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养的重点不在「休」,而在「养」


钱塘烟雨浙江潮

侯捷 1999.06.28


●读者来函

侯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刚工作满六个月的程式设计师,公司刚草创也只有六个月的时间,
当初会进入这家公司的动机,是要发展CASE Tool以及学习Windows程式设计的技术,由於当时我们几位程式设计师,并无任何大型应用程式的开发经验,也没有一位有开发经验的人来带,使得我们几位程式设计师得自己做SA,再加上原本以为会有人来带领我们学习Windows程式设计,却没想到是要自己翻书学习(也就因为这原因,所以才会对侯老师崇拜不已)。这些的种种我们几位程式设计师都忍气吞声,自己扛下来,我觉得这对一位刚进入社会的程式设计师来说并不容易,且艰辛。

後来我们几位程式设计师写了几个月的程式後(其中看了非常多的书籍,如:Windows95程式设计、多型与虚拟、深入Visual C++ 4.0、Delphi 学习笔记 Win32篇、Wn32 Programming、UML...书籍太多了),深深的发觉必须要有一套方法(如:UML)来好好的分析CASE Tool,除了功能的规划外(目前该公司的上面人员 有看到这层次而已),其内部的Class架构模型的规划更是重要,如此在codeing时,才会更愉快、方便、好用,不知道这个想法对开发应用程式来说正不正确。公司却往往因为进度或碍於经费问题,造成『你可以不需要这样想,只要功能出来了就可以』,或者是『你这个想法可以等到下一版时再讨论』等等的话语,我觉得这好像是赶鸭子上架,做CASE Tool都如此的草率,那谁还敢用这CASE Tool去分析、设计呢?更糟的是CASE Tool的方法论也一直变动,让我们几位程式设计师,不知该如何写程式?

之所以会写这封信的主因是,最近我们有几位程式设计师,已经对这状况待不下去,所以纷纷提出离职,而我也面临了是否要离职的抉择上,其实公司刚草创的确是很艰辛,但如果连做软体的态度都因经济问题而变质的话,那这种软体公司还可不可以待下去,其实我们几位程式设计师何尝不希望把软体写完,但是上面的人一直增加新功能、要不修改功能等等,上面的人都不清楚为什麽加一个小小的按钮功能後,会造成程式设计师很大的负担。主因还是内部物件架构以及Win32基础知识的不足,昨天才问过上面的人能不能做有关Win32的基础知识的教育训练,他们说不行,因为台湾找不到人会这方面的东西,就算有这种人也不知道在哪里,也可能这是别人的商业机密所以请不到,听到这个感觉有一点心灰意冷,Wn32基础知识、开发应用软体的方法,感觉是虚无飘渺、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其实我们几位程式设计师只不过想学这些东西後,能很快乐的写程式而已。想请侯老师评定一下这家公司不知可否?写了一大堆,希望侯老师的眼睛不会太酸祝 事事顺心

一位很有雄心壮志的程式设计师 1999.06.24


●侯捷回覆

满怀理想与热诚的年轻学子进入职场,遇到一大堆令人心灰意冷的事情。难过的心情我可以想像。

不过首先,请你收拾灰心的情绪,接受一个事实,人生不顺遂的事情是很多很多的,这个社会距离美好还差一大截。我看过许多不满意现实状况的「很有雄心壮志的程式设计师」,有人继续坚持理想,或体制内改革,或良禽另择木,用光明的方式来进行他的奋斗,昂昂如千里之驹;有人同样是继续坚持理想,却逃进阴暗的一面,开始用愤世忌俗的眼光与心灵看整个世界与所有别人,如一头受伤的兽,难以亲近;有人则是选择放弃,泛泛如水上之凫,与波浮沉。

要怎麽做,要把自己的人生导向怎样的方向,往往只在一念间。

软体界有规模的公司,我想实在没几家(这里所谓的规模,不是指营业额大小,是指咱们软体工程师认为该有的软体开发程序规模)。不止是台湾,我想即使在全世界,有严格研发制度与规模并且确实落实的软体公司比率也极低。我与任职 CA, Microsoft USA, IBM USA, 以及台湾各公司与各研究单位的朋友见面时,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他们对软体开发的程序以及文件的保留整理,有怎麽样的制度。大家聊聊之後,常常发出「钱塘烟雨浙江潮」的概叹。

钱塘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时原来无一物,钱塘烟雨浙江潮
-- 苏轼

毕竟软体业是个高度竞争、与时间高度赛跑的行业。为了赶 project,牺牲掉许多应有的程序┅唔┅满能够想像!『只要能够 work 就好』成了project leader 口中的最高行动原则与最後仲裁标准,虽然他们也都说『下一版一定要循序渐进』。

我的意思并不是「事实如此,所以无条件地妥协吧」。我只是要告诉你,你所看到的,是软体界的通病。离开了这家,到了那家,遇到相同情况的机率非常大,或许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而已。

这里面陷入一种 dilemma(进退维谷)的情况:要做 project 或 product,当然你必须有市场优势:或商机优势、或占有率优势、或成本优势┅。然而如果商品迟迟出不来,一切成空!商品要既快又好,除非是体质已经十分健全、技术文件、软体元件、高素质人员都已齐备的公司,否则难免要且战且走。这是不得不然的事实。所以虽然侯捷时时强调要把根基扎得很稳,但是我也非常尊重这样的声音:『如果等到把 object model、framework infrastructure、Win32 programming model、OS foundation 都搞懂弄熟才开始开发产品,恐怕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等』。

这里面要考验的是 leader 和 members 的尺寸拿捏功力。为了眼前的生机,某些东西必须牺牲;然而为了长远的生存,固本培元的功夫不能省。那麽,公司是否愿意花点小钱,购买一些资源(杂志、期刊、书籍、技术文件)给工程师们阅读?是否愿意花点钱为工程师做技术培养?是否愿意在project 与 project 之间给工程师们一些些生聚教养的时间与支援,让我们能够把过去为了赶 project 而蒙蒙懂懂得过且过的技术好好检视一番?

我想,资源的供应以及必要的技术培养,是每一家软体开发公司应该要有的。至於给工程师们一些生聚教养的时间与支援,则是相当理想化的目标。project 像浪潮一样,波波相连,如何企盼大海无浪的那一天?

有些朋友在工作一阵子之後,毅然决定休养一段时期。我对这种人的勇气与眼光极是佩服。休养的重点不在「休」,而在「养」。

你问我「这家公司还可不可以待」,我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这和问我「先服兵役好还是先考研究所好」一样,不可能获得我的具体答案。对我而言,这样的问题资讯过少,责任过大。我只能够鼓励你,并为你分析一下当前的状况。希望这对你有一点点帮助。

--- the end


From: "Lawrence Ho" <lawrence@inforian.com>

有关电脑公司在短视与远景中挣扎,在Project进度与程式员培养两者中奋战的故事,我看了深有所感。

资迅人以前挣扎过,其实现在也是。我相信就算到微软可能也都有,只是比例上越来越照它「应该」的样子出现了。

一个公司创业/ 一个产品创始的时候,95% 赶工 5% 思考。後来等到人多了,资源够了,也许就有机会朝向 30% 赶工70% 培养和思考来努力了吧。(也许比例每人的看法不同也说不定,不过也许我是总经理心态,learning by doing还是很重要的,只培养不磨练,会跟饲料鸡一样,还是不行的。诚所谓,人不赶工枉少年啊.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