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点详解---互联网访问控制

技术点详解---互联网访问控制

自由互联和应用控制

在网络带宽有限的环境下,带宽就变成一项很重要的资源,那么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有限的带宽如果被一些非工作流量所占据,而工作流量却因为带宽不够受到影响,这无疑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互联网访问控制。

为何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呢?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时候根本就没人提要控制应用,提倡的都是自由互联,这是因为当互联网刚刚萌芽的时候,受到接入技术限制(以56K Modem为主),互联网上的应用基本上以静态的文本网页或者少量的图片为主,当时互联网是以吸引用户数为目的的,运营商则是通过提供接入服务数量为盈利点的。随着互联网接入技术的革新(面向电话线路的xDSL和面向以太网的FTTx技术),用户数量的迅速膨胀,互联网应用开始井喷了,有人在互联网上发明了榨干每一滴带宽的P2P技术,有人则依赖高速带宽进行VPN互联或者企业信息发布,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后者能带来盈利,所以在一个有限的带宽上,必然要对类P2P技术进行限制,这就是互联网访问控制催生的重要原因。

基于网段的限速

基于网段的限速是比较简单的,其原理在于对某一个网段每个IP地址进行平均带宽控制,而不是对应用进行控制,从逻辑的角度而言,对某网段的限制必然就是对其余网段的保证。它的生效要满足如下条件:

1.        WAN口出现拥塞,以太网接口通过配置接口带宽和实时流量比较判断是否拥塞;xDSL则可以通过端口协商机制判断是否拥塞。

2.        对指定地址范围段内每一个IP所占用上下行带宽都限制在固定范围内,即这些IP都能得到公平的处理,不会出现某一个IP独占许多带宽的情况。

那么这里就有疑问了,假设互联网出口带宽是4M,内部PC有20台,我要对其中的16台进行限制,我应该怎么设置上下行流量应该限制在多少呢?

这里我们就要利用到TCP基础理论知识了,P2P只是改变了传统“客户-服务器”应用模式,传输层使用的还是TCP和UDP,我们知道TCP是通过滑动窗口机制来工作的,窗口越大,每秒发送的数据就越多,默认情况下窗口是根据传输时延情况不断增大的,也就是说TCP的速率会试探性地不断增长,但是一旦发生丢包(TCP通过计时和确认机制判断是否丢包)、重传或乱序,窗口都会以每次减半的方式缩小,所以TCP一旦出现丢包、重传、乱序是非常影响速率的,并且网络限速通常是随机为丢弃方式,当到流量到达门限时丢包、重传、乱序的概率增大,窗口会迅速缩小,达到明显限速效果。那么UDP呢?UDP是一种发送后不管的传输协议,无法判断是否丢包,发送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应用层的实现,所以一般基于UDP的应用程序处于实现简单的原因,发送数据都不会很快,属于一种慢速传输技术。

基于对互联网应用和TCP理论的分析,华三的工程师针对目前互联网广泛使用应用进行试验,配置如下数值效果可以适配各种带宽情况,既能保证受限PC普通上网业务,又能避免他们滥用带宽,而不是采用平均速率(如4M带宽,内部20台PC,那么每台PC均享200k带宽):

1.        下行1024Kbps,即1M带宽,通过各下载工具显示带宽大概在每秒100K字节(Byte)左右

2.        上行512Kbps,即0.5M带宽

3.        根据实际链路情况也可以将此数值放大1倍或缩小1半

4.        如果是高级网管人员,也可以自行设置数值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被限制的IP在网络拥塞情况下带宽都无法逾越这两个数值,比如在上图中,针对VLAN8的192.168.8.0/24和VLAN1的192.168.1.0/24进行限速,那么可以发现那些使用BT下载或看视频的PC,打开网页速度就很慢,根据用户心理,他也许会关闭BT以保证网页可以浏览。在VLAN8和VLAN1被限制的同时,VLAN9不受限制,各项应用运转顺畅。

基于网段的限速要求提前把PC根据应用类型划分成不同的连续网段,这样有利于配置,比如上图就将需要受限的普通员工PC划分到VLAN8和VLAN1中,而服务器和主管使用PC则放入到不受限的VLAN9中。

基于角色的流量审计和应用控制

之前我们介绍的是比较简单的互联网控制策略,在拥塞发生时,对指定IP地址进行均等限速。随着网络应用丰富多样,用户产生了更加灵活的需求,对互联网控制策略也产生了基于用户角色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理念,在桌面级网络设备领域,该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厂家所接受:

1.        内部用户将不再单纯根据连续网段区分,而是全面地通过主机名、IP地址、MAC地址、物理端口号灵活地确定一台内部主机的身份。但是真正在互联网访问控制中生效的主要还是IP地址,附加信息的作用是使用户能够更直观地掌握内部主机和IP地址的对应关系。

2.        预定义不同的角色,为每个角色制定不同的控制策略,比如普通用户不允许使用QQ、MSN、BT、电驴等工具,不允许访问开心网、优酷等视频网站;服务器用户只允许开放服务,不允许发起任何访问,对于开放服务流量进行带宽保证;特权用户不作任何限制,同时保证带宽。

3.        将不同的内部用户赋予不同的角色,因此互联网行为受到相应角色所控制。

4.        同时实时流量的审计,有助于网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各内网PC的应用动态,为每种角色接受哪些控制策略做好准备。

基于用户角色的应用控制主要有两大类技术:

1.        第一类是用户的识别,只有将用户识别后才能对用户分配角色,标识用户的信息包括主机名、IP地址、MAC地址、端口等信息,而实际上在WAN口真正生效的是IP地址,因为在IP网络中只有IP地址能够代表一个主机,引进主机名、MAC地址和端口等信息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内部主机的信息,使普通用户也能对内部主机做到验明正身,是一种易用性的体现。下表展示了各协议或技术将这不同信息绑定在一起标识内部用户的:

2.        第二类是应用的识别,只有识别了应用才能正确的限制动作,现在互联网很多应用,如BT、QQ、炒股软件等都无法用传统的地址+端口来识别,这些应用使用的端口是动态的,必须使用特殊技术对应用层数据进行分析,这项技术被称为应用程序特征库,有点类似于杀毒软件的病毒库,应用程序特征库也需要持续更新以跟踪应用程序的变化,但往往滞后于应用程序的更新进度,因为特征库必须等到应用程序发布后才能进行分析更新,此外还有一个困难是很多软件如BT会对特征库进行加密,加密后的数据包就无法被特征库所识别了,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加密是需要协商的,而协商过程是存在明文阶段的,因此可以在协商阶段进行识别,所以很多时候启用应用程序限制后,已经下载的BT和已经登录的QQ依然可以使用,新增的下载任务和新登录QQ才会失败,由于大部分用户的BT和QQ都存在上上下下的过程,这种限制在实际环境的作用还是相当明显的;当然在应用识别中传统的地址+端口也保留下来,再新增一些URL过滤,基本上对各种网络应用达到比较完整的覆盖,可以说80%的网络流量都可以识别出来。

将上述涉及的几个技术要点结合起来,基于用户角色的应用控制实现原理可以用下面这张简图来表示:


    通过学习这张图,我们会对这类工作的方案设计、配置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