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trace文件分析网络性能(转)

如何从trace文件分析网络性能(转)

    网络上有不少awk程序是讲如何分析网络性能的(主要是时延,吞吐量,丢包率和时延抖动),但是都没有详细的说明,我在此作一些示例,添加了一些必要的说明注释。
   以下的内容是针对NS2仿真的结果trace文件进行网络性能分析,看本篇前需要先行了解的的内容有:awk语言的基础,包括语法和结构等;在Linux下如何使用xgraph和gnuplot。
   因为只是想简单介绍如何用gwak和xgraph/gnuplot处理trace文件得出分析结果,所以并没有写专门的tcl脚本,分析用的tcl脚本和trace文件是一个三节点的无线网络的例子,随篇附后。
   本篇主要想介绍如何得到网络的数据传输延迟(delay)、丢包率(drop)、延时抖动(Jitter)和网络的吞吐量(throughtput),下文的四个awk程序所使用的模型主要来自《網路模擬軟體NS2來做網路效能分析需看的文章》一文,除了第四个外程序没有做很大的改动,只是对封包的处理有所不同,同时第一个程序增加了比较详细的注释,方便初学者学习。因为只是想抛砖引玉,所以分析用的数学模型没有刻意去研究,有待大家一起讨论。

 
一,延时分析。包的延时就是指包的接收时间与包的发送时间差。下面给出awk程序,相关的说明看程序里面的注释。
#BEGIN表明这是程序开头执行的一段语句,且只执行一次。
BEGIN {
       #程序初始化,设定一变量以记录目前处理的封包的最大ID号码。在awk环境下变量的使用不需要声明,直接赋值。
   highest_uid = 0;
}
#下面大括号里面的内容会针对要进行处理的记录(也就是我们的trace文件)的每一行都重复执行一次
{
   event = $1;     #$1表示一行的第一栏,是事件的动作。每一栏默认是以空格分隔的。下同。
   time = $2;    #事件发生的时间
   node_nb = $3;        #发生事件的节点号(但是两边夹着“_”,下面一句代码将“_”处理掉)
   node_nb=substr(node_nb,2,1);     #第三栏的内容是形如_0_的节点号码,我只要得出中间的节点号码0,所以要对字符串_0_进行处理。
   trace_type = $4;     #trace文件跟踪事件的层次(指在路由层或mac层等等)
   flag = $5;              #
   uid = $6;        #包的uid号码(普通包头的uid)
   pkt_type = $7;              #包的类型(是信令或是数据)
   pkt_size = $8;    #包的大小(byte)

      #下面的代码记录目前最高的CBR流的packet ID,本来的延迟分析是针对所有的包的(包括信令),这里作了简化,只针对CBR封包,以后大家做延时分析可以做相应的改动即可。
   if ( event=="s" && node_nb==0 && pkt_type=="cbr" && uid > highest_uid )
   {#if判断句的前三个判断条件就不说了,第四个是说每个包的记录次数不超过1
             highest_uid = uid;
   }
   #记录封包的传送时间
   if ( event=="s" && node_nb==0 && pkt_type=="cbr" && uid==highest_uid )
             start_time[uid] = time; # start_time[]表明这是一个数组

#记录封包的接收时间
   if ( event=="r" && node_nb ==2 && pkt_type=="cbr" && uid==highest_uid ) 
             end_time[uid] = time;
}
#END表明这是程序结束前执行的语句,也只执行一次
END {
   #当每行资料都读取完毕后,开始计算有效封包的端到端延迟时间。
   for ( packet_id = 0; packet_id <= highest_uid; packet_id++ )
   {
             start = start_time[packet_id];
             end = end_time[packet_id];
             packet_duration = end - start;
             #只把接收时间大于传送时间的记录打印出来
             if ( start < end ) printf("%d %f\n", packet_id, packet_duration);
   }    
}
   要注意的是上面的awk程序只是在一个层上进行处理的(我是用的mac层),在生成trace文件时把其他层关闭,只留一个层,否则判断条件要多加一个层的判断。下面的其他三个程序也是一样的。
程序写好以后用一个文档保存为pkt_delay和trace文件放于同一文件夹下,然后在终端进入该文件夹,执行:
$:gwak –f delay trace > p
然后在文件p中就保存了两列数据:封包的序号和该封包的传送时间。

二,丢包率分析。
BEGIN {
      #程序初始化,设定变量记录传输以及被丢弃的包的数目
   fsDrops = 0; #被丢弃的包的数目
   numfs0 = 0; #0节点发送的CBR封包的数目
   numfs2 = 0; #2节点接收的CBR封包的数目
}
{
   event = $1;
   time = $2;
   node_nb = $3;
   trace_type = $4;
   flag = $5;
   uid = $6
   pkt_type = $7;
   pkt_size = $8; 

   node_nb=substr(node_nb,2,1);

   #统计节点0发送的CBR封包
   if (node_nb==0 && event== "s" && trace_type== "MAC" && pkt_type== "cbr") 
             numfs0++;
   #统计节点2丢弃的CBR封包
   if (node_nb==2 && event== "r" && trace_type== "MAC" && pkt_type== "cbr") 
             numfs2++;
}

END {
   average=0; #average用于记录丢包率
   fsDrops = numfs0-numfs2; #丢包数目
   average=fsDrops/numfs0;     #丢包率
   printf("number of packets sent:%d lost_rate:%d\n", numfs0, average);   #打印发送封包数目和丢包率
}
程序写好以后用一个文档保存为drop和trace文件放于同一文件夹下,然后在终端进入该文件夹,执行:
$:gwak –f drop trace > d
文件d中记录了两个数据:发送封包数目和丢包率。

三,延时抖动分析
在这里特别提一下,所用的延时抖动分析的模型是:(封包n2的延时-封包n1的延时)/(n2的包序号-n1的包序号)。
BEGIN {
       #程序初始化,设定一变量以记录目前处理过的最高封包序号。
   highest_uid = 0;
}
{
   event = $1;
   time = $2;
   node_nb = $3;
   node_nb=substr(node_nb,2,1);
   trace_type = $4;
   flag = $5;
   uid = $6
   pkt_type = $7;
   pkt_size = $8; 

      #记录目前最高的CBR封包的ID
   if ( event=="s" && node_nb==0 && pkt_type=="cbr" && uid > highest_uid )
   {
             highest_uid = uid;
   }
   #记录CBR封包的发送时间
   if ( event=="s" && node_nb==0 && pkt_type=="cbr" && uid==highest_uid )
             start_time[uid] = time;

       #记录CBR封包的接收时间
   if ( event=="r" && node_nb ==2 && pkt_type=="cbr" && uid==highest_uid ) 
             end_time[uid] = time;
}

END {
       # 初始化抖动延时所需的变量
   last_seqno = 0;
   last_delay = 0;
   seqno_diff = 0;
       #当资料行全部读取后,开始计算有效封包的端到端延迟时间
   for ( packet_id = 0; packet_id <= highest_uid; packet_id++ ) 
   {
             start = start_time[packet_id];
             end = end_time[packet_id];
             packet_duration =end - start;
             #只把接收时间大于发送时间的记录列出来
             if ( start < end ) 
             {
                  # 得到了delay值(packet_duration)后计算jitter
                  seqno_diff = packet_id - last_seqno;
                  delay_diff = packet_duration - last_delay;
                  if (seqno_diff == 0) 
                  {
                        jitter =0;
                  } 
                  else
                  {
                        jitter = delay_diff/seqno_diff;
                  }
         #将有效封包序号以及延时抖动打印出来
                  printf("%d %f\n", packet_id, jitter);
                  last_seqno = packet_id;
                  last_delay = packet_duration;
             }
   }
}
程序写好以后用一个文档保存为jitter和trace文件放于同一文件夹下,然后在终端进入该文件夹,执行:
$:gwak –f jitter trace > j
文件j中记录了有效封包序号以及延时抖动的情况。

四,网络吞吐量分析
网络的吞吐量是网络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指在不丢包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数据包数量,单位是字节每秒或比特每秒。计算其吞吐量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这里的模型是从第一个包发送后,每个包都叠加累算。可能模型不够精准,只是大概的反映,目的只是想让大家了解如何写awk的网络吞吐量分析程序。大家切勿借用本模型在要发表的论文上做分析。
BEGIN {
   init=0;
   i=0;
}
{
   event = $1;
   time = $2;
   node_nb = $3;
   node_nb=substr(node_nb,2,1);
   trace_type = $4;
   flag = $5;
   uid = $6
   pkt_type = $7;
   pkt_size = $8;

if(event=="r" && node_nb==2 && pkt_type=="cbr" ) 
   {
             pkt_byte_sum[i+1]=pkt_byte_sum+ pkt_size;
             if(init==0)
             {
                  start_time = time;
                  init = 1;
             }
             end_time = time;
             i = i+1;
   }
}
END {
      #为了画图方便,把第一笔记录的throughput设为零,以表示传输开始
   printf("%.2f\t%.2f\n", end_time[0], 0);
   for(j=1 ; j<i ; j++)
   {
             th = pkt_byte_sum[j] / (end_time[j] - start_time)*8/1000;
             printf("%.2f\t%.2f\n", end_time[j], th);
   }
      #看图方便,把最后一笔记录的throughput设置为零,以表示传输
   printf("%.2f\t%.2f\n", end_time[i-1], 0);
}
程序写好以后用一个文档保存为throughtput和trace文件放于同一文件夹下,然后在终端进入该文件夹,执行:
$:gwak –f throughtput trace > t
文件t中记录了包的接收时间以及吞吐量的情况。
接下来,就是对已经分析得到的结果用图描绘出来。可以用xgraph或者gnuplot。这种绘图工具可以将两列数据中的第一列作横轴,第二列作纵轴用曲线描绘出来。若把数据文件名保存为file,则用xgraph绘图的指令是$:xgraph file;用gnuplot绘图的指令是$:gnuplot,进入gnuplot环境后,可以设置标题,横轴和纵轴的label等:
>set title “titlename”
>set xlabel “xlabelname”
>set ylabel “ylabelname”
然后绘图:
>plot “file” with lines(用连线方式,gnuplot有九种绘图方式)
下面用gnuplot描绘延时,延时抖动以及吞吐量的图形:
1,   包的延时:
>set title “pkt_delay-pkt_id”
>set xlabel “packet_id”
>set ylabel “packet_delay”
>plot “p” with lines

2,   延时抖动:
>set title “jitter-packet”
>set xlabel “packet_id”
>set ylabel “jitter”
>plot “j” with lines

3,   吞吐量:
>set title “throughtput-time”
>set xlabel “time”
>set ylabel “throughtput”
>plot “t” with lines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直接拷贝粘贴word文档内的awk程序编译时一般是通不过的,里面有很多空格键需要去掉,相关的格式对齐用Tab键,否则这些格式问题在Linux下会像小虫一样令你头痛不已。

NS2是一款广泛使用的网络仿真软件,它可以模拟各种类型的网络,例如有线和无线网络、卫星网络、移动自组网等。在NS2中,trace文件是记录网络仿真过程中的事件和数据的一种文件格式,它可以用来分析网络性能和行为。 下面是NS2的trace文件分析过程: 1.生成trace文件 在NS2中,可以通过在tcl脚本中添加“trace”命令来生成trace文件,例如: set tracefile [open out.tr w] $ns trace-all $tracefile 这段代码将生成名为“out.tr”的trace文件,并记录仿真过程中所有的事件和数据。 2.使用trace分析工具 NS2的trace文件可以使用多种工具进行分析,例如: (1)xgraph:用于绘制图表,例如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吞吐量、延迟等。 (2)nam:用于可视化网络仿真过程,例如展示节点的移动轨迹、数据包的传输路径等。 (3)tracegraph:用于分析trace文件,例如统计网络流量、分析吞吐量、延迟、数据包丢失率等。 3.分析trace文件内容 在trace文件中,每一行记录了一个事件或数据,常见的事件包括节点的发送、接收、丢失等,常见的数据包括发送时间、到达时间、源地址、目的地址、数据包大小、传输延迟等。通过分析trace文件,可以了解网络性能和行为,例如: (1)统计网络吞吐量:通过分析trace文件中的数据包大小和到达时间,可以计算出网络的吞吐量。 (2)分析网络延迟:通过分析trace文件中的数据包发送时间和到达时间,可以计算出数据包的传输延迟,从而了解网络的延迟情况。 (3)分析数据包丢失率:通过分析trace文件中的数据包发送和接收事件,可以计算出数据包的丢失率,从而了解网络的可靠性情况。 综上所述,NS2的trace文件分析网络仿真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trace文件分析,可以了解网络性能和行为,从而指导网络的设计和优化。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