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的定义:
反射是java语言的一个特性,它允程序在运行时(注意不是编译的时候)来进行自我检查并且对内部的成员进行操作。例如它允许一个java的类获取它所有的成员变量和方法并且显示出来。
反射机制的优点与缺点
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用反射机制?直接创建对象不就可以了吗,这就涉及到了动态与静态的概念。
静态编译:在编译时确定类型,绑定对象,即通过。
动态编译:运行时确定类型,绑定对象。动态编译最大限度发挥了java的灵活性,体现了多态的应用,有以降低类之间的藕合性。
反射机制的优点:可以实现动态创建对象和编译,体现出很大的灵活性(特别是在J2EE的开发中它的灵活性就表现的十分明显)。通过反射机制我们可以获得类的各种内容,进行了反编译。对于JAVA这种先编译再运行的语言来说,反射机制可以使代码更加灵活,更加容易实现面向对象。
比如,一个大型的软件,不可能一次就把把它设计的很完美,当这个程序编译后,发布了,当发现需要更新某些功能时,我们不可能要用户把以前的卸载,再重新安装新的版本,假如这样的话,这个软件肯定是没有多少人用的。采用静态的话,需要把整个程序重新编译一次才可以实现功能的更新,而采用反射机制的话,它就可以不用卸载,只需要在运行时才动态的创建和编译,就可以实现该功能。
反射机制的缺点:对性能有影响。使用反射基本上是一种解释操作,我们可以告诉JVM,我们希望做什么并且它 满足我们的要求。这类操作总是慢于只直接执行相同的操作。
IOC:即“控制反转”,不是什么技术,而是一种思想。使用IOC意味着将你设计好的对象交给容器控制,而不是传统的在你的对象内部直接控制。
在spring的配置文件中,经常看到如下配置:
- <bean id="courseDao" class="com.qcjy.learning.Dao.impl.CourseDaoImpl"></bean>
那么通过这样配置,Spring是怎么帮我们实例化对象,并且放到容器中去了了?对,就是通过反射!!!
下面是Spring通过配置进行实例化对象,并放到容器中的伪代码:
- //解析<bean .../>元素的id属性得到该字符串值为“courseDao”
- String idStr = "courseDao";
- //解析<bean .../>元素的class属性得到该字符串值为“com.qcjy.learning.Dao.impl.CourseDaoImpl”
- String classStr = "com.qcjy.learning.Dao.impl.CourseDaoImpl";
- //利用反射知识,通过classStr获取Class类对象
- Class<?> cls = Class.forName(classStr);
- //实例化对象
- Object obj = cls.newInstance();
- //container表示Spring容器
- container.put(idStr, obj);
通过解析xml文件,获取到id属性和class属性里面的内容,利用反射原理获取到配置里面类的实例对象,存入到Spring的bean容器中。
当一个类里面需要应用另一类的对象时,Spring的配置如下所示:
- <bean id="courseService" class="com.qcjy.learning.service.impl.CourseServiceImpl">
- <!-- 控制调用setCourseDao()方法,将容器中的courseDao bean作为传入参数 -->
- <property name="courseDao" ref="courseDao"></property>
- </bean>
我们继续用伪代码的形式来模拟实现一下Spring底层处理原理:
- //解析<property .../>元素的name属性得到该字符串值为“courseDao”
- String nameStr = "courseDao";
- //解析<property .../>元素的ref属性得到该字符串值为“courseDao”
- String refStr = "courseDao";
- //生成将要调用setter方法名
- String setterName = "set" + nameStr.substring(0, 1).toUpperCase()
- + nameStr.substring(1);
- //获取spring容器中名为refStr的Bean,该Bean将会作为传入参数
- Object paramBean = container.get(refStr);
- //获取setter方法的Method类,此处的cls是刚才反射代码得到的Class对象
- Method setter = cls.getMethod(setterName, paramBean.getClass());
- //调用invoke()方法,此处的obj是刚才反射代码得到的Object对象
- setter.invoke(obj, paramBean);
通过上面对Spring底层原理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实并不难,用到的都是反射机制,通过反射实例化对象,存入到Spring的bean容器中。
只要在代码或配置文件中看到类的完整路径(包.类),其底层原理基本上使用的就是Java的反射机制。
转载自 http://www.cnblogs.com/baizhanshi/p/6755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