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宝典,慢慢整理的参考的网上

1. OSI七层协议、TCP/IP四层协议

 

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如 HTTP、支持文件传输的 FTP 协议

 

运输层:向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由于一个主机可同时运行多个进程,因此运输层有复用和分用的功能。复用就是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分用则是运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给上面应用层中的相应的进程。运输层主要使用以下两种协议:1.传输控制协议TCP(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2.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不保证提供可靠的交付,只能提供“尽最大努力交付”

 

网络层:使用无连接的网际协议 IP 和许多种路由选择协议。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也叫IP数据报或数据报)或包进行传送。网络层的另一个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路由

 

数据链路层(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 IP 数据报组装成帧,在两个相邻结点(主机和路由器,或两个路由器)之间的链路上透明”地传送帧中的数据。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等)。

(透明表示无论什么样的比特组合的数据都能够通过这个数据链路层)

如发现有差错,会简单的丢弃帧。如果需要改正错误,由运输层的 TCP 来完成

 

物理层:传送数据的单位是比特。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要考虑用多大的电压代表“1” 或 ”0”,以及接受方如何识别出发送方所发的比特。还要确定连接电缆的插头应当有多少根引脚以及各条引脚应如何连接。

当然,哪几个比特代表什么意思,则不是物理层所要管的

请注意,传递信息所利用的一些物理媒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无线信道等,并不在物理层协议之内而是在物理层协议的下面。因此也有人把物理媒体层当作第0层。

 

2层(数据链路层)数据单元 PDU 的首尾都要加上控制信息

物理层不需要加控制信息,但要注意传送比特流时应从首部开始传送

 

TCP/IP 协议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所谓的 everything over IP),同时

TCP/IP 协议也允许 IP 协议在各式各样的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所谓的 IP over everything

 

 

 

2 各层对应的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网关、网桥、集线器等等),各层对应的协议

.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网桥、网关之间的区别

 

 

:中继器、集线器网桥、交换机、路由器、网关分别在七层协议的那几层?

答:中继器、集线器:-第1层(物理层)

网桥、交换机:第2层(数据链路层)

路由器:第3层(网络)

网关:不是设备!

什么是网关?大家都知道,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必然要经过一扇门。同样,从一个网络向另一个网络发送信息,也必须经过一道“关口”,这道关口就是网关。顾名思义,网关(Gateway)就是一个网络连接到另一个网络的“关口”。 在OSI中,网关有两种:一种是面向连接的网关,一种是无连接的网关。当两个子网之间有一定距离时,往往将一个网关分成两半,中间用一条链路连接起来,我们称之为半网关。

中继器在物理层,

集线器在物理层,

二层交换机在数据连路层,

三层交换机在网络层,

网桥在数据连路层,

网关在网络层,

路由器在网络层.其中交换机有网桥作用,路由器有网关的作用.

 

集线器(HUB)
  集线器就是将网线集中到一起的机器,也就是多台主机和设备的连接器。集线器的主要功能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是中继器的一种形式,区别在于集线器能够提供多端口服务,也称为多口中继器。集线器在OSI/RM中的物理层。集线器的基本功能是信息分发,它把一个端口接收的所有信号向所有端口分发出去。一些集线器在分发之前将弱信号重新生成,一些集线器整理信号的时序以提供所有端口间的同步数据通信。
  集线器实际就是一种多端口的中继器。集线器一般有4、8、16、24、32等数量的RJ45接口,通过这些接口,集线器便能为相应数量的电脑完成“中继”功能(将已经衰减得不完整的信号经过整理,重新产生出完整的信号再继续传送)。由于它在网络中处于一种“中心”位置,因此集线器也叫做“HUB”。 
  集线器的工作原理很简单,比如有一个具备8个端口的集线器,共连接了8台电脑。集线器处于网络的“中心”,通过集线器对信号进行转发,8台电脑之间可以互连互通。具体通信过程是这样的:假如计算机1要将一条信息发送给计算机8,当计算机1的网卡将信息通过双绞线送到集线器上时,集线器并不会直接将信息送给计算机8,它会将信息进行“广播”——将信息同时发送给8个端口,当8个端口上的计算机接收到这条广播信息时,会对信息进行检查,如果发现该信息是发给自己的,则接收,否则不予理睬。由于该信息是计算机1发给计算机8的,因此最终计算机8会接收该信息,而其它7台电脑看完信息后,会因为信息不是自己的而不接收该信息。

交换机(Switch)
  交换机是集线器的升级换代产品,外形上和集线器没什么分别,是一种在通信系统中自动完成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用途和HUB一样也是连接组网之用,但是它具有比集线器更强大的功能。
  交换机也叫交换式集线器,它通过对信息进行重新生成,并经过内部处理后转发至指定端口,具备自动寻址能力和交换作用,由于交换机根据所传递信息包的目的地址,将每一信息包独立地从源端口送至目的端口,避免了和其他端口发生碰撞。广义的交换机就是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完成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交换机是针对共享工作模式的弱点而推出的。集线器是采用共享工作模式的代表,如果把集线器比作一个邮递员,那么这个邮递员是个不认识字的“傻瓜”——要他去送信,他不知道直接根据信件上的地址将信件送给收信人,只会拿着信分发给所有的人,然后让接收的人根据地址信息来判断是不是自己的!而交换机则是一个“聪明”的邮递员——交换机拥有一条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当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交换机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地址表中。 
  可见,交换机在收到某个网卡发过来的“信件”时,会根据上面的地址信息,以及自己掌握的“常住居民户口簿”快速将信件送到收信人的手中。万一收信人的地址不在“户口簿”上,交换机才会像集线器一样将信分发给所有的人,然后从中找到收信人。而找到收信人之后,交换机会立刻将这个人的信息登记到“户口簿”上,这样以后再为该客户服务时,就可以迅速将信件送达了。

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网络中进行网间连接的关键设备。作为不同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枢纽,路由器系统构成了基于 TCP/IP 的国际互连网络 Internet 的主体脉络。 
  路由器之所以在互连网络中处于关键地位,是因为它处于网络层,一方面能够跨越不同的物理网络类型(DDN、FDDI、以太网等等),另一方面在逻辑上将整个互连网络分割成逻辑上独立的网络单位,使网络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经过路由器的每个数据帧寻找一条最佳传输路径,并将该数据有效地传送到目的站点。 路由器的基本功能是,把数据(IP 报文)传送到正确的网络,细分则包括:1、IP 数据报的转发,包括数据报的寻径和传送;2、子网隔离,抑制广播风暴;3、维护路由表,并与其它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这是 IP 报文转发的基础;4、IP 数据报的差错处理及简单的拥塞控制;5、实现对 IP 数据报的过滤和记帐。 
  路由器构成了 Internet 的骨架。它的处理速度是网络通信的主要瓶颈之一,它的可靠性则直接影响着网络互连的质量。因此Internet 研究领域中,路由器技术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网桥(Bridge)
  简单的说网桥就是个硬件网络协议翻译器,假设你有2台电脑,一台兼容机安装windows,一台是Apple安装OS2,那么两台电脑之间是默认网络协议是不同的,兼容机可能只会说TCP/IP,苹果机只会说Apple talk,就好象两个外国人都不会说对方的语言,怎么办?找个翻译,网桥就是翻译。 
  在386、486时代网桥可能是一台安装了协议转换程序的电脑,如今交换机也包含这个功能。今天的操作系统之间为了互相交流,支持更多的协议,操作系统自己就可以是网桥,现在网桥这个概念已经淡出了。更多是所谓的桥接、转发、协议二次封装。 
  网桥也可以说相当一个端口少的二层交换机,再者网桥主要由软件实现,交换机主要由硬件实现!

网关(Gateway)
  网关(协议转换器)是互连网络中操作在OSI网络层之上的具有协议转换功能设施,所以称为设施,是因为网关不一定是一台设备,有可能在一台主机中实现网关功能。 
  网关用于以下几种场合的异构网络互连: 
1).异构型局域网,如互联专用交换网PBX与遵循IEEE802标准的局域网。 
2).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 
3).广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 
4).局域网与主机的互联(当主机的操作系统与网络操作系统不兼容时,可以通过网关连接)。
  网关的分类
1)协议网关:协议网关通常在使用不同协议的网络区域间做协议转换。 
2)应用网关:应用网关是在使用不同数据格式间翻译数据的系统。 
3)安全网关:安全网关是各种技术的融合,具有重要且独特的保护作用,其范围从协议级过滤到十分复杂的应用级过滤。

  首先说HUB,也就是集线器。它的作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将一些机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局域网。而交换机(又名交换式集线器)作用与集线器大体相同。但是两者在性能上有区别:集线器采用的式共享带宽的工作方式,而交换机是独享带宽。这样在机器很多或数据量很大时,两者将会有比较明显的。而路由器与以上两者有明显区别,它的作用在于连接不同的网段并且找到网络中数据传输最合适的路径 ,可以说一般情况下个人用户需求不大。路由器是产生于交换机之后,就像交换机产生于集线器之后,所以路由器与交换机也有一定联系,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种设备。路由器主要克服了交换机不能路由转发数据包的不足。

集线器与交换机的区别: 
1) 在OSI/RM(OSI参考模型)中的工作层次不同 
  交换机和集线器在OSI/RM开放体系模型中对应的层次就不一样,集线器是同时工作在第一层(物理层)和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而交换机至少是工作在第二层,更高级的交换机可以工作在第三层(网络层)和第四层(传输层)。 
2) 交换机的数据传输方式不同 
  集线器的数据传输方式是广播(broadcast)方式,而交换机的数据传输是有目的的,数据只对目的节点发送,只是在自己的MAC地址表中找不到的情况下第一次使用广播方式发送,然后因为交换机具有MAC地址学习功能,第二次以后就不再是广播发送了,又是有目的的发送。这样的好处是数据传输效率提高,不会出现广播风暴,在安全性方面也不会出现其它节点侦听的现象。 
3) 带宽占用方式不同 
  在带宽占用方面,集线器所有端口是共享集线器的总带宽,而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具有自己的带宽,这样就交换机实际上每个端口的带宽比集线器端口可用带宽要高许多,也就决定了交换机的传输速度比集线器要快许多。 
4) 传输模式不同 
  集线器只能采用半双工方式进行传输的,因为集线器是共享传输介质的,这样在上行通道上集线器一次只能传输一个任务,要么是接收数据,要么是发送数据。

总的来说,路由器与交换机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作层次不同 
  最初的的交换机是工作在OSI/RM开放体系结构的数据链路层,也就是第二层,而路由器一开始就设计工作在OSI模型的网络层。由于交换机工作在OSI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所以它的工作原理比较简单,而路由器工作在OSI的第三层(网络层),可以得到更多的协议信息,路由器可以做出更加智能的转发决策。 
(2) 数据转发所依据的对象不同 
  交换机是利用物理地址或者说MAC地址来确定转发数据的目的地址。而路由器则是利用不同网络的ID号(即IP地址)来确定数据转发的地址。IP地址是在软件中实现的,描述的是设备所在的网络,有时这些第三层的地址也称为协议地址或者网络地址。MAC地址通常是硬件自带的,由网卡生产商来分配的,而且已经固化到了网卡中去,一般来说是不可更改的。而IP地址则通常由网络管理员或系统自动分配。 
(3) 传统的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而路由器可以分割广播域 
  由交换机连接的网段仍属于同一个广播域,广播数据包会在交换机连接的所有网段上传播,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通信拥挤和安全漏洞。连接到路由器上的网段会被分配成不同的广播域,广播数据不会穿过路由器。虽然第三层以上交换机具有VLAN功能,也可以分割广播域,但是各子广播域之间是不能通信交流的,它们之间的交流仍然需要路由器。 
(4) 路由器提供了防火墙的服务 
  路由器仅仅转发特定地址的数据包,不传送不支持路由协议的数据包传送和未知目标网络数据包的传送,从而可以防止广播风暴。交换机一般用于LAN-WAN的连接,交换机归于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设备,有些交换机也可实现第三层的交换。 路由器用于WAN-WAN之间的连接,可以解决异性网络之间转发分组,作用于网络层。他们只是从一条线路上接受输入分组,然后向另一条线路转发。这两条线路可能分属于不同的网络,并采用不同协议。相比较而言,路由器的功能较交换机要强大,但速度相对也慢,价格昂贵,第三层交换机既有交换机线速转发报文能力,又有路由器良好的控制功能,因此得以广泛应用。

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叙述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那就应该是智能与非智能的差别。集线器说白了只是连接多个计算机的设备,它只能起到信号放大、传输的作用,但不能对信号中的碎片进行处理,所以在传输过程中非常容易出错。而交换机则可以看作是一种智能型的集线器,它除了包括集线器的所有特性外,还具有自动寻址、交换、处理的功能。并且在传递过程中,只有发送源与接受源独立工作,其间不与其它端口发生关系,从而达到防止数据丢失和提高吞吐量的目的。
  从它们的工作状态看,集线器属于共享型。也就是说,在一个端口向另外一个端口发送信息的时候,其它的端口就不能再有信息传输,只能处于等待状态。另外集线器是工作在半双工下,即在传输过程中只能是单向的,必须是在一个发送源发送完信息后,接受方才能发送信号。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却与集线器有很大区别,由于它的每个端口都可视为一条独立的通道,所以在一个端口工作时不会影响到其它端口的传输。而且交换机是工作在全双工状态下的,因此它的数据处理能力在无形中又提高了一倍。
  也许您对上面多多所说的有些不明白,那么咱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您就清楚了。比如说让两组人同时给对方互相传输一个文件,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的时间为1分钟。如果是用集线器的话,需要的时间是4分钟。数据先从一个人传到对方那里,然后对方再传回来。接着才能是另一组做相同的工作,这样算下来就是4分钟。但是用交换机的话速度就快多了,在相同情况下只需要1分钟就足够了。由于每个端口都是独立的,所以这两组人可以同时传输数据,再因为交换机可以工作在全双工下,所以每两个人也可以同时传输,换句话说这4个人是在同一个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所以我们也可以把集线器和交换机的处理能力看做串行处理与并行处理。
  刚才咱们说的是一种理论数值,实际上在传输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除错、整理等等,因此交换机的速度不可能达到集线器的4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交换机绝对比集线器快!
  其实在挑选集线器与交换机的过程当中,还有其它的因素在里面,这样才能避免浪费。首先我们要考虑组建局域网是干什么用的?如果说只是进行简单的文件传输和共享,那么买个集线器就能够满足您的要求。但如果您要在局域网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交换、运算处理的话,交换机当然是您的首选。

4. IP地址分类,子网划分(笔试常用)

 

为了便于管理,数据传输等,将IP地址划分为网络号何主机号。并且按照网络号位数与主机号的位数进行分类。

网络号的位数直接决定了可以分配的网络数;主机号的位数则决定了网络中最大的主机数

针对不同的网络规模分配不同类型的IP地址。但是往往或造成,地址的浪费。如学院A需要300个左右IP,那么至少得分别一个B类IP地址,学院B需要也300个左右IP,那么至少也得分别一个B类IP地址,这样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实际做法:就是将B类地址进行子网划分,供多个学院来使用。

什么时候需要子网划分?

某集团公司给下属子公司甲分配了一段IP地址192.168.5.0/24,现在甲公司有三层办公楼(1楼、2楼和3楼),统一从1楼的路由器上公网,1楼有101台电脑联网,2楼有53台电脑联网,3楼有60台电脑联网。那么应该怎样进行子网划分?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需要三个网段。那么至少需要两位网络号来区分,但是如果用两位网络号的话,每个网络所允许最大的主机数为:2^6=64,当然这是没法满足需求的。此时,我们在划分子网时优先考虑最大主机数来划分。即先划分两个网段。

A:11000000.10101000.000000101.000000000 192.168.5.0/25 共计可以容纳2^7=128的主机

B:11000000.10101000.000000101.100000000 192.168.5.128/25

1楼使用A网段

 

针对B网段继续划分

 

C:11000000.10101000.000000101.100000000 192.168.5.128/26 共计可以容纳2^6=64

D:11000000.10101000.000000101.110000000 192.168.5.192/26 共计可以容纳2^6=64

 

2楼使用C网段

3楼使用D网段

 

子网掩码又是什么?

在划分子网的时候,我们将本来属于主机号的一部分划分到网络号中,为了便于区分哪部分是网络号,哪部分是主机号,我们引入了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结合IP地址一起使用。子网掩码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将某个IP地址划分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

由子网掩码,我们就能反推知道该子网中所能使用的IP地质范围,也就能求出所能使用的主机数咯。

一、利用子网数来计算子网掩码

如欲将B类IP地址168.195.0.0划分成27个子网:
1)27=11011
2)该二进制为五位数,N = 5
3)将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255.255.0.0的主机地址5位置 1,得到 255.255.248.0 (由11111111.11111111.11011000.000000000所得)
即为划分成 27个子网的B类IP地址 168.195.0.0的子网掩码。 

二、利用主机数来计算子网掩码

如欲将B类IP地址168.195.0.0划分成若干子网,每个子网内有主机700台:
1) 700=1010111100
2)该二进制为十位数,N = 10
3)将该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255.255.0.0的主机地址全部置 1,得到255.255.255.255
然后再从后向前将后 10位置0,即为: 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
255.255.252.0。这就是该欲划分成主机为700台的B类IP地址 168.195.0.0的子网掩码。 

5. TCPUDP的区别

TCP UDP
TCP与UDP基本区别
  1.基于连接与无连接
  2.TCP要求系统资源较多,UDP较少; 
  3.UDP程序结构较简单 
  4.流模式(TCP)与数据报模式(UDP); 
  5.TCP保证数据正确性,UDP可能丢包 
  6.TCP保证数据顺序,UDP不保证 

UDP应用场景:
  1.面向数据报方式
  2.网络数据大多为短消息 
  3.拥有大量Client
  4.对数据安全性无特殊要求
  5.网络负担非常重,但对响应速度要求高
 
具体编程时的区别
   1.socket()的参数不同 
2.UDP Server不需要调用listen和accept 
3.UDP收发数据用sendto/recvfrom函数 
4.TCP:地址信息在connect/accept时确定 
5.UDP:在sendto/recvfrom函数中每次均 需指定地址信息 
6.UDP:shutdown函数无效
 
编程区别
   通常我们在说到网络编程时默认是指TCP编程,即用前面提到的socket函数创建一个socket用于TCP通讯,函数参数我们通常填为SOCK_STREAM。即socket(PF_INET, SOCK_STREAM, 0),这表示建立一个socket用于流式网络通讯。 
 SOCK_STREAM这种的特点是面向连接的,即每次收发数据之前必须通过connect建立连接,也是双向的,即任何一方都可以收发数据,协议本身提供了一些保障机制保证它是可靠的、有序的,即每个包按照发送的顺序到达接收方。 

  而SOCK_DGRAM这种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的网络通讯,它是无连接的,不可靠的,因为通讯双方发送数据后不知道对方是否已经收到数据,是否正常收到数据。任何一方建立一个socket以后就可以用sendto发送数据,也可以用recvfrom接收数据。根本不关心对方是否存在,是否发送了数据。它的特点是通讯速度比较快。大家都知道TCP是要经过三次握手的,而UDP没有。 

基于上述不同,UDP和TCP编程步骤也有些不同,如下:

TCP: 
TCP编程的服务器端一般步骤是: 
1、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 
2、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opt(); * 可选 
3、绑定IP地址、端口等信息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 
4、开启监听,用函数listen(); 
5、接收客户端上来的连接,用函数accept(); 
6、收发数据,用函数send()和recv(),或者read()和write(); 
7、关闭网络连接; 
8、关闭监听; 

TCP编程的客户端一般步骤是: 
1、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 
2、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opt();* 可选 
3、绑定IP地址、端口等信息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 可选 
4、设置要连接的对方的IP地址和端口等属性; 
5、连接服务器,用函数connect(); 
6、收发数据,用函数send()和recv(),或者read()和write(); 
7、关闭网络连接;

UDP:
与之对应的UDP编程步骤要简单许多,分别如下: 
UDP编程的服务器端一般步骤是: 
1、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 
2、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opt();* 可选 
3、绑定IP地址、端口等信息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 
4、循环接收数据,用函数recvfrom(); 
5、关闭网络连接; 

UDP编程的客户端一般步骤是: 
1、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 
2、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opt();* 可选 
3、绑定IP地址、端口等信息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 可选 
4、设置对方的IP地址和端口等属性; 
5、发送数据,用函数sendto(); 
6、关闭网络连接;

TCP和UDP是OSI模型中的运输层中的协议。TCP提供可靠的通信传输,而UDP则常被用于让广播和细节控制交给应用的通信传输。

UDP补充:
   UDP不提供复杂的控制机制,利用IP提供面向无连接的通信服务。并且它是将应用程序发来的数据在收到的那一刻,立刻按照原样发送到网络上的一种机制。即使是出现网络拥堵的情况下,UDP也无法进行流量控制等避免网络拥塞的行为。此外,传输途中如果出现了丢包,UDO也不负责重发。甚至当出现包的到达顺序乱掉时也没有纠正的功能。如果需要这些细节控制,那么不得不交给由采用UDO的应用程序去处理。换句话说,UDP将部分控制转移到应用程序去处理,自己却只提供作为传输层协议的最基本功能。UDP有点类似于用户说什么听什么的机制,但是需要用户充分考虑好上层协议类型并制作相应的应用程序。

TCP补充:
  TCP充分实现了数据传输时各种控制功能,可以进行丢包的重发控制,还可以对次序乱掉的分包进行顺序控制。而这些在UDP中都没有。此外,TCP作为一种面向有连接的协议,只有在确认通信对端存在时才会发送数据,从而可以控制通信流量的浪费。TCP通过检验和、序列号、确认应答、重发控制、连接管理以及窗口控制等机制实现可靠性传输。


TCP与UDP区别总结:
1、TCP面向连接(如打电话要先拨号建立连接);UDP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2、TCP提供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通过TCP连接传送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且按序到达;UDP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   证可靠交付
3、TCP面向字节流,实际上是TCP把数据看成一连串无结构的字节流;UDP是面向报文的
  UDP没有拥塞控制,因此网络出现拥塞不会使源主机的发送速率降低(对实时应用很有用,如IP电话,实时视频会议等)
4、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到点的;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5、TCP首部开销20字节;UDP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个字节
6、TCP的逻辑通信信道是全双工的可靠信道,UDP则是不可靠信道

6. 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为什么三次握手,为什么四次挥手

为什么需要“三次握手”

            在谢希仁著《计算机网络》第四版中讲“三次握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又传送到了服务端,因而产生错误”。在另一部经典的《计算机网络》一书中讲“三次握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网络中存在延迟的重复分组”的问题。这两种不用的表述其实阐明的是同一个问题。
            谢希仁版《计算机网络》中的例子是这样的,“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的产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client发出的第一个连接请求报文段并没有丢失,而是在某个网络结点长时间的滞留了,以致延误到连接释放以后的某个时间才到达server。本来这是一个早已失效的报文段。但server收到此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就误认为是client再次发出的一个新的连接请求。于是就向client发出确认报文段,同意建立连接。假设不采用“三次握手”,那么只要server发出确认,新的连接就建立了。由于现在client并没有发出建立连接的请求,因此不会理睬server的确认,也不会向server发送数据。但server却以为新的运输连接已经建立,并一直等待client发来数据。这样,server的很多资源就白白浪费掉了。采用“三次握手”的办法可以防止上述现象发生。例如刚才那种情况,client不会向server的确认发出确认。server由于收不到确认,就知道client并没有要求建立连接。”。主要目的防止server端一直等待,浪费资源。

 

为什么需要“四次挥手”
      那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在tcp连接握手时为何ACK是和SYN一起发送,这里ACK却没有和FIN一起发送呢。原因是因为tcp是全双工模式接收到FIN时意味将没有数据再发来,但是还是可以继续发送数据。

握手,挥手过程中各状态介绍:

3次握手过程状态: 
LISTEN: 这个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一个状态,表示服务器端的某个SOCKET处于监听状态,可以接受连接了。 
SYN_SENT: 当客户端SOCKET执行CONNECT连接时,它首先发送SYN报文,因此也随即它会进入到了SYN_SENT状态,并等待服务端的发送三次握手中的第2个报文。SYN_SENT状态表示客户端已发送SYN报文。(发送端)

SYN_RCVD: 这个状态与SYN_SENT遥想呼应这个状态表示接受到了SYN报文,在正常情况下,这个状态是服务器端的SOCKET在建立TCP连接时的三次握手会话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很短暂,基本上用netstat你是很难看到这种状态的,除非你特意写了一个客户端测试程序,故意将三次TCP握手过程中最后一个 ACK报文不予发送。因此这种状态时,当收到客户端的ACK报文后,它会进入到ESTABLISHED状态。(服务器端)
ESTABLISHED:这个容易理解了,表示连接已经建立了。

4次挥手过程状态:(可参考下图)

 
FIN_WAIT_1: 这个状态要好好解释一下,其实FIN_WAIT_1和FIN_WAIT_2状态的真正含义都是表示等待对方的FIN报文。而这两种状态的区别是:FIN_WAIT_1状态实际上是当SOCKET在ESTABLISHED状态时,它想主动关闭连接,向对方发送了FIN报文,此时该SOCKET即进入到FIN_WAIT_1状态。而当对方回应ACK报文后,则进入到FIN_WAIT_2状态,当然在实际的正常情况下,无论对方何种情况下,都应该马上回应ACK报文,所以FIN_WAIT_1状态一般是比较难见到的,而FIN_WAIT_2状态还有时常常可以用netstat看到。(主动方)
FIN_WAIT_2:上面已经详细解释了这种状态,实际上FIN_WAIT_2状态下的SOCKET,表示半连接,也即有一方要求close连接,但另外还告诉对方,我暂时还有点数据需要传送给你(ACK信息),稍后再关闭连接。(主动方)
TIME_WAIT表示收到了对方的FIN报文,并发送出了ACK报文,就等2MSL后即可回到CLOSED可用状态了。如果FIN_WAIT_1状态下,收到了对方同时带FIN标志和ACK标志的报文时,可以直接进入到TIME_WAIT状态,而无须经过FIN_WAIT_2状态。(主动方)
CLOSING(比较少见): 这种状态比较特殊,实际情况中应该是很少见,属于一种比较罕见的例外状态。正常情况下,当你发送FIN报文后,按理来说是应该先收到(或同时收到)对方的 ACK报文,再收到对方的FIN报文。但是CLOSING状态表示你发送FIN报文后,并没有收到对方的ACK报文,反而却也收到了对方的FIN报文。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此种情况呢?其实细想一下,也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如果双方几乎在同时close一个SOCKET的话,那么就出现了双方同时发送FIN报文的情况,也即会出现CLOSING状态,表示双方都正在关闭SOCKET连接。
CLOSE_WAIT: 这种状态的含义其实是表示在等待关闭。怎么理解呢?当对方close一个SOCKET后发送FIN报文给自己,你系统毫无疑问地会回应一个ACK报文给对方,此时则进入到CLOSE_WAIT状态。接下来呢,实际上你真正需要考虑的事情是察看你是否还有数据发送给对方,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你也就可以 close这个SOCKET,发送FIN报文给对方,也即关闭连接。所以你CLOSE_WAIT状态下,需要完成的事情是等待你去关闭连接。(被动方)
LAST_ACK: 这个状态还是比较容易好理解的,它是被动关闭一方在发送FIN报文后,最后等待对方的ACK报文。当收到ACK报文后,也即可以进入到CLOSED可用状态了。(被动方)

CLOSED: 表示连接中断。

TCP的具体状态图可参考:

 

7. . TCP精髓问题:停止等待协议、连续ARQ协议、滑动窗口、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

:停止等待协议 
停止等待协议是tcp保证传输可靠的重要途径,”停止等待”就是指发送完一个分组就停止发送,等待对方的确认,只有对方确认过,才发送下一个分组.

1:无差错情况:发送方发送分组,接收方在规定时间内收到,并且回复确认.发送方再次发送…… 

2:超时重传有以下三种情况: 
(1)分组丢失:发送方发送分组,接收方没有收到分组,那么接收方不会发出确认,只要发送方过一段时间没有收到确认,就认为刚才的分组丢了,那么发送方就会再次发送. 
(2):确认丢失:发送方发送成功,接收方接收成功,确认分组也被发送,但是分组丢失,那么到了等待时间,发送方没有收到确认,又会发送分组过去,此时接收方前面已经收到了分组,那么此时接收方要做的事就是:丢弃分组,重新发送确认. 
(3):传送延迟:发送方发送成功,接收方接收成功,确认分组也被发送,没有丢失,但是由于传输太慢,等到了发送方设置的时间,发送方又会重新发送分组,此时接收方要做的事情:丢弃分组,重新发送确认. 发送方如果收到两个或者多个确认,就停止发送,丢弃其他确认. 

停止等待协议的优点是简单,但是缺点是信道的利用率太低,一次发送一条消息,使得信道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是空闲的,为了提高效率,我们采用流水线传输,这就与下面两个协议有关系了.

:连续ARQ协议和滑动窗口协议 
这两个协议主要解决的问题信道效率低和增大了吞吐量,以及控制流量的作用.

· 连续ARQ协议:它是指发送方维护着一个窗口,这个窗口中不止一个分组,有好几个分组,窗口的大小是由接收方返回的win值决定的,所以窗口的大小是动态变化的,只要在窗口中的分组都可以被发送,这就使得TCP一次不是只发送一个分组了,从而大大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并且它采用累积确认的方式,对于按序到达的最后一个分组发送确认.

· 滑动窗口协议:之所以叫滑动窗口协议,是因为窗口是不断向前走的,该协议允许发送方在停止并等待确认前发送多个数据分组。由于发送方不必每发一个分组就停下来等待确认,因此该协议可以加速数据的传输,还可以控制流量的问题.

· 累积确认:如果发送方发送了5个分组,接收方只收到了1,2,4,5,没有收到3分组,那么我的确认信息只会说我期望下一个收到的分组是第三个,此时发送方会将3,4,5,全部重发一次,当通信质量不是很好的时候,连续ARQ还是会带来负面影响.

TCP协议作为一个可靠的面向流的传输协议,其可靠性和流量控制由滑动窗口协议保证,而拥塞控制则由控制窗口结合一系列的控制算法实现。
一、滑动窗口协议
     关于这部分自己不晓得怎么叙述才好,因为理解的部分更多,下面就用自己的理解来介绍下TCP的精髓:滑动窗口协议。
     所谓滑动窗口协议,自己理解有两点:1. “窗口”对应的是一段可以被发送者发送的字节序列,其连续的范围称之为“窗口”;2. “滑动”则是指这段“允许发送的范围”是可以随着发送的过程而变化的,方式就是按顺序“滑动”。在引入一个例子来说这个协议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先了解以下前提:
-1. TCP协议的两端分别为发送者A和接收者B,由于是全双工协议,因此A和B应该分别维护着一个独立的发送缓冲区和接收缓冲区,由于对等性(A发B收和B发A收),我们以A发送B接收的情况作为例子;
-2. 发送窗口是发送缓存中的一部分,是可以被TCP协议发送的那部分,其实应用层需要发送的所有数据都被放进了发送者的发送缓冲区;
-3. 发送窗口中相关的有四个概念:已发送并收到确认的数据(不再发送窗口和发送缓冲区之内)、已发送但未收到确认的数据(位于发送窗口之中)、允许发送但尚未发送的数据以及发送窗口外发送缓冲区内暂时不允许发送的数据;
-4. 每次成功发送数据之后,发送窗口就会在发送缓冲区中按顺序移动,将新的数据包含到窗口中准备发送;
     TCP建立连接的初始,B会告诉A自己的接收窗口大小,比如为‘20’:
     字节31-50为发送窗口

     A发送11个字节后,发送窗口位置不变,B接收到了乱序的数据分组:

     只有当A成功发送了数据,即发送的数据得到了B的确认之后,才会移动滑动窗口离开已发送的数据;同时B则确认连续的数据分组,对于乱序的分组则先接收下来,避免网络重复传递:

 

二、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方面主要有两个要点需要掌握。一是TCP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的机制;二是如何考虑流量控制中的传输效率。
1. 流量控制
     所谓流量控制,主要是接收方传递信息给发送方,使其不要发送数据太快,是一种端到端的控制。主要的方式就是返回的ACK中会包含自己的接收窗口的大小,并且利用大小来控制发送方的数据发送:

     这里面涉及到一种情况,如果B已经告诉A自己的缓冲区已满,于是A停止发送数据;等待一段时间后,B的缓冲区出现了富余,于是给A发送报文告诉A我的rwnd大小为400,但是这个报文不幸丢失了,于是就出现A等待B的通知||B等待A发送数据的死锁状态。为了处理这种问题,TCP引入了持续计时器(Persistence timer),当A收到对方的零窗口通知时,就启用该计时器,时间到则发送一个1字节的探测报文,对方会在此时回应自身的接收窗口大小,如果结果仍未0,则重设持续计时器,继续等待。
2. 传递效率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单个发送字节单个确认,和窗口有一个空余即通知发送方发送一个字节,无疑增加了网络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报文(请想想为了一个字节数据而添加的40字节头部吧!),所以我们的原则是尽可能一次多发送几个字节,或者窗口空余较多的时候通知发送方一次发送多个字节。对于前者我们广泛使用Nagle算法,即:
*1. 若发送应用进程要把发送的数据逐个字节地送到TCP的发送缓存,则发送方就把第一个数据字节先发送出去,把后面的字节先缓存起来;
*2. 当发送方收到第一个字节的确认后(也得到了网络情况和对方的接收窗口大小),再把缓冲区的剩余字节组成合适大小的报文发送出去;
*3. 当到达的数据已达到发送窗口大小的一半或以达到报文段的最大长度时,就立即发送一个报文段;
     对于后者我们往往的做法是让接收方等待一段时间,或者接收方获得足够的空间容纳一个报文段或者等到接受缓存有一半空闲的时候,再通知发送方发送数据。

 

三、拥塞控制
     网络中的链路容量和交换结点中的缓存和处理机都有着工作的极限,当网络的需求超过它们的工作极限时,就出现了拥塞。拥塞控制就是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常用的方法就是:
1. 慢开始、拥塞控制
2. 快重传、快恢复
     一切的基础还是慢开始,这种方法的思路是这样的:
-1. 发送方维持一个叫做“拥塞窗口”的变量,该变量和接收端口共同决定了发送者的发送窗口;
-2. 当主机开始发送数据时,避免一下子将大量字节注入到网络,造成或者增加拥塞,选择发送一个1字节的试探报文;
-3. 当收到第一个字节的数据的确认后,就发送2个字节的报文;
-4. 若再次收到2个字节的确认,则发送4个字节,依次递增2的指数级;
-5. 最后会达到一个提前预设的“慢开始门限”,比如24,即一次发送了24个分组,此时遵循下面的条件判定:
*1. cwnd < ssthresh, 继续使用慢开始算法;
*2. cwnd > ssthresh,停止使用慢开始算法,改用拥塞避免算法;
*3. cwnd = ssthresh,既可以使用慢开始算法,也可以使用拥塞避免算法;
-6. 所谓拥塞避免算法就是: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1,即让拥塞窗口缓慢地增大,按照线性规律增长;
-7. 当出现网络拥塞,比如丢包时,将慢开始门限设为原先的一半,然后将cwnd设为1,执行慢开始算法(较低的起点,指数级增长);

     上述方法的目的是在拥塞发生时循序减少主机发送到网络中的分组数,使得发生拥塞的路由器有足够的时间把队列中积压的分组处理完毕。慢开始和拥塞控制算法常常作为一个整体使用,而快重传和快恢复则是为了减少因为拥塞导致的数据包丢失带来的重传时间,从而避免传递无用的数据到网络。快重传的机制是:
-1. 接收方建立这样的机制,如果一个包丢失,则对后续的包继续发送针对该包的重传请求;
-2. 一旦发送方接收到三个一样的确认,就知道该包之后出现了错误,立刻重传该包;
-3. 此时发送方开始执行“快恢复”算法:
*1. 慢开始门限减半;
*2. cwnd设为慢开始门限减半后的数值;
*3. 执行拥塞避免算法(高起点,线性增长);

8在浏览器地址栏内敲 www.baidu.com 到这个页面显示在浏览器上,这个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

1) 当我们在浏览器上敲入一个url是, 浏览器会解析出该url的域名,接下来的动作,是将域名转化为 ID 地址,依次查询 浏览器DNS缓存、系统缓存、路由器缓存、如果没有找到 则一直查询到 根域名服务器缓存,找到域名所对应的的 IP地址。

2)向IP所对应的的服务器发送请求数据,

3)服务器响应请求,发回网页内容;

4)客户端浏览器获取网页内容,解析,并显示在浏览器上。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的 百度页面显现的过程。

8. GETPOST区别

HTTP 定义了与服务器交互的不同方法,最常用的有4种,Get、Post、Put、Delete,如果我换一下顺序就好记了,Put(增),Delete(删),Post(改),Get(查),即增删改查,下面简单叙述一下:

1)Get, 它用于获取信息,注意,他只是获取、查询数据,也就是说它不会修改服务器上的数据,从这点来讲,它是数据安全的,而稍后会提到的Post它是可以修改数据的,所以这也是两者差别之一了。

2) Post,它是可以向服务器发送修改请求,从而修改服务器的,比方说,我们要在论坛上回贴、在博客上评论,这就要用到Post了,当然它也是可以仅仅获取数据的。

3)Delete 删除数据。可以通过Get/Post来实现。用的不多,暂不多写,以后扩充。

4)Put,增加、放置数据,可以通过Get/Post来实现。用的不多,暂不多写,以后扩充。

下面简述一下Get和Post区别:

1) GET请求的数据是放在HTTP包头中的,也就是URL之后,通常是像下面这样定义格式的,(Post是把提交的数据放在HTTP正文中的)。

login.action?name=hyddd&password=idontknow&verify=%E4%BD%E5%A5%BD

a,以 ? 来分隔URL和数据; 

b,以& 来分隔参数;

c,如果数据是英文或数字,原样发送;

d,如果数据是中文或其它字符,则进行BASE64编码。  

2)GET提交的数据比较少,最多1024B,因为GET数据是附在URL之后的,而URL则会受到不同环境的限制的,比如说IE对其限制为2K+35,而POST可以传送更多的数据(理论上是没有限制的,但一般也会受不同的环境,如浏览器、操作系统、服务器处理能力等限制,IIS4可支持80KB,IIS5可支持100KB)。

3)Post的安全性要比Get高,因为Get时,参数数据是明文传输的,而且使用GET的话,还可能造成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攻击。而POST数据则可以加密的,但GET的速度可能会快些。

所以综上几点,总结成下表:

操作方式

数据位置

明文密文

数据安全

长度限制

应用场景

GET

HTTP包头

明文

不安全

长度较小

查询数据

POST

HTTP正文

可明可密

安全

支持较大数据传输

修改数据

 

 

1、HTTP 1.1支持长连接(PersistentConnection)和请求的流水线(Pipelining)处理
HTTP 1.0规定浏览器与服务器只保持短暂的连接,浏览器的每次请求都需要与服务器建立一个TCP连接,服务器完成请求处理后立即断开TCP连接,服务器不跟踪每个客户也不记录过去的请求。
HTTP 1.1则支持持久连接Persistent Connection, 并且默认使用persistent  connection. 在同一个tcp的连接中可以传送多个HTTP请求和响应. 多个请求和响应可以重叠,多个请求和响应可以同时进行. 更加多的请求头和响应头(比如HTTP1.0没有host的字段).
  在1.0时的会话方式:
 1. 建立连接
 2. 发出请求信息
 3. 回送响应信息
 4. 关掉连接
HTTP 1.1的持续连接,也需要增加新的请求头来帮助实现,例如,Connection请求头的值为Keep-Alive时,客户端通知服务器返回本次请求结果后保持连接;Connection请求头的值为close时,客户端通知服务器返回本次请求结果后关闭连接。HTTP 1.1还提供了与身份认证、状态管理和Cache缓存等机制相关的请求头和响应头。
  请求的流水线(Pipelining)处理,在一个TCP连接上可以传送多个HTTP请求和响应,减少了建立和关闭连接的消耗和延迟。例如:一个包含有许多图像的网页文件的多个请求和应答可以在一个连接中传输,但每个单独的网页文件的请求和应答仍然需要使用各自的连接。  HTTP 1.1还允许客户端不用等待上一次请求结果返回,就可以发出下一次请求,但服务器端必须按照接收到客户端请求的先后顺序依次回送响应结果,以保证客户端能够区分出每次请求的响应内容。
2.HTTP 1.1增加host字段
  在HTTP1.0中认为每台服务器都绑定一个唯一的IP地址,因此,请求消息中的URL并没有传递主机名(hostname)。但随着虚拟主机技术的发展,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可以存在多个虚拟主机(Multi-homed Web Servers),并且它们共享一个IP地址。
HTTP1.1的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都应支持Host头域,且请求消息中如果没有Host头域会报告一个错误(400 Bad Request)。此外,服务器应该接受以绝对路径标记的资源请求。
3、100(Continue) Status(节约带宽)
HTTP/1.1加入了一个新的状态码100(Continue)。客户端事先发送一个只带头域的请求,如果服务器因为权限拒绝了请求,就回送响应码401(Unauthorized);如果服务器接收此请求就回送响应码100,客户端就可以继续发送带实体的完整请求了。100 (Continue) 状态代码的使用,允许客户端在发request消息body之前先用request header试探一下server,看server要不要接收request body,再决定要不要发request body。
4、HTTP/1.1中引入了Chunked transfer-coding来解决上面这个问题,发送方将消息分割成若干个任意大小的数据块,每个数据块在发送时都会附上块的长度,最后用一个零长度的块作为消息结束的标志。这种方法允许发送方只缓冲消息的一个片段,避免缓冲整个消息带来的过载。
5、HTTP/1.1在1.0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cache的新特性,当缓存对象的Age超过Expire时变为stale对象,cache不需要直接抛弃stale对象,而是与源服务器进行重新激活(revalidation)。

11session与cookie的区别是什么?如果客户端禁用了cookie功能,将会对session有什么影响?

cookie session 的区别:

acookie数据存放在客户的浏览器上,session数据放在服务器上。

bcookie不是很安全,别人可以分析存放在本地的COOKIE并进行COOKIE欺骗

考虑到安全应当使用session

csession会在一定时间内保存在服务器上。当访问增多,会比较占用你服务器的性能

考虑到减轻服务器性能方面,应当使用COOKIE

d、单个cookie保存的数据不能超过4K,很多浏览器都限制一个站点最多保存20cookie

e、所以个人建议:

将登陆信息等重要信息存放为SESSION

其他信息如果需要保留,可以放在COOKIE

CookieSession,一般认为是两个独立的东西,Session采用的是在服务器端保持状态的方案,而Cookie采用的是在客户端保持状态的方案。但为什么禁用Cookie就不能得到Session呢?因为Session是用Session ID来确定当前对话所对应的服务器Session,而Session ID是通过Cookie来传递的,禁用Cookie相当于失去了Session ID,也就得不到Session了。

假定用户关闭Cookie的情况下使用Session,其实现途径有以下几种:

   1》 设置php.ini配置文件中的“session.use_trans_sid = 1”,或者编译时打开打开了“--enable-trans-sid”选项,让PHP自动跨页传递Session ID

   2》 手动通过URL传值、隐藏表单传递Session ID

   3》 用文件、数据库等形式保存Session ID,在跨页过程中手动调用。

124、域名的解析过程

注意:

        一、主机向本地域名服务器的查询一般都是采用递归查询。所谓递归查询就是:如果主机所询问的本地域名服务器不知道被查询的域名的IP地址,那么本地域名服务器就以DNS客户的身份,向其它根域名服务器继续发出查询请求报文(即替主机继续查询),而不是让主机自己进行下一步查询。因此,递归查询返回的查询结果或者是所要查询的IP地址,或者是报错,表示无法查询到所需的IP地址。

       二、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的查询的迭代查询。迭代查询的特点:当根域名服务器收到本地域名服务器发出的迭代查询请求报文时,要么给出所要查询的IP地址,要么告诉本地服务器:“你下一步应当向哪一个域名服务器进行查询”。然后让本地服务器进行后续的查询。根域名服务器通常是把自己知道的顶级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让本地域名服务器再向顶级域名服务器查询。顶级域名服务器在收到本地域名服务器的查询请求后,要么给出所要查询的IP地址,要么告诉本地服务器下一步应当向哪一个权限域名服务器进行查询。最后,知道了所要解析的IP地址或报错,然后把这个结果返回给发起查询的主机。

        下图给出了这两种查询的差别

                

        下面举一个例子演示整个查询过程:

        假定域名为m.xyz.com的主机想知道另一个主机y.abc.com的IP地址。例如,主机m.xyz.com打算发送邮件给y.abc.com。这时就必须知道主机y.abc.com的IP地址。下面是上图a的几个查询步骤:

        1、主机m.abc.com先向本地服务器dns.xyz.com进行递归查询。

        2、本地服务器采用迭代查询。它先向一个根域名服务器查询。

        3、根域名服务器告诉本地服务器,下一次应查询的顶级域名服务器dns.com的IP地址。

        4、本地域名服务器向顶级域名服务器dns.com进行查询。

        5、顶级域名服务器dns.com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下一步应查询的权限服务器dns.abc.com的IP地址。

        6、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权限域名服务器dns.abc.com进行查询。

        7、权限域名服务器dns.abc.com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所查询的主机的IP地址。

        8、本地域名服务器最后把查询结果告诉m.xyz.com。

        整个查询过程共用到了8个UDP报文。

        为了提高DNS查询效率,并减轻服务器的负荷和减少因特网上的DNS查询报文数量,在域名服务器中广泛使用了高速缓存,用来存放最近查询过的域名以及从何处获得域名映射信息的记录。

        例如,在上面的查询过程中,如果在m.xyz.com的主机上不久前已经有用户查询过y.abc.com的IP地址,那么本地域名服务器就不必向根域名服务器重新查询y.abc.com的IP地址,而是直接把告诉缓存中存放的上次查询结果(即y.abc.com的IP地址)告诉用户。

        由于名字到地址的绑定并不经常改变,为保持告诉缓存中的内容正确,域名服务器应为每项内容设置计时器并处理超过合理时间的项(例如每个项目两天)。当域名服务器已从缓存中删去某项信息后又被请求查询该项信息,就必须重新到授权管理该项的域名服务器绑定信息。当权限服务器回答一个查询请求时,在响应中都指明绑定有效存在的时间值。增加此时间值可减少网络开销,而减少此时间值可提高域名解析的正确性。

        不仅在本地域名服务器中需要高速缓存,在主机中也需要。许多主机在启动时从本地服务器下载名字和地址的全部数据库,维护存放自己最近使用的域名的高速缓存,并且只在从缓存中找不到名字时才使用域名服务器。维护本地域名服务器数据库的主机应当定期地检查域名服务器以获取新的映射信息,而且主机必须从缓存中删除无效的项。由于域名改动并不频繁,大多数网点不需花精力就能维护数据库的一致性

13常见网络端口和网络协议

常见端口号:

HTTP——80

FTP——21

TELNETt——23

SMTP ——25

DNS——53

TFTP——69

SNMP——161

RIP——520

查看端口状况:

Netstat –n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telnetftpsnmpsmtprpc

传输层、网络层(IPTCPOSPFRIPARPRARPBOOTPICMP

端口号的范围:

0~255公共应用

255~1023商业公司

1024~65535没有限制

或:

1-1023众所周知端口

>=1024随机端口

下面介绍的这些端口都是服务器默认的端口,所以认识这些服务器端口对我们学习,和故障排错时很有帮助的。

下面列出了这些服务所对应的端口。

ftp-data20/tcp#FTP, data

ftp 21/tcp#FTP. control

telnet23/tcp

smtp25/tcp mail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pop3110/tcp #Post Office Protocol - Version 3 

domain53/udp#Domain Name Server 

tftp69/udp#Trivial File Transfer 

http80/tcp www www-http #World Wide Web 

https 443/tcp 

ms-sql-s1433/tcp#Microsoft-SQL-Server

ms-sql-m1434/udp#Microsoft-SQL-Monitor

终端服务3389/tcp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Terminal Server\Wds\rdpwd\Tds\tcp]下的PortNumber键值

同时还要修改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Terminal Server\WinStations\RDP-Tcp]下的PortNumber键值 

服务器端口数最大可以有65535个,但是实际上常用的端口才几十个,由此可以看出未定义的端口相当多。

从端口的性质来分,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公认端口(Well Known Ports):这类端口也常称之为“常用端口”。这类端口的端口号从01023,它们紧密绑定于一些特定的服务。通常这些端口的通信明确表明了某种服务的协议,这种端口是不可再重新定义它的作用对象。例如:80端口实际上总是HTTP通信所使用的,而23号端口则是Telnet服务专用的

2)注册端口(Registered Ports):端口号从102449151。它们松散地绑定于一些服务。也是说有许多服务绑定于这些端口,这些端口同样用于许多其他目的。这些端口多数没有明确的定义服务对象,不同程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己定义,如后面要介绍的远程控制软件和木马程序中都会有这些端口的定义的。记住这些常见的程序端口在木马程序的防护和查杀上是非常有必要的

3)动态和/或私有端口(Dynamic and/or Private Ports):端口号从4915265535。理论上,不应为服务分配这些端口。实际上,有些较为特殊的程序,特别是一些木马程序就非常喜欢用这些端口,因为这些端口常常不被引起注意,容易隐蔽。

如果根据所提供的服务方式的不同,端口又可分为TCP协议端口”和“UDP协议端口”两种。因为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一般采用这两种通信协议。前面所介绍的“连接方式”是一种直接与接收方进行的连接,发送信息以后,可以确认信息是否到达,这种方式大多采用TCP协议;另一种是不是直接与接收方进行连接,只管把信息放在网上发出去,而不管信息是否到达,也就是前面所介绍的“无连接方式”。这种方式大多采用UDP协议,IP协议也是一种无连接方式。对应使用以上这两种通信协议的服务所提供的端口,也就分为TCP协议端口”和“UDP协议端口”。

另外还有些常见的端口:

HTTP协议代理服务器常用端口号:80/8080/3128/8081/1080

SOCKS代理协议服务器常用端口号:1080

关闭常见网络端口和服务

关闭139端口:139端口是NetBIOS Session端口,“本地连接”中选取“Internet协议(TCP/IP)”属性,进入“高级TCP/IP设置”“WINS设置”里面有一项“禁用TCP/IPNETBIOS”,打勾就关闭了139端口。

关掉21端口:关闭FTP Publishing Service,它提供的服务是通过 Internet 信息服务的管理单元提供 FTP 连接和管理。

关掉23端口:关闭Telnet服务,它允许远程用户登录到系统并且使用命令行运行控制台程序。

关掉25端口:关闭Simple Mail Transport Protocol (SMTP)服务,它提供的功能是跨网传送电子邮件。

关闭445端口:修改注册表,添加一个键值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NetBT\Parameters]

"SMBDeviceEnabled"=dword:00000000

关闭80口:关掉WWW服务。在“服务”中显示名称为"World Wide Web Publishing Service",通过 Internet 信息服务的管理单元提供 Web 连接和管理。

关闭默认共享: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Lanmanworkstation\parameters”,在右侧窗口中创建一个名为“AutoShareWks”的双字节值,将其值设置为0 (win2000专业版 win xp)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lanmanserver\parameters]

"AutoShareServer"=dword:00000000 

server版操作系统如:(2000 server 2003) 

关闭终端服务:Windows2000 Server2003版中打开“我的电脑”→“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添加删除Windwos组件”,把其中的“终端连接器”反安装即可,或是在服务中停止终端服务。

xp 2003如果开器了远程桌面连接。可以在我的电脑-属性-远程中关闭。

1.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协议(ConnectionOriented and Connectionless Protocols

面向连接服务的主要特点有:面向连接服务要经过三个阶段:数据传数前,先建立连接,连接建立后再传输数据,数据传送完后,释放连接。面向连接服务,可确保数据传送的次序和传输的可靠性,进行分组出错的恢复和重发,

面向连接的服务如电话系统服务方式,即每一次完整的数据传输都有要经过建立连接、常见协议是TCP协议。

无连接服务的特点是:无连接服务只有传输数据阶段,消除了除数据通信外的其它开销。不能保证分组的先后顺序,不进行分组出错的恢复和重发,不保证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它的优点是灵活方便、迅速,特别适合于传送少量零星的报文,但无连接服务不能防止报文的丢失、重复或失序,使用连接服务方式的常见协议是udp协议。

区分“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的概念,特别简单、形象的例子是:打电话和写信。两个人如果要通电话,必须先建立连接——拨号,等待应答后才能相互传递信息,最后还要释放连接——挂电话。写信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地址姓名填好以后直接往邮筒一扔,收信人就能收到。因特网上常见的一些服务可以划分为使用TCP端口(面向连接如打电话)和使用UDP端口(无连接如写信)两种。

TCP/IP是用于计算机通信的一组协议,我们通常称它为TCP/IP协议族

因为TCP/IP协议包括TCPIPUDPICMPRIPTELNETFTPSMTPARPTFTP等许多协议,这些协议一起称为TCP/IP协议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IP(Internetworking Protocol)网间网协议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信息协议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

ARP(Address Resola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