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个人电脑的未来之路
1981年,也就是IBM在纽约曼哈顿某饭店 展示他们研制的小型电脑的那一年,我正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三年级。由于那时候的信息传播速度不像现在这样快,因此直到次年,我才从一本《科学文摘》上看到这 台机器的照片,知道了所谓的“个人电脑”是什么模样。在科大就读时,我的专业是无线电。当时似乎身旁的所有人都还是通过某种在纸带上打孔的方法来使用科大 自己研制的计算机,我也不例外——由于上机的时间有限,打孔又经常出错,我的程序在大学时从来没有运行成功过。当时我想:人们使用计算机应该是因为它的思 维更快速、操作更方便,可是现在反而更麻烦,比我自己算还慢,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
然而,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这种性能日益强劲、 影响日益广泛的机器不断创造着足以令最初的缔造者瞠目结舌的奇迹。即便是那些仍执着相信所谓“PC终结论”的人恐怕也无法否认,直到今天,仍然找不出任何 一种价格低廉、功能强大和全面到堪与PC相媲美的智能机器。
2001年——在PC诞生二十周年之际,从软 件生产商到硬件制造商,从技术人员到普通用户,大家都在关注着PC的未来——对此,我认为随着PC相关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通信技术与计算技术一体 化趋势的日益明晰,PC的功能将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向着纵深方向延伸,因此,在可以预计的未来,PC仍将继续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当 然,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对“PC能够帮我们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1. PC的发展阶段
(1)前PC阶段
尽管大多数人坚持认为PC的历史是从1981 年开始,但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企业、团体甚至个人进行过电脑微型化的有益尝试——这些前驱者包括了施乐公司和苹果公司在内。1973年,复印机制造商施 乐公司旗下的PARC实验室设计并制造出接近于PC的Alto样机。它配有CPU、显示器和键盘;1975年,美国MITS公司(Micro Instrumentation and Telemetry Company)推出了名为“Altair”的样机,该机器采用Intel 8088CPU;一年以后,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 • 乔布斯与合作者一道,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苹果电脑”(Apple I)。次年,功能更为强大的AppleⅡ诞生,也正是这两台当初看上去相当简陋的机器,为后来苹果机在微型电脑市场收获累累硕果播下了第一颗种子。
前PC阶段的诸多先行者尽管努力方向各异,奋 斗结果不同,但有一个清楚的共同点,那就是大家都在尝试使用于商业运算的电脑更加个人化。他们的努力也确实结出了硕果。在IBM推出PC之前,已经有人成 功地证明了在运算功能不变甚至逐渐增强的情况下,计算机的体积完全可以由大型向小型再向微型不断演变。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称作前PC阶段。
(2)PC主流化阶段
IBM最终开启了PC的奇迹之门。1981年 8月12日,“蓝色巨人”向世人展示了PC5150。这台机器使用了英特尔Intel 8088 CPU,配备了64KB内存以及5.25英寸软驱,微软公司为这种“神奇机器”开发了字符界面的MS-DOS操作系统。次年,随着IBM掀起的PC风暴横 扫北美市场,随着PC5150被著名的《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封面人物”,一家名为康柏(Compaq)的公司悄然成立——PC的起步阶段就这样开始 了。正像我先前提到的,IBM未必能够算作PC的创造者,但PC5110在商业运作方面的空前成功确实把它推上了单机时代PC制造商的王者宝座。单就这一 点而论,即便说IBM是“PC时代”的缔造者也毫不为过。这一阶段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使PC的用途开始不仅限于商业运算,其应用者已经可以借助相应软件进行 文字处理甚至是简单娱乐。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的这十 几年才是PC真正的黄金时代,四个因素的结合为PC的腾飞阶段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辉。
首先,IBM PC开放式的架构促成了更多的企业加入这场令人目眩神驰的角逐——我在美国留学时,耳熟能详的三家计算机公司是IBM、DEC和王安。其实,PC能够发展 到今天这样一种程度,的确有很多偶然性因素在起作用,起步阶段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改变PC的历史。IBM因为开放而幸存下来,它当时的对手苹果电脑则因 为拒绝开放而错失良机,以至于到今天仍要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DEC已在1998年被康柏收购,王安则已经破产。王安电脑可算是当时最有名的办公用电脑: 它有自己的硬件技术、操作系统、甚至可以实现简单的局域网连接——唯一的弱点在于它是不开放的、不通用的。比尔 • 盖茨曾说过:“如果王安电脑注意到了开放性与通用性的意义,PC发展的历史将会被改写,微软也不会是今天的微软。”
其次,摩尔定律成为信息时代的“摩西诫言”, 以英特尔公司为龙头,CPU、图形卡、主板芯片组及存储介质等计算机配件的生产商们不断加快着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主要部件的迅速升级意味着整机价格的不 断下降,也意味着PC用户阵营的不断增容。1988年,我下狠心花了3780美元买了我的第一台PC——安装了OS/2操作系统的一台IBM PS2 电脑。现在,一台主流配置的PC的价格不过是1000多美元。
最后,PC的操作系统和相关应用软件由字符界 面向图形界面、由DOS时代向Windows时代的跃进同样对PC市场奇迹般的增长速度厥功至伟——更多的用户开始接受并逐渐习惯了应用于PC平台之上的 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工作便利和娱乐体验。应该承认,PC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一些“天纵之才”的推波助澜,例如比 尔 • 盖茨。我在微软每年都会有多次与他直接共事的机会。坦率地讲,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位对技术趋势的洞察和把握、对产品的理解、对市场的运作等各种综合素质比他 更出色的人,他总是能最快地发现问题的实质,并虚心地听取不同的意见。他的决定会唤起下属最大的热情来工作。他的存在证明微软的成功不是侥幸,PC的成功 也绝非偶然。
(3)网络化PC阶段
迅猛发展的Internet同样与PC之间形 成了某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万维网(World Wide Web)和浏览器的发明传承了一个时代,同时又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正是瞬息千里的计算技术孵化了现在炙手可热的Internet,也正是PC使网络蔓 延到千家万户。反过来,互联网技术也使PC的用途由先前的运算工具、办公助手、娱乐中心延伸到了通信平台这一原本陌生的领域。到今天,可能已经不会再有人 会怀疑网络和PC逐渐融而为一的趋势了。
2. PC的未来之路
当人类步入新世纪,PC也随之步入了更加平稳 的发展阶段——对于很多人所关注的PC的命运问题,我认为大体上PC的未来之路将朝着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方向继续发展。
(1)更“聪明”的PC(智能之路)
目前的PC正在数以亿计普通用户的案头充任着 生活辅翼、工作伙伴以及沟通使者的重要角色——通过持续提升的硬件性能和更加卓有成效的控制软件,能够主动学习的PC将终有诞生之日;让我们发挥一下想象 力吧。更加智能化的用户界面和自然流畅的语音技术使新的系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应用者的心意。到那时,非但人机沟通不再是梦想,即便是图灵测试也肯定会 在某些特定领域成为现实——至少计算、存储和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将极有可能使PC在教育、信息查询等特定方面超越人类自身。总而言之,制造出有人一样智慧 的“智能人”还存在着许多的技术障碍,但研究出“聪明的PC”却大有希望,基于更加强大的软件系统和更加灵活的计算形式的新的PC将真正成为我们事业和生 活的伴侣。
(2)更“无限”的PC(网络之路)
这里所说的“无限”是指随心所欲、没有界限的 沟通——大家都知道网络和PC那种千丝万缕、相辅相成的“共谋”关系,目前,Internet正在逐渐成为PC桌面之上的普通应用形式,而网络的发展也确 实正在引导着PC以一般用户所难以想象的方式(分布式)转型——办公桌面上的台式电脑的各种功能正被分发、转移并融化到我们掌上的PDA、腕上的手表、驾 乘的汽车甚至是贮食的冷柜之中。几年以后,我们甚至可能发现自己已经找不到那台曾经熟悉的电脑主机了,然而它的影响却又无所不在——把电子邮件直接转到我 们的掌上信息设备里,或是通过互联网替我们自动校准手表时间。我的医生朋友将发现看不见的PC会在他驾车赶赴医院的中途把他忘在家中的病人病历传输到车上 的系统中——“聪明PC”在观察、分析、掌握到我们的饮食习惯之后,会通知冰箱中的子系统向网上商店订购适合每位家庭成员的不同口味的食品和饮料,而与此 同时,货币已经以数字的形式实现了在线支付……我们的PC将不只是一台Personal Computer,它的功能早已延伸到了更加深邃的领域,成为全新的个人通信电脑(Personal Computer Communication),一台集控制、计算、存储、沟通和娱乐全功能为一体的超级工具箱。只要开启这个魔盒,每个人都可在浴室中、办公室里、游泳池 边……在任何地点与任何同类或机器实现交流。除无限通信以外,更“无限”的PC还意味着家庭网络与邻近网络(短程网络)、办公网络与远距离通信网络之间毫 无缝隙的彼此融合。也就是说,工作不再有界限,娱乐不再有界限,生存不再有界限。
(3)更“像你”的PC(个性之路)
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几乎每一个人都被各 种或有用或无用(通常情况下)的信息所包裹。如何从恒河沙数般的庞杂信息中挣脱出来,以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追逐我们真正的兴趣——有人说,我们正被爆炸 的信息淹没,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缺少信息——那么,未来的PC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我可以这样描述这种趋势:“聪明的”PC能够 根据主人的每次的行动,逐渐理解他的需求、把握他的心意,进而变被动地找寻信息为主动地截获信息,换句话说,就是变人找信息为信息找人。其次,更有个性的 计算机将基于更可靠的个人认证系统(例如手纹、声控或虹膜),这样便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用户的隐私不受侵犯,为信息安全筑起一条绝难逾越的城墙。再次,新的 PC用户界面亦将更具个性色彩,它将根据使用者的喜好为不同的设备配制符合主人品味的界面。此外,即便是服务,也将带有用户个性化的特点——目前,人们对 软硬件产品的生产者是谁这个问题越来越不关心,他们更加注重产品的性能和服务,“产品、服务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已然来临。这样,所有以PC为平台的内容 搜索、滤波、呈现及处理都将带有用户的个性烙印。试想一下,虽然离制造出完美的智能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或许可以在几年以后带给你一台很“像 你”的PC。
3. PC发展的规律
尽管在未来的二十年里,PC在我们已知的诸多 领域所取得的进步将是令人震惊的,但这并不等同于PC的发展轨迹没有规律可循,有一些基本的起支配、引导作用的规则需要我们一再强调。
首先,作为计算工具与通信工具,PC的发展必 然会受到三个物理学原理的限制。它们是:薛定谔的量子理论、J • C • 麦克斯韦尔的电磁理论和A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三个物理学原理定义了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速度、性能的极限——物理学是计算机发展的基础。前不久,在北京的办公室,我和杨振宁教授聊 天时谈起了PC诞生20周年,他对PC诞生乃至50多年前计算机诞生的历史非常熟悉。谈起那些有关冯 • 诺依曼先生的小故事,仍是如数家珍。谈及未来,杨振宁教授认为,现在物理学基础理论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正是在计算机领域发展应用的时代。
除了上述三条物理学的金科玉律外,还有三个指 导PC发展途径的应用规则。
定义PC硬件发展的“摩尔定律” (Moore's Law)和“贝尔定律”(Bell's Law):前者断定微处理器的速度会每18个月提升一倍,而后者则认为如果保持计算能力不变,微处理器的价格和体积每18个月缩减一倍。在量子计算、 DNA计算方式普及以前,这互为补充的两大定律将依然有效——高端企业将获利于越来越快的计算速度,而基层用户也将得益于越来越低廉的计算成本。当然,我 们也不能排除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可能对PC的未来演变产生巨大的、难以估量的影响。
定义个人通信电脑(Personal Computer Communication)带宽及内容的“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和“麦特卡尔夫定律”(Metcalfe's Law):前者认为在未来的25年内,主干网的宽带将每6个月增加一倍——光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带动宽带通信的快速普及,当然,宽带真正的应用也有所谓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需假以时日;麦特卡尔夫则认定网络的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N个联结能够创造N平方的效益,这一说法肯定了网络经济 的潜在价值。
定义PC思维中枢发展前景的“比尔 • 盖茨定律”:比尔 • 盖茨坚信软件的发展不存在所谓“极限”,其发展速度只会受到人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制约。
最后,我想谈谈PC在中国的发展机遇和潜力。
回到中国,在微软研究院工作的这段日子里,我 切身感受到中国PC市场的欣欣向荣和蓬勃生机,这与一些发达国家的PC市场因需求趋于饱和而疲软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十年以内, 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PC市场。这是因为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市场中,PC几乎被注入了无限强劲的发展潜力。这种认识的依据还在于:首先,PC在中国的渗透率 目前还低于2%,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我曾在国内媒体上看到这样一项调查结果,目前中国的城镇居民最渴望拥有的消费品依次是住宅、PC和汽车,这也从另一 个侧面显示了中国消费者对PC强劲需求;其次,由于PC注定会走上一条“网络之路”,而中国在无线通信、宽带接入以及Internet用户增长方面又具有 世界一流的崛起速度,可以想象,随着家庭网络、近程网络以及P to P(Peer to Peer)的进一步发展使网络结构由主从化走向中心化,使网络的功能由服务器等大型设施走向PC终端,届时,恐怕即使以“爆炸”一词来形容中国PC用户数 目的增长也是不够的;其三,我已经注意到中国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我坚信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在这种人才优势得到充分利用之后,中国软件产业及相关技术将会 脱胎换骨般地发生巨大变化。如前所述,软件技术的突进必将对PC的发展产生良性的推动作用。此外,最重要的是,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和高速增长,PC 已经登上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无穷潜力的巨大舞台。
二十年前,亲手创造PC神话的先行者们恐怕怎 么也不会想到,曾经阻碍几十个世纪的人类沟通交流的那道时空之墙即将崩塌。今天,让我们设想走上智能之路、网络之路和个性之路的PC最终将拥有某种“虚拟 的高超智慧”,地理意义上的此岸与彼岸将不再有任何意义,因为只要开启PC,我们就已经在碰触着“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