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MySql的一些梳理之开发篇

视图


视图是一种虚拟存在的表,对于使用视图的用户来说基本上是透明的。视图并不在数据库中实际存在,行和列数据来自定义视图的查询中使用的表,并且是在使用视图时动态生成的。优势:简单(用户不需要关心后面对应的表结构等,对用户来说已经是过滤好的复合条件的结果集)、安全(使用视图的用户只能访问他们被允许查询的结果集)、数据独立(一旦视图的结构确定,可以屏蔽表结构变化对用户的影响)
create or replace view 视图名 as 查询语句,视图定义有一些限制,from关键字后面不能包含子查询  drop view 视图名

索引


索引(Index)是帮助MySQL高效获取数据的数据结构。提取句子主干,就可以得到索引的本质:索引是数据结构。
优点:提高检索速度  缺点:1.创建索引和维护索引要耗费时间,这种时间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而增加 2.索引需要占物理空间,除了数据表占数据空间之外,每一个索引还要占一定的物理空间,如果要建立聚簇索引,那么需要的空间就会更大 3.当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时候,索引也要动态的维护,这样就降低了数据的维护速度

索引是建立在数据库表中的某些列的上面。在创建索引的时候,应该考虑在哪些列上可以创建索引,在哪些列上不能创建索引。一般来说,应该在这些列上创建索引:在经常需要搜索的列上,可以加快搜索的速度;在作为主键的列上,强制该列的唯一性和组织表中数据的排列结构;在经常用在连接的列上,这些列主要是一些外键,可以加快连接的速度;在经常需要根据范围进行搜索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其指定的范围是连续的;在经常需要排序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这样查询可以利用索引的排序,加快排序查询时间;在经常使用在WHERE子句中的列上面创建索引,加快条件的判断速度。

同样,对于有些列不应该创建索引。一般来说,不应该创建索引的的这些列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对于那些在查询中很少使用或者参考的列不应该创建索引。这是因为,既然这些列很少使用到,因此有索引或者无索引,并不能提高查询速度。相反,由于增加了索引,反而降低了系统的维护速度和增大了空间需求。
第二,对于那些只有很少数据值的列也不应该增加索引。这是因为,由于这些列的取值很少,例如人事表的性别列,在查询的结果中,结果集的数据行占了表中数据行的很大比例,即需要在表中搜索的数据行的比例很大。增加索引,并不能明显加快检索速度。
第三,对于那些定义为text, image和bit数据类型的列不应该增加索引。这是因为,这些列的数据量要么相当大,要么取值很少。
第四,当修改性能远远大于检索性能时,不应该创建索引。这是因为,修改性能和检索性能是互相矛盾的。当增加索引时,会提高检索性能,但是会降低修改性能。当减少索引时,会提高修改性能,降低检索性能。因此,当修改性能远远大于检索性能时,不应该创建索引。

常见的索引类型有:主键索引、唯一索引、普通索引、全文索引、组合索引

  1. 主键是一种唯一性索引,但它必须指定为“PRIMARY KEY”。如果你曾经用过AUTO_INCREMENT类型的列,你可能已经熟悉主键之类的概念了。主键一般在创建表的时候指定,例如“CREATE TABLE tablename ( [...], PRIMARY KEY (列的列表) ); ”。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修改表的方式加入主键,例如“ALTER TABLE tablename ADD PRIMARY KEY (列的列表); ”。每个表只能有一个主键。主键索引是一种特殊的唯一索引,不允许有空值

  2. 唯一索引:这种索引和前面的“普通索引”基本相同,但有一个区别:索引列的所有值都只能出现一次,即必须唯一。唯一性索引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创建: 
    创建索引,例如CREATE UNIQUE INDEX <索引的名字> ON tablename (列的列表); 
    修改表,例如ALTER TABLE tablename ADD UNIQUE [索引的名字] (列的列表); 
    创建表的时候指定索引,例如CREATE TABLE tablename ( [...], UNIQUE [索引的名字] (列的列表) ); 
  3. 普通索引:这是最基本的索引类型,而且它没有唯一性之类的限制。普通索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建: 
    创建索引,例如CREATE INDEX <索引的名字> ON tablename (列的列表); 
    修改表,例如ALTER TABLE tablename ADD INDEX [索引的名字] (列的列表); 
    创建表的时候指定索引,例如CREATE TABLE tablename ( [...], INDEX [索引的名字] (列的列表) ); 
  4. ALTER TABLE tbl_name ADD FULLTEXT index_name (column_list):该语句指定了索引为 FULLTEXT ,用于全文索引
    在MySQL中,全文索引的索引类型为FULLTEXT。全文索引可以在VARCHAR或者 TEXT类型的列上创建。它可以通过CREATE TABLE命令创建,也可以通过ALTER TABLE或CREATE INDEX命令创建
  5. ALTER TABLE tbl_name ADD INDEX index_name('col1','col2','col3'):用多个列组合构建的索引,这多个列中的值不允许有空值。最左前缀原则:建立一个(a,b,c)的复合索引,那么相当于建立(a),(a,b),(a,b,c)三个索引
    最左前缀匹配原则,非常重要的原则,mysql会一直向右匹配直到遇到范围查询(>、<、between、like)就停止匹配,比如a = 1 and b = 2 and c > 3 and d = 4 如果建立(a,b,c,d)顺序的索引,d是用不到索引的,如果建立(a,b,d,c)的索引则都可以用到,a,b,d的顺序可以任意调整。
    =和in可以乱序,比如a = 1 and b = 2 and c = 3 建立(a,b,c)索引可以任意顺序,mysql的查询优化器会帮你优化成索引可以识别的形式

什么时候索引会失效

  1. 如果条件中有or,即使其中有条件带索引也不会使用(这也是为什么尽量少用or的原因)。注意:要想使用or,又想让索引生效,只能将or条件中的每个列都加上索引
  2. 对于多列索引,不是使用的第一部分,则不会使用索引(即不符合最左前缀原则)
  3. like查询是以%开头
  4. 如果列类型是字符串,那一定要在条件中将数据使用引号引用起来,否则不使用索引
  5. 如果mysql估计使用全表扫描要比使用索引快,则不使用索引

来自:https://www.cnblogs.com/xiaoxi/p/6894610.html
目前大部分数据库系统及文件系统都采用B-Tree或其变种B+Tree作为索引结构
一棵m阶的B-Tree有如下特性: 

  1. 每个节点最多有m个孩子
  2. 除了根节点和叶子节点外,其它每个节点至少有Ceil(m/2)个孩子
  3. 若根节点不是叶子节点,则至少有2个孩子
  4. 所有叶子节点都在同一层,且不包含其它关键字信息
  5. 每个非终端节点包含n个关键字信息(P0,P1,…Pn, k1,…kn)
  6. 关键字的个数n满足:ceil(m/2)-1 <= n <= m-1 
  7. ki(i=1,…n)为关键字,且关键字升序排序
  8. Pi(i=1,…n)为指向子树根节点的指针。P(i-1)指向的子树的所有节点关键字均小于ki,但都大于k(i-1)

B-Tree中的每个节点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包含大量的关键字信息和分支,如下图所示为一个3阶的B-Tree:

 

B+Tree是在B-Tree基础上的一种优化,使其更适合实现外存储索引结构,InnoDB存储引擎就是用B+Tree实现其索引结构。
从上一节中的B-Tree结构图中可以看到每个节点中不仅包含数据的key值,还有data值。而每一个页的存储空间是有限的,如果data数据较大时将会导致每个节点(即一个页)能存储的key的数量很小,当存储的数据量很大时同样会导致B-Tree的深度较大,增大查询时的磁盘I/O次数,进而影响查询效率。在B+Tree中,所有数据记录节点都是按照键值大小顺序存放在同一层的叶子节点上,而非叶子节点上只存储key值信息,这样可以大大加大每个节点存储的key值数量,降低B+Tree的高度。

B+Tree相对于B-Tree有几点不同:

  1. 非叶子节点只存储键值信息
  2. 所有叶子节点之间都有一个链指针
  3. 数据记录都存放在叶子节点中

聚簇索引与非聚簇索引

mysql中普遍使用B+Tree做索引,但在实现上又根据聚簇索引和非聚簇索引而不同。

所谓聚簇索引,就是指主索引文件和数据文件为同一份文件,聚簇索引主要用在Innodb存储引擎中。在该索引实现方式中B+Tree的叶子节点上的data就是数据本身,key为主键,如果是一般索引的话,data便会指向对应的主索引,如下图所示:

在B+Tree的每个叶子节点增加一个指向相邻叶子节点的指针,就形成了带有顺序访问指针的B+Tree。做这个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区间访问的性能,例如上图中如果要查询key为从18到49的所有数据记录,当找到18后,只需顺着节点和指针顺序遍历就可以一次性访问到所有数据节点,极大提到了区间查询效率。

非聚簇索引

非聚簇索引就是指B+Tree的叶子节点上的data,并不是数据本身,而是数据存放的地址。主索引和辅助索引没啥区别,只是主索引中的key一定得是唯一的。主要用在MyISAM存储引擎中,如下图:

存储引擎


MyISAM
它不支持事务,行级锁和外键约束的功能,尤其是访问速度快,对事务完整性没有要求或者以SELECT、INSERT为主的应用基本都可以使用这个引擎来创建表。每个MyISAM在磁盘上存储成3个文件,其中文件名和表名都相同,但是扩展名分别为:

  • .frm(存储表定义)
  • .MYD(MYData,存储数据)
  • .MYI(MYIndex,存储索引)

数据文件和索引文件可以放置在不同的目录,平均分配IO,获取更快的速度。要指定数据文件和索引文件的路径,需要在创建表的时候通过DATA DIRECTORY和INDEX DIRECTORY语句指定,文件路径需要使用绝对路径。每个MyISAM表都有一个标志,服务器或myisamchk程序在检查MyISAM数据表时会对这个标志进行设置。MyISAM表还有一个标志用来表明该数据表在上次使用后是不是被正常的关闭了。如果服务器以为当机或崩溃,这个标志可以用来判断数据表是否需要检查和修复。如果想让这种检查自动进行,可以在启动服务器时使用--myisam-recover现象。这会让服务器在每次打开一个MyISAM数据表是自动检查数据表的标志并进行必要的修复处理。MyISAM类型的表可能会损坏,可以使用CHECK TABLE语句来检查MyISAM表的健康,并用REPAIR TABLE语句修复一个损坏到MyISAM表。

MyISAM的表还支持3种不同的存储格式:

  • 静态(固定长度)表
  • 动态表
  • 压缩表

其中静态表是默认的存储格式。静态表中的字段都是非变长字段,这样每个记录都是固定长度的,这种存储方式的优点是存储非常迅速,容易缓存,出现故障容易恢复;缺点是占用的空间通常比动态表多。静态表在数据存储时会根据列定义的宽度定义补足空格,但是在访问的时候并不会得到这些空格,这些空格在返回给应用之前已经去掉。同时需要注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返回字段后的空格,而使用这种格式时后面到空格会被自动处理掉。

动态表包含变长字段,记录不是固定长度的,这样存储的优点是占用空间较少,但是频繁到更新删除记录会产生碎片,需要定期执行OPTIMIZE TABLE语句或myisamchk -r命令来改善性能,并且出现故障的时候恢复相对比较困难。

压缩表由myisamchk工具创建,占据非常小的空间,因为每条记录都是被单独压缩的,所以只有非常小的访问开支。

静态MyISAM:如果数据表中的各数据列的长度都是预先固定好的,服务器将自动选择这种表类型。因为数据表中每一条记录所占用的空间都是一样的,所以这种表存取和更新的效率非常高。当数据受损时,恢复工作也比较容易做。

动态MyISAM:如果数据表中出现varchar、xxxtext或xxxBLOB字段时,服务器将自动选择这种表类型。相对于静态MyISAM,这种表存储空间比较小,但由于每条记录的长度不一,所以多次修改数据后,数据表中的数据就可能离散的存储在内存中,进而导致执行效率下降。同时,内存中也可能会出现很多碎片。因此,这种类型的表要经常用optimize table 命令或优化工具来进行碎片整理。

压缩MyISAM:以上说到的两种类型的表都可以用myisamchk工具压缩。这种类型的表进一步减小了占用的存储,但是这种表压缩之后不能再被修改。另外,因为是压缩数据,所以这种表在读取的时候要先时行解压缩。

InnoDB
InnoDB存储引擎提供了具有提交、回滚和崩溃恢复能力的事务安全。但是对比MyISAM的存储引擎,InnoDB显的处理效率差一些并且会占用更多的磁盘空间以保留数据和索引。

InnoDB表的自动增长列可以手工插入,但是插入的如果是空或0,则实际插入到则是自动增长后到值。对于InnoDB表,自动增长列必须是索引。如果是组合索引,也必须是组合索引的第一列,但是对于MyISAM表,自动增长列可以是组合索引的其他列,这样插入记录后,自动增长列是按照组合索引到前面几列排序后递增的。

MySQL支持外键的存储引擎只有InnoDB,在创建外键的时候,父表必须有对应的索引,子表在创建外键的时候也会自动创建对应的索引。

InnoDB存储表和索引有以下两种方式:1、使用共享表空间存储,这种方式创建的表的表结构保存在.frm文件中,数据和索引保存在innodb_data_home_dir和innodb_data_file_path定义的表空间中,可以是多个文件    2、使用多表空间存储,这种方式创建的表结构仍然保存在.frm文件中,但是每个表的数据和索引单独保存在.ibd中

MyISAM和InnoDB的区别
虽然MySQL里的存储引擎不只是MyISAM与InnoDB这两个,但常用的就是两个。两种存储引擎的大致区别表现在:

  1. InnoDB支持事务,MyISAM不支持,这一点是非常之重要。事务是一种高级的处理方式,如在一些列增删改中只要哪个出错还可以回滚还原,而MyISAM就不可以了
  2. MyISAM适合查询以及插入为主的应用,InnoDB适合频繁修改以及涉及到安全性较高的应用
  3. InnoDB支持外键,MyISAM不支持
  4. 从MySQL5.5.5以后,InnoDB是默认引擎
  5. 对于InnoDB表,自动增长列必须是索引。如果是组合索引,也必须是组合索引的第一列,但是对于MyISAM表,自动增长列可以是组合索引的其他列

MySQL事务隔离级别


事务四大特征:

  1. 原子性:一个原子事务要么完整执行,要么干脆不执行。这意味着,工作单元中的每项任务都必须正确执行。如果有任一任务执行失败,则整个工作单元或事务就会被终止。即此前对数据所作的任何修改都将被撤销。如果所有任务都被成功执行,事务就会被提交,即对数据所作的修改将会是永久性的
  2. 一致性:一致性代表了底层数据存储的完整性。它必须由事务系统和应用开发人员共同来保证。事务系统通过保证事务的原子性,隔离性和持久性来满足这一要求; 应用开发人员则需要保证数据库有适当的约束(主键,引用完整性等),并且工作单元中所实现的业务逻辑不会导致数据的不一致(即,数据预期所表达的现实业务情况不相一致)。例如,在一次转账过程中,从某一账户中扣除的金额必须与另一账户中存入的金额相等。
  3. 隔离性:隔离性意味着事务必须在不干扰其他进程或事务的前提下独立执行。换言之,在事务或工作单元执行完毕之前,其所访问的数据不能受系统其他部分的影响。

  4. 持久性:持久性表示在某个事务的执行过程中,对数据所作的所有改动都必须在事务成功结束前保存至某种物理存储设备。这样可以保证,所作的修改在任何系统瘫痪时不至于丢失。

MySQL是一个服务器/客户端架构的软件,对于同一个服务器来说,可以有若干个客户端与之连接,每个客户端与服务器连接上之后,就可以称之为一个会话(Session)。我们可以同时在不同的会话里输入各种语句,这些语句可以作为事务的一部分进行处理。不同的会话可以同时发送请求,也就是说服务器可能同时在处理多个事务,这样子就会导致不同的事务可能同时访问到相同的记录。我们前边说过事务有一个特性称之为隔离性,理论上在某个事务对某个数据进行访问时,其他事务应该进行排队,当该事务提交之后,其他事务才可以继续访问这个数据。但是这样子的话对性能影响太大,所以设计数据库的大叔提出了各种隔离级别,来最大限度的提升系统并发处理事务的能力,但是这也是以牺牲一定的隔离性来达到的。

  1. 未提交读 --- 如果一个事务读到了另一个未提交事务修改过的数据,那么这种隔离级别就称之为未提交读(英文名:READ UNCOMMITTED
    Session ASession B各开启了一个事务,Session B中的事务先将id1的记录的列c更新为'关羽',然后Session A中的事务再去查询这条id1的记录,那么在未提交读的隔离级别下,查询结果就是'关羽',也就是说某个事务读到了另一个未提交事务修改过的记录。但是如果Session B中的事务稍后进行了回滚,那么Session A中的事务相当于读到了一个不存在的数据,这种现象就称之为脏读 缺点:会产生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解决方法:提交读
  2. 已提交读 --- 如果一个事务只能读到另一个已经提交的事务修改过的数据,并且其他事务每对该数据进行一次修改并提交后,该事务都能查询得到最新值(也称为不可重复读)

    事例:程序员拿着信用卡去享受生活(卡里当然是只有3.6万),当他埋单时(程序员事务开启),收费系统事先检测到他的卡里有3.6万,就在这个时候!!程序员的妻子要把钱全部转出充当家用,并提交。当收费系统准备扣款时,再检测卡里的金额,发现已经没钱了(第二次检测金额当然要等待妻子转出金额事务提交完)。程序员就会很郁闷,明明卡里是有钱的…
    分析:这就是读提交,若有事务对数据进行更新(UPDATE)操作时,读操作事务要等待这个更新操作事务提交后才能读取数据,可以解决脏读问题。但在这个事例中,出现了一个事务范围内两个相同的查询却返回了不同数据,这就是不可重复读。
    事务T1多次读取某条记录,在读取间隔中,事务T2更新了该技术的数据,当T1再次读取该记录时,获取到的数据不一致,这种现象称为不可重复读。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数据的更新。缺点:会产生不可重复读,幻读 解决方法:采用可重复读

  3. 可重复读 --- 在一些业务场景中,一个事务只能读到另一个已经提交的事务修改过的数据,但是第一次读过某条记录后,即使其他事务修改了该记录的值并且提交,该事务之后再读该条记录时,读到的仍是第一次读到的值,而不是每次都读到不同的数据。提交这个事务后,再去查询,就能获取到最新的值。(https://www.cnblogs.com/zhoujinyi/p/3437475.html)那么这种隔离级别就称之为可重复读。缺点:会产生幻读,解决方法:采用更高级的隔离机制串行化
  4. 串行化 --- 以上3种隔离级别都允许对同一条记录进行读-读读-写写-读的并发操作,如果我们不允许读-写写-读的并发操作,可以使用SERIALIZABLE隔离级别。Session B中的事务更新了id1的记录后,之后Session A中的事务再去访问这条记录时就被卡住了,直到Session B中的事务提交之后,Session A中的事务才可以获取到查询结果。
    定义:事务串行化执行,隔离级别最高,牺牲了系统的并发性
    缺点:可以解决并发事务的所有问题。但是效率低下,消耗数据库性能,一般不使用

什么是幻读


 事务T1批量处理多条记录,此时事务T2新增或删除了一条或多条记录,当T1处理完成,查询处理结果,会发现有记录没有处理(T2新增的)或者发现记录少了(T2删除的),会有一种幻觉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幻读。主要是数据的新增或删除导致。
MySQL的InnoDB通过MVCC多并发版本控制解决了这个问题

MVCC


转载:https://blog.csdn.net/bohu83/article/details/80941162
MVCC(多版本的并发控制协议)是通过保存数据在某个时间点的快照来实现的;优点是:读不加锁,读写不冲突。缺点是每行记录都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需要做更多的行维护和检查工作。

  InnoDB的 MVCC ,是通过在每行记录的后面保存三个隐藏的列来实现的。

  1. 6字节的DB_ROW_ID 标识插入的新的数据行的id
  2. 6字节的事务ID(DB_TRX_ID)   表示最后一个事务的更新和插入,(每处理一个事务,其值自动+1)

  3. 7字节的回滚指针(DB_ROLL_PTR)指向当前记录项的rollback segment的undo log记录,找之前版本的数据就是通过这个指针

MVCC 在mysql 中的实现依赖的是 undo log 与 read view。
undo:
undo log是为回滚而用,具体内容就是copy事务前的数据库内容(行)到undo buffer,在适合的时间把undo buffer中的内容刷新到磁盘.
行的更新过程
1 初始数据行

F1~F6是某行列的名字,1~6是其对应的数据。后面三个隐含字段分别对应该行的事务号和回滚指针,假如这条数据是刚INSERT的,可以认为ID为1,其他两个字段为空。
2. 事务1更改该行的各字段的值

当事务1更改该行的值时,会进行如下操作:
用排他锁锁定该行
记录redo log
把该行修改前的值Copy到undo log,即上图中下面的行
修改当前行的值,填写事务编号,使回滚指针指向undo log中的修改前的行
3 事务2修改改行的值

与事务1相同,此时undo log,中有有两行记录,并且通过回滚指针连在一起。
因此,如果undo log一直不删除,则会通过当前记录的回滚指针回溯到该行创建时的初始内容,所幸的时在Innodb中存在purge线程,它会查询那些比现在最老的活动事务还早的undo log,并删除它们,从而保证undo log文件不至于无限增长。
上述过程确切地说是描述了UPDATE的事务过程,其实undo log分insert和update undo log,因为insert时,原始的数据并不存在,所以回滚时把insert undo log丢弃即可,而update undo log则必须遵守上述过程。
当然也有人顺序有所调整,主要的没变,就是有行锁。

高并发下如何做到安全的修改同一行数据(超卖问题)


假设某个抢购场景中,我们一共有100个商品,在最后一刻,已经消耗了99个商品,仅剩最后一个。这个时候,系统发来多个并发请求,这批请求读取到的商品余量都是99个,然后都通过了这个余量判断,最终导致超卖。

在上面的图中,就导致了并发用户B也抢购成功,多让一个人获得了商品,这种场景,在高并发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
解决方案:
一、悲观锁
悲观锁,也就是在修改数据的时候,采用锁定状态,排斥外部请求的修改。遇到加锁的状态,就必须等待

虽然上述的方案的确解决了线程安全的问题,但是我们的场景是“高并发”,很多这样的修改请求,每个请求都需要等待锁,某些线程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抢到这个锁,这种请求就会死在那里。同时,这种请求会很多,瞬间增大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结果是可用连接数被耗尽,系统陷入异常
二、FIFO队列思路
稍微修改上面的解决方案,将请求放入队列中,采用FIFO先进先出,这样的话就不会导致某些请求永远获取不到锁,有点强行将多线程变成了单线程

这样也会有新的问题,因为请求很多,很可能一瞬间将队列内存撑爆,然后系统又陷入异常状态。或者设计一个极大的内存队列,但是系统处理完一个队列内请求的速度根本无法和疯狂涌入队列中的数目相比,也就是说队列内的请求会越积累越多,最终web系统平均响应时候还是会大幅下降,系统还是陷入异常
三、乐观锁思路
乐观锁相对于悲观锁采用更为宽松的加锁机制,大都是采用版本号更新,实现就是这个数据所有请求都有资格去修改,但会获得一个该数据的版本号,只有版本号符合的才能更新成功,其他的返回抢购失败,这样就不需要考虑队列问题,不过会增大CPU的计算开销,但是总和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假设数据库中帐户信息表中有一个 version 字段,当前值为 1 ;而当前帐户余额字段( balance )为 $100 

  1. 操作员 A 此时将其读出( version=1 ),并从其帐户余额中扣除 $50( $100-$50 )
  2. 在操作员 A 操作的过程中,操作员B 也读入此用户信息( version=1 ),并从其帐户余额中扣除 $20 ( $100-$20 )
  3. 操作员 A 完成了修改工作,将数据版本号加一( version=2 ),连同帐户扣除后余额( balance=$50 ),提交至数据库更新,此时由于提交数据版本大于数据库记录当前版本,数据被更新,数据库记录 version 更新为 2
  4. 操作员 B 完成了操作,也将版本号加一( version=2 )试图向数据库提交数据( balance=$80 ),但此时比对数据库记录版本时发现,操作员 B 提交的数据版本号为 2 ,数据库记录当前版本也为 2 ,不满足 “ 提交版本必须大于记录当前版本才能执行更新 “ 的乐观锁策略,因此,操作员 B 的提交被驳回
  5. 这样,就避免了操作员 B 用基于 version=1 的旧数据修改的结果覆盖操作员A 的操作结果的可能


 

 

 

 

 

 

 

 

转载自:
https://blog.csdn.net/tongdanping/article/details/79878302
https://www.cnblogs.com/xiaoxi/p/7404870.html
微信公众号:菜鸟名企梦
https://blog.csdn.net/q438944209/article/details/82920446
https://www.imooc.com/article/details/id/44217

  • 2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