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相关知识

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相关知识


 

概念: 1.物理层(L 1)中继系统,即转发器( repeater)。
        2.数据链路层(L 2),即网桥或桥接器( bridge)。
        3.网络层(L 3)中继系统,即路由器( router)。
        4.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 brouter)兼有网桥和路由器的功能。
        5.在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即网关( gateway.
  当中继系统是转发器时,一般不称之为网络互联,因为这仅仅是把一个网络扩大了,而这仍然是一个网络。高层网关由于比较复杂,目前使用得较少。因此一般讨论网络互连时都是指用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互联的网络。本文主要阐述交换机和路由器及其区别。
2
 交换机和路由器
   "交换 "是今天网络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从桥接到路由到ATM直至电话系统,无论何种场合都可将其套用,搞不清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交换。其实交换一词最早出现于电话系统,特指实现两个不同电话机之间话音信号的交换,完成该工作的设备就是电话交换机。所以从本意上来讲,交换只是一种技术概念,即完成信号由设备入口到出口的转发。因此,只要是和符合该定义的所有设备都可被称为交换设备。由此可见, "交换 "是一个涵义广泛的词语,当它被用来描述数据网络第二层的设备时,实际指的是一个桥接设备;而当它被用来描述数据网络第三层的设备时,又指的是一个路由设备。我们经常说到的以太网交换机实际是一个基于网桥技术的多端口第二层网络设备,它为数据帧从一个端口到另一个任意端口的转发提供了低时延、低开销的通路。由此可见,交换机内部核心处应该有一个交换矩阵,为任意两端口间的通信提供通路,或是一个快速交换总线,以使由任意端口接收的数据帧从其他端口送出。在实际设备中,交换矩阵的功能往往由专门的芯片(ASIC)完成。另外,以太网交换机在设计思想上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即交换核心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致通常的大流量数据不会使其产生拥塞,换句话说,交换的能力相对于所传信息量而无穷大(与此相反,ATM交换机在设计上的思路是,认为交换的能力相对所传信息量而言有限)。
  虽然以太网第二层交换机是基于多端口网桥发展而来,但毕竟交换有其更丰富的特性,使之不但是获得更多带宽的最好途径,而且还使网络更易管理。
   
而路由器是OSI协议模型的网络层中的分组交换设备(或网络层中继设备),
路由器的基本功能
   1.IP数据报的转发(寻径+传送)
   2.子网隔离,抑制广播风暴
   3.维护路由表,并与其他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
4.IP数据报的差错处理及简单的拥塞控制
   5.实现对IP数据报的过滤和记帐

  对于不同地规模的网络,路由器的作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主干网上,路由器的主要作用是路由选择。主干网上的路由器,必须知道到达所有下层网络的路径。这需要维护庞大的路由表,并对连接状态的变化作出尽可能迅速的反应。路由器的故障将会导致严重的信息传输问题。
  在地区网中,路由器的主要作用是网络连接和路由选择,即连接下层各个基层网络单位--园区网,同时负责下层网络之间的数据转发。
  在园区网内部,路由器的主要作用是分隔子网。早期的互连网基层单位是局域网(LAN),其中所有主机处于同一逻辑网络中。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局域网演变成以高速主干和路由器连接的多个子网所组成的园区网。在其中,处个子网在逻辑上独立,而路由器就是唯一能够分隔它们的设备,它负责子网间的报文转发和广播隔离,在边界上的路由器则负责与上层网络的连接。
   3 第二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区别
  传统交换机从网桥发展而来,属于OSI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设备。它根据MAC地址寻址,通过站表选择路由,站表的建立和维护由交换机自动进行。
路由器属于OSI第三层即网络层设备,它根据IP地址进行寻址,通过路由表路由协议产生。

交换机最大的好处是快速,由于交换机只须识别帧中MAC地址,直接根据MAC地址产生选择转发端口算法简单,便于ASIC实现,因此转发速度极高。
但交换机的工作机制也带来一些问题。
   1.回路:根据交换机地址学习和站表建立算法,交换机之间不允许存在回路。一旦存在 回路,必须启动 生成树算法,阻塞掉产生回路的端口。而路由器的路由协议没有这个问题,路由器之间可以有多条通路来平衡负载,提高可靠性。
   2.负载集中:交换机之间只能有一条通路,使得信息集中在一条通信链路上,不能进行动态分配,以平衡负载。而路由器的路由协议算法可以避免这一点,OSPF路由协议算法不但能产生多条路由,而且能为不同的网络应用选择各自不同的最佳路由。
   3.广播控制:交换机只能缩小冲突域,而不能缩小广播域。整个交换式网络就是一个大的广播域,广播报文散到整个交换式网络。而路由器可以隔离广播域,广播报文不能通过路由器继续进行广播。
   4.子网划分:交换机只能识别MAC地址。MAC地址是物理地址,而且采用平坦的地址结构,因此不能根据MAC地址来划分子网。而路由器识别IP地址,IP地址由网络管理员分配,是逻辑地址且IP地址具有层次结构,被划分成网络号和主机号,可以非常方便地用于划分子网,路由器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于连接不同的网络。
   5.保密问题:虽说交换机也可以根据帧的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和其他帧中内容对帧实施过滤,但路由器根据报文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TCP端口地址等内容对报文实施过滤,更加直观方便。
   6.介质相关:交换机作为桥接设备也能完成不同链路层和物理层之间的转换,但这种转换过程比较复杂,不适合ASIC实现,势必降低交换机的转发速度。因此目前交换机主要完成相同或相似物理介质和链路协议的网络互连,而不会用来在物理介质和链路层协议相差甚远的网络之间进行互连。而路由器则不同,它主要用于不同网络之间互连,因此能连接不同物理介质、链路层协议和网络层协议的网络。路由器在功能上虽然占据了优势,但价格昂贵,报文转发速度低。
   
虚拟网络和三层交换:
  划分子网可以缩小广播域,减少广播风暴对网络的影响。路由器每一接口连接一个子网,广播报文不能经过路由器广播出去,连接在路由器不同接口的子网属于不同子网,子网范围由路由器物理划分。对交换机而言,每一个端口对应一个网段,由于子网由若干网段构成,通过对交换机端口的组合,可以逻辑划分子网。广播报文只能在子网内广播,不能扩散到别的子网内,通过合理划分逻辑子网,达到控制广播的目的。由于逻辑子网由交换机端口任意组合,没有物理上的相关性,因此称为虚拟子网,或叫虚拟网。虚拟网技术不用路由器就解决了广播报文的隔离问题,且虚拟网内网段与其物理位置无关,即相邻网段可以属于不同虚拟网,而相隔甚远的两个网段可能属于不同虚拟网,而相隔甚远的两个网段可能属于同一个虚拟网。不同虚拟网内的终端之间不能相互通信,增强了对网络内数据的访问控制。
  交换机和路由器是性能和功能的矛盾体,交换机交换速度快,但控制功能弱,路由器控制性能强,但报文转发速度慢。解决这个矛盾的最新技术是三层交换,既有交换机线速转发报文能力,又有路由器良好的控制功能。
第三层交换机特征:
   1.转发基于第三层地址的业务流;
   2.完全交换功能;
   3.可以完成特殊服务,如报文过滤或认证;
   4.执行或不执行路由处理。

  第三层交换机与传统路由器相比有如下优点:
   1.子网间传输带宽可任意分配:传统路由器每个接口连接一个子网,子网通过路由器进行传输的速率被接口的带宽所限制。而三层交换机则不同,它可以把多个端口定义成一个虚拟网,把多个端口组成的虚拟网作为虚拟网接口,该虚拟网内信息可通过组成虚拟网的端口送给三层交换机,由于端口数可任意指定,子网间传输带宽没有限制。
   2.合理配置信息资源:由于访问子网内资源速率和访问全局网中资源速率没有区别,子网设置单独服务器的意义不大,通过在全局网中设置服务器群不仅节省费用,更可以合理配置信息资源。
   3.降低成本:通常的网络设计用交换机构成子网,用路由器进行子网间互连。目前采用三层交换机进行网络设计,既可以进行任意虚拟子网划分,又可以通过交换机三层路由功能完成子网间通信,为此节省了价格昂贵的路由器。
   4.交换机之间连接灵活:作为交换机,它们之间不允许存在回路,作为路由器,又可有多条通路来提高可靠性、平衡负载。三层交换机用生成树算法阻塞造成回路的端口,但进行路由选择时,依然把阻塞掉的通路作为可选路径参与路由选择。
 
 综上所述,交换机一般用于LAN-WAN的连接,交换机归于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设备,有些交换机也可实现第三层的交换。路由器用于WAN-WAN之间的连接,可以解决异性网络之间转发分组,作用于网络层。他们只是从一条线路上接受输入分组,然后向另一条线路转发。这两条线路可能分属于不同的网络,并采用不同协议。相比较而言,路由器的功能较交换机要强大,但速度相对也慢,价格昂贵,第三层交换机既有交换机线速转发报文能力,又有路由器良好的控制功能,因此得以广播应用。
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区别
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都工作在网络的第三层,根据 ip地址进行数据包的转发(或交换),原理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两个名词趋向于统一,所谓交换路由器和路由交换机指的是同一样东西。我们可以认为三层交换机就是一个多端口的路由器。
  但如果从二者的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去寻找,我们还是能够找出一些差别的:路由器的历史比较久远一些, 80年代中期思科就推出了业界第一台路由器。路由器的推出是为了解决远程的、 不同网段的互连互通,所谓 "路由 "就是根据网络上数据包(如 IP Packet)的目的地址(如 IP地址)查表, 以决定并将该数据包转发到通往目的地的 "下一跳 "。由于路由算法比较复杂,早期的路由器一般都是基于 CPU"单跳时钟 "指令计算的方式来处理和转发数据包,这种方式转发数据包的效率是比较低的。承载数据的广域网链路速度比较低(低于 1E1=2Mbps,PSTNISDNDDNFrame Relay等)
  传统的路由器特点:
基于 CPU的单步时钟处理机制
能够处理复杂的路由算法和协议
主要用于广域网的低速数据链路

  最早的以太网交换机于 95年前后问世,其前身是网桥。网桥工作在网络的第二层,它的作用之一是隔离网络广播风暴。我们知道, 以太网上主机之间通讯链路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广播包,严格来说广播包只负责建立和维系通讯而不传送有效的数据, 当网络上主机数量增大时广播包会以指数级增长,占用太多带宽,降低网络效率(权威的说法,一个以太网段的主机数量不要超过 30台, 超过时就应该用网桥加以隔离)。网桥很像一个有着左膀和右臂的人, 它根据以太网上数据帧( Frame)的目的 MAC地址决定是否将帧在左右手之间交换。广播包是没有目的地址的(意味着给所有人), 所以被隔断。我们可以把交换机理解成一个多端口的网桥,连接在它的每一个端口上的主机或网段独享带宽,各端口之间的交换相对独立, 提高了网络效率。交换机工作在网络第二层,算法相对简单。
传统的交换机有 3个特点:
1. 基于 ASIC硬件,线速度交换
2. 工作在网络第二层,主要是以太网
3. 主要用于局域网的快速数据交换

  随着企业内部网络的进一步扩到,主机增加到成百上千台,网络第三层的广播风暴成为了问题(权威的说法: 一个 TCP/IP网段上的主机数量不要超过 300台)。传统的交换机工作在网络第二层,不能隔离三层的广播。 一个的解决办法是在交换机上做 VLAN隔离,再将 VLAN上汇聚到上级路由器上,由路由器实现不同网段( 3层网段)之间的路由转发。 这就是最初的路由 +交换模型,典型的产品是 CISCOCatalyst 5500路由交换机。
路由 +交换是一个过渡产品, 今天的三层交换机在体系结构上已有很大的改观,路由和交换通过 ASIC充分揉合,第一个包经过路由算法确定路径后, 后续的数据包交由交换引擎实现线速度交换。当然,把所有的路由算法都固化还很困难,这就是今天的三层交换机要么不能 100%实现线速交换,要么只能支持有限的简单的路由协议的原因。

××××××××××××××××××××××××××××××××××

1 生成树协议 ——STP
STP(Spanning Treep Protocol)能够提供路径冗余,使用 STP可以使两个终端中只有一条有效路径。 STP在大的网络中定义了一个树,并且迫使一定的备份路径处于备用状态。如果生成树中的网络一部分不可达,或者 STP值变化了,生成树算法会重新计算生成树拓扑,并且通过启动备份路径来重新建立连接。 STP操作对于终端来说是透明的,而不管终端连在 LAN的某一部分或者多个部分。当创建网络时,网络中所有节点存在多条路径。生成树中的算法计算出最佳路径。因为每个 VLAN是一个逻辑 LAN部分,所以网管员能使 STP一次工作在最多 64VLAN中。如果要配置超过 64VLAN,网管员需要将其他 VLANSTP禁止,因为默认的 STP可以支持 1-64VLAN
 2 BPDU :网桥协议数据单元。是一种生成树协议问候数据包,可配置的间隔发出,用来在网络的网桥间进行信息交换。   
3 组播的相关知识
1 什么是组播?
组播是一种数据包传输方式,当有多台主机同时成为一个数据包的接受者时,出于对带宽和 CPU负担的考虑,组播成为了一种最佳选择。
2 组播如何进行工作?
组播通过把 224.0.0.0-239.255.255.255D类地址作为目的地址,有一台源主机发出目的地址是以上范围组播地址的报文,在网络中,如果有其他主机对于这个组的报文有兴趣的,可以申请加入这个组,并可以接受这个组,而其他不是这个组的成员是无法接受到这个组的报文的。
3 组播和单播的区别?
为了让网络中的多个主机可以同时接受到相同的报文,如果采用单播的方式,那么源主机必须不停的产生多个相同的报文来进行发送,对于一些对时延很敏感的数据,在源主机要
产生多个相同的数据报文后,在产生第二个数据报文,这通常是无法容忍的。而且对于一台主机来说,同时不停的产生一个报文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如果采用组播的方式,源主机可以只需要发送一个报文就可以到达每个需要接受的主机上,这中间还要取决于路由器对组员和组关系的维护和选择。
4 组播和广播的区别?
如同上个例子,当有多台主机想要接收相同的报文,广播采用的方式是把报文传送到局域网内每个主机上,不管这个主机是否对报文感兴趣。这样做就会造成了带宽的浪费和主机的资源浪费。而组播有一套对组员和组之间关系维护的机制,可以明确的知道在某个子网中,是否有主机对这类组播报文感兴趣,如果没有就不会把报文进行转发,并会通知上游路由器不要再转发这类报文到下游路由器上。
组播协议的要素
通过和广播,单播的数据传输方式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组播中最关键的两个部分:
1 组的管理和维护
在组播这套协议中,在网络设备和所连接的子网需要有一套协议或机制来保证网络设备知道所连接的子网中,有多少台主机属于一个特定的组。
2 组播报文的路由要组播路由协议有什么用?
(1)是发现上游接口,离源最近的接口。因为组播路由协议只关心到源的最短路径。
(2)通过( SG)对来决定真正的下游接口,当所有的路由器都知道了他们的上下游接口,那么一颗多播树就已经建立完成。根是源主机直连的路由器,而树枝是通过 IGMP发现有组员的子网直连的路由器
(3)管理多播树
单播路由只需要知道下一跳的地址,就可以进行报文得转发。而组播,是把从一个由源产生得报文发送给一组目的。在一个特定的路由器上,一个包得多个备份可能从多个接口上发出。如果有环路得存在,那么一个或多个包会返回到其输入的接口,而且这个包也会经复制发到其他的端口上。这一结果可能导致多播风暴,这个包不断在路由器与交换机间复制,直到 TTL减为 0。由于这是个复制过程,它的危害会比单播环路严重的多,所以所有的多播路由器必须知道多播包的源,并且需要保证多播包不能从源接口发出。所以他必须知道哪些是上游接口和下游接口,可以分辨出数据包的流向。如果在不是在源的上游接口收到数据包,就会把它丢弃掉。而多播路由协议必须关心到源的最短路径,或者说它关心到源的上游接口。同时,除了关心上游接口,但是在转发的时候,不能把数据包从除了上游接口的其他接口发送出去。所以,另外,他还要关心( SG)下游接口。当关于一个( SG)的上下游接口都被判断出来了,那么一颗多播树就形成了。
稀疏和密集模式的比较?
什么是稀疏模式?它是指在一个整体网络中,参与组播的主机相对来少的一种拓扑,主要出现在 WAN中。
什么是密集模式?和以上相反,主要出现在交换式 LAN或校园网中
隐式加入和显示加入的比较?
组员可以在多播会话存活的时候,加入或退出一个组,而其相连的路由器必须动态的根据直连子网内组员的存在或退出来决定要加入或剪除多播树的树枝。这就是通过显式或隐式加入两种方式来完成。
隐式加入试用于密集模式,它是采用广播 /剪除模式来去除多播树上的没有组播成员的树枝,也就是说,它是通过先把网际网络上的所有路由器都加入到多播树上,然后由每个路由器通过 IGMP来查询是否有组员在直连的子网上,如果没有,就发出一条剪除消息,来剪除多余的树枝。
而显示加入适用于稀疏模式,它是由每个路由器先查询子网内有无组员,然后才看是否要发加入信息给上游路由器。
基于源的树和共享树的比较?
基于源的树是针对一个源就会有一颗多播树构成,也就说,如果网络中有多个可以产生组播报文的源主机,那么就会有多少颗组播树组成,在组播表里,会有组数 ×每组的成员数的项目条数。这种拓扑主要适用于密集模式。
共享树是在整个网络中选一个 RP,或叫集中点,所有的组播报文都需要从这个点来进行传送,所以它没有( SG)项,只有( *G)项,表明所有有多个源。 RP是预先设定的一个路由器,承担转发所有的多播报文的责任。所有要发送组播报文的源主机在发送组播报文前,都需要到 RP上进行注册,然后通过直连的路由器来确定到 RP的最短路径,通过 RP路由器来确定到目的地的最短路径。 RP成为了多播树的根结点。
相对于基于源的树,共享树的多播表项更为精简,适合在稀疏模式下使用。但是也有一些缺点。共享树在 RP上的选择,会导致从源主机到各个组地址的路由并非最优路径。
如果在整个局域网里同时有多条耗带宽的组播链路,会导致 RP成为整个网络的瓶颈。并且在共享树中,采用选取 RP来转发组播报文,会增加产生单点故障的可能
三、如何来维护组成员
现在有 IGMPCGMPCisco专有的)两种协议,可以进行主机和网络设备之间的组员关系的维护。
IGMP是路由器和内部子网之间通信的方式,也就是说它是三层设备对直连子网的组关系的维护机制。它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主机部分和路由器部分,每个部分可以完成不同的工作。但是它有一个限制,就是 IGMP报文只能在本地子网内传送,使三层设备不能前转到其他的设备上,它的 TTL总是 1
IGMPv2主机部分的功能:
运行 IGMPv2的主机会产生以下 3种信息:
* Member Report消息
用来指示一台主机想要加入一个组播组,这个消息在一个主机第一次加入组的时候会发出,也可以用来响应三层设备发出 Membership Query消息。由于 Membership Query消息的目的地址是组地址,除了路由器,网内其他的组员主机都会收到这个报文,一旦其他主机收到报文,他们将会抑制自己的 Membership Query报文,避免了内部局域网充斥了 Membership Query报文。它只需要让路由器知道网内还有一个组员。
* Version 1 Membership Report消息
是为了 IGMPv2主机的向后兼容性,用于检测和支持子网中 IGMPv1主机和路由器
* Leave Group消息
主机发出的,目的地址为 224.0.0.2(所有路由器),告诉路由器主机离开了一个组。
IGMPv2路由器功能:
主要是查询功能,它会有两种查询报文, General QueryGroup-Specific QueryGeneral Query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向局域网内发送,目的地址是 224.0.0.1(网内所有主机),所以子网里的每一个主机都会收到这个报文,并且会以 Member Report报文回应,如果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设备没有收到任何 Member Report,它就会认为子网内没有组员。
Group-Specific Query报文,当路由器收到一个 Leave Group报文的时候,它会发送这样一个具体包含有组地址的报文来查询这个组是否有组成员存在。
当如果在一个子网上同时有两个多播路由器,他们一开始都会认为自己是组播成员的查询者,当他们发送 General Query报文时,通过比较从对端收到的报文源 IP地址的大小来决定谁是查询者谁不是查询者, IP地址大的成为查询者。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收到查询的报文,就会认为查询者 down掉了,它就会充当起查询者的角色。
CGMPCisco专有)
考虑到了如果有交换机存在的情况,考虑到了在三层设备和主机中有二层设备,而 IGMP是一个三层协议,二层设备如果收到这样一个类型的报文,只会向除了源端口以外的所有端口进行转发,这样会对网络的带宽和整体性能造成影响。解决的方法是希望交换机可以对有组播成员的端口进行组播报文的转发。
在交换式网络上,对组播流的控制有三种方法:
(1)手工配置的交换式多播树在交换机的桥接表上配置静态的组播 MAC地址和端口映射。
(2)GMRP802.1p
他让 MAC层的多播组地址动态地在交换机上注册和取消。
(3)IGMP
侦听
通过在交换机端口上配置,可以使交换机进行 IGMP消息地检查,可以知道多播路由器和组员地位置。但是,检测 IGMP消息意味着所有地 IP包都要进行检查。尤其当这些如果是在软件地方式来实施,会严重降低交换机的性能。
CGMP的做法是通过路由器来告诉交换机,组播成员的组 MAC地址和主机 MAC地址,让交换机可以知道在那个端口上有组员,并且可以进行转发。
四、组播报文如何来进行路由
现下常用的组播路由协议有一下几种,由于现在主流的路由器产品只支持 Pim,其他的路由器协议都不支持,所以只会对 PIM做个详细的解释。
DVMRP它是通过 RIP来发现到源的最短路径,采用广播 /剪除的方式来构建一颗多播树。
MOSPF它是通过 OSPF协议来发现到源的最短路径,也是用在密集方式的拓扑下。
CBT
是一个与协议无关的,基于稀疏模式的,共享树协议。他和 DVMRPMOSPF的区别有两点:
它无需要在组播中在加入一个路由协议,可以在现有的任何协议上查找到到源的最短路径;它是基于共享树的协议,所以必须要在网络里设置一个网络的核心来确保组播包的前转;更适合使用在稀疏模式下。
PIM-DM
它是个与协议无关的组播协议,同时又是基于密集拓扑的组播协议。采用广播 /剪除的方法来进行多播树的构造。
功能:
* 通过交换 Hello报文发现邻居
* 当单播路由发生变化时,重新计算 RPF接口
* 在多路访问的网络中选举指定路由器
* 在多路访问的网络中使用剪除覆盖
* 在多路访问的网络中用 Assert消息选举指定前转器
其中会产生一下 5PIMv2消息:
* Hello
周期性地发送用来发现 PIM邻居。和 OSPF中的 Hello报文有着类似点,如果没有在一定的时间内收到,就会认为邻居已经死亡。
* Join/Prune
这是一个合成的报文,其中有要加入组播树的路由器信息,也有要被剪除路由器信息,都会在这样一个报文里列出来。
当源在发送多播报文的时候, PIM-DM用扩散与剪除的方式建立多播树。那些没有组员连接的路由器通过发送 Prune消息可以把自己变成处于剪除状态。
当处在剪除状态的路由器,它收到了所直连的子网所发出的 IGMP加入信息,就会发出这样一个 join的报文给上游路由器,通知列出了需要加入多播树的子网列表。
* Graft
当一个下游路由器发送给上游路由器一个 Prune报文时,上游路由器不会马上把通告的子网从多播前转表中删除,而是会等待一段时间,如果下游路由器所直连的子网又要加入多播树时,需要发出一个 Graft报文,通知上游路由器来加入多播树。
* Graft-Ack
上游路由器收到一个 Graft信息,必须要回一个 Ack信息,这样才会使下游路由器接受组播报文
* Assert
当有两台设备同时连在同一个广播网络上,并且有相同的上游路由器接口,如果两台路由器同时负责前转多播报文的话,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所以需要可以在两台路由器中选出一个来作为唯一的前转报文路由器, Assert报文就是在两个路由器中互相通信,选出一个前转器的报文,通过优先权值, IP地址等参数来协商前转器。
PIM-SM
采用共享树的拓扑方式,建立起多播树。使用显示加入的方式来加入多播树。
查找汇聚点:
* 自举协议
* 自动 RP协议
* 静态设置
PIM-SM和共享树:
PIM-SM由于是单向传输协议,所以组播流量只能从 RP向外发送,而不能向 RP发送,而源是通过把组播报文封装在 PIM Register报文里,发送 RP接口,然后再由 RP进行剥头,对其中的组播报文进行处理。如果组播报文比较多,通过封装 Register报文对设备来说是一种负担,所以可以在 RP和源之间建立一个基于源的树,进行源到 RP的组播报文传送。
PIM-SM和最短路径树
在大型网络中,共享树的路径未必是最短路径, PIM-SM可以通过在源和目的地之间建立一个基于源的树实现最短路径的传送。  
4 路由表    
     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经过路由器的每个数据帧寻找一条最佳传输路径,并将该数据有效地传送到目的站点。由此可见,选择最佳路径的策略即路由算法是路由器的关键所在。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着各种传输路径的相关数据 ——路由表( Routing Table),供路由选择时使用。打个比方,路由表就像我们平时使用的地图一样,标识着各种路线,路由表中保存着子网的标志信息、网上路由器的个数和下一个路由器的名字等内容。路由表可以是由系统管理员固定设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统动态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动调整,也可以由主机控制。
    1.静态路由表
   
由系统管理员事先设置好固定的路由表称之为静态( static)路由表,一般是在系统安装时就根据网络的配置情况预先设定的,它不会随未来网络结构的改变而改变。
    2.动态路由表
    动态( Dynamic)路由表是路由器根据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而自动调整的路由表。路由器根据路由选择协议( Routing Protocol)提供的功能,自动学习和记忆网络运行情况,在需要时自动计算数据传输的最佳路径。
    路由器通常依靠所建立及维护的路由表来决定如何转发。路由表能力是指路由表内所容纳路由表项数量的极限。由于 Internet上执行 BGP协议的路由器通常拥有数十万条路由表项,所以该项目也是路由器能力的重要体现。
  • 1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