  (四)呼吸锻炼(PRAANAAYAAMA,BREATH-CONTROL)
  (五)根识止息(PRAATYAAHAARAA,SENSE-WITHDR-AWL)
  (六)专注一境(DHAARANAA,CONCENTRATION)
  (七)禅定默观(DHYAANA,MEDITATION)
  (八)殊胜三昧(SAMAADHI,CONTEMPLATION)

  第一,净戒制恶(YAMA)据帕天加利氏(PATA~NJALI)所著之权威圣典‘瑜伽经’(YOGASUUTRA)所言,瑜伽之第一步,必须要持守基本之戒律,使身心清净,而得免除各种违缘之侵害。此基本之戒律为:(1)不伤害(AHIMSAA)(2)不妄(STAYA)(3)不盗(ASTEYA)(4)不淫(BRAHMACARYA,梵行)(5)不贪(APARIGRAHAA)。

  第二,预备加行(NIYAMA)或禅定之前行准备工作,此包括四点:
  (1)净身(S'AUCA)
  (2)清心(SAMTO.SA)
  (3)苦行(TAPA)
  (4)自修(SVAADHYAAYA)

  净身(S'AUCA)的目的,是要把身体内脏中之不净成份予以清除,此在HATGAYOGA中有净寂、洗胃,以运动、药物或清水来净除五脏等许多奇怪的方法。但比较有效而不会发生副作用的,则是适宜之运动,少量但营养之食物,和时常行之的禁食(FAST)。后者实为最有效最要紧之净除五脏之方法;百病皆由多食而起,定期和有规律的禁食则能自然的净除五脏。禁食或斋戒除了对健康有益之外,尚且有宗教意义。犹太教和回教徒每年都有定期的斋戒,在此时间中不吃食物或只吃极少的食物。基督教中之某些派别亦有短期禁食、祈祷、默思之修持办法。据许多有斋戒经验的人说,在禁食的时候宗教情绪特别高涨,同时自觉身心清净与神非常接近云云。佛教藏密中有观音斋戒法(BSNYUN,GNAS.或MYUN,GNAS),亦为一种短期之禁食法,对净除身心,增长慈悲有极大之作用。

  清心(SA.MTO.SA),SA.MTO.SA亦可译作知足、淡泊、无欲等,是一种恬然知足,不多贪求的宁静和平之心理状态,所以此处译作‘清心’,此与四无量心中之第四‘舍心’颇为相似,下面讲四无量心时当再谈。

  苦行(TAPA),TAPA原义为火灼,或灼热的刺痛,译为‘苦行’也许略有不当。其目的是用种种方法来锻炼身心,使能忍受各种二极端之感受,如堪忍极冷极热之环境,堪忍极度之饥与渴,堪忍内心欲坐、欲行、欲卧之种种欲望,使其降伏不起现行。TAPA之主要目标即是故意把自己暴露在极冷、极热、极饥、极渴、极困、极乏之情况下,苦挣坚忍以锻炼自己的毅力和坚忍力。想行之时偏不行,想坐之时偏不坐,想说话之时偏不说话,甚至在心中有任何喜怒哀乐之情绪时,面部的肌肉一丝亦不颤动,像木头人一样的毫无表情。克服一分欲求即能增长一分毅力和一份自主(AUTONOMY);用这种坚忍的办法来锻炼意志和身体,以增益己所不能,所以叫做TAPA——那灼热的苦痛。

  自修(SVAADHYAAYA)即是自己努力勤学有关禅定和宗教行持之种种智识,自修中亦包括对神之祈祷,及诵念一字言‘唵’OM等行持。
第三,体姿练习(AASANA)此即全世界各地所流行之瑜伽健身法,用各种不同之姿势,尤其是不动(ISOMETRIC)的姿势来锻炼身体。其各种姿势(POSTURES)之练习方法原出自HATHAYOGA(猛力瑜伽),如倒立、弯腰、踡身、趺坐等,其作用是以各种不动之姿势来强力纠正或刺激某一部位或神经系统以除身中各病,同时增进耐力和健康。

  第四,呼吸锻炼(PRAANAYAAMA)梵文PRAANA,中文译作‘气’;YAAMA是训练及控制的意思,PRAANAYAAMA因此可以简译为‘练气’。佛教之各种数息观和止息观亦是各种练气的方便。瑜伽师帕天加利予PRAANAYAAMA的定义是:‘呼吸动作之抑止及停灭’。练气练到呼吸自然停止才算是入了门。练气的次第是先使呼吸规律化;常人之呼吸因动作及心理之各种转变,时快时慢,时短时长,无一定之规律(睡眠时除外)。瑜伽之练气则首先要使呼吸快、慢、长、短变成规律化、一致化。此点达成后,则进一步使呼吸缓慢细长,渐渐达成绵绵若存之地步,最后则趋于停灭。所谓练气其实是以心御气,使心息由相依相随,进而至心息结合成一体。心与气之关系极为密切,禅定之基本原理亦建筑在‘心气无二’之原则上。习定及入定之方法有多种,如念诵、观想、专注、数息、祈祷等皆是,而胜王瑜伽却专门挑选了练气的法门,此与佛陀着重由数息观而入定之看法相同。印度教之PRAANAYAAMA之实际修法,亦必须依上师之传授才能尽其幽微,其法先由左右鼻孔之相迭吸呼而清净左右二脉;然后数息,或与气相合而默诵真言,或屏息于脐等,用各种不同之方法来调气,以求缓长细绵,终至停息。

  第五,根识止息(PRATYAAHARA)行者在练气(PRAANAYAAMA)有相当之进境后,其根识——即眼、耳、鼻、舌、身等识,就能自然恬适的安止休息,无必需活动之冲动。同时意识(CITTA)能够不依外境而能生起色、声、香、味、触之感受。比如,行者如果要见某种色境,即能直接见之,不必依根境相合才能生起感识之境象。到此境界,则心识不复受眼、耳、鼻、舌、身识活动之困扰。记忆、联想亦停止活动,心意已获得若干程度之自主矣。据印度教瑜伽派之说法,此时行者之意识已能于外不依色境,于内不依投射而得直接审观一切法之本体(TATTVA)矣。

  第六,专注一境(DHAARANA)胜王瑜伽之第六段DHAARANA,第七段DHYAANA,第八段SAMAADHI,三个境界非常相近。行者至此最后三境界时,每每不自觉地从一境界滑入另一境界,往返无碍。所以这三个境界又名为‘俱行’瑜伽(SAMYAMA)。三者其实没有什么重大之分别,为说明定境之微细功用差别,特立三门而释之耳。

  DHAARANA之字根为√DHR,为执持的意思,此处译为‘专注’取其专持所缘,心无散乱之意。识比丘(VIJNAANABHIK.SU)引自在天神歌(IS'VARAGITAA)对DHAARANA作了一个精确之定义:‘若能心注一境[不起杂念]经过十二次长呼吸之时间(约五六分钟),即可认为是达成DHAARANA。’专注一境的意思即是能缘之心,专注所缘,不起一丝杂念。此所缘或为脐轮或为心莲,或为头光,或为鼻端,或为舌尖,或为任何外境之对象绝无不可。凡亚赛(VYASA)举观缘心中莲花为例说,观心中莲花则能生清净之内光,由此内光即能见到自我(AATMAN),如奥义书中所言者,印度教之各派瑜伽行者皆时常提到此‘心光’之经验。

  第七,禅定默观(DHYAANA)识比丘解释说:‘在行者获得DHAARA.NAA专注之境界后,不久即能以自心为所缘,不杂丝毫他念,默观自心至一相当长之时间,此即得DHYAANA禅定之征兆也。’凡亚赛(VYASA)说:‘禅定者,心识能继续不断的摄观所缘,不杂任何其他联想或妄念之境界也。’DHYAANA之语根为思观√DHYAI之原义,可以窥见DHYAANA为一静定中之极细思惟,或深观作用,并不是死死板板的一味静定而已。

  第八,殊胜三昧(SAMAADHI)三昧,或三摩地(SAMAADHI)为胜王瑜伽中之最高境界。SAMAADHI的直接含意应该是‘放置于联合之上’的意思;这就是说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完全合一即是三摩地之境界。于三摩地之境界中,行者之禅观无须假借任何联想、记忆、推想、假设或任何思想范畴而直趋所观之境与其合一,此时之‘所观’赤裸暴露其自相(SVARUPA)如空空无一物然……………。据印度教瑜伽派之说法,在DHYAANA(禅那)之境界中尚有微细之审观活动。能观之心,所观之境,及观察之活动仍旧存在,在此三者完全消失以后,即是由禅那进入三摩地。于三摩地中,行者才能解脱根本自性(PRAKRIT)之缠缚而觉证神我(PURU.SA)

  三昧必需全部具备下列几个条件:
  (一)不杂一念,专注所缘至少能维系六分钟以上。
  (二)具有不断之身心轻安及喜乐之觉受。
  (三)具有各种光明之觉受。
  (四)一念不生却有明朗之觉照。
  (五)呼吸极其缓长微细或停止。
  (六)全身器官及各系统之运行极其迟缓近于停顿(STASIS)。
  (七)心离一切恐惧及希冀。
  (八)得禅定后人格必有重大之改变;慈悲、容忍、及宗教情绪自然增长。

 


禅定(或定慧)是佛教之主要的宗教行持
  (一)修习禅定可以净除罪障,开发善根。信心和慈悲自然会增长,对佛经之了解也能自然较前大为增进,所谓‘心静、而后能于法起定见也’。
  (二)修习禅定可以增进各方面之宗教体验,把‘宗教心’弄深了一步,昔所未知者及未克成办者,由修习禅定则能通达、成办。
  (三)修习禅定可以直接见到佛相,及种种殊胜之境界,亦能得到佛菩萨之直接指示,使人鼓舞雀跃,欣悦安慰,增长许多勇气及毅力。
  (四)修习禅定可以直见自心本具之佛性,如实的现量证入大法界之同体真理,得大休息、大慧眼,和大自在

  (一)禅定之第一目标是要达成心意之自主和自由(AUTONOMY)。
  (二)达成此自主之办法是使心意专注一境(EKAAGRATAA)。
  (三)专注一境则能解脱感官觉受之系缚于外,及降伏潜意识之种子势能之涌起于内,因而达成真正之自主的想愿。
  (四)专注一境不但使心理发生变化,生理亦发生重要之变化。
         (五)禅定是对束缚人类身心之内外一切桎梏的一种挑战和反抗,是一种沉默的革命。

  禅定之基本理论推西藏无上密宗(ANUTTARATANTRA)之心气无二,或心气无别(RLUN-SEMS.DBYER.MED.)之理论.略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