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果树
取样器结果:返回值报200,表示执行接口调试成功
请求:发送的数据
响应数据:返回的数据
Thread Name:线程组名称
Sample Start: 启动开始时间
Load time:加载时长
Latency:等待时长
Size in bytes:发送的数据总大小
Headers size in bytes:发送数据的其余部分大小
Sample Count:发送统计
Error Count:交互错误统计
Response code:返回码
Response message:返回信息
Response headers:返回的头部信息
2、聚合报告
Label:httpRequest name属性值。
Samples:测试的过程中一共发出了多少个请求即总线程数,(如果模拟10个用户,每个用户迭代10次,这里就显示100),对应图形报表中的样本数目。
Average:单个Request的平均响应时间,计算方法是总运行时间除以发送到服务器的总请求数,对应图形报表中的平均值。
Median:50%用户的响应时间。
90%Line:90%用户的响应时间。
Min:服务器响应的最短时间。
Max:服务器响应的最长时间。
Error%:本次测试中出错率,请求的数量/请求的总数。
Throughput:吞吐量,默认情况下表示每秒完成的请求数。
KB/Sec:每秒从服务器接收到的数据量,即每秒钟请求的字节数,时间单位均为ms
3、图形结果
样本数目:总共发送到服务器的请求数。
最新样本:代表时间的数字,是服务器响应最后一个请求的时间。
吞吐量:服务器每分钟处理的请求数。
平均值:总运行时间除以发送到服务器的请求数。
中间值:有一半的服务器响应时间低于改值而另一半高于该值。
偏离:表示服务器响应时间变化、离散程度测量值的大小。
针对这个接口对500,800,1000,1500个线程(即用户)进行测试,Ramp-up period(inseconds)的值设为0,即同时并发请求,循环1次。
1 根据聚合报告以及图形结果各项参数指标分析
(1)每间隔一秒钟并发的线程数越多,接口99%Line参数值先增加后减小,1500个线程时基本达到峰值;
(2)每间隔一秒钟并发的线程数越多,吞吐量先减后增,每秒钟完成的请求数减幅较大。
2 据图形结果分析
(1)随着发送到服务器的请求数越来越多,偏离数量越来越大,服务器越来越不稳定;
(2)发送到服务器的请求数增加,吞吐量(即服务器每分钟处理的服务器的请求)先减少后增加。
总结:
一般情况下,当用户能够在2秒以内得到响应时,会感觉系统的响应很快;当用户在2-5秒之间
得到响应时,会感觉系统的响应速度还可以;当用户在5-10秒以内得到响应时,会感觉系统的
响应速度很慢,但是还可以接受;而当用户在超过10秒后仍然无法得到响应时,会感觉系统糟
透了,或者认为系统已经失去响应,而选择离开这个Web站点,或者发起第二次请求。
---------------------
作者:go_pig
原文:https://blog.csdn.net/go_pig/article/details/79570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