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分布式锁的实现,以及redisson锁

redis分布式锁的实现,原理

示例:

	final static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RedisLock.class);
    private final String redisLockKey = "REDIS_LOCK_KEY_";
    private final long lockTimeOut = 5000;
    
public void testRedisLock() {
        for (int i = 0; i < 10000; i++)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tryGetLock();
                }
            }).start();
        }
    }

    private void execute(String lockName) {
        redisUtil.expire(lockName, 5);//有效期为5秒,防止死锁
        logger.info("获取锁:{},ThreadName:{}", lockName,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执行完业务后,释放锁 执行lur脚本,主要是为了原子性操作
        String script = "if redis.call('get', KEYS[1]) == ARGV[1] then return redis.call('del', KEYS[1]) else return 0 end";
        Object result = redisUtil.eval(script, Collections.singletonList(lockName),Collections.singletonList(redisUtil.get(lockName)));
        logger.info("释放锁:{},ThreadName:{}", result,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public void tryGetLock() {
        logger.info("竞争锁。。。");
        Long setnxResult = redisUtil.setnx(redisLockKey, String.valueOf(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lockTimeOut));
        if (setnxResult != null && setnxResult.intValue() == 1) {
            //如果返回值为1,代表设置成功,获取锁
            execute(redisLockKey);
        } else {
            //未获取到锁,继续判断,判断时间戳,看是否可以重置并获取到锁
            String lockValueStr = redisUtil.get(redisLockKey);
            //通过当前的时间与锁设置的时间做比较,如果当前时间已经大于锁设置的时间临界,即可以进一步判断是否可以获取锁,否则说明该锁还在被占用,不能获取该锁
            if (lockValueStr != null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Long.parseLong(lockValueStr)) {
                //通过getSet设置新的超时时间,并返回旧值,以作判断,因为在分布式环境,在进入这里时可能另外的进程获取到锁并对值进行了修改,只有旧值与返回的值一致才能说明中间未被其他进程获取到这个锁
                String getSetResult = redisUtil.getSet(redisLockKey, String.valueOf(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lockTimeOut));
                //再次用当前时间戳getset。
                //返回给定的key的旧值,与旧值判断,是否可以获取锁
                //当key没有旧值时,即key不存在时,返回nil ->获取锁
                //这里我们set了一个新的value值,获取旧的值。
                //若果getSetResult为null,说明该锁已经被释放了,此时该进程可以获取锁;旧值与返回的getSetResult一致说明中间未被其他进程获取该锁,可以获取锁
                if (getSetResult == null || (getSetResult != null && StringUtils.equals(lockValueStr, getSetResult))) {
                    //真正获取到锁
                    execute(redisLockKey);
                } else {
                    logger.info("没有获得分布式锁:{}", redisLockKey);
                }
            } else {
                logger.info("没有获得分布式锁:{}", redisLockKey);
            }
        }
    }

在实现的时候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1、锁信息必须是会过期超时的,不能让一个线程长期占有一个锁而导致死锁;
2、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获取到锁。

几个要用到的redis命令:
setnx(key, value):“set if not exits”,若该key-value不存在,则成功加入缓存并且返回1,否则返回0。
get(key):获得key对应的value值,若不存在则返回nil。
getset(key, value):先获取key对应的value值,若不存在则返回nil,然后将旧的value更新为新的value。
expire(key, seconds):设置key-value的有效期为seconds秒。

Redisson实现Redis分布式锁

首先看一下图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示例:

RLock rLock   = redisson.getLock(locakKey);
rLock.lock(  20 , TimeUnit.SECONDS);
rLock.unlock();
  1. 加锁机制
    现在某个客户端要加锁。如果该客户端面对的是一个redis cluster集群,他首先会根据hash节点选择一台机器,紧接着,就会发送一段lua脚本到redis上,那段lua脚本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这里KEYS[1]代表的是你加锁的那个key,比如说:RLock lock = redisson.getLock(“myLock”);这里你自己设置了加锁的那个锁key就是“myLock”。
    ARGV[1]代表的就是锁key的默认生存时间,默认30秒。ARGV[2]代表的是加锁的客户端的ID,类似于下面这样:8743c9c0-0795-4907-87fd-6c719a6b4586:1第一段if判断语句,就是用“exists myLock”命令判断一下,如果你要加锁的那个锁key不存在的话,你就进行加锁。如何加锁呢?很简单,用下面的命令:hset myLock
    8743c9c0-0795-4907-87fd-6c719a6b4586:1 1,通过这个命令设置一个hash数据结构,这行命令执行后,会出现一个类似下面的数据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述就代表“8743c9c0-0795-4907-87fd-6c719a6b4586:1”这个客户端对“myLock”这个锁key完成了加锁。接着会执行“pexpire myLock 30000”命令,设置myLock这个锁key的生存时间是30秒。好了,到此为止,ok,加锁完成了。

  2. 锁互斥机制
    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客户端2来尝试加锁,执行了同样的一段lua脚本,会咋样呢?很简单,第一个if判断会执行“exists myLock”,发现myLock这个锁key已经存在了。接着第二个if判断,判断一下,myLock锁key的hash数据结构中,是否包含客户端2的ID,但是明显不是的,因为那里包含的是客户端1的ID。
    所以,客户端2会获取到pttl myLock返回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代表了myLock这个锁key的剩余生存时间。比如还剩15000毫秒的生存时间。此时客户端2会进入一个while循环,不停的尝试加锁。

  3. watch dog自动延期机制
    客户端1加锁的锁key默认生存时间才30秒,如果超过了30秒,客户端1还想一直持有这把锁,怎么办呢?
    简单!只要客户端1一旦加锁成功,就会启动一个watch dog看门狗,他是一个后台线程,会每隔10秒检查一下,如果客户端1还持有锁key,那么就会不断的延长锁key的生存时间。

  4. 可重入加锁机制
    这时我们来分析一下上面那段lua脚本。第一个if判断肯定不成立,“exists myLock”会显示锁key已经存在了。第二个if判断会成立,因为myLock的hash数据结构中包含的那个ID,就是客户端1的那个ID,也就是“8743c9c0-0795-4907-87fd-6c719a6b4586:1”
    此时就会执行可重入加锁的逻辑,他会用:
    incrby myLock 8743c9c0-0795-4907-87fd-6c71a6b4586:1 1 ,通过这个命令,对客户端1的加锁次数,累加1。此时myLock数据结构变为下面这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 释放锁机制
    如果执行lock.unlock(),就可以释放分布式锁,此时的业务逻辑也是非常简单的。其实说白了,就是每次都对myLock数据结构中的那个加锁次数减1。如果发现加锁次数是0了,说明这个客户端已经不再持有锁了,此时就会用:“del myLock”命令,从redis里删除这个key。然后呢,另外的客户端2就可以尝试完成加锁了。这就是所谓的分布式锁的开源Redisson框架的实现机制。

  6. 上述Redis分布式锁的缺点
    其实上面那种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你对某个redis master实例,写入了myLock这种锁key的value,此时会异步复制给对应的master slave实例。但是这个过程中一旦发生redis master宕机,主备切换,redis slave变为了redis master。
    接着就会导致,客户端2来尝试加锁的时候,在新的redis master上完成了加锁,而客户端1也以为自己成功加了锁。此时就会导致多个客户端对一个分布式锁完成了加锁。这时系统在业务语义上一定会出现问题,导致各种脏数据的产生。
    所以这个就是redis cluster,或者是redis master-slave架构的主从异步复制导致的redis分布式锁的最大缺陷:在redis master实例宕机的时候,可能导致多个客户端同时完成加锁。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