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der通信学习总结

本文是笔者学习Binder通信机制的要点总结,并没有对Binder通信机制进行详细的介绍。

在开始本文之前,给大家推荐两篇文章,第一篇是Android Binder设计与实现 – 设计篇,该文从宏观上讲解了Binder通信机制的四个模块,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模块设计的原则,遗憾的是半部残书,只有设计篇没有实现篇;第二篇是Android进程间通信(IPC)机制Binder简要介绍和学习计划老罗的Binder通信机制系列博客,该文详细的讲解了Binder通信的流程。

Binder通信是Android系统中跨进程通信中最常用的方式。Binder模糊了进程边界,淡化了进程间通信过程,整个系统仿佛运行于同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之中,以至于在写应用程序的时候都感觉不到Binder的存在,其实Binder通信无处不在。

Binder这个概念比较难理解,它既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对象也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服务。Binder是一种跨进程通信的机制,它有四个模块组成: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r、Binder驱动。对Server而言,Binder可以看成访问Server的某个特定服务的接入点, Client通过这个‘地址’向Server发送请求来使用该服务;对Client而言,Binder可以看成是通向Server的管道入口,要想和某个Server通信首先必须建立这个管道并获得管道入口。ServiceManager相当于一个注册表,Server启动成功后都会注册在ServiceManager中。Binder驱动是Binder通信中最重要的部分,驱动负责进程之间Binder通信的建立,Binder在进程之间的传递,Binder引用计数管理,数据包在进程之间的传递和交互等一系列底层支持,Binder线程池的管理等。
Binder跨进程通信的主要特点有两个:

(1)Binder通信是单项的,例如Activity与AMS通信的时候,Activity进程中有AMS的代理ActivityManagerProxy,AMS进程中有ApplicationThread的代理ApplicationThreadProxy。
笔者认为,由于google的大牛们从易用性、安全性等方面出发设计Android系统的跨进程通信Binder机制,导致了Binder通信的单向性。

(2)Binder跨进程通信只需要一次数据拷贝,这里的一次拷贝是指有效数据(binder_write_read数据对象的write_buffer字段中)进行了一次拷贝,而消息头(binder_write_read、binder_transaction_data)还是拷贝了两次。数据的拷贝使用的copy_from_user()和copy_to_user()这两个跨空间拷贝方法。

下面分析Binder通过一次数据传递实现跨进程通信的原因。Binder驱动程序位于内存的内核空间,Binder服务程序位于位于内存的用户空间,为Binder驱动和Binder服务分配了同一块物理内存地址,它们的虚拟地址有一个proc->user_buffer_offset大小的距离。所以首先,Client的数据从用户空间通过copy_from_user()函数传递到Binder驱动的内核空间中,这个过程中数据的物理地址发生了变化;然后,数据从Binder驱动的内核空间中通过copy_to_user()函数传递到Server的用户空间中,这个过程中只传递了数据的虚拟地址,数据的物理地址没有变化。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