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能够一辈子都不撒谎,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百分之百地识别谎言。人们出于各种目的撒谎,有些是善意的,有些是恶作剧,有些则是阴险的。有人则将谎言比喻为通向权力的双轮马车。法庭科学中所遇到的撒谎行为主要是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或者逃脱惩罚。而对于警察来说,就是要尽一切努力搞清事实真相,惩处邪恶,弘扬正义。因此,谎言是警察的大敌。正因为如此,各种识别谎言的方法和技术一般总是先在警察那儿得到应用。另外,谎言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公众也一直对谎言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从备受争议的测谎仪到通过测量面部表情识别谎言的最新技术,都引起公众极大的兴趣。
测谎仪的诞生
尽管备受争议,世界上许多国家目前仍然在使用测谎仪。现代测谎仪由美国加州大学的医学系学生约翰·拉尔森于1921年发明,1924年开始在司法系统中应用。但是,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人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西扎勒·伦布罗索发明了水力脉搏记录仪,测试对象将手伸进一个装满水的容器中,手上血管中血压的变化被转化为液体压强的变化。水力脉搏记录仪被一些人认为是最早的测谎仪。与伦布罗索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发明家帕特里奇也发明了一个简单的测谎仪——容积测量手套。当嫌疑犯接受质疑时,由于情绪紧张导致血流加快,手套中气压的变化也加大。1902年,詹姆斯·麦肯茨发明了一种测谎仪。根据《哥伦比亚百科全书》第六版介绍,1914年和1915年,维托利奥·贝纽斯、哈罗德·伯特和威廉·马尔斯顿发明了一种利用血压和呼吸变化来识别撒谎的仪器。
拉尔森1921年发明的现代测谎仪可以不间断地记录血压、呼吸和脉搏的变化,因此被命名为“多种波动描记器”。实际上,多种波动描记器才是比较正式的名字,测谎仪只是它的俗称。但是,公众大多只记得测谎仪,却忘了它原本的称呼。在过去的80多年时间里,测谎仪被一再改进。1926年,列奥纳多·吉勒首次对测谎仪进行了改进,使得其测量更加准确。1936年,沃尔特·萨墨给测谎仪增加了一个测量皮肤电流和电阻的变化的功能。1970年,测谎仪已经可以通过测量录音磁带中声音的频率识别谎言。到了20世纪90年代,测谎仪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在此之前的测谎仪都是模拟式的,测试结果都表现为一个小针头在一张滚动的纸张上划下许多线条。现在,这些滚动的纸张已经被计算机监视器代替了,显示在监视器上的也不是直接的模拟信号,而是经过精密复杂的算法处理过的。另外,测谎仪的一个新变化是还可以记录测试对象手臂和腿部的移动,有些人在撒谎或紧张时手和脚会不由自主地颤动。我国研制出自己的第一台测谎仪——PG-1型多道心理测试仪是在1991年。
测试心灵的颤动
测谎仪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一般人在撒谎时,由于心理紧张,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和皮肤电阻电流出现变化(紧张时手指尖会出汗,影响该处的电阻和电流)等现象,这种现象被形容为“心灵的颤动”。测谎仪正是通过测量这种心灵的颤动,并将它与正常情况相比较,来识别测试对象是否在撒谎。
那么,测谎仪是如何测试呼吸节奏、血液或心率以及皮肤电阻变化呢?在测试时,一般只有测试者和测试对象在场。测试者有时被称为法庭生理心理学家,他控制着整个测试过程。被测试者或测试对象则坐在一张椅子上,一只手的前臂上被裹上一只可充气的橡皮箍袖带,当血液在手臂的血管中流过时,橡皮箍带中的气体也会因为气压变化而流动。如果是模拟式的测谎仪,橡皮箍带上有一些充气的橡皮管,橡皮箍带中的气体会推动管子中的气体流动。橡皮管和一个风箱(一个像手风琴一样的设备)相连,风箱上带有一个机械臂,机械臂上带有记录笔,可以记录下气体的这种流动。连续记录一段时间,就可以知道血压和心率的情况。如果是数字化的测谎仪,则利用传感器直接将橡皮箍带中的气体流动转换为电信号传给计算机。人们撒谎时,血压一般会升高,而心率会加快。
然后,测试对象的胸部和腹部被绑上两个呼吸描记器,实际上就是一些充气的橡皮管。测试对象呼吸时其胸部或腹部的肌肉会伸缩,导致充气橡皮管中的气体流动,这种气体流动同样可以被记录下来。原理和前面记录血压和心率的一样。撒谎时,呼吸会变得急促,节奏加快。
最后,将一种称为检流计的指板连接到两个手指尖上。检流计检测的实际上是手指尖上的汗水。手指尖是人体皮肤中毛孔最多的地方之一,很容易出汗。据说,人体在面对压力时会出更多的汗。如果手指尖处比较干燥,其电阻比较小,导电能力较强;如果手指尖处出汗较多,比较湿润,那么其电阻也相应增大,导电能力减弱。检流计就是通过检测手指尖的导电能力来揭示测试对象是否在撒谎。
一个典型的测谎过程一般包括预测、设计问题、实际测试和撰写报告等四个阶段。在预测阶段,测试者要和测试对象面谈,两者相互之间有一个熟悉过程。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一个小时,测试者可以由此了解测试对象回答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然后,测试者需要根据会谈情况和调查的问题设计相应的问题。测试者需要设计10道或11道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两部分(有时也包括三部分):主要问题和对照问题。主要问题直接和接受调查的问题或犯罪有关,一般有3道或4道。剩下的问题为对照问题。对照问题则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以至于任何一个诚实的人都不可能说“不”。在实际测试中,测试者要通过观测对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获知测试对象撒谎时的生理反应。最后,测试者根据测试结果得出测试对象是否撒谎的结论。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一直只有测试者和测试对象在场,因此,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测试者本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在测谎仪使用最多的美国,大约有3500名测谎仪的测试者,其中大约2000名为专业性的测谎机构工作。在美国,要成为一名测试者,必须具有本科学历,或者具有5年以上的在调查部门工作的经历和大专学历。还要参加包括心理学、语言的心理分析、生理学、伦理学、历史、问题设计等课程的培训。另外,还必须经过实习,实际执行至少25次实际的测试。所进行的测试都会有教师进行评点。整个培训和实习过程大约需要1年的时间。
在美国,测谎仪的使用者主要为警察部门、安全部门、情报部门和政府机构。美国政府是测谎仪最大的消费者。银行也是一个使用测谎仪比较多的行业。另外,许多大型公司也时兴在招聘员工时,用测谎仪对应聘者进行测试。但是,美国1988年通过了《雇员测谎仪保护法案》,禁止所有的商业公司在招聘雇员时以及对在职的职员进行测谎仪的测试,对于那些拒绝接受测试的人,公司不得因此不雇佣或惩罚他。但是,联邦政府、学校以及其他公共机构或与联邦政府有业务来往的商业公司不在此限,可以在雇佣活动中使用测谎仪。
测谎仪是巫术还是科学
严格地说,测谎仪测定的实际上是一个人在面对撒谎、负疚感等压力时所表现出的比较明显的本能反应,它并不能确定地指出测试对象的心灵颤动是因为撒谎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出现的。正因如此,测谎仪一直饱受非议。在关于测谎仪的争论中,测谎仪的准确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测谎仪的支持者号称,测谎仪的准确性可以超过90%,但是,测谎仪的准确性一般认为只能达到60%,比投掷硬币的准确性高不了多少。而测谎议的反对者更是将测谎仪看作巫术。为了揭示测谎仪的荒谬,测谎仪的反对者建立了有关的网站出版了相关的书籍,试图向公众展示“测谎仪背后的谎言”,教导他们如何打败或愚弄测谎仪。在接受实际测试之前,服镇静剂、在手指尖上涂抹止汗药、咬舌头或在鞋底放大头钉,都是可以用来让测谎仪失去作用的常用手段,因为测谎仪检测到的测试对象在回答每个问题时的生理反应都是一样的。以鞋底放大头钉为例,每次回答问题前,脚用力往大头钉上踩下去,由此导致的生理反应在强度上远远大于测试对象回答问题时所出现的各种生理反应,因此,测谎仪每次所测试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测试对象因为被大头钉扎痛后出现的生理反应。
在美国的大多数地方,测谎仪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使用,不允许把测谎仪的结果作为法庭证据。美国现在只有新墨西哥州允许将测谎仪的测试结果作为法庭证据。一些州则允许在诉讼双方都同意的条件下,将测谎仪的测试结果作为法庭证据。
实际上,就在1921年约翰·拉尔森发明现代测谎仪后仅仅两年(1923年),美国哥伦比亚区上诉法院就在弗莱伊对美国政府的官司中,第一次就测谎仪的测试结果是否可作为法庭上的科学证据问题做出裁决。弗莱伊被美国政府控告为杀害了一位医生,但弗莱伊否认这项指控。弗莱伊接受了一种称为单波动描记器的仪器的测试。单波动描记器是多波动描记器的前身,只能测试出身体心血管的活动。测试者宣称弗莱伊没有撒谎。弗莱伊将这项测试拿到法庭上,希望能够作为正式证据。当时,法院裁决:任何科学证据在进入法庭之前都必须被科学共同体所接受。但是,当时根本没有什么人对单波动描记器或多波动描记器开展研究,因此,弗莱伊的请求被驳回。“任何科学证据在进入法庭之前都必须被科学共同体所接受”是一条被大多数法院和社会各界接受的裁决或者说原则。这条原则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他法庭科学上的理论和技术,从指纹学、面部识别技术到DNA指纹,要成为可以在法庭上立足的科学证据,都要先通过这条原则。但是,测谎仪直到现在都无法得到科学共同体的广泛认可,因此无法在法庭上立足。
不过,测谎仪毕竟使用非常广泛,关于其科学性的争论也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美国一些联邦法庭对于测谎仪进入法院作证问题也做了些灵活处理。1989年,美国上诉法院第十一巡回法庭在美国政府对皮西诺纳案中做出决定,如果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测谎仪的测定结果可以作为法庭证据:案件中的双方都同意这样做,或者法官根据第十一巡回法庭制定的标准同意这样做。1993年,美国上诉法院给予了联邦法院的法官更大的权利,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允许将测谎仪的测试结果作为法庭证据。不过,非联邦法院的法官就没有这个权利了。1998年,美国上诉法院在军事法庭的一次审判中,再次就测谎仪的法院准入问题做出裁决:美国总统具有拒绝承认测谎仪的测试结果的特权。而在州法院这个级别,正式承认测谎仪的也只有新墨西哥一个州,其他州则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做出是否允许的决定,情况和联邦法院差不多。因此,测谎仪要在大多数的法院登堂入室和被公众广泛接受,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英国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利用“面部表情”识别谎言的技术备受人们的关注。
面部表情:无情的泄密者
记得在观看电视剧《黑冰》时,片中男主角郭小鹏和其同母异父的弟弟在别墅中交谈,其弟突然哈哈大笑起来。郭小鹏立即很严肃地指出:你那是假笑。其弟不信。郭小鹏解释道,一个人假笑时,笑声在前,面部肌肉的运动在后,而真诚地发自内心地笑时,两者几乎是同时的。当时只觉得这种通过面部表情看透人心思的能力实在令人敬佩。
不管郭小鹏所说是否正确,通过面部表情判断他人所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这种能力,却是特工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有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识别谎言的能力都很差,大概只能达到50%,和瞎猜旗鼓相当。但是,特工对谎言的识别能力平均可以达到64%以上,远远高于一般人。特工人员之所以对谎言的识别能力比较高,就是因为他们可以捕捉对方面部所表达的信息。比如,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眼神不敢正视对方而且游离不定,那他很可能是在撒谎,说大话唬人时也是在撒谎。
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它既可以表达本能的、自然的表情,也可以表达不自然的做作的表情。面部表情都是通过面部相应肌肉的运动来表达。通过面部表情识别谎言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是:撒谎时表现的不是真实的自然的情感,而是做作的不自然的情感。同样是微笑,表达做作的微笑和真实的微笑时面部肌肉的运动是不一样的。真笑时脸部大颧骨部位的肌肉将嘴角向上拉起,轮匝肌收缩使眼睛眯起来,而假笑时一般只使用了大颧骨部位的肌肉,因此只是嘴角向上翘起,眼睛不会眯起来。美国科普作家丹尼尔·麦克尼尔在《面孔》一书中阐述了区别假笑的六种方法。他指出,任何一种表情,如果超过5秒钟,基本上都是假的。比如,真笑持续的时间只能保持2/3秒到4秒,而假笑保持的时间特别长,因为假笑没有内在的真实感情的激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结束。假笑时面孔两边的表情也会有些许的不对称。另外,笑容来的太早或太迟以及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不是同时发生,都表明是在撒谎。
因此,通过观测面部表情来识别说话者是否在撒谎是可行的。俗话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时也是心灵的叛徒。因为我们控制面孔下部肌肉的能力比控制上部肌肉的能力强。人的眼睛周围的肌肉又是最难控制和伪装的。但是,人眼往往很难辨别出面部肌肉和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不过,借助设备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观察到许多人眼视而不见的细节,从而判定说话人是否在撒谎。
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开发的新一代谎言识别器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2003年1月27日,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科学家宣布,他们花费了5年时间研究出新一代测谎仪。“沉默的述说者”借助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和人工智能系统,检测和分析面部,特别是眼睛附近细微的肌肉运动和表情,判定测试对象是否撒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无需专业的操作人员,识别谎言的正确率可以达到80%。项目负责人相信,这是世界上最精妙的测谎系统。
无独有偶,还在1978年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和华莱士·弗里森也对面部肌肉的运动和面部表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一起发明了"面部活动编码系统“(FACS: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面部活动编码系统"在对面部运动进行解剖学分析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全面刻画各种细微的面部肌肉运动(不管它与表情有关还是无关)的方法。
保罗·埃克曼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早在20世纪60年代,保罗·埃克曼就对两个既相互独立又有关联的领域感兴趣:“关注非语言交流行为(肢体语言)以及表情的表达机制和生理学原理”。他将这两项爱好结合起来,最终和华莱士·弗里森一起研制出可以刻画和测量面部肌肉的运动和相应表情的“面部活动编码系统”。但是,“面部活动编码系统”只能刻画面部肌肉的伸缩、延续时间以及强度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加以分类和编号,却不明白面部肌肉各种转眼即逝的运动所表达的意义或表情。也就是说,只记录行为,却不明白其意义。于是,他们又开发出“面部活动编码系统效果解释词典”(FACSAID: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Affect Interpretation Dictionary),将“面部活动编码系统"所记录的信息“翻译”为在心理学上有意义的概念。因为在刻画和解读人类面部运动和表情上的杰出成就,1991年,保罗·埃克曼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94年,芝加哥大学授予他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保罗·埃克曼和华莱士·弗里森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的研究尽管不是专门为识别谎言而进行的,但是,却和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科学家在21世纪初研制的最新一代谎言识别器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巧合是否预示着谎言识别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新方向?
测谎仪的诞生
尽管备受争议,世界上许多国家目前仍然在使用测谎仪。现代测谎仪由美国加州大学的医学系学生约翰·拉尔森于1921年发明,1924年开始在司法系统中应用。但是,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人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西扎勒·伦布罗索发明了水力脉搏记录仪,测试对象将手伸进一个装满水的容器中,手上血管中血压的变化被转化为液体压强的变化。水力脉搏记录仪被一些人认为是最早的测谎仪。与伦布罗索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发明家帕特里奇也发明了一个简单的测谎仪——容积测量手套。当嫌疑犯接受质疑时,由于情绪紧张导致血流加快,手套中气压的变化也加大。1902年,詹姆斯·麦肯茨发明了一种测谎仪。根据《哥伦比亚百科全书》第六版介绍,1914年和1915年,维托利奥·贝纽斯、哈罗德·伯特和威廉·马尔斯顿发明了一种利用血压和呼吸变化来识别撒谎的仪器。
拉尔森1921年发明的现代测谎仪可以不间断地记录血压、呼吸和脉搏的变化,因此被命名为“多种波动描记器”。实际上,多种波动描记器才是比较正式的名字,测谎仪只是它的俗称。但是,公众大多只记得测谎仪,却忘了它原本的称呼。在过去的80多年时间里,测谎仪被一再改进。1926年,列奥纳多·吉勒首次对测谎仪进行了改进,使得其测量更加准确。1936年,沃尔特·萨墨给测谎仪增加了一个测量皮肤电流和电阻的变化的功能。1970年,测谎仪已经可以通过测量录音磁带中声音的频率识别谎言。到了20世纪90年代,测谎仪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在此之前的测谎仪都是模拟式的,测试结果都表现为一个小针头在一张滚动的纸张上划下许多线条。现在,这些滚动的纸张已经被计算机监视器代替了,显示在监视器上的也不是直接的模拟信号,而是经过精密复杂的算法处理过的。另外,测谎仪的一个新变化是还可以记录测试对象手臂和腿部的移动,有些人在撒谎或紧张时手和脚会不由自主地颤动。我国研制出自己的第一台测谎仪——PG-1型多道心理测试仪是在1991年。
测试心灵的颤动
测谎仪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一般人在撒谎时,由于心理紧张,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和皮肤电阻电流出现变化(紧张时手指尖会出汗,影响该处的电阻和电流)等现象,这种现象被形容为“心灵的颤动”。测谎仪正是通过测量这种心灵的颤动,并将它与正常情况相比较,来识别测试对象是否在撒谎。
那么,测谎仪是如何测试呼吸节奏、血液或心率以及皮肤电阻变化呢?在测试时,一般只有测试者和测试对象在场。测试者有时被称为法庭生理心理学家,他控制着整个测试过程。被测试者或测试对象则坐在一张椅子上,一只手的前臂上被裹上一只可充气的橡皮箍袖带,当血液在手臂的血管中流过时,橡皮箍带中的气体也会因为气压变化而流动。如果是模拟式的测谎仪,橡皮箍带上有一些充气的橡皮管,橡皮箍带中的气体会推动管子中的气体流动。橡皮管和一个风箱(一个像手风琴一样的设备)相连,风箱上带有一个机械臂,机械臂上带有记录笔,可以记录下气体的这种流动。连续记录一段时间,就可以知道血压和心率的情况。如果是数字化的测谎仪,则利用传感器直接将橡皮箍带中的气体流动转换为电信号传给计算机。人们撒谎时,血压一般会升高,而心率会加快。
然后,测试对象的胸部和腹部被绑上两个呼吸描记器,实际上就是一些充气的橡皮管。测试对象呼吸时其胸部或腹部的肌肉会伸缩,导致充气橡皮管中的气体流动,这种气体流动同样可以被记录下来。原理和前面记录血压和心率的一样。撒谎时,呼吸会变得急促,节奏加快。
最后,将一种称为检流计的指板连接到两个手指尖上。检流计检测的实际上是手指尖上的汗水。手指尖是人体皮肤中毛孔最多的地方之一,很容易出汗。据说,人体在面对压力时会出更多的汗。如果手指尖处比较干燥,其电阻比较小,导电能力较强;如果手指尖处出汗较多,比较湿润,那么其电阻也相应增大,导电能力减弱。检流计就是通过检测手指尖的导电能力来揭示测试对象是否在撒谎。
一个典型的测谎过程一般包括预测、设计问题、实际测试和撰写报告等四个阶段。在预测阶段,测试者要和测试对象面谈,两者相互之间有一个熟悉过程。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一个小时,测试者可以由此了解测试对象回答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然后,测试者需要根据会谈情况和调查的问题设计相应的问题。测试者需要设计10道或11道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两部分(有时也包括三部分):主要问题和对照问题。主要问题直接和接受调查的问题或犯罪有关,一般有3道或4道。剩下的问题为对照问题。对照问题则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以至于任何一个诚实的人都不可能说“不”。在实际测试中,测试者要通过观测对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获知测试对象撒谎时的生理反应。最后,测试者根据测试结果得出测试对象是否撒谎的结论。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一直只有测试者和测试对象在场,因此,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测试者本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在测谎仪使用最多的美国,大约有3500名测谎仪的测试者,其中大约2000名为专业性的测谎机构工作。在美国,要成为一名测试者,必须具有本科学历,或者具有5年以上的在调查部门工作的经历和大专学历。还要参加包括心理学、语言的心理分析、生理学、伦理学、历史、问题设计等课程的培训。另外,还必须经过实习,实际执行至少25次实际的测试。所进行的测试都会有教师进行评点。整个培训和实习过程大约需要1年的时间。
在美国,测谎仪的使用者主要为警察部门、安全部门、情报部门和政府机构。美国政府是测谎仪最大的消费者。银行也是一个使用测谎仪比较多的行业。另外,许多大型公司也时兴在招聘员工时,用测谎仪对应聘者进行测试。但是,美国1988年通过了《雇员测谎仪保护法案》,禁止所有的商业公司在招聘雇员时以及对在职的职员进行测谎仪的测试,对于那些拒绝接受测试的人,公司不得因此不雇佣或惩罚他。但是,联邦政府、学校以及其他公共机构或与联邦政府有业务来往的商业公司不在此限,可以在雇佣活动中使用测谎仪。
测谎仪是巫术还是科学
严格地说,测谎仪测定的实际上是一个人在面对撒谎、负疚感等压力时所表现出的比较明显的本能反应,它并不能确定地指出测试对象的心灵颤动是因为撒谎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出现的。正因如此,测谎仪一直饱受非议。在关于测谎仪的争论中,测谎仪的准确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测谎仪的支持者号称,测谎仪的准确性可以超过90%,但是,测谎仪的准确性一般认为只能达到60%,比投掷硬币的准确性高不了多少。而测谎议的反对者更是将测谎仪看作巫术。为了揭示测谎仪的荒谬,测谎仪的反对者建立了有关的网站出版了相关的书籍,试图向公众展示“测谎仪背后的谎言”,教导他们如何打败或愚弄测谎仪。在接受实际测试之前,服镇静剂、在手指尖上涂抹止汗药、咬舌头或在鞋底放大头钉,都是可以用来让测谎仪失去作用的常用手段,因为测谎仪检测到的测试对象在回答每个问题时的生理反应都是一样的。以鞋底放大头钉为例,每次回答问题前,脚用力往大头钉上踩下去,由此导致的生理反应在强度上远远大于测试对象回答问题时所出现的各种生理反应,因此,测谎仪每次所测试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测试对象因为被大头钉扎痛后出现的生理反应。
在美国的大多数地方,测谎仪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使用,不允许把测谎仪的结果作为法庭证据。美国现在只有新墨西哥州允许将测谎仪的测试结果作为法庭证据。一些州则允许在诉讼双方都同意的条件下,将测谎仪的测试结果作为法庭证据。
实际上,就在1921年约翰·拉尔森发明现代测谎仪后仅仅两年(1923年),美国哥伦比亚区上诉法院就在弗莱伊对美国政府的官司中,第一次就测谎仪的测试结果是否可作为法庭上的科学证据问题做出裁决。弗莱伊被美国政府控告为杀害了一位医生,但弗莱伊否认这项指控。弗莱伊接受了一种称为单波动描记器的仪器的测试。单波动描记器是多波动描记器的前身,只能测试出身体心血管的活动。测试者宣称弗莱伊没有撒谎。弗莱伊将这项测试拿到法庭上,希望能够作为正式证据。当时,法院裁决:任何科学证据在进入法庭之前都必须被科学共同体所接受。但是,当时根本没有什么人对单波动描记器或多波动描记器开展研究,因此,弗莱伊的请求被驳回。“任何科学证据在进入法庭之前都必须被科学共同体所接受”是一条被大多数法院和社会各界接受的裁决或者说原则。这条原则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他法庭科学上的理论和技术,从指纹学、面部识别技术到DNA指纹,要成为可以在法庭上立足的科学证据,都要先通过这条原则。但是,测谎仪直到现在都无法得到科学共同体的广泛认可,因此无法在法庭上立足。
不过,测谎仪毕竟使用非常广泛,关于其科学性的争论也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美国一些联邦法庭对于测谎仪进入法院作证问题也做了些灵活处理。1989年,美国上诉法院第十一巡回法庭在美国政府对皮西诺纳案中做出决定,如果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测谎仪的测定结果可以作为法庭证据:案件中的双方都同意这样做,或者法官根据第十一巡回法庭制定的标准同意这样做。1993年,美国上诉法院给予了联邦法院的法官更大的权利,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允许将测谎仪的测试结果作为法庭证据。不过,非联邦法院的法官就没有这个权利了。1998年,美国上诉法院在军事法庭的一次审判中,再次就测谎仪的法院准入问题做出裁决:美国总统具有拒绝承认测谎仪的测试结果的特权。而在州法院这个级别,正式承认测谎仪的也只有新墨西哥一个州,其他州则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做出是否允许的决定,情况和联邦法院差不多。因此,测谎仪要在大多数的法院登堂入室和被公众广泛接受,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英国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利用“面部表情”识别谎言的技术备受人们的关注。
面部表情:无情的泄密者
记得在观看电视剧《黑冰》时,片中男主角郭小鹏和其同母异父的弟弟在别墅中交谈,其弟突然哈哈大笑起来。郭小鹏立即很严肃地指出:你那是假笑。其弟不信。郭小鹏解释道,一个人假笑时,笑声在前,面部肌肉的运动在后,而真诚地发自内心地笑时,两者几乎是同时的。当时只觉得这种通过面部表情看透人心思的能力实在令人敬佩。
不管郭小鹏所说是否正确,通过面部表情判断他人所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这种能力,却是特工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有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识别谎言的能力都很差,大概只能达到50%,和瞎猜旗鼓相当。但是,特工对谎言的识别能力平均可以达到64%以上,远远高于一般人。特工人员之所以对谎言的识别能力比较高,就是因为他们可以捕捉对方面部所表达的信息。比如,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眼神不敢正视对方而且游离不定,那他很可能是在撒谎,说大话唬人时也是在撒谎。
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它既可以表达本能的、自然的表情,也可以表达不自然的做作的表情。面部表情都是通过面部相应肌肉的运动来表达。通过面部表情识别谎言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是:撒谎时表现的不是真实的自然的情感,而是做作的不自然的情感。同样是微笑,表达做作的微笑和真实的微笑时面部肌肉的运动是不一样的。真笑时脸部大颧骨部位的肌肉将嘴角向上拉起,轮匝肌收缩使眼睛眯起来,而假笑时一般只使用了大颧骨部位的肌肉,因此只是嘴角向上翘起,眼睛不会眯起来。美国科普作家丹尼尔·麦克尼尔在《面孔》一书中阐述了区别假笑的六种方法。他指出,任何一种表情,如果超过5秒钟,基本上都是假的。比如,真笑持续的时间只能保持2/3秒到4秒,而假笑保持的时间特别长,因为假笑没有内在的真实感情的激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结束。假笑时面孔两边的表情也会有些许的不对称。另外,笑容来的太早或太迟以及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不是同时发生,都表明是在撒谎。
因此,通过观测面部表情来识别说话者是否在撒谎是可行的。俗话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时也是心灵的叛徒。因为我们控制面孔下部肌肉的能力比控制上部肌肉的能力强。人的眼睛周围的肌肉又是最难控制和伪装的。但是,人眼往往很难辨别出面部肌肉和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不过,借助设备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观察到许多人眼视而不见的细节,从而判定说话人是否在撒谎。
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开发的新一代谎言识别器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2003年1月27日,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科学家宣布,他们花费了5年时间研究出新一代测谎仪。“沉默的述说者”借助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和人工智能系统,检测和分析面部,特别是眼睛附近细微的肌肉运动和表情,判定测试对象是否撒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无需专业的操作人员,识别谎言的正确率可以达到80%。项目负责人相信,这是世界上最精妙的测谎系统。
无独有偶,还在1978年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和华莱士·弗里森也对面部肌肉的运动和面部表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一起发明了"面部活动编码系统“(FACS: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面部活动编码系统"在对面部运动进行解剖学分析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全面刻画各种细微的面部肌肉运动(不管它与表情有关还是无关)的方法。
保罗·埃克曼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早在20世纪60年代,保罗·埃克曼就对两个既相互独立又有关联的领域感兴趣:“关注非语言交流行为(肢体语言)以及表情的表达机制和生理学原理”。他将这两项爱好结合起来,最终和华莱士·弗里森一起研制出可以刻画和测量面部肌肉的运动和相应表情的“面部活动编码系统”。但是,“面部活动编码系统”只能刻画面部肌肉的伸缩、延续时间以及强度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加以分类和编号,却不明白面部肌肉各种转眼即逝的运动所表达的意义或表情。也就是说,只记录行为,却不明白其意义。于是,他们又开发出“面部活动编码系统效果解释词典”(FACSAID: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Affect Interpretation Dictionary),将“面部活动编码系统"所记录的信息“翻译”为在心理学上有意义的概念。因为在刻画和解读人类面部运动和表情上的杰出成就,1991年,保罗·埃克曼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94年,芝加哥大学授予他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保罗·埃克曼和华莱士·弗里森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的研究尽管不是专门为识别谎言而进行的,但是,却和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科学家在21世纪初研制的最新一代谎言识别器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巧合是否预示着谎言识别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