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复习第一章知识点

本文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构成、重要功能如连通性和资源共享,探讨了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包括ARPANET和TCP/IP协议的作用。此外,还解析了互联网交换点、万维网、不同通信方式如客户端-服务器和对等模式,以及网络协议的关键概念如OSI/RM和TCP/IP体系结构。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连通性共享

连通性:计算机网络使上网用户之间都可以交换信息,好像这些用户的计算机都可以彼此直接连通一样。

共享:即资源共享。可以是信息共享、数据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

互联网 (Internet) 特指Internet,起源于美国,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 (简称为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互连网:指在局部范围互连起来的计算机网络。

  •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主机host)连接在一起。
  • 互连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互联网发展阶段:

1969年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ARPANET,进行联网的研究。 ARPANET互联网的前身1983 年(互联网的诞生时间)TCP/IP 协议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

形成三级结构的互联网,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 结构(主干 ISP、地区 ISP 和本地 ISP)的互联网,出现了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互联网交换点 IXP (Internet eXchange Point):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快速交换分组,常采用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络交换机

万维网 WWW (World Wide Web):20世纪90年代,由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CERN开发。

互联网组成: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端系统end system)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主机 A 和主机 B 进行通信”,实际上是指:“运行在主机 A 上的某个程序和运行在主机 B 上的另一个程序进行通信”。

他们之间的通信方式:      

客户端-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

客户调用后运行,需要通信时主动向服务器发送通信(那就得知道服务器的地址),并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而服务器系统启动后会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等待接收客户的通信请求(不需要知道客户端的地址),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      

对等方式(P2P方式),即 Peer-to-Peer方式。

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 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路由器要创建和动态维护转发表。

过程:暂存收到的分组->检查分组首部->查找转发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适的接口转发出去

交换机:“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分为三个阶段

建立连接: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路(占用通信资源)。

通话:主叫和被叫双方互相通电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释放连接:释放刚才使用的专用的物理通路(归还通信资源)。

报文交换:类似于分组交换,只不过传输的是报文而非分组。

一个分组的长度往往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所以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时延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packet)。

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边)。

优点:

       高效: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缺点:

       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首部: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每个分组在互联网中独立地选择传输路径。

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三种传输比较:

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电路交换

传送突发数据,为了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无需预先分配传输带宽)

计算机网络分类

       从网络的作用范围分:

              广域网:通常为几十到几干公里。有时也称为远程网。是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城域网:作用范围一般是一个城市,作用距离约为5~50公里。

局域网: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如1公里左右)。通常采用高速通信线路。

个人局域网:范围很小,大约在10米左右。有时也称为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

       从网络的使用者分:

              公用网:按规定交纳费用的人都可以使用的网络。也可称为公众网。

专用网:为特殊业务工作的需要而建造的网络。

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速率: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也称为数据率 (data rate) 或比特率 (bit rate)。

                单位:bit/s,或 kbit/s、Mbit/s、 Gbit/s 等。

                     速率1K = 10^3

                     存储单位1 K = 2^10  1 字节 (Byte) =8 比特 (bit)

       带宽:

频域: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

单位是(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某信道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称为该信道的带宽(或通频带)。

时域: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单位就是数据率的单位 bit/s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绝对上限值)的限制。

       时延:指数据(一个报文/分组/比特)从网络/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组成:

发送时延: 也叫传输时延,指的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

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数据帧的长度/发送速率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信道长度/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为处理分组(例如分析首部、提取数

据、差错检验或查找路由)所花费的时间

排队时延: 分组在路由器输入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所经历的时延。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时延带宽积: 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传播时延×带宽

往返时间 RTT: 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的时间。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即有数据通过)

网络利用率: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丢包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分组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的分组数量的比率。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

              1物理层 2数据链路层 3网络层 4运输层 5会话层 6表示层 7应用层

       TCP/IP体系结构:

            网络接口层->网际层IP->运输层(TCP/UDP)->应用层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1物理层 2数据链路层 3网络层 4运输层 5应用层

三种体系结构的关系:

OSI 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的概念清楚,理论也较完整,但它既复杂又不实用

TCP/IP 是四层体系结构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没有具体内容

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采用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网络协议(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三要素:

       语法:规定要通信的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何种响应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SDU (Service Data Unit):服务数据单元: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

PDU (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OSI参考模型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

物理层PDU->数据位(bit)        数据链路层PDU->数据帧(frame)

网络层PDU->数据包(packet)      运输层PDU->数据段(segment)

其他更高层次PDU->报文(message)

数据+应用层首部->应用层PDU+运输层首部->运输层报文+网络层首部->IP 数据报(或分组)+链路层首部和尾部->数据链路层帧->比特流(在物理媒体上传输)

(另一方收到数据后再一层一层剥离这些首部或者尾部还原出原始数据)

                                   水平上的“对等层”(协议都是一样的)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