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需求分析方法(产品篇)

常见的需求分析方法有:

1. 结构化分析
2. 系统建模
3. 需求加法
4. 需求减法

产品经理做需求分析主要是去定义问题。怎样去定义问题呢?主要是从有需求定义和寻找出有价值的需求去实现;或者是在已有的需求中去创新、规划出产品未来的需求。

一、如何做结构化分析

结构化的分析方法是传统的分析法,它的好处是在需求阶段可以不需要精确地定义系统,只需要根据业务框架确定系统的功能范围,以及每个功能的处理逻辑和业务规则,功能需求规格书等。
因为不需要精确描述,因此描述系统的方式比较灵活多样,可以采用图表、示例图、文字等等方式来描述系统。在系统开发以前,一般还可以采用更为直观的原型系统方式和最终用户进行交流和确认,因此对业务需求的要求会低一些,业务需求阶段的周期相对容易控制;通过业务全景图,最终用户也能了解系统的功能;通过功能活动图和业务规则的描述,也可以相对精确地描述业务系统;因为没有严格的标记语言,可以采用适当的篇幅描述适当的系统。
当然,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分析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可能缺乏共同语言,机器不能识别业务需求书,在设计阶段还需要继续和用户确认一部分功能。

二、如何做系统建模

此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实体和关系,基本工具是E-R图,其基本要素由实体、属性和联系构成。该方法的基本策略是从现实中找出实体,然后再用属性进行描述。(尤其是B端产品经理需要掌握,因为B端产品往往业务模型复杂、干系人众多)
它从数据角度对现实世界建立模型。大型软件系统较复杂;很难直接对其分析和设计,常借助模型。模型是开发中常用工具,系统包括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和决策支持。实质上,也可看成由一系列有序模型构成,其有序模型通常为功能模型、信息模型、数据模型、控制模型和决策模型。有序是指这些模型是分别在系统的不同开发阶段及开发层次一同建立的。建立系统常用的基本工具是E—R图。经过改进后称为信息建模法,后来又发展为语义数据建模方法,并引入了许多面向对象的特点。
稍微复杂点的E-R图

三、需求加法

我们在需求收集时,会发现需求无法满足核心主流程的设计,无法去支撑业务的运行时。首先可能会先想到去重新收集一次需求或者是凭产品经理自身的一个能力去规划处新需求来完善产品,以使产品来满足现有的业务。这一点很考验产品经理对业务的熟悉,对整个产品设计的思想。虽然产品经理不一定产出最终的需求,但是产品经理要学会和刻意锻炼自己挖掘需求的能力,去总结和发现更加适合产品的需求。从而完善核心业务流程的所有功能。

四、需求减法

经过一轮有目的性和有针对性的初始的需求收集,会收集到大量的需求。这些需求中包含许多无意义、不可实现和很多假需求。产品经理需要去甄别那些当前不实现,与当前产品无关的需求都需要排除掉,需要产品经理不停地做减法,直到留下当前的核心需求。产品经理需要有敏锐的嗅觉去捕获到有价值的需求,围绕产品的核心业务功能进行整体的筛选。从而去掉与核心业务实现无关的需求。

总结

通过以上的几种方法,相信大家对需求分析的方法有了基本的认知,对需求分析的过程也会有个简短的了解和一些想法。产品经理的需求分析相比于开发人员的需求分析可能会相对抽象一点。因为双方关注重点不同,但是也会产生许多交集和共鸣(比如E-R图)。很多时候,需要产品经理去挖掘用户真实的需求。其实产品经理在需求分析阶段就一个定义问题的过程,如果你在定义问题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偏差,那么你在给出解决方案的时候,无论解决方案多美完美和完善都是白费力气。这就好比,一个人想去北方,结果你给了他张往南方飞的机票(南辕北辙)。所以,产品经理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 2
    点赞
  • 2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1页。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1页。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 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1页。 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1页。 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 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数据分析求职信,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求职信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数据分析求职信一:数据分析--面试 笔试题 数据分析师笔试题: 1、目前进出高速公路的车辆有ETC卡自动付费和人工手动付费两种方式,某高速公路公司的经营部门计划开展定向营销策略让更多的车去办理ETC卡,经营部门需要你给出提高定向营销成功率的建议和策略。 经营部门给你提供了一份车辆进出收费站的缴费数据记录,请结合你的数据分析经验,给经营部门提供一份分析报告(简要说明一下分析过程、假设条件/变量、分析结果和展现方式、分析模型、模型评估方法等)。 2、以下是一家B2C电子商务网站的一周销售数据,该网站主要用户群是办公室女性,销售额主要集中在5种产品上,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分析师, a) 从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问题?你觉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b) 如果你的老板要求你提出一个运营改进计划,你会怎么做? 表如下:一组每天某网站的销售数据 3、你曾经处理过的最大的数据量有多大?你是如何处理这些数据的?处理的结果是什么? 4、你最喜欢的编程语言是什么,喜欢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有哪些?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5、请举例说明Map/Reduce是如何工作的?在什么应用场景下工作的很好?云的安全问题有哪些? 6、请简要介绍你了解的关联规则、分类、聚类等数据分析方法,举例说明其分别有哪些适用场景? 7、你是否做过数据可视化工作?如有,请列举你做过的数据可视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2页。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2页。化项目及使用过的.可视化工具有哪些? 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2页。 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2页。 8、请简要介绍你使用过的数据库、熟练程度及使用的使用过的数据库工具。 数据分析求职信二:数据分析师工作简历模板 基本情况 姓名 xxx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85.11.21 民族 汉族 血型 O型 婚姻状况 已婚 教育程度 本科 工作年限 4年 政治面貌 群众 现有职称 无 户口所在地 山东省青岛市 现居住地 青岛市 联系方式 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3页。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3页。电子邮箱 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3页。 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3页。 求职意向 期望从事职位:数据分析师 期望工作地点:青岛市 自我评价 1、具有扎实的统计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常见的统计方法; 2、熟练掌握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算法和相关工具、熟练使用SAS软件; 3、数据处理能力很强,熟练使用Office软件; 4、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注重细节、对数字敏感,能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能够独立完成、撰写业务数据分析报告。 工作经历 2010年7月-2012年7月 山东****网络有限公司 单位性质:合资 所任职位:数据分析师 工作地点:青岛市 职责描述: 1、根据业务需求,制定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采集策略,设计、建立、测试相关的数据模型,从而实现从数据中提取决策价值,撰写分析报告; 2、跟踪并分析客户业务数据,为客户的发展进行决策支持; 3、完成对海量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充分实现数据的商业价值; 4、支持微博事业部等产品部门下的运营,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等各方面的数据分析,处理和研究的工作需求。 2008年6月-2010年6月 ****公司 单位性质:国企 所任职位:数据分析助理 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4页。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4页。工作地点:青岛市 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4页。 统计数据分析求职信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4页。 职责描述: 1、完成对行业销售及相关数据的分析、挖掘,熟练制作数据报表、撰写评估分析报告; 2、独立完成用户行为特征与规律的分析,关注市场动态与风险,为产品方向提出合理建议; 3、在分析师的指导下构建公司业务领域数据分析与挖掘模型和方法论; 4、针对历史海量商业数据,能及时发现和分析其中隐含的变化和问题,为业务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5、完成数据分析相关的需求调研、需求分析等。 项目经验 2011年5月*****项目 项目职责: 1、收集用户使用行为数据; 2、完成行为数据的分析; 3、制定模型与产品运营间的联动接口。 教育背景 2004年9月-2008年6月 山东**大学 统计学专业 本科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几何代数、数学实验,常微分方程、数理统计、抽样调查、多元统计、计算机应
工作中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基础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1页。 什么是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误区 数据分析的六大步骤 CONTENTS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2页。 ONE 什么是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3页。 定义 数据分析是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而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4页。 探索性数据分析侧重于在数据中探索新的特征,验证性数据分析侧重于验证之前假设的真伪性; 探索性数据分析以及验证性数据分析属于高级分析方法常见的分析方法有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 描述性数据分析属于初级分析方法,是我们工作中最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类型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5页。 作用 数据分析的三大作用:现状分析、原因分析、预测分析 案例1:《综合资源系统系统需求实施进展分析》 —— 现状分析 案例2:《业务开通系统管控问题分析》 —— 原因分析 案例3:《网管需求管控项目风险识别清单》 —— 预测分析(预测分析和假设情况分析可帮助用户评审和权衡潜在决策的影响力。可用来分析历史模式和概率,以预测未来业绩并采取预防措施。)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6页。 TWO 数据分析的六大步骤 数据分析的第一步是什么?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7页。 六大步骤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8页。 评估产品机会:产品机会评估对后期产品设计及迭代都至关重要,甚至说决定了一个产品的未来和核心理念。 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必要的数据试验才能追溯到问题源头,进而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彻底解决问题。 预测优化产品: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预测未来发生什么,缩短迭代周期,精益求精。 梳理分析思路,并搭建分析框架,把分析目的分解成若干个不同的分析要点,即如何具体开展数据分析,需要从哪几个角度进行分析,采用哪些分析指标。 明确分析目的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9页。 数据收集 数据库 第三方统计工具 统计年鉴或报告 市场调查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10页。 数据埋点,就是在正常的功能逻辑中,预先添加统计代码,将自己需要的数据统计出来。 数据收集 自己研发,开发时加入统计代码,并搭建自己的数据查询系统。 串接第三方统计工具 Google Analytics、AppsFlyer 不同产品,不同目的,需要的支持数据不同,确定好数据指标后,选择适合自己公司的方式来收集相应数据。 数据埋点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11页。 数据计算 数据转化 数据清洗 Garbage In,Garbage Out! 数据处理 定义:数据处理是从大量的、可能是杂乱无章的、难以理解的数据中抽取并推导出对于某些特定的人们来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 万能工具:EXCEL Tips:在做数据处理时,不要在原始数据上进行数据处理以防原始数据丢失,保留数据处理过程以便发现错误时查找。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12页。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及工具,对处理过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有效的结论。 数据挖掘:侧重解决四类数据分析问题:分类、聚类、关联和预测,重点在寻找模式与规律。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13页。 常用指标 1 2 3 4 离散趋势: 方差、标准差、全距 变化趋势: 同比、环比 相对位置: 百分比、四分位数、比率 集中趋势: 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数据的描述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14页。 纵向比较: 指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的发展变化进行比较的方法。 对比分析法 数据分析 对比分析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其中的差异,从而揭示这些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情况。 横向比较: 指对同类的不同对象在统一标准下进行比较的方法。要注意事物的可比性。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15页。 数据分析 细分(逻辑树分析法) 不断用更小的量化指标去细分一个大的指标,从而达到定位问题的目的。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16页。 数据分析 漏斗分析法 用来分析从潜在用户到最终用户这个过程中用户数量的变化趋势,从而寻找到最佳的优化空间,这个方法被普遍用于产品各个关键流程的分析中。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17页。 能用图说明问题的就不用表格,能用表说明问题的就不用文字。 数据展现 折线图:按照时间序列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时使用。 柱状图:指定一个分析轴进行数据大小的比较时使用。 饼 图:指定一个分析轴进行所占比例的比较时使用。 散点图:描述两个变量相关关系时使用。 数据分析入门全文共23页,当前为第18页。
定价:54.00 元<br>徐锋/ 施游/ 窦亚玲 等 <br>电子工业出版社 <br>ISBN:ISBN 7-121-00765-7<br>开本:787*1092 1/16 <br>字数:486.4千字<br>印张:19 <br>印数:8000<br>页数:289 <br>版别版次:2005年2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br><br>目录:<br>第1章 网络系统的需求分析 1<br>1.1 应用需求分析 1<br>1.1.1 应用需求调研 1<br>1.1.2 网络应用的分析 3<br>1.2 现有网络系统分析 4<br>1.2.1 现有网络系统结构调研 4<br>1.2.2 现有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5<br>1.3 需求分析 8<br>1.3.1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8<br>1.3.2 初步需求获取技术 9<br>1.3.3 收集需求的方法及产生需求歧义性的主要原因 9<br>1.3.4 需求分析的主要技术指标 10<br>1.3.5 需求规格说明与评审 13<br>1.4 例题分析 14<br>第2章 网络系统的设计 19<br>2.1 技术和产品的调研和评估 19<br>2.1.1 网络产品 19<br>2.1.2 网络技术 25<br>2.2 网络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6<br>2.2.1 网络设计目标 26<br>2.2.2 网络设计原则 27<br>2.2.3 网络设计标准 28<br>2.3 网络系统的设计 29<br>2.3.1 确定协议 29<br>2.3.2 确定拓扑结构 30<br>2.3.3 确定连接 33<br>2.3.4 确定节点 34<br>2.3.5 确定网络的性能 34<br>2.3.6 确定可靠性措施 35<br>2.3.7 确定安全性措施 36<br>2.3.8 网络设备的选择 37<br>2.4 新网络业务运营计划 37<br>2.4.1 计划的制定 37<br>2.4.2 计划的实施 39<br>2.5 设计评审 40<br>2.5.1 评审内容 40<br>2.5.2 评审的形式 41<br>2.5.3 评审的过程 41<br>2.6 例题分析 41<br>第3章 网络系统的构建和测试 49<br>3.1 物理层测试设备 49<br>3.1.1 电缆测试仪 49<br>3.1.2 网线测试工具 50<br>3.2 光纤测试技术 51<br>3.2.1 测试仪器 52<br>3.2.2 光纤布线系统测试 53<br>3.2.3 光纤连接与链路损耗估算 54<br>3.2.4 光纤测试仪 57<br>3.3 网络监视器和分析仪 58<br>3.3.1 概述 58<br>3.3.2 微软的网络监视器 59<br>3.3.3 Novell的网络分析仪 60<br>3.3.4 网络分析软件 60<br>3.4 过程监督 61<br>3.5 测试标准 62<br>3.5.1 我国的网络设备测试标准 62<br>3.5.2 测试标准现状 62<br>3.5.3 测试标准与RFC关系 63<br>3.6 连接测试 63<br>3.6.1 概述 63<br>3.6.2 电缆的2种测试 64<br>3.6.3 物理连接测试 65<br>3.6.4 逻辑连接验证测试 66<br>3.7 性能测试 67<br>3.7.1 性能指标 67<br>3.7.2 测试工具 68<br>第4章 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71<br>4.1 概述 71<br>4.2 用户措施 72<br>4.3 制定维护和升级的策略和计划 72<br>4.4 备份与数据恢复 75<br>4.4.1 网络备份系统 75<br>4.4.2 网络备份存储管理系统 77<br>4.4.3 备份策略 77<br>4.4.4 灾难恢复措施 78<br>4.5 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 79<br>4.6 例题分析 80<br>第5章 网络系统的管理 89<br>5.1 网络管理概述 89<br>5.1.1 网络管理系统组成元素 89<br>5.1.2 网络管理的功能 89<br>5.2 网络管理协议 90<br>5.2.1 SNMP 90<br>5.2.2 MIB 91<br>5.2.3 RMON 93<br>5.3 网络性能管理 94<br>5.3.1 网络性能分析 94<br>5.3.2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性能(LAN控制器) 95<br>5.4 网络故障管理 99<br>5.4.1 常见的网络故障 99<br>5.4.2 网络故障的判断和恢复 100<br>5.4.3 常见网络故障诊断工具 101<br>5.5 网络安全管理 105<br>5.5.1 常见的危害安全分析 105<br>5.5.2 构建安全的防护 106<br>5.5.3 安全机制 107<br>5.5.4 网络防病毒措施 111<br>5.5.5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安全 112<br>5.6 例题分析 115<br>第6章 网络系统的评价 117<br>6.1 系统评价 117<br>6.1.1 系统能力的限制 117<br>6.1.2 潜在的问题分析 119<br>6.1.3 系统评价的要点 120<br>6.2 改进系统的建议 123<br>6.2.1 系统生命周期 123<br>6.2.2 系统经济效益 125<br>6.2.3 系统的可扩充性 127<br>6.2.4 建议改进系统的要点 127<br>第7章 网络系统实现技术 129<br>7.1 商用网络协议 129<br>7.1.1 SNA/APPN 129<br>7.1.2 IPX/SPX 132<br>7.1.3 AppleTalk 135<br>7.2 商务协议 137<br>7.2.1 扩展标记语言 137<br>7.2.2 CORBA 141<br>7.2.3 COM/DCOM 147<br>7.2.4 EJB 150<br>7.3 Web服务 154<br>7.3.1 Web 服务相关技术 154<br>7.3.2 Web服务的特点 156<br>7.4 可靠性设计 156<br>7.4.1 硬件高可靠性技术 157<br>7.4.2 软件高可靠性技术 161<br>7.4.3 系统维护高可靠性技术 162<br>7.4.4 容错技术 165<br>7.5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7<br>7.5.1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8<br>7.5.2 远程认证拨入用户服务 169<br>7.6 多协议共存 170<br>7.6.1 多协议体系结构 171<br>7.6.2 MPLS的功能 172<br>7.6.3 MPLS的核心技术和组件 172<br>7.7 地址服务 173<br>7.7.1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173<br>7.7.2 IP协议 176<br>7.7.3 IPv6技术 177<br>7.8 DNS系统 180<br>7.8.1 域名系统 180<br>7.8.2 DNS解析原理 180<br>7.8.3 完全合格的域名 181<br>7.9 电子邮件 181<br>7.9.1 SMTP协议 181<br>7.9.2 POP3邮局协议 182<br>7.9.3 多用途因特网邮件扩展协议 185<br>7.9.4 因特网消息访问协议 186<br>7.9.5 LDAP协议 186<br>7.9.6 邮件列表 188<br>7.9.7 WebMail 189<br>7.10 电子新闻 190<br>7.10.1 新闻组概念 190<br>7.10.2 新闻组和层次 191<br>7.10.3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 191<br>7.11 WWW服务 192<br>7.11.1 WWW 192<br>7.11.2 超文本传输协议 192<br>7.12 负载均衡 193<br>7.12.1 负载均衡概念 193<br>7.12.2 传输链路聚合 194<br>7.12.3 带均衡策略的服务器集群 194<br>7.12.4 高层交换 194<br>7.12.5 Web内容智能交换技术 194<br>7.13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1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2 数字证书 197<br>7.13.3 数字签名 197<br>7.13.4 公钥体系基础框架 197<br>7.13.5 认证授权 198<br>7.13.6 电子身份证 198<br>7.14 服务机制 199<br>7.14.1 服务供应商 199<br>7.14.2 供应商漫游服务 200<br>7.14.3 拨号IP连接 201<br>7.14.4 CATV连接 202<br>7.14.5 IP电话 205<br>7.15 因特网广播 208<br>7.15.1 因特网广播的概念 208<br>7.15.2 IP组播技术 208<br>7.15.3 Internet组播主乾网络 209<br>7.15.4 IP组播路由及其协议 209<br>7.15.5 IP组播路由中的隧道传输机制 211<br>7.15.6 组播的高层协议 211<br>7.15.7 可靠组播协议 212<br>7.16 移动通信 212<br>7.16.1 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介绍 212<br>7.16.2 900/1800MHz GSM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2<br>7.16.3 800MHz CDMA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4 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功能分类 213<br>7.16.6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频段分类 214<br>7.16.7 第四代通信技术 215<br>7.17 EZweb 215<br>7.17.1 EZweb概念 215<br>7.17.2 EZweb业务 215<br>7.17.3 其他无线技术简介 216<br>7.18 电子数据交换 216<br>7.18.1 电子数据交换概念 216<br>7.18.2 EDI系统要素 217<br>7.18.3 EDI标准 217<br>7.18.4 基于Internet的EDI 218<br>7.18.5 Web-EDI 218<br>7.19 电子商务 219<br>7.19.1 电子商务概念 219<br>7.19.2 B2B 221<br>7.19.3 B2C 223<br>7.20 电子政务 225<br>7.20.1 电子政务的概念 225<br>7.20.2 电子政务发展阶段 225<br>7.20.3 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 226<br>7.21 主机服务提供者 227<br>7.22 ASP 228<br>7.22.1 ASP的概念 228<br>7.22.2 ASP模式的优点 229<br>7.22.3 ASP的应用步骤 229<br>7.22.4 ASP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230<br>7.23 数据中心 230<br>7.23.1 数据中心的概念 230<br>7.23.2 国内外IDC的类型 230<br>7.23.3 第三代数据中心 231<br>7.24 例题分析 232<br>第8章 网络新技术 239<br>8.1 光纤接入 240<br>8.1.1 FTTH接入 240<br>8.1.2 无源光网 241<br>8.2 无线接入 249<br>8.2.1 移动电话系统 249<br>8.2.2 无线局域网接入 255<br>8.2.3 微波接入 258<br>8.2.4 卫星接入 266<br>8.2.5 蓝牙接入 266<br>8.3 主乾网络 267<br>8.3.1 IPoverATM 267<br>8.3.2 IPoverSONET/SDH 269<br>8.3.3 IPoverWDM 272<br>8.4 通信服务 273<br>8.4.1 全天候IP连接服务 273<br>8.4.2 本地IP网 275<br>8.4.3 IPv6 275<br>8.5 网络管理 279<br>8.5.1 基于TMN的网络管理 279<br>8.5.2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 280<br>8.6 网格计算 282<br>8.6.1 网格计算的概念 283<br>8.6.2 网格计算的关键技术 284<br>附录 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 287<br>参考文献 291
定价:54.00 元<br>徐锋/ 施游/ 窦亚玲 等 <br>电子工业出版社 <br>ISBN:ISBN 7-121-00765-7<br>开本:787*1092 1/16 <br>字数:486.4千字<br>印张:19 <br>印数:8000<br>页数:289 <br>版别版次:2005年2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br><br>目录:<br>第1章 网络系统的需求分析 1<br>1.1 应用需求分析 1<br>1.1.1 应用需求调研 1<br>1.1.2 网络应用的分析 3<br>1.2 现有网络系统分析 4<br>1.2.1 现有网络系统结构调研 4<br>1.2.2 现有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5<br>1.3 需求分析 8<br>1.3.1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8<br>1.3.2 初步需求获取技术 9<br>1.3.3 收集需求的方法及产生需求歧义性的主要原因 9<br>1.3.4 需求分析的主要技术指标 10<br>1.3.5 需求规格说明与评审 13<br>1.4 例题分析 14<br>第2章 网络系统的设计 19<br>2.1 技术和产品的调研和评估 19<br>2.1.1 网络产品 19<br>2.1.2 网络技术 25<br>2.2 网络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6<br>2.2.1 网络设计目标 26<br>2.2.2 网络设计原则 27<br>2.2.3 网络设计标准 28<br>2.3 网络系统的设计 29<br>2.3.1 确定协议 29<br>2.3.2 确定拓扑结构 30<br>2.3.3 确定连接 33<br>2.3.4 确定节点 34<br>2.3.5 确定网络的性能 34<br>2.3.6 确定可靠性措施 35<br>2.3.7 确定安全性措施 36<br>2.3.8 网络设备的选择 37<br>2.4 新网络业务运营计划 37<br>2.4.1 计划的制定 37<br>2.4.2 计划的实施 39<br>2.5 设计评审 40<br>2.5.1 评审内容 40<br>2.5.2 评审的形式 41<br>2.5.3 评审的过程 41<br>2.6 例题分析 41<br>第3章 网络系统的构建和测试 49<br>3.1 物理层测试设备 49<br>3.1.1 电缆测试仪 49<br>3.1.2 网线测试工具 50<br>3.2 光纤测试技术 51<br>3.2.1 测试仪器 52<br>3.2.2 光纤布线系统测试 53<br>3.2.3 光纤连接与链路损耗估算 54<br>3.2.4 光纤测试仪 57<br>3.3 网络监视器和分析仪 58<br>3.3.1 概述 58<br>3.3.2 微软的网络监视器 59<br>3.3.3 Novell的网络分析仪 60<br>3.3.4 网络分析软件 60<br>3.4 过程监督 61<br>3.5 测试标准 62<br>3.5.1 我国的网络设备测试标准 62<br>3.5.2 测试标准现状 62<br>3.5.3 测试标准与RFC关系 63<br>3.6 连接测试 63<br>3.6.1 概述 63<br>3.6.2 电缆的2种测试 64<br>3.6.3 物理连接测试 65<br>3.6.4 逻辑连接验证测试 66<br>3.7 性能测试 67<br>3.7.1 性能指标 67<br>3.7.2 测试工具 68<br>第4章 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71<br>4.1 概述 71<br>4.2 用户措施 72<br>4.3 制定维护和升级的策略和计划 72<br>4.4 备份与数据恢复 75<br>4.4.1 网络备份系统 75<br>4.4.2 网络备份存储管理系统 77<br>4.4.3 备份策略 77<br>4.4.4 灾难恢复措施 78<br>4.5 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 79<br>4.6 例题分析 80<br>第5章 网络系统的管理 89<br>5.1 网络管理概述 89<br>5.1.1 网络管理系统组成元素 89<br>5.1.2 网络管理的功能 89<br>5.2 网络管理协议 90<br>5.2.1 SNMP 90<br>5.2.2 MIB 91<br>5.2.3 RMON 93<br>5.3 网络性能管理 94<br>5.3.1 网络性能分析 94<br>5.3.2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性能(LAN控制器) 95<br>5.4 网络故障管理 99<br>5.4.1 常见的网络故障 99<br>5.4.2 网络故障的判断和恢复 100<br>5.4.3 常见网络故障诊断工具 101<br>5.5 网络安全管理 105<br>5.5.1 常见的危害安全分析 105<br>5.5.2 构建安全的防护 106<br>5.5.3 安全机制 107<br>5.5.4 网络防病毒措施 111<br>5.5.5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安全 112<br>5.6 例题分析 115<br>第6章 网络系统的评价 117<br>6.1 系统评价 117<br>6.1.1 系统能力的限制 117<br>6.1.2 潜在的问题分析 119<br>6.1.3 系统评价的要点 120<br>6.2 改进系统的建议 123<br>6.2.1 系统生命周期 123<br>6.2.2 系统经济效益 125<br>6.2.3 系统的可扩充性 127<br>6.2.4 建议改进系统的要点 127<br>第7章 网络系统实现技术 129<br>7.1 商用网络协议 129<br>7.1.1 SNA/APPN 129<br>7.1.2 IPX/SPX 132<br>7.1.3 AppleTalk 135<br>7.2 商务协议 137<br>7.2.1 扩展标记语言 137<br>7.2.2 CORBA 141<br>7.2.3 COM/DCOM 147<br>7.2.4 EJB 150<br>7.3 Web服务 154<br>7.3.1 Web 服务相关技术 154<br>7.3.2 Web服务的特点 156<br>7.4 可靠性设计 156<br>7.4.1 硬件高可靠性技术 157<br>7.4.2 软件高可靠性技术 161<br>7.4.3 系统维护高可靠性技术 162<br>7.4.4 容错技术 165<br>7.5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7<br>7.5.1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8<br>7.5.2 远程认证拨入用户服务 169<br>7.6 多协议共存 170<br>7.6.1 多协议体系结构 171<br>7.6.2 MPLS的功能 172<br>7.6.3 MPLS的核心技术和组件 172<br>7.7 地址服务 173<br>7.7.1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173<br>7.7.2 IP协议 176<br>7.7.3 IPv6技术 177<br>7.8 DNS系统 180<br>7.8.1 域名系统 180<br>7.8.2 DNS解析原理 180<br>7.8.3 完全合格的域名 181<br>7.9 电子邮件 181<br>7.9.1 SMTP协议 181<br>7.9.2 POP3邮局协议 182<br>7.9.3 多用途因特网邮件扩展协议 185<br>7.9.4 因特网消息访问协议 186<br>7.9.5 LDAP协议 186<br>7.9.6 邮件列表 188<br>7.9.7 WebMail 189<br>7.10 电子新闻 190<br>7.10.1 新闻组概念 190<br>7.10.2 新闻组和层次 191<br>7.10.3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 191<br>7.11 WWW服务 192<br>7.11.1 WWW 192<br>7.11.2 超文本传输协议 192<br>7.12 负载均衡 193<br>7.12.1 负载均衡概念 193<br>7.12.2 传输链路聚合 194<br>7.12.3 带均衡策略的服务器集群 194<br>7.12.4 高层交换 194<br>7.12.5 Web内容智能交换技术 194<br>7.13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1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2 数字证书 197<br>7.13.3 数字签名 197<br>7.13.4 公钥体系基础框架 197<br>7.13.5 认证授权 198<br>7.13.6 电子身份证 198<br>7.14 服务机制 199<br>7.14.1 服务供应商 199<br>7.14.2 供应商漫游服务 200<br>7.14.3 拨号IP连接 201<br>7.14.4 CATV连接 202<br>7.14.5 IP电话 205<br>7.15 因特网广播 208<br>7.15.1 因特网广播的概念 208<br>7.15.2 IP组播技术 208<br>7.15.3 Internet组播主乾网络 209<br>7.15.4 IP组播路由及其协议 209<br>7.15.5 IP组播路由中的隧道传输机制 211<br>7.15.6 组播的高层协议 211<br>7.15.7 可靠组播协议 212<br>7.16 移动通信 212<br>7.16.1 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介绍 212<br>7.16.2 900/1800MHz GSM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2<br>7.16.3 800MHz CDMA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4 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功能分类 213<br>7.16.6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频段分类 214<br>7.16.7 第四代通信技术 215<br>7.17 EZweb 215<br>7.17.1 EZweb概念 215<br>7.17.2 EZweb业务 215<br>7.17.3 其他无线技术简介 216<br>7.18 电子数据交换 216<br>7.18.1 电子数据交换概念 216<br>7.18.2 EDI系统要素 217<br>7.18.3 EDI标准 217<br>7.18.4 基于Internet的EDI 218<br>7.18.5 Web-EDI 218<br>7.19 电子商务 219<br>7.19.1 电子商务概念 219<br>7.19.2 B2B 221<br>7.19.3 B2C 223<br>7.20 电子政务 225<br>7.20.1 电子政务的概念 225<br>7.20.2 电子政务发展阶段 225<br>7.20.3 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 226<br>7.21 主机服务提供者 227<br>7.22 ASP 228<br>7.22.1 ASP的概念 228<br>7.22.2 ASP模式的优点 229<br>7.22.3 ASP的应用步骤 229<br>7.22.4 ASP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230<br>7.23 数据中心 230<br>7.23.1 数据中心的概念 230<br>7.23.2 国内外IDC的类型 230<br>7.23.3 第三代数据中心 231<br>7.24 例题分析 232<br>第8章 网络新技术 239<br>8.1 光纤接入 240<br>8.1.1 FTTH接入 240<br>8.1.2 无源光网 241<br>8.2 无线接入 249<br>8.2.1 移动电话系统 249<br>8.2.2 无线局域网接入 255<br>8.2.3 微波接入 258<br>8.2.4 卫星接入 266<br>8.2.5 蓝牙接入 266<br>8.3 主乾网络 267<br>8.3.1 IPoverATM 267<br>8.3.2 IPoverSONET/SDH 269<br>8.3.3 IPoverWDM 272<br>8.4 通信服务 273<br>8.4.1 全天候IP连接服务 273<br>8.4.2 本地IP网 275<br>8.4.3 IPv6 275<br>8.5 网络管理 279<br>8.5.1 基于TMN的网络管理 279<br>8.5.2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 280<br>8.6 网格计算 282<br>8.6.1 网格计算的概念 283<br>8.6.2 网格计算的关键技术 284<br>附录 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 287<br>参考文献 291
定价:54.00 元<br>徐锋/ 施游/ 窦亚玲 等 <br>电子工业出版社 <br>ISBN:ISBN 7-121-00765-7<br>开本:787*1092 1/16 <br>字数:486.4千字<br>印张:19 <br>印数:8000<br>页数:289 <br>版别版次:2005年2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br><br>目录:<br>第1章 网络系统的需求分析 1<br>1.1 应用需求分析 1<br>1.1.1 应用需求调研 1<br>1.1.2 网络应用的分析 3<br>1.2 现有网络系统分析 4<br>1.2.1 现有网络系统结构调研 4<br>1.2.2 现有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5<br>1.3 需求分析 8<br>1.3.1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8<br>1.3.2 初步需求获取技术 9<br>1.3.3 收集需求的方法及产生需求歧义性的主要原因 9<br>1.3.4 需求分析的主要技术指标 10<br>1.3.5 需求规格说明与评审 13<br>1.4 例题分析 14<br>第2章 网络系统的设计 19<br>2.1 技术和产品的调研和评估 19<br>2.1.1 网络产品 19<br>2.1.2 网络技术 25<br>2.2 网络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6<br>2.2.1 网络设计目标 26<br>2.2.2 网络设计原则 27<br>2.2.3 网络设计标准 28<br>2.3 网络系统的设计 29<br>2.3.1 确定协议 29<br>2.3.2 确定拓扑结构 30<br>2.3.3 确定连接 33<br>2.3.4 确定节点 34<br>2.3.5 确定网络的性能 34<br>2.3.6 确定可靠性措施 35<br>2.3.7 确定安全性措施 36<br>2.3.8 网络设备的选择 37<br>2.4 新网络业务运营计划 37<br>2.4.1 计划的制定 37<br>2.4.2 计划的实施 39<br>2.5 设计评审 40<br>2.5.1 评审内容 40<br>2.5.2 评审的形式 41<br>2.5.3 评审的过程 41<br>2.6 例题分析 41<br>第3章 网络系统的构建和测试 49<br>3.1 物理层测试设备 49<br>3.1.1 电缆测试仪 49<br>3.1.2 网线测试工具 50<br>3.2 光纤测试技术 51<br>3.2.1 测试仪器 52<br>3.2.2 光纤布线系统测试 53<br>3.2.3 光纤连接与链路损耗估算 54<br>3.2.4 光纤测试仪 57<br>3.3 网络监视器和分析仪 58<br>3.3.1 概述 58<br>3.3.2 微软的网络监视器 59<br>3.3.3 Novell的网络分析仪 60<br>3.3.4 网络分析软件 60<br>3.4 过程监督 61<br>3.5 测试标准 62<br>3.5.1 我国的网络设备测试标准 62<br>3.5.2 测试标准现状 62<br>3.5.3 测试标准与RFC关系 63<br>3.6 连接测试 63<br>3.6.1 概述 63<br>3.6.2 电缆的2种测试 64<br>3.6.3 物理连接测试 65<br>3.6.4 逻辑连接验证测试 66<br>3.7 性能测试 67<br>3.7.1 性能指标 67<br>3.7.2 测试工具 68<br>第4章 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71<br>4.1 概述 71<br>4.2 用户措施 72<br>4.3 制定维护和升级的策略和计划 72<br>4.4 备份与数据恢复 75<br>4.4.1 网络备份系统 75<br>4.4.2 网络备份存储管理系统 77<br>4.4.3 备份策略 77<br>4.4.4 灾难恢复措施 78<br>4.5 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 79<br>4.6 例题分析 80<br>第5章 网络系统的管理 89<br>5.1 网络管理概述 89<br>5.1.1 网络管理系统组成元素 89<br>5.1.2 网络管理的功能 89<br>5.2 网络管理协议 90<br>5.2.1 SNMP 90<br>5.2.2 MIB 91<br>5.2.3 RMON 93<br>5.3 网络性能管理 94<br>5.3.1 网络性能分析 94<br>5.3.2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性能(LAN控制器) 95<br>5.4 网络故障管理 99<br>5.4.1 常见的网络故障 99<br>5.4.2 网络故障的判断和恢复 100<br>5.4.3 常见网络故障诊断工具 101<br>5.5 网络安全管理 105<br>5.5.1 常见的危害安全分析 105<br>5.5.2 构建安全的防护 106<br>5.5.3 安全机制 107<br>5.5.4 网络防病毒措施 111<br>5.5.5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安全 112<br>5.6 例题分析 115<br>第6章 网络系统的评价 117<br>6.1 系统评价 117<br>6.1.1 系统能力的限制 117<br>6.1.2 潜在的问题分析 119<br>6.1.3 系统评价的要点 120<br>6.2 改进系统的建议 123<br>6.2.1 系统生命周期 123<br>6.2.2 系统经济效益 125<br>6.2.3 系统的可扩充性 127<br>6.2.4 建议改进系统的要点 127<br>第7章 网络系统实现技术 129<br>7.1 商用网络协议 129<br>7.1.1 SNA/APPN 129<br>7.1.2 IPX/SPX 132<br>7.1.3 AppleTalk 135<br>7.2 商务协议 137<br>7.2.1 扩展标记语言 137<br>7.2.2 CORBA 141<br>7.2.3 COM/DCOM 147<br>7.2.4 EJB 150<br>7.3 Web服务 154<br>7.3.1 Web 服务相关技术 154<br>7.3.2 Web服务的特点 156<br>7.4 可靠性设计 156<br>7.4.1 硬件高可靠性技术 157<br>7.4.2 软件高可靠性技术 161<br>7.4.3 系统维护高可靠性技术 162<br>7.4.4 容错技术 165<br>7.5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7<br>7.5.1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8<br>7.5.2 远程认证拨入用户服务 169<br>7.6 多协议共存 170<br>7.6.1 多协议体系结构 171<br>7.6.2 MPLS的功能 172<br>7.6.3 MPLS的核心技术和组件 172<br>7.7 地址服务 173<br>7.7.1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173<br>7.7.2 IP协议 176<br>7.7.3 IPv6技术 177<br>7.8 DNS系统 180<br>7.8.1 域名系统 180<br>7.8.2 DNS解析原理 180<br>7.8.3 完全合格的域名 181<br>7.9 电子邮件 181<br>7.9.1 SMTP协议 181<br>7.9.2 POP3邮局协议 182<br>7.9.3 多用途因特网邮件扩展协议 185<br>7.9.4 因特网消息访问协议 186<br>7.9.5 LDAP协议 186<br>7.9.6 邮件列表 188<br>7.9.7 WebMail 189<br>7.10 电子新闻 190<br>7.10.1 新闻组概念 190<br>7.10.2 新闻组和层次 191<br>7.10.3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 191<br>7.11 WWW服务 192<br>7.11.1 WWW 192<br>7.11.2 超文本传输协议 192<br>7.12 负载均衡 193<br>7.12.1 负载均衡概念 193<br>7.12.2 传输链路聚合 194<br>7.12.3 带均衡策略的服务器集群 194<br>7.12.4 高层交换 194<br>7.12.5 Web内容智能交换技术 194<br>7.13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1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2 数字证书 197<br>7.13.3 数字签名 197<br>7.13.4 公钥体系基础框架 197<br>7.13.5 认证授权 198<br>7.13.6 电子身份证 198<br>7.14 服务机制 199<br>7.14.1 服务供应商 199<br>7.14.2 供应商漫游服务 200<br>7.14.3 拨号IP连接 201<br>7.14.4 CATV连接 202<br>7.14.5 IP电话 205<br>7.15 因特网广播 208<br>7.15.1 因特网广播的概念 208<br>7.15.2 IP组播技术 208<br>7.15.3 Internet组播主乾网络 209<br>7.15.4 IP组播路由及其协议 209<br>7.15.5 IP组播路由中的隧道传输机制 211<br>7.15.6 组播的高层协议 211<br>7.15.7 可靠组播协议 212<br>7.16 移动通信 212<br>7.16.1 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介绍 212<br>7.16.2 900/1800MHz GSM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2<br>7.16.3 800MHz CDMA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4 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功能分类 213<br>7.16.6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频段分类 214<br>7.16.7 第四代通信技术 215<br>7.17 EZweb 215<br>7.17.1 EZweb概念 215<br>7.17.2 EZweb业务 215<br>7.17.3 其他无线技术简介 216<br>7.18 电子数据交换 216<br>7.18.1 电子数据交换概念 216<br>7.18.2 EDI系统要素 217<br>7.18.3 EDI标准 217<br>7.18.4 基于Internet的EDI 218<br>7.18.5 Web-EDI 218<br>7.19 电子商务 219<br>7.19.1 电子商务概念 219<br>7.19.2 B2B 221<br>7.19.3 B2C 223<br>7.20 电子政务 225<br>7.20.1 电子政务的概念 225<br>7.20.2 电子政务发展阶段 225<br>7.20.3 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 226<br>7.21 主机服务提供者 227<br>7.22 ASP 228<br>7.22.1 ASP的概念 228<br>7.22.2 ASP模式的优点 229<br>7.22.3 ASP的应用步骤 229<br>7.22.4 ASP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230<br>7.23 数据中心 230<br>7.23.1 数据中心的概念 230<br>7.23.2 国内外IDC的类型 230<br>7.23.3 第三代数据中心 231<br>7.24 例题分析 232<br>第8章 网络新技术 239<br>8.1 光纤接入 240<br>8.1.1 FTTH接入 240<br>8.1.2 无源光网 241<br>8.2 无线接入 249<br>8.2.1 移动电话系统 249<br>8.2.2 无线局域网接入 255<br>8.2.3 微波接入 258<br>8.2.4 卫星接入 266<br>8.2.5 蓝牙接入 266<br>8.3 主乾网络 267<br>8.3.1 IPoverATM 267<br>8.3.2 IPoverSONET/SDH 269<br>8.3.3 IPoverWDM 272<br>8.4 通信服务 273<br>8.4.1 全天候IP连接服务 273<br>8.4.2 本地IP网 275<br>8.4.3 IPv6 275<br>8.5 网络管理 279<br>8.5.1 基于TMN的网络管理 279<br>8.5.2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 280<br>8.6 网格计算 282<br>8.6.1 网格计算的概念 283<br>8.6.2 网格计算的关键技术 284<br>附录 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 287<br>参考文献 291
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AI)的子领域,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数据和算法让计算机系统具备学习能力,从而能够自动地完成特定任务或者改进自身性能。机器学习的核心思想是让计算机系统通过学习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来实现目标,而不需要显式地编程。 机器学习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 图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 机器学习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人脸识别、图像分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可以训练神经网络来识别图像中的对象、人脸或者场景,用于智能监控、自动驾驶、医学影像分析等领域。 自然语言处理: 机器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包括文本分类、情感分析、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例如,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可以训练神经网络来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用于智能客服、智能助手、机器翻译等场景。 推荐系统: 推荐系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用户的行为和偏好,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例如,电商网站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用户的购买历史和浏览行为,向用户推荐感兴趣的商品。 预测和预测分析: 机器学习可以用于预测未来事件的发生概率或者趋势。例如,金融领域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股票价格预测、信用评分、欺诈检测等。 医疗诊断和生物信息学: 机器学习在医疗诊断、药物研发、基因组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医学影像数据进行疾病诊断,或者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基因数据进行疾病风险预测。 智能交通和物联网: 机器学习可以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城市管理和物联网等领域。例如,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交通数据优化交通流量,或者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传感器数据监测设备状态。 以上仅是机器学习应用的一部分,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机器学习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