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详细设计是连接概要设计与编码实现的关键环节,主要目的是将概要设计中的模块进一步细化为可执行的具体方案,明确每个模块的内部逻辑、接口细节、数据结构等。
1. 引言
- 1.1 文档目的
(说明本文档的作用、预期读者,如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等) - 1.2 项目背景
(简述项目来源、目标、核心功能,关联的概要设计文档) - 1.3 术语与定义
(项目中涉及的专业术语、缩写、技术词汇解释) - 1.4 参考资料
(概要设计文档、相关技术标准、第三方库文档等)
2. 总体设计概述
- 2.1 系统架构回顾
(简述概要设计中的整体架构,如分层架构、微服务模块划分) - 2.2 设计范围与边界
(明确本文档覆盖的模块/子系统,以及未包含的内容) - 2.3 设计约束与原则
(技术选型限制、性能要求、安全性要求、可扩展性原则等)
3. 模块详细设计
(按概要设计中的模块/子系统划分,每个模块独立成节)
-
3.1 模块1:[模块名称]
- 3.1.1 模块功能描述
(该模块的核心职责、输入输出、与其他模块的关系) - 3.1.2 接口设计
- 外部接口:与其他模块的交互接口(函数名、参数、返回值、异常)
- 内部接口:模块内子函数/类的调用关系
- 3.1.3 数据结构设计
- 核心数据实体(类、结构体、枚举的定义及字段说明)
- 数据存储格式(如内存数据、数据库表结构、文件格式)
- 3.1.4 算法与逻辑流程
- 核心业务逻辑的流程图/状态图
- 关键算法的伪代码或步骤说明(如排序、校验逻辑)
- 3.1.5 错误处理机制
- 可能的异常场景(如参数错误、资源不足)
- 错误码定义、日志输出要求、降级策略
- 3.1.6 性能与安全考虑
- 性能瓶颈点及优化方案(如缓存设计、并发控制)
- 安全措施(如权限校验、数据加密)
- 3.1.1 模块功能描述
-
3.2 模块2:[模块名称]
(同上结构,依次描述每个模块)
4. 通用组件设计
- 4.1 公共工具类/函数
(如日志工具、加密工具、数据转换工具的接口与实现逻辑) - 4.2 配置管理
(配置项的定义、读取方式、动态更新机制) - 4.3 异常处理框架
(全局异常捕获、统一错误码体系、异常传递规则) - 4.4 数据持久化设计
(数据库连接池、ORM映射规则、缓存策略(如Redis使用))
5. 接口详细定义
- 5.1 内部模块接口汇总
(表格形式列出所有模块间接口:接口名、参数、返回值、调用时机) - 5.2 外部系统接口
(如与第三方服务的交互接口:HTTP/API协议、参数格式、签名规则) - 5.3 接口兼容性说明
(版本兼容策略、旧接口迁移方案)
6. 前端详细设计(如涉及)
- 6.1 页面结构与组件划分
(页面布局、组件树、复用组件设计) - 6.2 前端状态管理
(全局状态、组件通信方式(如Vuex/Redux)) - 6.3 交互逻辑
(用户操作流程图、前端验证规则、异步请求处理) - 6.4 UI规范与样式
(配色方案、组件样式复用、响应式设计规则)
7. 数据库详细设计
- 7.1 表结构设计
(每个表的字段名、类型、约束、索引、备注) - 7.2 关系模型
(表之间的关联关系(一对一/一对多)、外键设计) - 7.3 SQL操作规范
(常用查询语句、事务处理、分表分库策略(如适用)) - 7.4 数据迁移与备份
(初始化脚本、版本升级数据迁移方案)
8. 部署与运维设计
- 8.1 环境依赖
(运行时环境(如JRE版本、Python版本)、第三方服务依赖) - 8.2 部署架构
(单机/集群部署方案、服务启动/停止流程) - 8.3 监控与日志
(关键指标监控点、日志输出格式与存储策略)
9. 测试要点
- 9.1 单元测试范围
(需覆盖的核心函数、测试数据设计原则) - 9.2 集成测试重点
(模块间接口测试、数据流转验证) - 9.3 性能测试指标
(响应时间、并发量、吞吐量要求)
10. 附录
- 10.1 图表清单
(文中所有流程图、结构图的汇总) - 10.2 代码规范
(命名规范、注释要求、代码格式标准) - 10.3 版本历史
(文档修改记录:版本号、日期、修改人、内容摘要)
详细设计文档需满足 “可编码性”:开发人员可直接根据文档实现代码,无需额外追问逻辑细节。同时需兼顾 “可维护性”,便于后续迭代时追溯设计思路。
69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