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软件开发的一些想法

最近读了Aaron生前写得《The Pokayoke Guide to Developing Software》原文地址:[url]http://pokayokeguide.com/[/url],收获很多,分享一下。

[b]需求[/b]
[list]
[*]客户需求是一个好项目的基石。不要做没人想用的东西。
[*]一个客户的准确需求比60亿人的理论需求靠谱。因为准确需求即意味着一个忠诚客户,60亿人的理论需求可能意味着nothing;另外,人性是共通的,一个忠诚客户意味着你很容易找到更多相同的客户。
[*]做自己能感受到的需求,最好是需求自己来源于自己。如果不是,那么你最好能够按照目标用户的生活方式去感受一下,是否真的存在这个需求;如果这也做不到,那么你至少需要仔细研究你的目标用户,弄清楚他们的真实需求。
[*]弄清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有时候,对某个Idea的过度热爱,会蒙蔽你,让你觉得真的有这样的需求。因此,对于自己过度热爱的想法,最好能找到一个无关人员的需求和你的一致。
[/list]
[b]想法[/b]
[list]
[*]有了需求之后,需要的是实现这个需求的想法,冷静客观的评估你的想法,是否真的能满足所有需求。想法必须以需求为基础,而不是因为对某个想法的喜爱,而在自己心中设想许多不存在的需求。只从一个需求出发,去认真思考一个想法,比想同时满足多个需求好。
[*]想法源于一个需求,并不是说不存在同时满足多个需求的想法。好的想法可以,但是这个想法天生就是某几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其本来是来源于一个需求的。而不是把一个解决方案拧巴成能够适应多个需求的想法。
[*]当有了一些基础的想法之后,千万不要过早的进入各个细节。但是,基础想法进入你的脑袋之后,无可避免的会有各种各样的附加想法,特性钻进你的脑袋,好像你不做点关于新想法的事,就没办法安心。这个时候,只需要把所有的想法写到一个文档中,在记录的过程中,就有机会把所有的想法列出优先级。也许你以后都不会再去看这个文档,但是找个地方,安静的写下这些想法,可以防止这些想法一直骚扰你。
[/list]
[b]假设前提[/b]
[list]
[*]确认了解决方案之后,接下来就是实现它,这个时候,很容易整个人投入进去,开始一步一步的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生怕自己做得少了,其实,在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开发者应该想的不是怎么做更多,而是怎么做更少。
[*]每一个想法都是基于一些假设的,如果这些前提假设是错误的,那么想法毫无疑问是会失败的。因此,做最少的事情去验证想法里面的每一个假设,使用Lean Startup的MVP(Minimum Valuable Product)概念,和验证环,一步一步的构建你的产品。
[/list]
[b]团队[/b]
[list]
[*]想法有了,如何验证产品假设的策略也有了。接下来可以开始构建产品了,第一步就是确定该产品的“Product Owner”,就是这个产品的“乔布斯”,“张小龙”。 该Owner的责任是保证所有完成特性的一致性。
[*]使用卡片管理描述每一个Task,它的目标用户是哪些,这个Task能够给用户带来哪些价值以及如何验证这个Task的效果。这样,整个产品的构建过程就被分成了一张张的卡片。
[*]有了卡片之后,需要根据优先级排列,越重要的假设前提需要越早验证。排定好优先级之后,团队的UX和Product Owner选取最高优先级的卡片,开始设计该特性的用户体验,一定确定,由Product Owner拍板,然后转交给开发人员开始开发该特性。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如果实现或者实际使用过程中导致多次修改原来的用户体验设计,那么就有必要引入Product Owner来对每次修改进行把关。
[/list]
[b]开发[/b]
[list]
[*]测试自动化是必须的。
[*]Pair Programming,让开发人员更有融洽,更有乐趣一点吧。
[*]每次提交之前,请检测一下所有的代码改动。
[/list]
[b]架构[/b]
[list]
[*]所有的代码都放到同一个版本库中,如果该系统涉及多个团队维护的多个模块,那么建议拆分为多个应用,以Service Interface的形式相互协作。
[*]显式声明所有的依赖,不依赖任何不曾使用的库。
[*]所有在各个环境会使用不同值的东西,使用单独的文件保存,并且能够很容易的切换使用不同的配置文件。
[*]所有的后台服务都当做远程服务,不要把本地的和远程的区别对待,它们都是通过网络服务的。
[*]代码部署分为3个阶段, build(包括代码的编译,构建等), release(获取对应的配置文件,放置到对应的服务器上), run(运行系统)。 这3个阶段必须是相互隔离,不能在一个阶段做另一个阶段的事。
[*]系统的所有进程是无状态,所有关于状态的信息,都应该统一保存在某一个后台服务中。
[*]每个应用都是自我完备的,只需要 通过端口和外部通信。
[*]应用应该可以Scale out,可以通过增加新的instance就可以提升吞吐率。
[*]应用应该很容易启动,关闭,并不对系统造成任何损害。
[*]开发环境和产品环境尽可能一致,最好是只有配置文件上的一点差别。
[*]由基础设施提供日志功能,而非应用本身,应用只需要把日志内容写到标准输出流。
[*]所有的管理任务应该只是一次性流程。
[*]使用Chaos Monkey测试系统的健壮性。
[/list]
[b]部署[/b]
[list]
[*]每一个后台服务的Code Change都应该通过migration服务完成,该服务知道如何回滚所有的变更。每次的变更都要同步,保持代码中的版本,和后台运行的版本一致。migration服务功能一定要严格测试。
[*]不要使用code brunch,所有人都向Main Line提交代码。如果实在是有没完成的特性变更,可以使用Feature Toggle使该部分代码不影响当前版本的系统行为。
[*]每一次代码提交都应该触发CI,重新Build,测试整个系统。
[*]构建一个监控系统,监控整个部署过程,如果一些关键的业务指标被新版本影响,该监控系统需具备自动回滚到前一版本并通知开发团队的能力。
[*]任何没有经过Product Owner查看过的特性代码不能出现到产品行为中,开发代码特性的控制权给Product Owner,让他们可以选择性的添加某些用户使用某些特性,以验证某些业务假设。如果效果好,就可以逐步开放直到该特性开放给所有的用户。
[/list]
[b]发布[/b]
有人喜欢好莱坞式的发布流程,发布前几个月就开始造势什么时候发布什么东西,这对于电影,硬件可能是对的,但是对于软件系统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发布宣传,因为软件产品的bug是在所难免的,造势太早,导致把一些小问题暴露在过多的用户面前,而且很多用户会对功能吹毛求疵,对系统开发会造成很大影响。

软件系统发布更倾向于一种温和的,逐步提升的发布方式,先拥抱小部分迫切需求客户,让他们使用系统,同时根据他们的反馈改进系统,再通过他们邀请更多的用户,在研究新的客户价值,在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你就拥有了一个好的系统,和很多的用户。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