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RPA了解的深入,发现了很多熟悉的影子:爬虫、自动化运维、自动化测试、VBA宏等。我开始反思,RPA会不会是一个被资本催生的虚拟概念,仅仅是昙花一现的泡沫?带着疑惑和担忧,我开始探求RPA的由来。
从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分析,我们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时代,计算机进行作为辅助存储和计算的载体,如计算器、文件等,为人类提供点的支撑;第二阶段是业务自动化时代,针对具体业务(如财务、人资、CRM等),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为人类提供流程的支撑;第三阶段是企业信息化时代,以企业服务总线、商务智能、数据仓库为代表的系统集成时代,从企业视角出发,致力于辅助经营决策,为人类提供面的支撑。信息化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系统之间的壁垒依然是难以消除。
因为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系统的建设时间、部门、供应商、技术体系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系统之间壁垒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还会不断的产生。跳出信息化思维我们会发现,这些系统与系统之间的间隙都是由我们的“员工”通过手工的方式进行衔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出现明显的“局部臃肿”现象。而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引入了RPA的概念。
RPA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思路,以“模仿人”为手段,重构“人与系统”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代替人去处理机械、重复的工作。“模仿人”的定位是RPA先天拥有了AI(人工智能)的血统。通过OCR模仿人的视觉、语音识别模仿人的听力、键鼠操作模仿人的双手、机器学习模仿人的思维等等,仿佛打开了一个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至此,我渐渐地认识到RPA开辟了一个新的超级自动化阶段,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利器。而“像人一样去操作信息系统”会为我们开启新的征程,也同步会给我们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