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dd 命令详解

Linux-dd命令详解 
dd 是 Linux/UNIX 下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命令,作用是用指定大小的块拷贝一个文件,并在拷贝的同时进行指定的转换。

名称: dd 
使用权限: 所有使用者dd 这个指令在 manual 里的定义是 convert and copy a file 


使用方式: 
dd [option] 
如果你想要在线看 manual, 可以试试: 
dd --help 
或是 
info dd 

如果你想要看看这个版本如何: 
dd --version 
输入或输出 
dd if=[STDIN] of=[STDOUT] 


强迫输入或输出的Size为多少Bytes 
bs: dd -ibs=[BYTE] -obs=[SIZE] 

强迫一次只做多少个 Bytes 
cbs=BYTES 

跳过一段以后才输出 
seek=BLOCKS 
跳过一段以后才输入 
skip=BLOCKS 
当然你可以拿这个来方便的拷贝光碟(注意,你的光碟是标准的 iso9660格式才可以这么做唷!) 
dd if=/dev/cdrom of=cdrom.iso 
其中 if 后面以及 of 后面的内容依你的需求调整。 

然后给系统这个指令就可以烧了: 


cdrecord -v cdrom.iso 
这篇不是在讲 cdrecord 的,所以上面的指令是最为简单但是不一定能符合您的硬件环境...
功能:把指定的输入文件拷贝到指定的输出文件中,并且在拷贝过程中可以进行格式转换。可以用该命令实现DOS下的diskcopy命令的作用。先用dd命令把软盘上的数据写成硬盘的一个寄存文件,再把这个寄存文件写入第二张软盘上,完成diskcopy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将硬盘上的寄存文件用rm命令删除掉。系统默认使用标准输入文件和标准输出文件。 


语法:dd [选项] 
if =输入文件(或设备名称)。 
of =输出文件(或设备名称)。 


ibs = bytes 一次读取bytes字节,即读入缓冲区的字节数。 

skip = blocks 跳过读入缓冲区开头的ibs*blocks块。 
obs = bytes 一次写入bytes字节,即写入缓冲区的字节数。 
bs = bytes 同时设置读/写缓冲区的字节数(等于设置ibs和obs)。 
cbs = byte 一次转换bytes字节。 
count=blocks 只拷贝输入的blocks块。 
conv = ASCII 把EBCDIC码转换为ASCIl码。 
conv = ebcdic 把ASCIl码转换为EBCDIC码。 
conv = ibm 把ASCIl码转换为alternate EBCDIC码。 
conv = block 把变动位转换成固定字符。 
conv = ublock 把固定位转换成变动位。 
conv = ucase 把字母由小写转换为大写。 
conv = lcase 把字母由大写转换为小写。 
conv = notrunc 不截短输出文件。 
conv = swab 交换每一对输入字节。 
conv = noerror 出错时不停止处理。 
conv = sync 把每个输入记录的大小都调到ibs的大小(用NUL填充)。 


dd应用实例
1.将本地的/dev/hdb整盘备份到/dev/hdd
   dd if=/dev/hdb f=/dev/hdd              hdb –> 内存 -> hdd
2.将/dev/hdb全盘数据备份到指定路径的image文件
   dd if=/dev/hdb f=/root/image            hdb –> 内存 -> image文件
3.将备份文件恢复到指定盘
   dd if=/root/image f=/dev/hdb             image文件 –> 内存 -> hdb
4.备份/dev/hdb全盘数据,并利用gzip工具进行压缩,保存到指定路径
    dd if=/dev/hdb | gzip> /root/image.gz
5.将压缩的备份文件恢复到指定盘
   gzip -dc /root/image.gz | dd f=/dev/hdb
6.备份磁盘开始的512个字节大小的MBR 主引导记录信息到指定文件
   dd if=/dev/hda f=/root/image count=1 bs=512   默认从硬盘0柱面0磁道1扇区读取512个字节
   count=1指仅拷贝一个块;bs=512指块大小为512个字节。
   恢复:dd if=/root/image f=/dev/hda
7.备份软盘
   dd if=/dev/fd0 f=disk.img count=1  bs=1440k (即块大小为1.44M)
8.拷贝内存内容到硬盘
   dd if=/dev/mem f=/root/mem.bin  bs=1024 (指定块大小为1k)  
9.拷贝光盘内容到指定文件夹,并保存为cd.iso镜像文件
   dd if=/dev/cdrom(hdc)   of=/root/cd.iso
10.增加swap交换分区文件大小
第一步:创建一个大小为256M的文件:
dd if=/dev/zero  of=/swapfile  bs=1024 count=262144
第二步:把这个文件变成swap交换分区文件:
mkswap /swapfile
第三步:启用这个swap交换分区文件:
swapon /swapfile
第四步:编辑/etc/fstab文件,使在每次开机时自动加载swap交换分区文件:
/swapfile    swap    swap    default   0 0
11.销毁磁盘数据
     dd if=/dev/urandom f=/dev/hda1
注意:利用随机的数据填充硬盘,在某些必要的场合可以用来销毁数据。
12.测试硬盘的读写速度
     dd if=/dev/zero bs=1024 count=1000000 f=/root/1Gb.file    写速度
      dd if=/root/1Gb.file bs=64k | dd f=/dev/null      读速度
通过以上两个命令输出的命令执行时间,可以计算出硬盘的读、写速度。
13.确定硬盘的最佳块blocks大小:初始化硬盘
     dd if=/dev/zero bs=1024 count=1000000 f=/root/1Gb.file    初始化硬盘
     dd if=/dev/zero bs=2048 count=500000 f=/root/1Gb.file     初始化硬盘
     dd if=/dev/zero bs=4096 count=250000 f=/root/1Gb.file     初始化硬盘
     dd if=/dev/zero bs=8192 count=125000 f=/root/1Gb.file     初始化硬盘
通过比较以上命令输出中所显示的命令执行时间,即可确定系统最佳的块大小。
14.修复硬盘:                 自初始化硬盘
     dd if=/dev/sda f=/dev/sda  SCSI硬盘 或dd if=/dev/hda f=/dev/hda   IDE
当硬盘较长时间(一年以上)放置不使用后,磁盘上会产生magnetic flux point 电磁点现象,当磁头读到这些区域时会遇到困难,并可能导致I/O错误。当这种情况影响到硬盘的第一个扇区即MBR(主引导程序446、硬盘分区表64、硬盘有效标识2字节)时,可能导致硬盘报废。上边的命令有可能使这些数据起死回生。并且这个过程是安全、高效的。

$ dd if=/dev/zero of=./test.txt bs=1k count=1
$ ls -l
total 4
-rw-r--r-- 1 oracle dba 1024 Jul 15 16:56 test.txt
eg:
$ find / -name access_log 2>/dev/nul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