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4

原文:http://mysql.taobao.org/index.php?title=MySQL%E5%86%85%E6%A0%B8%E6%9C%88%E6%8A%A5_2014.11

目录

  [隐藏]

MySQL· 捉虫动态·OPTIMIZE 不存在的表

bug 描述

这是一个和 GTID 相关的Bug,也就是说5.6才会有,并且出现这个 bug 需要满足条件:

  1. 做修改性质的表管理操作,如 OPTIMIZE/ANALYZE/REPAIR 可以,CHECK 就不可以
  2. 操作对应的表不存在
  3. gtid_next 被设置为一个固定的值,并且 binlog 开启

在同时满足这3种条件下,会发现记录binlog时,对应的 Gtid_log_event 中的UUID会记为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并且这个对应的 gtid 不会记入 Executed_Gtid_Set。

bug影响

从 bug 描述可以看出,这个 bug 的表现特征就是 gtid_event 记错了,因此单实例的话基本不受影响的,因为主备复制时才会用到 gtid,所以主备场景会受到这个bug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下主备场景下这个bug是如何影响的:

M<->S : M 和 S 互为主备,都是5.6,以 gtid 协议进行复制,M是主库。

假设我们在主库上执行了 OPTIMIZE TABLE non_exist_table,这时候 gtid_next = 'AUTOMATIC',不是一个固定值,所以主库的 gtid 记录还是正常的,假设这时生成的 gtid_log_event 为 f3c1dd3e-395d-11e4-be45-4cb16c8f4abc:5,binlog 传到备库后,SQL 线程在 apply 的时候,会先将 f3c1dd3e-395d-11e4-be45-4cb16c8f4abc:5 设置为 gtid_next,然后同样做 OPTIMIZE TABLE non_exist_table,这个时候就触发了bug,备库的 gtid_log_event 记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并且不记入 Executed_Gtid_Set。主库继续接收用户的更新,同时会将备库的 binlog 拉过去应用,当做到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 时,发现这个不在 Executed_Gtid_Set 中,就会执行,同样触发 bug, gtid_log_event 记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并且同样不记入 Executed_Gtid_Set。如此这样循环往复,会发现 OPTIMIZE TABLE non_exist_table 对应的binlog 在主备之前循环,充斥在 binlog 和 relay log 中。

bug 分析

之所以出现这个bug,是因为表管理操作的特殊性,OPTIMIZE/ANALYZE/REPAIR/CHECK TABLE 这些都统一调用 mysql_admin_table 函数进行管理操作,mysql_admin_table 执行失败的时候,执行线程并不报错,而是在 mysql_admin_table 函数结束前,清空线程中的error,将错误信息封装在结果集(result set)中发送给客户端,所以 OPTIMIZE/ANALYZE/REPAIR 虽然执行失败了,但仍然会记 binlog 。 按照这个逻辑来看,出错了仍然记binlog也是没问题,只要记对就行了,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 mysql_admin_table 会调用 open_and_lock_tables,因为表不存在,所以 open_and_lock_tables 打开表的时候就出错,然后调用 trans_rollback_stmt ,之后会调到 gtid_rollback,最终调到 thd->variables.gtid_next.set_undefined()。

void set_undefined()
{
   if (type == GTID_GROUP)
     type= UNDEFINED_GROUP;
 }

可以看到,如果是 type == GTID_GROUP,就将 type 设置为 UNDEFINED_GROUP。那么什么情况下gtid_next 的 type 会是 GTID_GROUP,答案是为一个固定值的时候,即类似这种 f3c1dd3e-395d-11e4-be45-4cb16c8f4abc:5。

而在 Gtid_log_event::Gtid_log_event 有这段逻辑,

 if (spec.type == GTID_GROUP)
 {
   global_sid_lock->rdlock();
   sid= global_sid_map->sidno_to_sid(spec.gtid.sidno);
   global_sid_lock->unlock();
 }
 else
   sid.clear();

我们会发现,这个时候sid会被清掉,clear 操作就是置全0,所以最终写入 binlog 的就是全0。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当 gtid_next = automatic 的时候,也是会被 clear 的(automatic 对应的 group 是 AUTOMATIC_GROUP),其实如果 gtid_next = automatic 的话,只有在 binlog commit 的时候才调用 gtid_before_write_cache 生成 gtid,所以前面的 gtid_rollback 是不会影响 automatic 的。

关于不记 Executed_Gtid_Set 的问题,gtid_rollback 的时候,一方面通过 thd->variables.gtid_next.set_undefined() 把 gtid_next 的type设成UNDEFINED_GROUP,另一方面用 thd->clear_owned_gtids(),把 thd->owned_gtid 的 sidno 设为0,导致最终不会添加到 Executed_Gtid_Set 中。

bug修复

官方已经修复了这个bug,具体可以参见这2个 revno

主要是第一个,第二个是post-fix。修复方法是在 THD 中加一个标志 skip_gtid_rollback,在进入 mysql_admin_table 时先根据上下文设置thd->skip_gtid_rollback ,在退出mysql_admin_table 前重置标志,gtid_rollback 在执行clear前会判断下thd->skip_gtid_rollback。

MySQL· 捉虫动态·SIGHUP 导致 binlog 写错

bug描述

这是5.6中和gtid相关的一个bug,当 mysqld 收到 sighup 信号 (比如 kill -1) 的时候,会 flush binlog,但是新生成binlog开头没写 Previous_gtids_log_event,这会导致下面 2 个问题:

  1. 这个时候 mysqld 重启的话,会发现再也起不来了,error log 里有这样的错

    The binary log file 'mysql/mysql-bin.000020' is logically corrupted: The first global transaction identifier was read, but no other information regarding identifiers existing on the previous log files was found.

  2. 这个时候主库继续更新,然后从库来拉取 binlog 的时候,io 线程会停下来

    Last_IO_Error: Got fatal error 1236 from master when reading data from binary log: 'Error reading header of binary log while looking for the oldest binary log that contains any GTID that is not in the given gtid set'

bug 分析

mysqld 在收到 sighup 信号后,signal_hand 线程会调用 reload_acl_and_cache 函数 (sql_reload.cc),最终会调用 MYSQL_BIN_LOG::open_binlog,open_binlog 有这段逻辑:

if (current_thd && gtid_mode > 0)
 {
   if (need_sid_lock)
     global_sid_lock->wrlock();
   else
     global_sid_lock->assert_some_wrlock();
   Previous_gtids_log_event prev_gtids_ev(previous_gtid_set);
   if (need_sid_lock)
     global_sid_lock->unlock();
   prev_gtids_ev.checksum_alg= s.checksum_alg;
   if (prev_gtids_ev.write(&log_file))
     goto err;
   bytes_written+= prev_gtids_ev.data_written;
 }

signal_hand 没有调用 store_globals 设置 THR_THD 这个key,所以这个时候 current_thd 得到的值是空的,因此prev_gtids_event 也就不会写进新binlog中的。

2个问题的分析

  1. mysqld 重启不起来的原因:

    mysqld 在启动的时候会通过 mysql_bin_log.init_gtid_sets 来初始化 gtid_executed 和 gtid_purged 2个set,初使化 gtid_executed 时,会读最新的binlog,将文件开头 Previous_gtids_log_event 的 gtid set 和文件里所有的 gtid_event 加起来,放进 gtid_executed,在读文件过程中,如果发现没有 Previous_gtids_log_event ,就报错,程序退出。

  2. 备库的错误信息解释:

    在gtid协议下,主库向备库发 binlog 是用 com_binlog_dump_gtid 函数,这个函数会调到 MYSQL_BIN_LOG::find_first_log_not_in_gtid_set(),这个函数的作用是找到备库需要的第一个 binlog 文件,逻辑是这样的,从编号最大的binlog 往前找,对每个binlog,读取 Previous_gtids_log_event,如果发现这个集合是备库的发来的 gtid_set 的子集,就停止,当前这个binlog文件就是备库需要的第一个binlog文件。找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没有 Previous_gtids_log_event,就把错误信息 ER_MASTER_FATAL_ERROR_READING_BINLOG 发给备库。

问题的解决方法

  1. 对server 起不来的,只能手动删所有 binlog 文件了,同时还要清空 binlog.index 文件,有备库的话要重搭备库。
  2. 对于主备场景下,备库停掉的,purge 主库的binlog,如果主备不致的话,比如主库sighup后又有新的更新,这时候需要重做备库,因为binlog已经没了,只能拿主库的数据来重新做一个。


bug 修复

这个bug官方已经修复,具体可以参考 revno: 5908

修复方法类似reload_acl_and_cache 中 REFRESH_GRANT 的逻辑,生成一个临时的 THD 作为 current_thd,在flush logs 完后释放掉。

MySQL· 5.7改进·Recovery改进

背景

InnoDB作为事务性引擎,使用write-ahead logging(WAL)机制保证ACID中的Atomicity和Durability,使用undo机制保证ACID中的Consistency和Isolation。

按照WAL和undo的机制,形成以下两个原则:

1. 数据块的更改需要先记录redo日志。
2. 数据块的更改需要先写入undo。

根据这两个原则,InnoDB更新数据的基本流程可以简单的总结为:

1. 记录需要更改undo record的redo log
2. 记录需要更改data record的redo log
3. 写入redo log
4. 写入undo record
5. 更新data record

这5个步骤。


InnoDB Recovery

如果MySQL实例异常crash,那么重启过程中首先会进行InnoDB recovery。 即:根据last checkpoint点,顺序读取后面的redo log,按照先前滚,再回滚的原则, 应用所有的redo log。

因为redo record中记录着数据块的地址(space_id+page_no),所以recovery的过程首先会执行合并相同数据块的操作,以加快recovery的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

根据space_id怎么找到对应IDB数据文件?

因为在恢复的过程中,InnoDB只load了redo文件和系统表空间文件,如何查找InnoDB的数据文件呢?

1. InnoDB的数据字典dict_table_t结构中也保存了对应关系,但数据字典受redo保护,recovery的过程中不可用。
2. 扫描datadir的所有数据文件,读取page中保存的space_id,建立space_id和数据文件的对应关系。

MySQL目前采用第二种方式,但带来了一个问题,当设置了innodb_file_per_table后,每一个表对应一个表空间,那么需要读取所有的目录下的所有Innodb数据文件,这样就会严重的影响了recovery的时间。


MySQL 5.7改进策略:

MySQL 5.7中,在redo log中增加了一种新的record类型,即MLOG_FILE_NAME,记录了自last checkpoint以来更改的数据文件的file name。 这样在应用的时候,直接根据文件名就可以找到数据文件。


Oracle的设计机制:

Oracle数据库recovery的过程中,有没有这个问题呢? 答案是没有。

我们来看下Oracle的设计机制:

oracle同样在系统表空间中记录了数据字典,受redo保护,可以通过DBA_开头的表来查询。但Oracle还维护了一个control file,控制文件中记录了database name,redo file,datafile,backup等信息,通过v$开头的表查询。
当Oracle在recovery的过程中,需要数据库在mount状态下,即打开了控制文件,这时数据字典还不可用(DB没有open),在应用redo log的时候,根据控制文件中的v$datafile,检索file_id和file_name的对应关系。

MySQL是根据datadir,innodb_data_home_dir,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等几个目录配置,通过文件系统的查找,找到相应文件的,而Oracle维护了一个集中式的control file管理这些初始加载的文件地址。

MySQL· 5.7特性·高可用支持

背景

MySQL的Master-Slave结构提供了实现High Availability的基础,在实现上面通常使用client-proxy-db的三层架构,proxy不单单完成错误检测、实例切换等高可用功能,还可以实现sharding,即scale out。

MySQL Fabric就是Oracle想大力发展的proxy,这里主要介绍为了完成高可用的功能,MySQL 5.7做了哪些事情,我们是否可以使用,实现自己的proxy?


高可用组件

proxy完成高可用的功能,除了需要MySQL提供的master-slave的基础结构外,还需要:

1. 在错误检测、进行实例切换时候,需要DB的只读功能,防止m/s双写。
2. 在切换完成后,如何实现client重连,或者实现session维持,对client透明。


那么问题来了

1. 如何保证切换?

当前MySQL版本提供了一个read_only的功能,通过添加global read lock和commit锁来实现,可以满足实现单点写入。

2. client重连或者session维持?

client重连主要依赖client的API,检测connection的错误。而保持connection不断开,session维持怎么做?


MySQL 5.7增加的功能

1. offline mode

offline mode不光实现了read only的功能,并且会断掉所有的非super用户的connection,并禁止重连。虽然官方文档中介绍是为了支持upgrade,但完全可以使用在切换的过程中。

2.session回放功能支持

client-server protocol对于response packet增加了对session state状态改变的支持,对于以下的session state变化:
1. User-defined variables
2. session-specific values for server variables
3. Temporary tables that are created
4. Prepared statements
5. Current database

response packet中会添加一个tracker标示其变化。 有了这个功能就可以容易实现session的回放功能,特别在load balance或者cluster环境中,把一个用户的connection迁移到另外一台实例上,来保持connection不断开,实现切换对client透明。


使用MySQL 5.7新增的这两个功能,可以帮助proxy实现DB高可用。

MySQL· 5.7优化·Metadata Lock子系统的优化

背景

引入MDL锁的目的,最初是为了解决著名的bug#989,在MySQL 5.1及之前的版本,事务执行过程中并不维护涉及到的所有表的Metatdata 锁,极易出现复制中断,例如如下执行序列:

Session 1: BEGIN;
Session 1: INSERT INTO t1 VALUES (1);
Session 2: Drop table t1; --------SQL写入BINLOG
Session 1: COMMIT; -----事务写入BINLOG

在备库重放 binlog时,会先执行DROP TABLE,再INSERT数据,从而导致复制中断。


在MySQL 5.5版本里,引入了MDL, 在事务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表的MDL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这意味着上述序列的DROP TABLE 操作将被Session 1阻塞住直到其提交。


不过用过5.5的人都知道,MDL实在是个让人讨厌的东西,相信不少人肯定遇到过在使用mysqldump做逻辑备份时,由于需要执行FLUSH TABLES WITH READ LOCK (以下用FTWRL缩写代替)来获取全局GLOBAL的MDL锁,因此经常可以看到“wait for global read lock”之类的信息。如果备库存在大查询,或者复制线程正在执行比较漫长的DDL,并且FTWRL被block住,那么随后的QUERY都会被block住,导致业务不可用引发故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Facebook为MySQL增加新的接口替换掉FTWRL 只创建一个read view ,并返回与read view一致的binlog位点;另外Percona Server也实现了一种类似的办法来绕过FTWRL,具体点击文档连接以及percona的博客,不展开阐述。


MDL解决了bug#989,却引入了一个新的热点,所有的MDL锁对象被维护在一个hash对象中;对于热点,最正常的想法当然是对其进行分区来分散热点,不过这也是Facebook的大神Mark Callaghan在report了bug#66473后才加入的,当时Mark观察到MDL_map::mutex的锁竞争非常高,进而推动官方改变。因此在MySQL 5.6.8及之后的版本中,引入了新参数metadata_locks_hash_instances来控制对mdl hash的分区数(Rev:4350);


不过故事还没结束,后面的测试又发现哈希函数有问题,类似somedb.someprefix1….somedb.someprefix8的hash key值相同,都被hash到同一个桶下面了,相当于hash分区没生效。这属于hash算法的问题,喜欢考古的同学可以阅读下bug#66473后面Dmitry Lenev的分析。


Mark进一步的测试发现Innodb的hash计算算法比my_hash_sort_bin要更高效, Oracle的开发人员重开了个bug#68487来跟踪该问题,并在MySQL5.6.15对hash key计算函数进行优化,包括fix 上面说的hash计算问题(Rev:5459),使用MurmurHash3算法来计算mdl key的hash值。


MySQL 5.7 对MDL锁的优化

在MySQL 5.7里对MDL子系统做了更为彻底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尽管对MDL HASH进行了分区,但由于是以表名+库名的方式作为key值进行分区,如果查询或者DML都集中在同一张表上,就会hash到相同的分区,引起明显的MDL HASH上的锁竞争

针对这一点,引入了LOCK-FREE的HASH来存储MDL_lock,LF_HASH无锁算法基于论文"Split-Ordered Lists: Lock-Free Extensible Hash Tables",实现还比较复杂。 注:实际上LF_HASH很早就被应用于Performance Schema,算是比较成熟的代码模块。

由于引入了LF_HASH,MDL HASH分区特性自然直接被废除了 。

对应WL#7305, PATCH(Rev:7249)


第二,从广泛使用的实际场景来看,DML/SELECT相比DDL等高级别MDL锁类型,是更为普遍的,因此可以针对性的降低DML和SELECT操作的MDL开销。

为了实现对DML/SELECT的快速加锁,使用了类似LOCK-WORD的加锁方式,称之为FAST-PATH,如果FAST-PATH加锁失败,则走SLOW-PATH来进行加锁。

每个MDL锁对象(MDL_lock)都维持了一个long long类型的状态值来标示当前的加锁状态,变量名为MDL_lock::m_fast_path_state 举个简单的例子:(初始在sbtest1表上对应MDL_lock::m_fast_path_state值为0)

Session 1: BEGIN;
Session 1: SELECT * FROM sbtest1 WHERE id =1; //m_fast_path_state = 1048576, MDL ticket 不加MDL_lock::m_granted队列
Session 2: BEGIN;
Session 2: SELECT * FROM sbtest1 WHERE id =2; //m_fast_path_state=1048576+1048576=2097152,同上,走FAST PATH
Session 3: ALTER TABLE sbtest1 ENGINE = INNODB; //DDL请求加的MDL_SHARED_UPGRADABLE类型锁被视为unobtrusive lock,可以认为这个是比上述SQL的MDL锁级别更高的锁,并且不相容,因此被强制走slow path。而slow path是需要加MDL_lock::m_rwlock的写锁。m_fast_path_state = m_fast_path_state | MDL_lock::HAS_SLOW_PATH | MDL_lock::HAS_OBTRUSIVE
注:DDL还会获得库级别的意向排他MDL锁或者表级别的共享可升级锁,但为了表述方便,这里直接忽略了,只考虑涉及的同一个MDL_lock锁对象。
Session 4: SELECT * FROM sbtest1 WHERE id =3; // 检查m_fast_path_state &HAS_OBTRUSIVE,如果DDL还没跑完,就会走slow path。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MDL子系统显式的对锁类型进行了区分(OBTRUSIVE or UNOBTRUSIVE),存储在数组矩阵m_unobtrusive_lock_increment。 因此对于相容类型的MDL锁类型,例如DML/SELECT,加锁操作几乎没有任何读写锁或MUTEX开销。

对应WL#7304WL#7306 , PATCH(Rev:7067,Rev:7129)(Rev:7586)


第三,由于引入了MDL锁,实际上早期版本用于控制Server和引擎层表级并发的THR_LOCK 对于Innodb而言已经有些冗余了,因此Innodb表完全可以忽略这部分的开销。

不过在已有的逻辑中,Innodb依然依赖THR_LOCK来实现LOCK TABLE tbname READ,因此增加了新的MDL锁类型来代替这种实现。

实际上代码的大部分修改都是为了处理新的MDL类型,Innodb的改动只有几行代码。

对应WL#6671,PATCH(Rev:8232)


第四,Server层的用户锁(通过GET_LOCK函数获取)使用MDL来重新实现。

用户可以通过GET_LOCK()来同时获取多个用户锁,同时由于使用MDL来实现,可以借助MDL子系统实现死锁的检测。

注意由于该变化,导致用户锁的命名必须小于64字节,这是受MDL子系统的限制导致。

对应WL#1159, PATCH(Rev:8356)

MySQL· 5.7特性·在线Truncate undo log 表空间

背景

Innodb使用undo log来实现MVCC,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很老的事务长时间不提交,那么新产生的undo log都无法被及时清理掉。在MySQL 5.5及之前版本中,undo log是存储在ibdata中。从5.6开始可以使用独立的undo log表空间来存储undo。但是直到5.6,一旦undo log膨胀,依然没有任何办法为其 “减肥”。因此我们经常看到ibdata被膨胀到几十上百G。

改进

在MySQL5.7.5版本中终于增加了这个众望所归的功能,实现了在线truncate undo log的功能。对应的changeling entry如下:

InnoDB: You can now truncate undo logs that reside in undo tablespaces. This feature is enabled using the innodb_undo_log_truncate configuration op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Truncating Undo Logs That Reside in Undo Tablespaces.

在能够使用该特性之前,需要先打开独立undo表空间,注意现在只能在install db的时候才能开启,因为在初始化阶段是写死占用了最小的几个space id的。这种实现方式。。。只能无限吐槽了。

有几个参数控制undo tablespace:

innodb_undo_directory:undo文件的存储目录。
innodb_undo_tablespaces:undo tablespace的个数,实现在线truncate undo,需要大于等于2,因为在truncate一个undo log文件时,要保证另外一个是可用的,这样就无需停止业务了。
innodb_undo_logs:undo回滚段的数量需要大于34。原因是1~32个回滚段会被临时表占用(5.7针对临时表做了大量优化),第33、34分配给undospace1 和undospace2。

这里有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由于undo 回滚段总是从第一个undospace分配,如果每次从1开始,每次重启递增innodb_undo_logs,所有的回滚段都会被分配到第一个undo space,在truncate第一个undo space时,将无可用的undo回滚分配给正常的用户事务。

innodb_purge_rseg_truncate_frequency:用于控制purge回滚段的频度。 Innodb Purge操作的协调线程每隔这么多次purge事务分发后,就会触发一次History purge,并检查当前的undo log 表空间状态是否会触发truncate。
innodb_max_undo_log_size:控制最大undo tablespace文件的大小,超过这个阀值时才会去尝试truncate。truncate后的大小默认为10M。
innodb_undo_log_truncate:用于打开/关闭undo log 在线truncate特性,可动态调整。


undo log 的truncate操作由purge 协调线程发起,在truncate 某个undo log 表空间的过程中,保证有一个可用的undo log tablespace能提供给用户使用,从而实现所谓的在线truncate。


当选定一个需要truncate的undo log space时,需要检查其是否是可释放的,也就是说是否还有活跃的事务可能访问其中的回滚段。如果没有,就将该tablespace中的回滚段设置为不可分配,然后对undo log space文件进行truncate,并重新初始化到10M,初始化文件头等一系列操作。


这里引入了比较有意思的方法来保证truncate的原子性,即在开始truncate时,创建一个独立的文件,命名为undo_<space_id>_trunc.log,在做完truncate操作后,删除文件。如果在中间发生crash,崩溃恢复时发现该文件,会继续完成truncate操作。


更具体的参考WL#6965 及对应补丁Rev:8615


MySQL· 性能优化·hash_scan 算法的实现解析

问题描述

首先,我们执行下面的TestCase:

 --source include/master-slave.inc
 --source include/have_binlog_format_row.inc
 connection slave;
 set global slave_rows_search_algorithms='TABLE_SCAN';
 connection master;
 create table t1(id int, name varchar(20);
 insert into t1 values(1,'a');
 insert into t2 values(2, 'b');
 ......
 insert into t3 values(1000, 'xxx');
 delete from t1;
 ---source include/rpl_end.inc


随着 t1 数据量的增大,rpl_hash_scan.test 的执行时间会随着 t1 数据量的增大而快速的增长,因为在执行 'delete from t1;' 对于t1的每一行删除操作,备库都要扫描t1,即全表扫描,如果 select count(*) from t1 = N, 则需要扫描N次 t1 表, 则读取记录数为: O(N + (N-1) + (N-2) + .... + 1) = O(N^2),在 replication 没有引入 hash_scan,binlog_format=row时,对于无索引表,是通过 table_scan 实现的,如果一个update_rows_log_event/delete_rows_log_event 包含多行修改时,每个修改都要进行全表扫描来实现,其 stack 如下:

#0 Rows_log_event::do_table_scan_and_update
#1 0x0000000000a3d7f7 in Rows_log_event::do_apply_event 
#2 0x0000000000a28e3a in Log_event::apply_event
#3 0x0000000000a8365f in apply_event_and_update_pos
#4 0x0000000000a84764 in exec_relay_log_event 
#5 0x0000000000a89e97 in handle_slave_sql (arg=0x1b3e030) 
#6 0x0000000000e341c3 in pfs_spawn_thread (arg=0x2b7f48004b20) 
#7 0x0000003a00a07851 in start_thread () from /lib64/libpthread.so.0
#8 0x0000003a006e767d in clone () from /lib64/libc.so.6

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备库延迟,这也是无索引表所带来的复制延迟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

  1. RDS 为了解这个问题,会在每个表创建的时候检查一下表是否包含主建或者唯一建,如果没有包含,则创建一个隐式主建,此主建对用户透明,用户无感,相应的show create, select * 等操作会屏蔽隐式主建,从而可以减少无索引表带来的影响;
  2. 官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5.6.6 及以后版本引入参数 slave_rows_search_algorithms ,用于指示备库在 apply_binlog_event时使用的算法,有三种算法TABLE_SCAN,INDEX_SCAN,HASH_SCAN,其中table_scan与index_scan是已经存在的,本文主要研究HASH_SCAN的实现方式,关于参数slave_rows_search_algorithms的设置,详情请参考:http://dev.mysql.com/doc/refman/5.6/en/replication-options-slave.html#option_mysqld_slave-rows-search-algorithms

hash_scan 的实现方法:

简单的讲,在 apply rows_log_event时,会将 log_event 中对行的更新缓存在两个结构中,分别是:m_hash, m_distinct_key_list。 m_hash:主要用来缓存更新的行记录的起始位置,是一个hash表; m_distinct_key_list:如果有索引,则将索引的值push 到m_distinct_key_list,如果表没有索引,则不使用这个List结构; 其中预扫描整个调用过程如下: Log_event::apply_event

 Rows_log_event::do_apply_event
    Rows_log_event::do_hash_scan_and_update 
      Rows_log_event::do_hash_row  (add entry info of changed records)
        if (m_key_index < MAX_KEY) (index used instead of table scan)
          Rows_log_event::add_key_to_distinct_keyset ()

当一个event 中包含多个行的更改时,会首先扫描所有的更改,将结果缓存到m_hash中,如果该表有索引,则将索引的值缓存至m_distinct_key_list List 中,如果没有,则不使用这个缓存结构,而直接进行全表扫描;

执行 stack 如下:

#0 handler::ha_delete_row 
#1 0x0000000000a4192b in Delete_rows_log_event::do_exec_row 
#2 0x0000000000a3a9c8 in Rows_log_event::do_apply_row
#3 0x0000000000a3c1f4 in Rows_log_event::do_scan_and_update 
#4 0x0000000000a3c5ef in Rows_log_event::do_hash_scan_and_update 
#5 0x0000000000a3d7f7 in Rows_log_event::do_apply_event 
#6 0x0000000000a28e3a in Log_event::apply_event
#7 0x0000000000a8365f in apply_event_and_update_pos
#8 0x0000000000a84764 in exec_relay_log_event 
#9 0x0000000000a89e97 in handle_slave_sql
#10 0x0000000000e341c3 in pfs_spawn_thread
#11 0x0000003a00a07851 in start_thread () 
#12 0x0000003a006e767d in clone () 

执行过程说明:

Rows_log_event::do_scan_and_update

    open_record_scan()
    do
      next_record_scan()
        if (m_key_index > MAX_KEY)
           ha_rnd_next();
        else
           ha_index_read_map(m_key from m_distinct_key_list)       
        entry= m_hash->get()
        m_hash->del(entry);
        do_apply_row()
     while (m_hash->size > 0);

从执行过程上可以看出,当使用hash_scan时,只会全表扫描一次,虽然会多次遍历m_hash这个hash表,但是这个扫描是O(1),所以,代价很小,因此可以降低扫描次数,提高执行效率。

hash_scan 的一个 bug

bug详情:http://bugs.mysql.com/bug.php?id=72788

bug原因:m_distinct_key_list 中的index key 不是唯一的,所以存在着对已经删除了的记录重复删除的问题。

bug修复:http://bazaar.launchpad.net/~mysql/mysql-server/5.7/revision/8494

问题扩展:

  1. 在没有索引的情况下,是不是把 hash_scan 打开就能提高效率,降低延迟呢?

    不一定,如果每次更新操作只一条记录,此时仍然需要全表扫描,并且由于entry 的开销,应该会有后退的情况;

  2. 一个event中能包含多少条记录的更新呢?

    这个和表结构以及记录的数据大小有关,一个event 的大小不会超过9000 bytes, 没有参数可以控制这个size;

  3. hash_scan 有没有限制呢?

    hash_scan 只会对更新、删除操作有效,对于binlog_format=statement 产生的 Query_log_event 或者binlog_format=row 时产生的 Write_rows_log_event 不起作用;

TokuDB· 版本优化· 7.5.0

TokuDB 7.5.0大版本已发布,是一个里程碑的版本,这里谈几点优化,以飨存储引擎爱好者们。

a) shutdown加速

有用户反馈TokuDB在shutdown的时候,半个小时还没完事,非常不可接受。
在shutdown的时候,TokuDB在干什么呢?在做checkpoint,把内存中的节点数据序列化并压缩到磁盘。
那为什么如此耗时呢?如果tokudb_cache_size开的比较大,内存中的节点会非常多,在shutdown的时候,大家都排队等着被压缩到磁盘(串行的)。
在7.5.0版本,TokuDB官方针对此问题进行了优化,使多个节点并行压缩来缩短时间。

详细commit见: https://github.com/Tokutek/ft-index/commit/bd85b8ce7d152412755860976a871fdfc977115c 
BTW: TokuDB在早期设计的时候已保留并行接口,只是一直未开启。


b) 内节点读取加速

在内存中,TokuDB内节点(internal node)的每个message buffer都有2个重要数据结构:

 1) FIFO结构,保存{key, value}
 2) OMT结构,保存{key, FIFO-offset}

由于FIFO不具备快速查找特性,就利用OMT来做快速查找(根据key查到value)。

这样,当内节点发生cache miss的时候,索引层需要做:

 1) 从磁盘读取节点内容到内存
 2) 构造FIFO结构
 3) 根据FIFO构造OMT结构(做排序)

由于TokuDB内部有不少性能探(ji)针(shu),他们发现步骤3)是个不小的性能消耗点,因为每次都要把message buffer做下排序构造出OMT,于是在7.5.0版本,把OMT的FIFO-offset(已排序)也持久化到磁盘,这样排序的损耗就没了。


c) 顺序写加速

当写发生的时候,会根据当前的key在pivots里查找(二分)当前写要落入哪个mesage buffer,如果写是顺序(或局部顺序,数据走向为最右边路径)的,就可以避免由"查找"带来的额外开销。
Fractal tree.png
如何判断是顺序写呢?TokuDB使用了一种简单的启发式方法(heurstic):seqinsert_score积分式。
如果:

 1) 当前写入落入最右节点,对seqinsert_score加一分(原子)
 2) 当前写入落入非最右节点,对seqinsert_score清零(原子)

当seqinsert_score大于100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顺序写,当下次写操作发生时,首先与最右的节点pivot进行对比判断,如果确实为顺序写,则会被写到该节点,省去不少compare开销。
方法简单而有效。

TokuDB· 引擎特性· FAST UPDATES

MySQL的update在执行时需要做read-modify-write:

1) 从底层存储中读取row数据(read row)
2) 对row数据做更改(modify row)
3) 把更改后的数据写回底层存储(write row)

操作路径还是比较长的,TokuDB提供了fast update语法,让"某些"场景下update更快,无需做read和modify直接write。
用法:

 CREATE TABLE `t1` (
 `id` int(11) NOT NULL,
 `count` bigint(20) NOT NULL,
 PRIMARY KEY (`id`)) ENGINE=TokuDB;

NOAR语句:

 INSERT NOAR INTO t1 VALUES (1,0) ON DUPLICATE KEY UPDATE count = count + 1;

语义是:插入一条记录,如果该记录存在(id为1),就对count的值做加法操作,不存在则做插入。
注意: fast updates的条件是比较苛刻的,必须满足:

1) 表必须有主键,且只能有一个索引(包含主键)
2) 主键必须为: int, char或varchar类型,被更新的列也必须为三种类型之一
3) WHERE子句必须为单行操作
4) 如果开启binlog,binlog_format必须为STATEMENT

看了这些苛刻的条件后,有种"臣妾做不到"的感觉了吧,可以看出TokuDB一直为细节而努力。

MariaDB· 性能优化·filesort with small LIMIT optimization

从MySQL 5.6.2/MariaDB 10.0.0版本开始,MySQL/MariaDB针对"ORDER BY ...LIMIT n"语句实现了一种新的优化策略。当n足够小的时候,优化器会采用一个容积为n的优先队列来进行排序,而不是排序所有数据然后取出前n条。 这个新算法可以这么描述:(假设是ASC排序)

  1. 建立一个只有n个元素的优先队列(堆),根节点为堆中最大元素
  2. 根据其他条件,依次从表中取出一行数据
  3. 如果当前行的排序关键字小于堆头,则把当前元素替换堆头,重新Shift保持堆的特性
  4. 再取一条数据重复2步骤,如果没有下一条数据则执行5
  5. 依次取出堆中的元素(从大到小排序),逆序输出(从小到大排序),即可得ASC的排序结果

这样的算法,时间复杂度为m*log(n),m为索引过滤后的行数,n为LIMIT的行数。而原始的全排序算法,时间复杂度为m*log(m)。只要n远小于m,这个算法就会很有效。

不过在MySQL 5.6中,除了optimizer_trace,没有好的方法来看到这个新的执行计划到底起了多少作用。MariaDB 10.013开始,提供一个系统状态,可以查看新执行计划调用的次数:

 Sort_priority_queue_sorts
 描述: 通过优先队列实现排序的次数。(总排序次数=Sort_range+Sort_scan)
 范围: Global, Session
 数据类型: numeric
 引入版本: MariaDB 10.0.13

此外,MariaDB还将此信息打入了Slow Log中。只要指定 log_slow_verbosity=query_plan,就可以在Slow Log中看到这样的记录:

 # Time: 140714 18:30:39
 # User@Host: root[root] @ localhost []
 # Thread_id: 3  Schema: test  QC_hit: No
 # Query_time: 0.053857  Lock_time: 0.000188  Rows_sent: 11  Rows_examined: 100011
 # Full_scan: Yes  Full_join: No  Tmp_table: No  Tmp_table_on_disk: No
 # Filesort: Yes  Filesort_on_disk: No  Merge_passes: 0  Priority_queue: Yes
 SET timestamp=1405348239;SET timestamp=1405348239;
 select * from t1 where col1 between 10 and 20 order by col2 limit 100;

"Priority_queue: Yes" 就表示这个Query利用了优先队列的执行计划(pt-query-digest 目前已经可以解析 Priority_queue 这个列)。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